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孝荣 著
图书标签:
  • 明史
  • 清史
  • 南京历史
  • 寺院研究
  • 宗教研究
  • 明代社会
  • 南京文化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3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30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明清史学术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页数:46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选题新颖。此前研究佛教的著述为数颇多,但一般偏重于教义的阐释或寺院经济的探讨,对佛寺本身的研究则为数极微,而对一朝代一地区佛寺的个案研究则更寥若晨星。此文则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填补了佛教研究的空白。

内容简介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作者运用了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哲学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对明代南京寺院的背景、兴废和分布、僧人来源与等级结构、佛学水平与儒学修养、寺院经济与制度、寺院建筑以及寺院对明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综合的考察,细致入微,新意迭出,令人信服。本文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如正史、实录、地方志、寺院志、历朝高僧传、古人文集,旁及野史、小说等,以及近人考古发掘资料,计二百余种。对《明实录》、《金陵梵刹志》、《栖霞小志》、《牛首山志》、《献花岩志》、《摄山志》、《大明高僧传》、《补续高僧传》、《新续高僧传》等用力最勤,曾反复研读,还几次到南京各寺院进行实地访问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考辨,去粗取精,使本文内容更加丰富翔实,立论更加坚实可信。足见作者的功力深厚和踏实。本文在指出南京佛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外,也公允地、实事求是地提出其另一方面的作用。如,佛寺兴建虽耗费大量资财,却增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就业机会;佛教虽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一面,但稳定了社会秩序,对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也有一定积极效应:对藏传佛教的重视,对西藏僧人上层的封授,实现了对西藏的管理,一些藏僧到南京受封、讲道、交流教义,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一定作用等。有些评论者指出,这对我们今天制定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也有现实借鉴意义。

目录

序一/杨志玖
序二/南炳文
明代南京八大寺位置示意图
第一章 背景
第一节 明代佛教政策
第二节 明代南京社会状况
第三节 东吴至元代的南京佛教和寺院

第二章 兴废和分布
第一节 兴建和修理
第二节 毁废
第三节 分布及总数统计

第三章 建筑
第一节 寺院布局
第二节 殿堂配置
第三节 殿宇结构
第四节 佛塔建筑

第四章 僧人
第一节 来源、等级结构
第二节 佛学水平
第三节 儒学修养及文学、艺术等才能
第四节 名僧小传

第五章 经济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商业
第三节 钦赐和施舍——寺院重要收入之一
第四节 集体经济收入的去向

第六章 制度
第一节 管理制度
第二节 教育制度
第三节 日常及特定佛事活动制度

第七章 影响
第一节 对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对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明清纪元简表
编后说明

