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明清史學術文庫:明代南京寺院研究》選題新穎。此前研究佛教的著述為數頗多,但一般偏重於教義的闡釋或寺院經濟的探討,對佛寺本身的研究則為數極微,而對一朝代一地區佛寺的個案研究則更寥若晨星。此文則獨樹一幟,彆開生麵,填補瞭佛教研究的空白。
內容簡介
《明清史學術文庫: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作者運用瞭曆史學、宗教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學、哲學以及建築學等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對明代南京寺院的背景、興廢和分布、僧人來源與等級結構、佛學水平與儒學修養、寺院經濟與製度、寺院建築以及寺院對明代政治、經濟、文化、民眾生活等的作用和影響進行瞭全麵、係統、深入、綜閤的考察,細緻入微,新意迭齣,令人信服。本文引用瞭大量文獻資料,如正史、實錄、地方誌、寺院誌、曆朝高僧傳、古人文集,旁及野史、小說等,以及近人考古發掘資料,計二百餘種。對《明實錄》、《金陵梵刹誌》、《棲霞小誌》、《牛首山誌》、《獻花岩誌》、《攝山誌》、《大明高僧傳》、《補續高僧傳》、《新續高僧傳》等用力最勤,曾反復研讀,還幾次到南京各寺院進行實地訪問和考察。在此基礎上,分析考辨,去粗取精,使本文內容更加豐富翔實,立論更加堅實可信。足見作者的功力深厚和踏實。本文在指齣南京佛寺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外,也公允地、實事求是地提齣其另一方麵的作用。如,佛寺興建雖耗費大量資財,卻增加瞭下層勞動人民的就業機會;佛教雖有麻痹人民鬥誌的一麵,但穩定瞭社會秩序,對社會生産發展和人民生活也有一定積極效應:對藏傳佛教的重視,對西藏僧人上層的封授,實現瞭對西藏的管理,一些藏僧到南京受封、講道、交流教義,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傢的統一也有一定作用等。有些評論者指齣,這對我們今天製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有現實藉鑒意義。
目錄
序一/楊誌玖
序二/南炳文
明代南京八大寺位置示意圖
第一章 背景
第一節 明代佛教政策
第二節 明代南京社會狀況
第三節 東吳至元代的南京佛教和寺院
第二章 興廢和分布
第一節 興建和修理
第二節 毀廢
第三節 分布及總數統計
第三章 建築
第一節 寺院布局
第二節 殿堂配置
第三節 殿宇結構
第四節 佛塔建築
第四章 僧人
第一節 來源、等級結構
第二節 佛學水平
第三節 儒學修養及文學、藝術等纔能
第四節 名僧小傳
第五章 經濟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商業
第三節 欽賜和施捨——寺院重要收入之一
第四節 集體經濟收入的去嚮
第六章 製度
第一節 管理製度
第二節 教育製度
第三節 日常及特定佛事活動製度
第七章 影響
第一節 對政治的影響
第二節 對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對文化的影響
第四節 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參考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明清紀元簡錶
編後說明
精彩書摘
明代南京寺院建築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一部分,也仍采用瞭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係統方式,沒有太大的變化。如,靈榖寺“締構之法,則以梁架桁,不施疊拱,以柵承榱,不齣重簷,凡交椽接溜,盤結攢輳,如蜂房蟻穴之狀者悉不用”。由於建築材料沒有太多的改變,因此明代南京寺院的殿宇結構仍是重復中國傳統的木結構係統方式,具有颱基、間、木構架、鬥拱、屋頂、脊獸等的主要組成部分。當然,在這固定結構中,南京寺院的殿宇也會通過颱基的高低、間的多少、構件的大小等的變化,在結構比例上做文章,來顯示寺院的尊卑,其中主要是通過擴大寺院殿宇的規模來抬高寺院的地位。如,前麵提到,為所謂的報答明太祖、馬皇後之恩(或者紀念其母磺妃),明成祖於永樂十年敕工部在毀廢的天禧寺基址上重建報恩寺。因報恩寺之建有特殊的目的。明成祖即令其殿宇“皆準大內式”,規模遠過一般寺院。
如果說明代南京寺院的建築結構中沒有一點進步也是不對的。實際上,進步是有的,其首先錶現為磚拱券技術的成熟運用。眾所周知,中國始終以木結構為建築體係的主流,磚石技術雖然在漢代已相當發達,但如拱券穹隆技術,除瞭北方塔上的窗戶之外,都用於修建墳墓。到瞭明初修建南京城,設計者和建造者也許是受北方石拱建築、窯洞建築的啓發,在城門建築中大膽地運用大跨度磚拱技術,並獲得瞭成功。隨之,大跨度磚拱技術被運用於靈榖寺無量殿的建設。靈榖寺無量殿建於洪武十四年,因其中供奉無量壽佛得名。該殿從殿基到屋頂全部采用大磚砌成,不施寸木,也無梁椽,因此又俗稱無梁殿。它五楹三進,寬50.4米,縱深37.8米,呈穹隆狀。中進頂高達22米,前後各有三拱門,四麵有窗。其內牆東西兩壁從14米以上,磚朵砌疊嚮外成拋物綫形,突齣達1米多,尤為人所驚嘆。中國現存的無梁殿皆為明代以後所造,而其中最早者即為靈榖寺無量殿。明代中葉以後,各地佛寺大量營造無梁殿,多從靈榖寺無量殿獲得啓發。由於材質堅固,結構科學,靈榖寺無量(梁)殿曆時600多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於鍾山之麓。
其次是殿宇脊上獸吻的變化。由於明代南京寺院建築的木製構件已經無存,有關的記載又相當缺乏,所以我們隻能從遺存的琉璃等構件中窺見一斑。東南大學建築係硃光亞先生經過考察研究,指齣:“明報恩寺塔遺址齣土的琉璃龍吻與江南流行的鰲魚吻不同。也與蘇州、紹興等處可以找到的明代柔麯碩長的龍吻也不相同,相反,它與現代可以大量看到的北京清官式龍吻幾無二緻,可見官式龍吻源齣南京”。硃光亞先生認為,這種龍吻可能是在宋、元時期各地獸吻基礎上發展、演變、綜閤而成,它在南京一經形成,即隨明成祖遷都而被帶到北京,成為以後明、清官式獸吻的模式。
……
前言/序言
明清史學術文庫: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