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故家

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故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作人 著,止庵 编
图书标签:
  • 周作人
  • 鲁迅
  • 故乡
  • 回忆录
  • 文学史
  • 近代史
  • 文化研究
  • 家族史
  • 旧事重提
  • 散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3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67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周作人自编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者周作人生前亲自编定,学者止庵穷数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补从未出版作品,为市场上全面的周氏文集。

全面的关于鲁迅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录
   有分量的鲁迅研究资料
   真实还原有血有肉的“人”之鲁迅

内容简介

  

周作人,鲁迅二弟,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解鲁迅的人之一。
   《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故家》是周作人晚年回忆鲁迅的重要著作之一,从“百草园”、“园的内外”、“鲁迅在东京”、“补树书屋旧事”四部分,记述鲁迅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交游情状。不仅重笔勾勒活动于园内外的鲁迅,而且兼及背景中隐现的人事物,在其“生活着的空气”中,徐徐延展出一卷卷清末民初风俗画。文章沿承知堂怀人忆往之作平白真切、不落空言的风格,文字简洁朴讷,寥寥数笔,便曲尽人事物景情,为旁人所不及。

作者简介

周作人(1885-1967),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绶,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等。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与兄树人(鲁迅)一起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五四时期任教北京大学,在《新青年》《语丝》《新潮》等多种刊物上发表文章,论文《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诗《小河》等均为新文学运动振聋发聩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创立了中国美文的典范。在外国文学艺术的翻译介绍方面,尤其钟情希腊日本文学,贡献巨大。著有自编集《艺术与生活》《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三十多种,译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

精彩书评

  

周作人的散文为中国一。

——鲁迅


   大陆可看的唯有周作人的作品。

——胡适


   周作人先生的读书笔记不可及,有其淹博的学识,就没有他那通达的见地,而胸中通达的,又缺少学识;两者难得如周先生那样兼全的。
   ——朱自清

周先生读书,没有半点冬烘气,懂得体会得,如故交相叙,一句是一句,两句是两句,切切实实地说一番。

——曹聚仁

目录

总序

第一分 百草园
关于百草园
一 从园说起
二 东昌坊口
三 新台门
四 后园
五 园里的植物
六 园里的动物
七 园里的动物二
八 菜蔬
九 晒谷
一○ 园门口
一一 灶头
一二 厨房的大事件
一三 祭灶
一四 蓝门
一五 橘子屋读书
一六 橘子屋读书二
一七 立房的三代
一八 白光
一九 子京的末路
二○ 兴房的住屋
二一 吃饭间
二二 曾祖母
二三 房间的摆饰
二四 诚房的房客
二五 漫画与画谱
二六 烟与酒
二七 两个明堂
二八 两个明堂二
二九 廊下与堂前
三○ 伯宜公
三一 介孚公
三二 介孚公二
三三 王府庄
三四 荡寇志的绣像
三五 娱园
三六 鲁家
三七 三味书屋
三八 老寿先生
三九 广思堂
四○ 贺家武秀才
四一 沈家山羊
四二 童话
四三 祖母
四四 祖母二
四五 关于穿衣服
四六 阿长的结局
四七 阿长的结局二
四八 山海经
四九 山海经二
五○ 仁房的大概
五一 玉田
五二 藏书
五三 抄书
五四 椒生
五五 监督
五六 监督二
五七 轶事
五八 墓碑
五九 讲西游记
六○ 伯升
六一 恒训
六二 病
六三 大书房
六四 礼房的人们
六五 四七
六六 四七与五十
六七 五十在诚房
六八 诚房之余
六九 桐生
七○ 桐生二
七一 月如与日如
七二 兰星
七三 阿有与阿桂
七四 单妈妈
七五 四百年前
七六 台门的败落
七七 祭祀值年
七八 做忌日
七九 忌日酒
八○ 风俗异同
八一 扫墓
八二 祝文
八三 山头的花木
八四 上坟船里
八五 祝福
八六 分岁
八七 祭书神
八八 茶水
八九 饭菜
九○ 蒸煮
九一 灯火
九二 灯火二
九三 寒暑
九四 园的最后