精彩书摘

  明代南京寺院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也仍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系统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如,灵谷寺“缔构之法,则以梁架桁,不施叠拱,以栅承榱,不出重檐,凡交椽接溜,盘结攒辏,如蜂房蚁穴之状者悉不用”。由于建筑材料没有太多的改变,因此明代南京寺院的殿宇结构仍是重复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系统方式,具有台基、间、木构架、斗拱、屋顶、脊兽等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在这固定结构中,南京寺院的殿宇也会通过台基的高低、间的多少、构件的大小等的变化,在结构比例上做文章,来显示寺院的尊卑,其中主要是通过扩大寺院殿宇的规模来抬高寺院的地位。如,前面提到,为所谓的报答明太祖、马皇后之恩(或者纪念其母磺妃),明成祖于永乐十年敕工部在毁废的天禧寺基址上重建报恩寺。因报恩寺之建有特殊的目的。明成祖即令其殿宇“皆准大内式”,规模远过一般寺院。
  如果说明代南京寺院的建筑结构中没有一点进步也是不对的。实际上,进步是有的,其首先表现为砖拱券技术的成熟运用。众所周知,中国始终以木结构为建筑体系的主流,砖石技术虽然在汉代已相当发达,但如拱券穹隆技术,除了北方塔上的窗户之外,都用于修建坟墓。到了明初修建南京城,设计者和建造者也许是受北方石拱建筑、窑洞建筑的启发,在城门建筑中大胆地运用大跨度砖拱技术,并获得了成功。随之,大跨度砖拱技术被运用于灵谷寺无量殿的建设。灵谷寺无量殿建于洪武十四年,因其中供奉无量寿佛得名。该殿从殿基到屋顶全部采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因此又俗称无梁殿。它五楹三进,宽50.4米,纵深37.8米,呈穹隆状。中进顶高达22米,前后各有三拱门,四面有窗。其内墙东西两壁从14米以上,砖朵砌叠向外成抛物线形,突出达1米多,尤为人所惊叹。中国现存的无梁殿皆为明代以后所造,而其中最早者即为灵谷寺无量殿。明代中叶以后,各地佛寺大量营造无梁殿,多从灵谷寺无量殿获得启发。由于材质坚固,结构科学,灵谷寺无量(梁)殿历时600多年,至今仍然巍然屹立于钟山之麓。
  其次是殿宇脊上兽吻的变化。由于明代南京寺院建筑的木制构件已经无存,有关的记载又相当缺乏,所以我们只能从遗存的琉璃等构件中窥见一斑。东南大学建筑系朱光亚先生经过考察研究,指出:“明报恩寺塔遗址出土的琉璃龙吻与江南流行的鳌鱼吻不同。也与苏州、绍兴等处可以找到的明代柔曲硕长的龙吻也不相同,相反,它与现代可以大量看到的北京清官式龙吻几无二致,可见官式龙吻源出南京”。朱光亚先生认为,这种龙吻可能是在宋、元时期各地兽吻基础上发展、演变、综合而成,它在南京一经形成,即随明成祖迁都而被带到北京,成为以后明、清官式兽吻的模式。
  ……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 书名: 《边疆民族的流变与融合:明代多民族互动研究》 作者: 王建华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文献考据,深入探讨了明代中国边疆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人口流动及其文化互动格局。不同于以往侧重于中央王朝对边疆的控制与治理的研究范式,本书将视角聚焦于边疆民族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在明朝强力推行“改土归流”和卫所制度背景下,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深刻而微妙的结构性变迁。全书以明初的军事扩张与移民政策为开端,细致梳理了西南夷、塞北草原、东北女真、以及东南沿海岛屿等不同地理区域内,原住民与汉族移民、军屯之间的互动模式,力求展现一个多层次、动态演进的边疆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边疆的重塑:明初的军事干预与人口布局 明朝的建立,伴随着对元代遗留边疆格局的系统性调整。本书开篇即分析了洪武、永乐时期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何直接导致了边疆人口的强制性迁移和安置。我们考察了“将士屯田”政策在不同边疆地带的实施差异,例如,在西北地区,大量中原军户的迁入如何改变了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形态;而在西南,则重点剖析了“土官”与“流官”并行的制度下,土司家族如何通过联姻、军事援助等方式与明廷建立复杂联系,并以此调控本族群内部的权力分配。 重点章节探讨了明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策略的精细化操作。通过对《明实录》中关于贵州、广西等地叛乱与招抚事件的梳理,揭示了羁縻体系并非单向的文化同化,而是一种基于利益交换的动态平衡。书中特别引入了对“硬口”与“软口”的划分研究,阐释了明廷对不同社会阶层和军事能力民族的差异化政策,如何塑造了边疆精英的晋升路径。 第二部分:文化与血脉的交融:制度化互动下的民族融合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考察制度约束下,不同族群在日常生活层面的渗透与融合现象。 一、卫所制度下的族群边界模糊: 明代的卫所制度是民族互动的关键熔炉。在辽东、陕西、四川等重镇,卫所军户多由不同籍贯的军人组成,其后代往往不再具有明确的地域或民族归属。本书通过分析卫所的籍册、婚配记录,并结合对一些边陲卫城遗址的出土器物、碑刻进行田野考察,论证了在卫所内部,不同族群间的通婚率远高于预期,并形成了独特的“军屯文化”,这种文化兼具汉、蒙、回等多种元素。 二、商业贸易与边地经济的联通: 商业活动是促进民族交流的另一重要动力。本书详细分析了明代“茶马互市”、“官市”的运作机制,以及私商在边疆贸易中的作用。例如,江南的丝绸如何通过四川的茶马道进入西藏地区,而西藏的皮毛和药材又如何反哺内地。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有效地稀释了军事冲突带来的隔阂。我们通过对商帮活动路径的还原,揭示了边疆地区“汉人化”进程中,商贸精英所扮演的先驱角色。 三、宗教信仰的区域性影响: 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族群界限。本书对明代在边疆地区广泛传播的藏传佛教、道教以及地方性萨满信仰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明廷对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上层僧侣的册封与资助,如何使其成为代理人,间接维护了对青海、甘肃一带游牧民族的控制。同时,也探讨了汉族士人在边疆地区传道或隐居时,对当地文化习俗产生的影响。 第三部分:边疆的抵抗与再定位:民族的自我调适 边疆的民族互动并非完全被动的接受与同化。本书的第三部分重点关注了不同民族在面对中央集权压力时的抵抗策略与文化再定位。 一、“改土归流”的长期效应与地方精英的回应: 虽然“改土归流”在明中后期才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但其思想基础早已萌芽。书中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西南土司家族作为个案,分析了他们在面临朝廷削藩压力时,如何巧妙地利用汉族文化符号(如科举、儒家礼教)来巩固其内部权力,同时又通过维护地方习俗来维持族群认同。这种“双重身份”的建构,是明代边疆精英生存智慧的体现。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向转型: 对于漠北和东北的游牧部落,本书关注了他们内部社会结构的调整。随着与明朝贸易受限或冲突加剧,部分部落开始模仿汉地农耕社会的某些制度(如屯田、定居化),以增强自身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对女真部落的发展轨迹研究表明,这种内向转型是其最终崛起的重要前提。 三、海疆地带的“亦兵亦匪”: 在东南沿海,倭寇问题集中反映了族群界限的模糊性。本书认为,倭寇并非单纯的“日本海盗”,而是一个由明代沿海走私商人、流亡军人、战败水师以及朝鲜、日本商民构成的复杂群体。对林氏、王直等海商集团的分析显示,他们的活动超越了单纯的民族冲突,更多是国家治理缺失下,地方经济利益集团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其成员的民族身份具有极高的流动性。 结论 《边疆民族的流变与融合》总结道,明代边疆绝非一个简单的“汉人中心”与“蛮夷”的对立场域,而是一个充满张力、流动与创造性的互动空间。国家权力、经济需求、军事压力与族群的内在生命力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复杂格局。本书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传统王朝下多民族国家构建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详实的个案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的舒适度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坦白说,有些挑战性。或许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容纳信息量,页边距相对较窄,文字密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确实有些疲劳。更重要的是,书中的论证方式常常采用“先提出现象,再引入多方证据,最后得出结论”的模式,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作者构建的复杂论证路径中的关键一步。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同一段落,才能确保自己完全理解了作者是如何从甲史料推导出乙结论的。它绝对不是那种可以拿在手上,在咖啡馆里轻松翻阅的读物,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房里,配上笔和笔记本,进行深度精读。它提供的知识密度极高,但同时也要求读者付出与之匹配的智力投入。这本书的价值毋庸置疑,但它的“阅读友好度”确实偏低。

