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西方文学十五讲(修订版)》西方文学不仅是西方人心灵的历史,也是我们心灵的历史。这条文学之河,展现了远比宇宙更为广阔、更为深邃、更为神秘的精神世界。每一个用心的读者都能够从中发现你自己。
内容简介
《西方文学十五讲(修订版)》是作者在清华大学开设《西方文学思想与作品》课程的讲演实录,该课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西方文学十五讲(修订版)》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从古希腊神话艺术、中世纪的圣经文学和骑士文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近现代的浪漫运动、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涵盖了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时期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同时注重联系当代生活现实,开掘西方古典文学的现代性,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阐释,力求在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开掘。本次出版修订版,订正了首版的错误,并增加了两篇附录文章。
作者简介
徐葆耕,1937年生。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0年起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2011年去世。学术著述有《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释古与清华学派》,学术随笔有《紫色清华》,文艺创作有电影剧本《邻居》(合作)等五部以及小说《同窗》等。
目录
《名家通识讲 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前言
第一讲 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摘要】古希腊神话艺术的突然兴起——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与骑士史诗——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与启蒙思想的闪电——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奇观——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
第二讲 古希腊神话及其现代性
【摘要】童年何以是美丽的——希腊神话的起源——十二主神——中国何以没有酒神与爱神——斯芬克斯之谜:认识你自己——饿狄浦斯:人和命运——美狄亚:女人和爱——荷马史诗——阿喀琉斯:西方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西方人的民族自省意识——返回神话
第三讲 中世纪的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主义
【摘要】十字架上的耶稣揭示了基督教的要义——《圣经》文化与希腊文化是既对立又互补的——谦卑的英雄摩西——参孙:民族意识与个人欲念的对立——罪感意识造就了欧洲文学的灿烂——原罪说与中国传统的“精神快乐法”——原罪说提升了人又压抑了人——阿伯拉与爱洛绮丝的悲剧——骑士浪漫主义:欧洲骑士与中国侠客——中世纪的二元对抗反映了人类的恒久矛盾——当代罪感的消亡
第四讲 但丁与《神曲》
【摘要】但丁及《神曲》是两条文化河流相激相荡而产生的壮丽图景——但丁生活中的两个重要事件——“地狱”:但丁的伟大偷换——炼狱的新观念:人如何达到至善至美——《神曲》与《红楼梦》的比较——但丁的“多义说”,读者的神圣解释权
第五讲 文艺复兴概说
【摘要】蒙娜丽莎:文艺复兴的意象——意大利何以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彼特拉克及其奇喻——泼皮l、伽丘——巨人拉伯雷——唱低调的智者蒙田——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堂吉诃德与桑丘:过去与未来
第六讲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摘要】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分期——近代伊甸园和爱情树——人类的高峰体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月夜幽会——莎氏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的第一段独白: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哈姆雷特命题:活还是不活——“莎士比亚化”的现代意义——假如没有莎士比亚
第七讲 从新古典主义到启蒙文学
【摘要】太阳王路易十四和新古典主义——带着锁链跳舞的艺术——高乃依和《熙德》——启蒙思想的诞生及其文学表现——狄德罗:诗和善良的分离——卢梭《忏悔录》——卢梭的现代意义
第八讲 歌德与《浮士德》
第九讲 19世纪的浪漫运动
第十讲 19世纪的现实主义与《简·爱》
第十_讲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第十二讲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第十三讲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第十四讲 现代主义与艾略特、卡夫卡、海明威
第十五讲 后现代主义文学及其他
附录一 属下能说话吗?
