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茶文化系列丛书:乌龙悠韵(唯美传统+醇香茶艺)》从福建乌龙茶的辉煌历史演变着手,全面阐述乌龙茶生长的优越地理环境、各品种特征、制作、茶艺、拼配技术、品质鉴赏、品饮与选购等内容。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茶行业从业人员和爱茶人士可读、爱读的一本好书。
作者简介
吴雅真,女,厦门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茶道表演艺术家,现任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常务理事、别有天企业总经理、雅真海峡茶艺学校校长。参与编写《漫画福建茶文化》《福建茶经》等书。创编了十八道泡法的“闽式功夫茶”,连续四届为海峡两岸茶艺小姐电视公开赛创编茶艺并担任大赛评委。
左莉炜,女,宁德人,毕业于福建师大中文系,在职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2004年获福州市第三届双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现任职于福州日报社,为福州晚报专副刊部副主任、主任编辑,作品集有《闽都人家》。
内页插图
目录
茶语芳菲
序篇:乌龙茶的传说
一、铁观音的传说
1.“魏说”——魏萌发现神茶
2.“王说”——乾隆赐名
二、武夷岩茶的传说
1.大红袍
2.铁罗汉
3.白鸡冠
4.水晶龟
5.乌龙
三、台湾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纯真乌龙篇
一、乌龙茶品饮的前世今生
1.唐代煎茶法
2.宋代斗茶
3.元代散茶
4.明代雅致的散茶
5.清代品饮体系建立
二、乌龙茶与儒、释、道
1.乌龙茶与儒:成就中和之美
2.乌龙茶与释:品茶如参禅
3.乌龙茶与道:发现自然之美
三、台湾乌龙茶的来历和现状
醇情乌龙篇
一、乌龙茶的品种
1.闽北乌龙茶
(1)武夷岩茶:四大名丛
(2)武夷肉桂
(3)闽北水仙
2.闽南乌龙茶
(1)安溪六大名品
(2)永春佛手
(3)闽南水仙
(4)平和白牙奇兰
(5)漳平水仙茶饼
3.广东乌龙茶
(1)凤凰水仙
(2)凤凰单丛
(3)岭头单丛
4.台湾乌龙茶
(1)文山茶
(2)冻顶茶(冻顶乌龙)
(3)高山茶
(4)台湾乌龙茶
二、乌龙香韵韵无穷
1. 武夷岩茶:品具岩骨花香之胜
(1)风格迥异的花香岩韵
(2)花香源自精湛的制茶工艺
(3)天、地、人三者不期而遇缔结的传奇
2. 铁观音:品其音韵花香之胜
(1)耐人寻味的观音韵
(2)审评铁观音:香气和滋味
3.武夷岩茶与铁观音之不同的香与韵
三、饮茶之乐趣
1.啜之趣——一人饮
2.把握微小的幸福——二人饮
3. 与众乐,乐无穷——多人饮
醉享乌龙篇
一、茶性必发之于水
1.雪水·雨水:烹茶完美的境界
2.泉水·井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3.矿泉水·自来水:可保鲜灵度
4.把握煮水时机
5.泉美茶香异
二、养壶逸趣
三、品赏“工夫茶”
1.“工夫茶”的内涵
2.“工夫茶”讲究情景相融
3.“工夫茶”的素日情怀
四、自然、朴素、雅静、和谐的现代茶艺
五、富含韵律美的雅真茶艺
1.茗香雅韵(闽式功夫茶茶艺)
2.台茶飘香(台湾乌龙茶茶艺)
3.兰香音韵(闽南乌龙茶茶艺)
六、异彩纷呈的工夫茶艺荟萃
1.台式工夫茶艺
2.潮州工夫茶艺
3.武夷工夫茶艺
4.安溪铁观音茶艺
自在乌龙篇
一、中国茶艺的内涵
1.中国茶艺源自生活又是艺术
2.现代茶艺的探索与追求
二、温馨的家庭茶艺
三、色香味俱全的茶膳
1.冻顶茄子
2.枪旗银芽
3.芳茗焗饭
4.凤凰藏茗
5.曲经采茗
6.翡翠夹饼
8.特制茶饺
四、珍藏乌龙茶
五、乌龙茶的养生之道
六、吃茶去——茶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茶是全世界三大(茶叶、咖啡、可可)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树的原生地在中国。
神农氏被称为“茶祖”,《神农本草经》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的《茶经》堪称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这部书在唐代或唐代以前福建已有产茶的历史。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从武夷岩茶的衍迁,可以看到乌龙茶的诞生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闽北武夷山盛产武夷茶,唐元和(806-820年)年间,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就提到武夷茶,云:“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