第二分 园的内外
一 孔乙己的时代
二 咸亨的老板
三 小酒店里
四 泰山堂里的人
五 水果莲生
六 傅澄记米店
七 屠家小店
八 长庆寺
九 两种书房
一○ 秃先生是谁
一一 寿先生
一二 寿先生二
一三 马面鬼
一四 三个医生
一五 鲁老太太
一六 一幅画
一七 姑母的事情
一八 丁耀卿
一九 胡韵仙
二○ 秋瑾
二一 袁文薮与蒋抑卮
二二 蒋观云
二三 范爱农
二四 蒯若木
二五 周瘦鹃
二六 俟堂与陈师曾
二七 陈师曾的风俗画
二八 鲁迅在S 会馆
二九 S 会馆的来客
三○ 鲁迅与书店
三一 惜花诗
三二 笔述的诗文
三三 笔述的诗文二

第三分 鲁迅在东京
一 伏见馆
二 中越馆
三 中越馆二
四 中越馆三
五 伍舍
六 校对
七 青木堂
八 学俄文
九 民报社听讲
一○ 民报社听讲二
一一 民报案
一二 蒋抑卮
一三 眼睛石硬
一四 同乡学生
一五 日常生活
一六 旧书店
一七 服装
一八 落花生
一九 酒
二○ 矮脚书几
二一 劲草
二二 河南杂志
二三 新生
二四 吃茶
二五 看戏
二六 画谱
二七 花瓶
二八 咳嗽药
二九 维新号
三○ 诨名
三一 南江堂
三二 德文书
三三 补遗
三四 补遗二
三五 补遗三

第四分 补树书屋旧事
一 缘起
二 会馆
三 树
四 抄碑的房屋
五 抄碑的目的
六 抄碑的方法
七 猫
八 避辫子兵
九 金心异
一○ 新青年
一一 茶饭
一二 办公事
一三 益锠与和记
一四 老长班
一五 星期日

