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1992-2015學術史隨筆選)(精)

餘音(1992-2015學術史隨筆選)(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葛兆光 編
圖書標籤:
  • 學術史
  • 隨筆
  • 文化
  • 曆史
  • 1992-2015
  • 餘音
  • 精選集
  • 中國學術
  • 思想史
  • 文學史
  • 知識分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90711
商品編碼:11267107967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塵封的航跡:近現代思想史的側影 一部跨越百年的思想跋涉史,聚焦於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抉擇與掙紮。 本書並非一部宏大的、麵麵俱到的近現代思想通史,而更像是一份精細打撈的航海日誌,記錄瞭特定時期內,幾組核心思想譜係如何在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艱難地確立其立足點,並試圖為民族的未來尋找一條可行的航綫。它著重於梳理那些在時代轉摺點上,被我們常常忽略或簡化處理的知識脈絡和個體心路。 第一部分:啓濛的碎片與知識的斷裂(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本部分聚焦於晚清至民初,知識界對西方思潮的初次全麵接觸。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器物”、“製度”、“文化”層級的簡單討論,而是深入到那些最初被引進,隨後又被快速拋棄的早期形而上學思潮的文本之中。 我們審視瞭早期的自由主義、功利主義思潮如何在中國知識精英群體中産生不同的化學反應。重點分析瞭早期留日學生群體中,對於“國傢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初期理解偏差與融閤睏境。例如,對某些早期日譯詞匯的語境還原,揭示瞭彼時知識分子在麵對全新概念時,如何通過麯解、誇大或局限性的翻譯,無意中為後來的思想發展埋下瞭伏筆。 其中一個關鍵章節探討瞭“科學精神”在早期被神聖化與符號化的過程。這不是關於科學成就的記錄,而是關於“科學”作為一種話語權力,如何被用來壓製、取代其他傳統的認知體係。作者通過對早期科學社團的辯論記錄和私人書信的挖掘,展現瞭“科學”在彼時彼刻,與其說是一種研究方法,不如說是一種重建社會秩序的意識形態工具。 第二部分:激進主義的迴響與“救亡”的重負(1920年代至1940年代) 進入“五四”以後的階段,思想的戰場變得更為白熱化。本書避開瞭宏觀的政治運動敘事,轉而深入到不同流派知識分子在理論建構上的微觀競爭。 我們詳細考察瞭激進左翼思潮的內部張力。這並非關於誰的理論更“正確”,而是關於在麵對民族危機時,不同知識群體如何對“群眾”、“革命主體”的定義産生根本性分歧。特彆地,本部分花費大量篇幅剖析瞭馬剋思主義的本土化初期睏境,即如何將源自西方工業社會的階級理論,有效地移植到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結構中去。這裏的核心矛盾在於:理論的純粹性與現實的復雜性之間的永恒拉鋸。 同時,對“第三條道路”的探尋也被提上颱麵。本書細緻梳理瞭那些試圖在資本主義的自由與社會主義的集體之間,尋找一條融閤路徑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努力。他們的著作和主張,往往在曆史的轉嚮中被迅速邊緣化,但其思想的“中道”嘗試,為理解現代中國思想的多樣性提供瞭重要的注腳。 第三部分:知識的“內化”與體係的建立(1950年代至1970年代) 這一時期,思想領域的主鏇律轉嚮瞭如何構建一個統一的、具有指導性的理論體係。本書的視角是批判性地審視這一“體係化”過程對知識生産力的影響。 作者關注的重點是如何在“學習”與“批判”的雙重壓力下,原有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傳統是如何被重塑或擱置的。我們仔細分析瞭學科範式的轉換過程,特彆是那些在舊學研究中卓有成就的學者,如何在新的學術框架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方法論。這其中,知識分子的學術身份的重塑是一個核心議題——從獨立的研究者如何轉嚮特定意識形態的闡釋者。 一個富有洞察力的部分,是關於“解釋權的收編”。在新的社會結構中,誰擁有對曆史、文化、文學的最終解釋權?這種解釋權的集中,如何影響瞭具體文本的閱讀和闡釋的細節?本書通過對比不同時期對同一經典文本(如某部古代哲學著作)的官方注釋和學院解讀,展現瞭知識話語的細微漂移。 第四部分:知識的“迴歸”與新舊的交錯(1980年代至今) 改革開放後,知識界經曆瞭一場前所未有的“迴歸”熱潮,但這種迴歸並非簡單的復舊,而是復雜的“重構”與“再闡釋”。 本部分探討瞭知識分子在思想解放初期的那種“重返經典”的狂熱,以及隨後對這種狂熱的反思。重點關注瞭對西方後現代思潮的引進與消化過程。與早期不同,這一次的引進更強調“解構”和“去中心化”,這與前三十年的“中心化”敘事形成瞭鮮明的對照。 作者特彆關注“地方知識”的重建嘗試。在長期的宏大敘事壓倒一切之後,如何重新關注被忽略的地域文化、傢族史、或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經驗?本書通過對幾位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領域進行紮根性研究的學者的工作梳理,展示瞭他們如何努力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社會土壤重新粘閤起來。 結語:未竟的對話 全書的敘事綫索,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在不斷變動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如何保持其思想的韌性與批判的良知? 本書最終呈現的,不是一個清晰的結論,而是一係列未被完全迴答的問題。它是一部關於“努力”而非“成就”的史詩,記錄瞭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那些充滿張力、掙紮與不懈探索的側影。它邀請讀者,重新審視那些被我們慣性接受的思想遺産,去探尋它們背後更為幽深、更為麯摺的生成路徑。 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其對“過程性”的尊重,它拒絕提供一個整潔的終點,而是將讀者留在瞭那片仍在不斷被開墾的思想海域之中。通過對這些“側影”的細緻描摹,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所站立的思想高地,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艱難構築起來的。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某些章節初讀起來確實需要一點耐心和背景知識儲備,它沒有迎閤大眾閱讀的習慣,而是選擇瞭深入挖掘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之下的細微肌理。但正是這種“不迎閤”,纔體現瞭作者的真誠與功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特定學派內部思想分歧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精微的辨析能力,簡直如同外科手術般精準。他剖開瞭那些看似鐵闆一塊的理論,展示瞭其內部運作的張力與矛盾。讀完這些章節,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範式轉移”有瞭更為立體和多維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定義層麵。作者似乎在通過這些隨筆,邀請讀者共同參與一場高強度的智力對話,要求我們不僅要瞭解“是什麼”,更要理解“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也是一種極大的滿足,讀完後會有一種“知識結構被重新校準”的愉悅感。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行文風格變化多端,這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有時候,它像一位老教授在與你促膝長談,語氣平和而富有哲思,用典故和比喻將復雜的概念娓娓道來,讓人如沐春風;而另一些時候,筆鋒陡轉,變得犀利而富有批判性,仿佛在進行一場思想上的“清算”。這種節奏的錯落有緻,使得長篇的閱讀過程也保持瞭極高的趣味性和新鮮感,避免瞭學術隨筆常見的沉悶感。特彆是那些關於學術共同體內部生態的觀察,筆觸極其細膩,仿佛能看到當時學人們在會議室、在咖啡館裏的各種微妙互動,那些關於榮譽、嫉妒與閤作的細節,被作者捕捉得栩栩如生。這不僅是學術史,更是一部知識群像的側影,充滿瞭人間煙火氣。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流露齣的那種對知識分子的職業操守的深沉敬意。這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史論集,而是浸潤著作者個人思考的“手記”。在許多關鍵的論述中,你能清晰地捕捉到作者的立場和關懷,他並非隻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思考者。他對於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堅守獨立思考的學者,文字中充滿瞭贊許和同情;而對於那些隨波逐流、依附權力的現象,則進行瞭毫不留情的批判。這種帶著溫度的批判,讓整部作品的基調顯得既嚴肅又充滿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更是在與曆史對話,試圖從中汲取教訓,指導當下的學術實踐。每次閤上書頁,我都會被這種深厚的曆史責任感所觸動,思考自己作為當代知識群體的一員,應當如何安放自己的學識與良知。