明代,武夷茶改制散茶,武夷寺院僧人改革茶叶制法。清代,崇安县令殷应寅从安徽首招黄山僧引入松萝制法,并逐步改进这种制作,才形成新型的岩茶制作工艺,即乌龙茶制作工艺。清代名僧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就首次提到乌龙茶的制作,除采摘外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五大环节,这种制作程序从古代沿袭至今。王草堂的《茶说》(1717年)一书也记载了乌龙茶复杂的制造工艺。据此书介绍,每年春、夏、秋为乌龙茶采制季节,春茶香、味均好,秋茶次之。
时至今日,福建闽北武夷山、建瓯、建阳、政和和闽南安溪、永春、平和、漳平都盛产乌龙茶,台湾、广东潮汕地区亦产乌龙茶。
乌龙茶又称“青茶”,属半发酵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中的一种。乌龙茶清香扑鼻,韵味悠长,做工精细,兼具了红茶的香醇、绿茶的清香,备受世人喜爱。
……
前言/序言
从小看着祖母泡茶、喝茶,喝着祖母泡的茶长大,茶走进了我的生活,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成了我毕生之追求。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从药物到解渴,进而升华为与人们心灵相应的饮品,这是茶与人类文明一个美丽的邂逅。茶除了解渴、养生,让我感悟更深的是它的灵性和与心灵的交会。当你烧水泡茶看到缥缈的烟雾,当你提壶冲茶看着氤氲缥缈的茶烟和茶叶在水中翻卷,当你闻着茶香和品着甘甜的茶水时,你会感受到茶水顺着心脉,沿着心田,茶与心交融了。此时的你,物我两忘、身心舒畅、愉悦,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此时的茶,已超越了原有的物质属性,成为陶冶心灵之物。“乌龙悠韵”的“韵”,有着茶固有的茶韵、音韵、岩韵。“韵”有着泡茶冲茶时的韵律美“韵”有品茶时茶汤的韵味无穷,“韵”有茶叶的历史、茶的文化,韵悠长而深远,韵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现代人太繁忙了,我想借着这个“韵”字,停下你匆忙的脚步,放松你的身心,静静的去品一杯茶,去感悟茶那无穷的韵味与灵性。音乐、文学、绘画、舞蹈、陶瓷是艺术,而喝茶也是艺术,是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拥有的乐趣,它是生活的艺术。
《乌龙悠韵》从乌龙茶的起源、传说、品种、制作、冲泡必须茶膳的制作等逐一介绍,但这些都是有形的,是为了让你了解茶的物质属性,而我更希望通过这有形的传递带给你无限的能量,正如我一样事茶20多年,茶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我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痴迷。以致一日不可无茶。茶带给我快乐、健康,用现在时尚的话说,“茶”带给我正能量,带给我无限的喜悦与幸福。我希望借着《乌龙悠韵》这本书,将我对茶的爱感染茶友们,让大家从喝一杯茶开始,从茶中感悟茶与心灵的对话,让茶带给大家美好幸福的每一天!
翰墨飘香:中华茶韵撷英——系列丛书其他分册推介 本系列丛书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索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除已出版的《乌龙悠韵》专注于乌龙茶的唯美传承与醇香茶艺之外,本套系另包含多部精心编撰的著作,每一部都如同撷取自中华茶海中的一朵奇葩,独具芬芳,共同构建起一座完整的中华茶文化殿堂。我们诚挚邀请您翻开这些篇章,领略中华茶道中未曾涉猎的独特风貌与深厚底蕴。 --- 一、《绿野仙踪:中国绿茶的清雅与至简》 聚焦品类: 涵盖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等中国最负盛名的十大经典绿茶。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绿茶“不发酵”这一核心工艺的千年演变与现代精微。我们从茶叶的采摘时令、嫩芽的识别标准入手,详细描摹了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加工工艺对茶汤色泽、香气和口感的决定性影响。 【清雅的形色审视】 绿茶以其“汤清、叶绿”著称,本章会用大量珍贵历史画作与现代高清摄影作品,解析不同名茶的“干茶形态”——如龙井的扁平挺直、碧螺春的卷曲多毫。同时,探究“绿投茶”的审美哲学,即如何通过水温与冲泡技法,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自然之色。深入探讨宋代以来“点茶”法在绿茶应用中的遗存与演变。 【至简的品饮哲学】 绿茶的品饮,被誉为最贴近“自然本味”的体验。本册详述了不同地域、不同海拔的绿茶,如何与当地的水源(如山泉、井水)相融合,达到“水为茶之母”的境界。书中收录了明代陆树声《茶笺》中对绿茶品鉴的精辟论述,并结合现代茶学家的观点,阐释了绿茶中“鲜爽味”——氨基酸与茶多酚的平衡艺术。对于现代都市人如何利用绿茶进行简易的“日常养生饮用”,提供了详尽的指导。 