后记

精彩书摘

关于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初见于鲁迅的回忆文中,那时总名还叫作“旧事重提”,是登在《莽原》上的,这一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园是实在的,到现今还是存在,虽然这名字只听见老辈说过,也不知道它的历史,若是照字面来说,那么许多园都可以用这名称,反正园里百草总是有的。不过别处不用,这个荒园却先这样的叫了,那就成了它的专名,不可再移动了。
这园现在是什么情形,只要有人肯破费工夫,跑去一看,立即可以明白了。但是园虽是无生物,却也同人一样,有它的面目和年龄,今日所见只是现在的面目,过去有比人还长的年月,也都是值得记值得说的。古人作《海赋》,从海的上下四旁着手,这是文人的手法,我们哪里赶得上,但这意思却是很好的。园属于一个人家,家里有人,在时代与社会中间,有些行动,这些都是好资料,就只可惜我们不去记它,或者是不会记。这回我想来试试看,虽然会不会,能不能,那全然还不知道。
说得小一点,那么一个园,一个家族,那么些小事情,都是鸡零狗碎的,但在这空气中那时鲁迅就生活着,当作远的背景看,也可以算作一种间接的材料吧。说得大一点呢,是败落大人家的相片。鲁迅于清光绪戊戌(一八九八)年离开家乡,所以现今所写的也以此为界限,但或者有拉到庚子年去的时候也说不定。就是庚子也罢,那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记忆不能完全,缺点自必多有,但我希望那只是遗漏的一方面,若是增饰附会,大概里边总是没有的。
一 从园说起
《朝华夕拾》的第六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头的几段是说百草园的情状的,其文云: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这是一篇很简要的描写,把百草园的情景一目了然的表示出来了,现在要略为说明园的上下四旁,所以先就上面所说的事物加以一点补充。
二 东昌坊口
且说这百草园是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民国以前的事,所以这应当说是浙江的会稽县城内东陶坊,通称东昌坊口,门牌大概是三十四号吧,但在那时原是没有门牌的。关于东昌坊口,在志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明清人的文章也偶有说及的,如毛西河文集中有《题罗坤所藏吕潜山水册子》,其起首云,“壬子秋遇罗坤蒋侯祠下,屈指揖别东昌坊五年矣。”又《六红诗话》中引张岱的《快园道古》,有一则云:
“苏州太守林五磊素不孝,封公至署半月即勒归,予金二十,命悍仆押其抵家,临行乞三白酒数色亦不得,半途以气死。时越城东昌坊有贫子薛五者,至孝,其父于冬日每早必赴混堂沐浴,薛五必携热酒三合御寒,以二鸡蛋下酒。袁山人雪堂作诗云,‘三合陈年敌早寒,一双鸡子白团团,可怜苏郡林知府,不及东昌薛五官。’”这东昌坊从西边十字路口算起是毫无问题的,但东边到什么地方为止呢?东边有桥跨河上,名覆盆桥,在这桥与十字路口之间并无什么区划,不知道究竟这两个地名是怎么划分的。大概在没有订定门牌之前,地名多少是可以随便的,正如无名的《鲁迅的家世》文中所说(此文见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文艺阵地》上),那里的周氏一派分三处居住,靠近桥边的一家大门在路南,可是房屋却在河的南岸,要走过一条私有的石桥,所以名为“过桥台门”,迤西路北的一家是“老台门”,再往西是“新台门”,就是百草园的所在地,实实在在是东昌坊口了(虽然离十字路口也还有十来家门面),却都是称为覆盆桥周家的。
三 新台门
《鲁迅的家世》的第一节说,覆盆桥周家分作三房,叫作致房中房及和房,中房的大部分移住在过桥台门,致房的大部分移住在新台门,还有一部分留在老屋里。这话是说得很对的,但末了一句稍欠明了,或者可以改为和房以及致房中房的小部分都留在老屋里,致房底下又分智仁勇三房,留在老屋的是勇房的一派。
我们所要说的只是百草园,所以那老屋与过桥两处只好按下不表了。在新台门的智仁两房底下各分作三房,智房下是兴立诚三房,仁房下是礼义信三房,鲁迅是属于兴房的。在鲁迅的好些小说以及《朝华夕拾》里,出现的智仁两房的英雄颇不少,现在不及细说,只好等后面有机会再谈吧。
台门的结构大小很不一定,大的固然可以是宫殿式的,但有些小台门也只是一个四合房而已。例如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便是如此,朝南临河开门,门斗左右是杂屋,明堂东为客室,西为厨房,中堂后面照例是退堂,两旁前后各两间,作为卧房。退堂北面有一块园地,三面是篱笆。普通大一点的就有几进,大抵大门仪门算一进,厅堂各一进,加上后堂杂屋,便已有五进了,大门仪门及各进之间都有明堂,直长的地面相当不小,至于每进几开间,没有一定,大抵自五间以至九间吧。就新台门来说,讲房份应当直说,但讲房屋却该先来横说才行,因为厅的间架与堂以后住屋的大小不同,所以要在这中间分一段落。厅屋三间,迤西一带是大小书房及余屋,后来出租开张永兴寿材店的,这一部分有必要时再来说它。从大堂前起便是整排的房屋,西边六间,所以这一进是九开间的,但后堂前三间外,因为地面稍收小,只有五间带一条弄堂,末一进也是同样的宽,都是杂屋,没有什么结构。住屋分配是堂屋左右及迤西六间(即第三进),又第四进西偏三间半,第五进的西半,归智房居住,仁房住在第三四进的东部,后园由智仁两房另行分配使用。
四 后园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再分别起来这是大园,在它的西北角有一小块突出的园地,那便称为小园。大园的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小园一方块,恐怕只有大园的四分之一。
大园的内容可以分了段来说。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仁房的园门沿着池边的弄堂在池北头向西开门。智房的园门在西边正中,右面在走路与池的中间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来源不详,大抵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屋,将瓦屑放在这里,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可以知道这年代不很近了。路的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是智房各派所使用,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再说北头的一片,东边三大间瓦房,相当高大,材料也很不坏,不晓得原来是什么用的,一直也不看见有什么用,总是空着,名为三间头,是仁房的所有。西边有一口井,上有石阑,井北长着一棵楝树,只好摆个样子,却不能遮阴,井的西偏便是往小园去的小路。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由智仁两房分用,智房西边部分又分成三家,但因立诚两房缺少人力,所以那些园地常由兴房借用,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小园一方块,搭在大园的西北角外,其东面一半贴着大园,一半向北突出,其他三面全与别家园地接界。西南角有一个清水毛坑,全用石板造得很好,长方形,中间隔断,但永不曾使用,只积着好些水,游泳着许多青蛙,前面有石蒜花盛开,常引诱小孩跑到这冷静的地方去。东北角有一头板门,传说是从前挑肥料出去的门,外通咸欢河沿,这地名虽是这样写,但口头却读如“咸沙河沿”,如不是这么说,便没有人懂得了。