評分

這部隨筆選集給我的最大啓發,是關於“時間感”的重塑。作者總能將一個相對局限的學術事件,放置在一個跨越數十年的時間軸上去考察,使得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成就或失敗,而是連續不斷的知識演進過程。他善於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前兆”,並展示它們如何最終匯集成巨大的浪潮,改變瞭整個學科的走嚮。這種宏大的曆史視野,讓我對自己過去對於“快速突破”的期待進行瞭反思。我開始明白,真正的學術深度,往往是在漫長的時間沉澱中慢慢醞釀齣來的,容不得半點浮躁。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曆史的幽深,也提醒著每一個讀者,在麵對當下紛繁復雜的信息流時,需要保持一種超越即時反饋的、更具耐心的、麵嚮未來的眼光。

評分

這套文集真是讓人醍醐灌頂,翻開第一篇,就被作者那份對學術脈絡清晰的洞察力所摺服。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作者親自參與瞭那些時代的思想碰撞。讀進去之後,我立刻感到自己被拉入瞭一個宏大的思想劇場,看到瞭不同學派是如何針鋒相對,又是如何相互激蕩,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知識版圖。特彆是在探討某個學科發展轉摺點的那幾篇文章裏,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先是鋪陳齣背景的復雜性,然後精準地指齣那個“臨界點”是如何被曆史的偶然與必然共同推動的。我甚至能想象齣作者在案頭沉思時的那種專注與熱忱,那種對“真知”的孜孜不倦的追求,通過文字的力量傳遞齣來,非常具有感染力。這本書讓人明白,學術史並非是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充滿瞭岔路、反復和麯摺,這種深刻的理解,對於任何身處知識生産鏈條中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