【文化意象与人文关联】 绿茶文化与文人雅士的交往密不可分。本章选取了苏轼“尝新茶”的诗句,分析了古代文人如何将品饮新绿视为一种对季节更迭的敏锐感知。同时,介绍了当代绿茶产区如杭州、安吉等地,在保护传统种植模式与推行可持续农业之间的努力与平衡。 --- 二、《红楼烟雨:中国红茶的醇厚与时光沉淀》 聚焦品类: 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等新派)、川红等。 核心内容概述: 红茶,作为发酵的极致之美,承载了中国茶外销历史的重量,也蕴含着复杂而迷人的“陈化”魅力。本书旨在揭示红茶从萎凋、揉捻到完全发酵过程中,化学物质转化的奥秘。 【醇厚的工艺密码】 本书详尽介绍了“渥堆”与“发酵”技术的精妙控制。重点剖析了祁门红茶标志性的“祁门香”(似花似果似蜜的复合香气)是如何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下,通过茶多酚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的过程。书中收录了清末徽商与茶农为应对西方市场需求,在工艺上进行创新和改良的史实记录。 【时光沉淀的艺术】 红茶的魅力,很多时候在于其陈放后的变化。本册专门辟出章节讨论“陈年红茶”的品饮价值。与普洱茶的后发酵不同,红茶的陈化更偏向于香气的内敛与口感的醇化。通过对几十年历史的红茶样本分析,展示了红茶中酯类物质的演变规律。 【国际贸易与民族情怀】 红茶是中国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茶类之一。本章将回顾“茶马古道”后期的红茶贸易路线,以及晚清时期红茶如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特别讲述了正山小种——这一“世界红茶鼻祖”在武夷山脉中的隐秘诞生史及其对全球饮茶习惯的深远影响。 --- 三、《金黄之秘:中国黄茶的稀有与内敛》 聚焦品类: 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 核心内容概述: 黄茶,常被誉为绿茶的“近亲”,却因其独特的“闷黄”工艺,拥有了截然不同的温和口感与独特“甜糯”之气。本册专注于这一相对小众却极具研究价值的茶类。 【闷黄工艺的微观解析】 本书详细阐述了黄茶区别于绿茶的“闷黄”步骤——即将杀青后的茶叶用湿热作用进行覆盖、堆积,使其在酶促反应下缓慢转化。我们通过专业的实验室数据图表,对比了同一种原料在“炒青”和“闷黄”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芳香化合物谱系。 【稀有之美的鉴赏】 黄茶的产量历来不高,部分名茶的制作需遵循严格的“茶农不采,只待官采”的历史规制。本册将追溯历史文献中关于黄茶专供的记载,并介绍现代黄茶产区在保护传统小规模制作工艺方面的努力。重点解析君山银针在冲泡时“三起三落”的奇景及其背后的工艺逻辑。 【温和养生的茶饮观】 黄茶的茶性温和,不苦不涩,非常适合体质偏寒或胃部敏感的饮用者。本章结合中医理论,探讨了黄茶在传统食疗体系中的地位,并提供了一套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黄茶日常饮用方案。 --- 四、《黑土之韵:中国后发酵茶的深邃与传承》 聚焦品类: 普洱熟茶、六堡茶、湖南黑茶(茯砖、黑砖等)。 核心内容概述: 后发酵茶,特别是黑茶系列,以其强大的陈化能力和独特的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而著称,是中华茶文化中最具“时间感”的一类。 【微生物与时光的共舞】 本书将科学与传统结合,深入探讨了黑茶的“渥堆”过程,即在特定的温湿度下,由霉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参与进行的复杂生化反应。详细分析了金花(冠突散囊菌)在茯砖茶中形成和作用机理,这是判断黑茶品质的关键指标之一。 【普洱熟茶的工艺流变】 重点解析了1970年代后为适应出口需求而研发的“熟茶”工艺,对比了生茶的自然陈化与熟茶的人工加速发酵在口感、香气和药用价值上的异同。书中包含对不同年份、不同仓储(干仓与湿仓)普洱茶的盲品记录与对比分析报告。 【边疆通商与茶马古道】 黑茶的饮用历史,与边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贸易往来息息相关。本册描绘了六堡茶如何远销东南亚,以及湘西黑茶如何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这些茶叶不仅是饮品,更是稳定社会秩序和进行民族交流的媒介。 --- 本系列丛书的整体价值: 本系列丛书致力于超越单纯的品鉴指南,旨在构建一个“技术解析、审美传承、历史溯源”三位一体的立体知识体系。每一本书都配备了权威的茶学专家审校,并收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文物图片、古法图解及现代科学检测数据,确保内容的严谨性与可读性兼具。通过阅读本系列丛书,读者将系统性地掌握中国六大茶类的制作精髓、审美取向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