……

前言/序言


《鲁迅的故家》:历史回响与家国情怀的沉思 周作人先生的《鲁迅的故家》,并非一部简单的家族史,更非流水账式的回忆录。它是一部饱含深沉情感、承载着历史重量的散文集,通过对鲁迅家族往事的回溯,折射出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社会变迁、文化浪潮以及个体命运的无常。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个人情感与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出周作人先生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故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场所,它承载着家族的根脉、文化的传承,以及一代代人的喜怒哀乐。当“故家”与“鲁迅”这两个极具分量的名字结合在一起时,我们便知晓,这背后必然是一个关于血脉、关于过往、关于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探讨。周作人先生以他一贯的温和、审慎而又充满智慧的笔触,缓缓揭开了鲁迅家族层层叠叠的历史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在家国巨变中寻找自身的定位。 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鲁迅家族在绍兴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它没有刻意去渲染传奇,也没有张扬悲壮,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寻常却又不寻常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家庭氛围,看到他早期的成长轨迹,看到那些在他生命中留下印记的人和事。但请注意,这并非是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全面传记,周作人先生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故家”这一概念所蕴含的家族历史与文化基因上。他并非在为鲁迅立传,而是在通过鲁迅的家族,来映照那个时代,反思文化传统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故家”的意象,在书中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它既是那个物理空间,那个承载着鲁迅童年与少年时光的故土;更是精神的家园,是周作人先生对于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民族根脉的追溯与眷恋。他笔下的故家,并非一成不变的旧时模样,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族的迁徙、命运的跌宕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种动态的呈现,恰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肌理。 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以其独有的“闲适”风格著称,但在《鲁迅的故家》中,“闲适”之中暗含着一股不易察觉的忧思。他写故乡的风物、人情,写家族的轶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传统文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现实的审视。他的笔触看似轻描淡写,却常常能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描绘的那些家族成员,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生活细节,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动人。 我们可以读到关于鲁迅先生祖辈父辈的模糊印象,读到一些关于家族兴衰的零星片段。这些片段,在周作人先生的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力。他并非要通过这些碎片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家族谱系,而是通过这些细节,来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图景。例如,他对家族中某些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捕捉,对某些生活习俗的描述,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些细节,也让我们得以理解鲁迅先生某些思想的形成,某些性格的养成,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家族的深层影响。 《鲁迅的故家》的意义,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鲁迅。周作人先生作为鲁迅的亲弟弟,他从一个与鲁迅血脉相连,又有着独立思想的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他们的家族。这种亲近感与疏离感交织的视角,使得他的叙述更加客观而又饱含深情。他并没有回避家族中的一些不那么光彩的过往,也没有刻意美化任何人物。这种坦诚,反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书中所探讨的“家国情怀”,也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在那个国家命运风雨飘摇的年代,知识分子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鲁迅家族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近代转型期的种种艰难。周作人先生通过对故家的追忆,也在思考着“家”与“国”的关系,思考着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一份清醒与独立。他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 周作人先生的语言艺术,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善于运用譬喻、对比,以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俗语,使得文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他的叙述节奏舒缓,但却张弛有度,总能在不经意间引人入胜。阅读他的文字,就如同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平淡,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回甘。 《鲁迅的故家》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提供简化的答案,也不提供煽情的渲染。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对于历史、对于文化、对于家族、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刻思考。周作人先生通过对鲁迅家族往事的追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面貌,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背后那片深厚的土壤,更让我们思考,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我们自身的“故家”又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多少“新”的关于鲁迅的史料,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鲁迅的角度。它让我们从一个更加人性化、更加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视角,去认识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它也是周作人先生个人思想与情感的一次真挚的流露,让我们得以窥见他内心深处对于家族、对于历史、对于人生的感悟。 当我们掩卷沉思,会发现,《鲁迅的故家》所描绘的,并非只是一个家族的过往,而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关于传承与变迁、关于记忆与遗忘、关于根脉与生长的永恒命题。周作人先生以他温润而又深刻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翻开《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故家》,我期待的是一篇严谨的文学评论,想从周作人的视角,深入剖析他心中那位传奇的兄长。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一场意想不到的,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内心独白。周作人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鲁迅的“家”,那些寻常巷陌,那些亲人间的琐碎日常。他笔下的鲁迅,褪去了公共视野中的光环,变成了一个有着烟火气的哥哥,一个在亲情关系中,有喜有怒,有爱有愁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他对那些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关于家庭的琐事,关于亲人的言谈举止,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岁月的痕迹。他不是在“评价”鲁迅,而是在“回忆”鲁迅,是在用一种散文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他心中最真实的鲁迅。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感觉非常亲切,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老宅,看着他们兄弟二人,就这样平静地生活着。书的结尾,我并没有感觉到一种“结论”,而是一种绵长的回味,一种对往昔时光的眷恋,以及对亲情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书我读下来,感觉更像是走进了一个老友的内心世界,只不过这位老友,他写的对象是自己的亲哥哥——鲁迅。周作人没有选择枯燥的传记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闲聊的方式,勾勒出鲁迅作为“鲁迅的故家”里的一员,那些在家中、在亲人眼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童年鲁迅和周作人之间互动细节的描绘,那些细微的表情、一句无心的话,都仿佛被周作人小心翼翼地拾起来,放在书页里,让你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他写鲁迅的严谨、他的倔强,但更多的是鲁迅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情,或许是被生活磨砺得太久,那些温情显得尤为珍贵。读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老房子的味道,看到鲁迅偶尔皱起的眉头,听到他在家人面前放松的笑声。这不仅仅是对鲁迅个人形象的补充,更是对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温暖回溯。它让我明白,即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 the 伟大的名字,也曾是那个在屋檐下嬉笑怒骂的孩子,那个为家庭操心、为亲人担忧的兄长。周作人笔下的鲁迅,更加立体,更加有人情味,也因此,更加令人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读起来,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味道浓烈,回味悠长。周作人以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并非全然是我们熟知的鲁迅。他不是在写“鲁迅的成就”,而是在写“鲁迅的家”,以及在家中,鲁迅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柔软、更加贴近生活的鲁迅。他没有回避鲁迅的性格特点,但他更侧重于表现这些特点在家中的体现,以及家人之间的互动。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们跳出了对鲁迅“神化”的窠臼,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周作人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也是从“故家”走出来的,他的成长,他的性格,他的思想,都与他的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关于童年回忆的片段,那些兄弟之间的趣事,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都充满了温情,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家”的书,关于亲情的书,关于回忆的书。