评分

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著作,我本来是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明代僧侣群体生活状态的细腻描摹。想象中,应该有关于他们如何诵经、如何化缘、日常起居的种种琐碎,也许能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普通民众的精神寄托。然而,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高远,更宏观。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制度”和“权力网络”的解剖报告,而非“人物传记”式的叙述。比如,书中对寺院的田产管理和赋税减免政策的分析,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内容虽然重要,对于理解历史的肌理是必要的,但对于渴望“故事性”的读者来说,确实显得有些枯燥。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这种平铺直叙、缺乏戏剧冲突的叙事风格。感觉作者是用一把冰冷的解剖刀,细致入微地剖析着明代南京这个特定地理空间下,宗教机构的行政功能和社会影响,而不是在讲述一段引人入胜的往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面上那种古朴的字体和淡雅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不过,真正翻开来读,才发现这书的内容可比封面要厚重得多。我本来以为能看到一些关于明代南京城里宏伟寺庙的建筑细节描写,或者是一些香火鼎盛的传说故事,毕竟“寺院”这两个字挺有画面感的。结果,通篇下来,更多的是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考据,读起来颇有一种“在档案室里做研究”的感觉。作者似乎对寺院的经济活动、土地兼并、以及与地方士绅和官僚体系的复杂关系更感兴趣,每一个论断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人不得不佩服其下功夫之深。对于我这种只是想了解点“风土人情”的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有点门槛,很多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和断代史的背景知识需要读者自己去补课,否则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话说回来,如果你是历史专业出身,想探究明代特定区域内宗教势力与世俗权力交织的复杂脉络,这本书无疑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引文和注释部分,简直是一座迷宫。每翻几页,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字脚注,每一个都指向另一部浩如烟海的史料。我尝试着去追溯其中一两个关键的史料来源,结果发现自己像被卷入了一个学术的漩涡,每深入一层,都会发现更多需要查阅的资料。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背后,是多么庞大的信息量和多么严谨的逻辑链条。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稍微照顾一下非专业读者,对一些重要的史料背景做一些提要性的解释,但显然,作者的定位是面向同行的专家学者。对于我来说,阅读的过程更像是在“解码”而不是“享受”。每读完一章,我都感觉自己脑容量被极大地扩充了,但同时伴随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我发现自己离真正掌握这些知识还相去甚远,很多精彩的论证点,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完全领会其深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透露出一种强烈的“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学术问题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比如“寺院在城市治理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官方宗教政策如何影响了地方宗教实践?”这些问题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作者对现有研究领域不足之处的深刻洞察。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紧密,仿佛是严丝合缝的齿轮咬合,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不过,这种高度的逻辑性和体系性,也导致了阅读体验的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对于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或者作者对某一特定历史人物做出更具个人色彩的评判,但全书大多保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学术腔调”,让人感觉仿佛在阅读一份高质量的学术报告,而非一本探讨历史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