法律齣版社法規中心編的《2017中華人民共和國 金融法律法規全書》收錄改革開放以來至2016年12月 期間公布的現行有效的全部與金融相關核心法律、行 政法規、部門規章、司法解釋,以及重要的政策性文 件,全麵覆蓋金融法律製度的方方麵麵。
本次再版摒棄瞭以往版本按監管、企業、業務簡 單分類的體例,結閤金融法務實際及法規規章間關係 ,分為行政監督、銀行業綜閤管理、商業銀行、非銀 行金融機構、與金融相關的非金融機構、外匯管理、 金融犯罪懲治七個部分,並在各部分細分諸多小類。
創新體例*有利於讀者根據工作、事務需求查詢對應 類彆相關規定。全書具有體係清晰、查詢方便的特點 。
一、行政監督
1.綜閤
2.市場準入和行政許可
3.執法檢查
4.違法處罰
5.行政復議
6.其他
二、銀行業綜閤管理
1.中央銀行
2.貨幣、利率管理
3.現金、國庫、金銀管理
4.反洗錢、反恐怖融資
5.徵信管理
6.銀行間市場管理
三、商業銀行
1.綜閤
2.資本與風險管理
3.公司治理結構
4.信息披露與內部控製
5.經營業務
(1)人民幣結算賬戶管理
(2)存款業務
(3)銀行卡與電子銀行業務
(4)信貸業務
(5)支付結算業務
(6)理財業務
(7)其他業務
6.會計與統計
7.外資銀行相關規定
8.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相關規定
四、非銀行金融機構
1.信托公司
2.金融資産管理公司
3.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
五、與金融相關的非金融機構
六、外匯管理
1.綜閤
2.賬戶、現鈔管理
3.經常項目外匯管理
4.資本項目外匯管理
5.金融機構業務監管
6.外債與對外擔保
七、金融犯罪懲治
附錄1: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規章目錄及其在本書中的位置
附錄2: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規章目錄及其在本書中的位置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絕瞭,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書頁,一探究竟。光是看到“戰前世界”這幾個字,腦海中就已經自動構建齣蒸汽朋剋般的圖景,那些鍍金的時代氣息,貴族們的沙龍,還有暗流湧動的國際關係,一切都像是濛上瞭一層琥珀色的光暈。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言中那種不動聲色的筆觸,她不是那種急於下結論的史學傢,更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策展人,帶著我們慢慢踱步,去欣賞那些即將破碎的美麗。整本書的裝幀質量也讓人愛不釋手,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印記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那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段被精心保存的時光膠囊。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找到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的、關於個體在宏大曆史背景下的真實掙紮與光輝瞬間。
評分說實話,我通常對這種跨越數十年、涉及復雜政治經濟格局的通史著作是敬而遠之的,總覺得讀起來會像啃一本教科書,枯燥乏味。但塔奇曼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化腐朽為神奇。她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冰冷的年份和晦澀的外交文件,轉化成一幕幕鮮活的戲劇場景。我特彆好奇她是如何處理不同國傢之間那種微妙的平衡,那種“一根火柴就能點燃歐洲”的緊張感。我猜想,她一定在細節處下瞭大功夫,比如某位大使在關鍵會議上不經意的一個眼神,或者某份電報被故意延遲發齣的幾小時,這些微小的“蝴蝶效應”是如何最終匯聚成一場世界大戰的序麯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看似光鮮亮麗,實則危機四伏的“美好年代”,而不是簡單地羅列事件的時間綫。
評分讀完前幾章的摘要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那種依賴二手資料拼湊起來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紮實的、來自一手檔案的呼吸感。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整閤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國傢檔案館中的碎片信息的。在那個通訊尚未完全數字化的年代,信息的傳遞、誤解和被政治化處理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猜想,塔奇曼一定花瞭大量時間去重構信息流動的路徑,去展示那些精英們是如何在信息繭房中做齣影響韆萬人生死的決定的。這不僅僅是關於“發生瞭什麼”,更是關於“他們是如何知道(或不知道)的”。如果能洞察到決策背後的信息壁壘和認知偏差,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瞭單純的史實記錄,達到瞭對決策藝術的深刻洞察。
評分對我來說,曆史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喚醒對過去的共情能力。我希望這本書,在呈現宏大敘事的同時,也能穿插一些關於普通人的側寫。比如,一個柏林工廠的工人,一個巴黎咖啡館的女招待,或者一個維也納的中産階級傢庭主婦,他們是如何感受那個即將到來的“巨變”的?戰爭的陰影,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日常生活的。我期待作者能夠捕捉到這種“時代感”的質地,那種在奢華與貧睏、革新與保守之間撕裂的社會肌理。如果能通過具體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去體驗“舊世界”的黃昏,那麼這本書帶給讀者的衝擊力,就會遠超冷冰冰的政治分析,真正成為一次對逝去時光的深度沉浸。
評分我對曆史中的“氛圍”和“心態”的捕捉,遠比對具體戰役的推演更感興趣。1890到1914,這是一個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激烈碰撞的時代,是舊帝國最後的輝煌,也是新思潮萌芽的溫床。這本書的標題——《驕傲之塔》,本身就帶著一種強烈的隱喻色彩。我設想,作者必然會深入探討當時歐洲精英階層那種根深蒂固的優越感,那種對自身文明持久性的盲目自信。這種集體性的盲目,究竟是如何讓各國領導人集體走嚮災難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社會心理學的分析,那種彌漫在報紙、小說和藝術作品中的集體無意識,那種推動人們走嚮狂熱的底層驅動力。如果這本書能揭示齣,驕傲是如何一步步將他們推上那座注定坍塌的高塔的,那它就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是一麵深刻反思人類局限性的鏡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