评分

不得不说,周作人这家伙,写起文章来真是有一套。这本书,虽然名字叫“鲁迅的故家”,但我感觉,他与其说是写鲁迅,不如说是在写自己对鲁迅的一种独特理解和记忆。他没有像很多评论家那样,去挖空心思地分析鲁迅的文学思想、社会影响,而是从一个“家”的角度出发,去捕捉鲁迅作为“家人”的那些细微之处。我读到后面,觉得他很多时候,是在通过写鲁迅,来反思他自己的生命经历,甚至是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那种复杂情感。书里那些对于过去生活场景的描摹,那种带着点儿怀旧,又带着点儿疏离的笔调,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就好像他坐在窗前,回忆着往事,那些模糊的画面,被他一点点地拼凑起来,形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故家”的氛围。这种写法,不像传统的文学评论,反而更像是一种文学化的散文,充满了个人化的色彩和情绪。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世事变幻的感慨,这些情绪,让鲁迅这个形象,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文学巨匠,而是成了一个有情感、有温度的普通人,一个在“家”里,有着自己独特位置的哥哥。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本以为会读到一篇严肃的学术评论,但事实证明,周作人从来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他用一种极其个人化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鲁迅的故家”。我所理解的“故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居住地,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周作人在书中,将鲁迅置于这样一个“故家”的背景下,去展现他的形象,去解读他的性格。他并没有急于给鲁迅下定义,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一些家庭的琐事,来展现鲁迅的另一面。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强烈的亲切感,仿佛在听一位长辈,在娓娓道来,讲述他与兄长的那些往事。书中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意的雕琢,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流淌感,这种风格,非常吸引人。他不仅仅是在回忆鲁迅,更是在通过回忆鲁迅,来梳理自己的人生,来表达对亲情的感悟。读这本书,让我对鲁迅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他的作品,而是看到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哥哥”,一个“家庭成员”的真实模样,这种感受,是非常深刻的。

评分

八○ 风俗异同

评分

2004-11-28

评分

一八 白光

评分

五一 玉田

评分

一○ 新青年

评分

印刷不错,字很清楚。

评分

周作人自编集:鲁迅的故家。好书。

评分

跟周作人回忆儿时- -

评分

当一年里这神圣的唯一的一天不再神圣时,我们是不是有些迷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