——底层文学与肖洛霍夫
附录二 保尔:新圣徒的理念与激情
后记
精彩书摘
六
在第一幕结束的时候,他决定要装疯,以便能够寻找复仇的机会。第二幕开始以后,我们就想看看这个年轻的王子怎样寻找复仇的机会,完成复仇的使命,但是情形不是这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哈姆雷特。装疯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说,一个正常的人接受一个刺激信号“甲”,他就反应一个“乙”的行动。想装疯呢,他马上要把反应这个“乙”的行为遏制住,反应一个“丙”,人家才会看着他说:“噢,这个人不正常,他疯了。”可是,我们在哈姆雷特身上看不到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沉重的石头压垮的人的那种恍惚状态:他完全控制不了自己。比如说第二幕一开始,他遇到了波洛涅斯,波洛涅斯是他父亲时代的一个老臣,既是一个长者,又是一个帮凶,又是自己未来的岳父,具备这样三重身份的老人,哈姆雷特如果处在装疯的状态,他应该怎么样来对待?我们说不管怎么样,他应该设法隐藏自己内心复仇的意图而让这个老人感到迷惑。可是我们看到的不是这样,他见到波洛涅斯就痛骂起来,用的语言可以说是非常下流的,骂他像“一块臭肉”,“太阳照耀你这块臭肉,是因为你还可以孵化蛆虫”。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哈姆雷特面对这个可以说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头号帮凶,他内心的那种仇恨,毫不遮掩地暴露出来了,观众不由得替哈姆雷特担心。后来他和两个同学相遇,这两个同学本来也是他的好朋友,现在被奸王收买,来刺探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疯。哈姆雷特洞悉了这一点,他应该把自己的内心世界闭锁起来,不让他们得逞。但哈姆雷特大谈他对丹麦的看法:“整个世界是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我们觉得对哈姆雷特来讲,他跟他的同学说这样的话很不明智。特别让我们不能理解,甚至感到很不高兴的是他对善良的奥菲丽亚的态度。虽然,这时候奥菲莉娅也接受了克劳狄斯的指使,但是奥菲莉娅是无辜的,她完全是出于对哈姆雷特的爱来看望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连起码的判断也失去了,说了一些相当下流的话。他说:奥菲莉娅,你进尼姑庵去吧,没有哪个傻瓜会和你结婚,因为和你结婚不知会生下来什么有罪的人。还说:“美丽可以把贞洁变成淫荡,如果你想保持贞洁,就要和美丽告别。”①这个时候哈姆雷特为什么这样对待奥菲莉娅?有一种解释,说他是想把过去的美好的记忆都从自己的头脑里驱逐掉,把美好的东西驱逐掉,以便把自己的精力完全集中在复仇上。这种解释来自于俄国的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你以前有一个很好的朋友,现在你意识到她不属于你了,你有些割舍不掉,这时,你很可能会产生恶语相向的欲望,快刀斩乱麻地把关系了结。总之,当时哈姆雷特就像暴风当中的一扇破门,随着狂风一开一合。他不能自主,被感情的风暴所翻转,就像大海上的一叶小船,没有被狂涛吞没,没有沉下去,是因为还有一丝理智的细线,把他束在岸边。这种状态,我们用心理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叫“情感杀害理智”,一个人的情感处在非常激动的状态时,往往很难思考,很难认真地做什么事情。这样的体会,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几个同学在一起,争论什么事,后来大家都激动起来了,这时,一个同学对你讲了很多非常没有道理的话,你被气得脸发白,嘴唇哆嗦,他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但你想不出一句话来批驳他,气得不得了。晚上躺在床上,心情平静下来了,一串一串非常有力的凌厉的驳斥涌上脑际。这时候,你就想:啊!那时我为什么想不起来呢?这是因为激情压制了理智,或者说激情杀害了理智。哈姆雷特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的人,丰富的情感在复仇的关键时刻,变成了理智的敌人。
……
前言/序言
《思想的星辰:人类文明的瑰宝与回响》 在这浩瀚无垠的思想海洋中,人类文明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照亮了我们探索真理、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既承载着古往今来的智慧沉淀,也回荡着人类永恒的追问与呐喊。本书并非试图囊括所有,也非进行详尽的学术梳理,而是甄选了一些极具代表性、跨越不同时代、触及人类核心关切的思想脉络与文化现象,旨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具有启发性的智识之旅。 我们将从古希腊的理性之光出发。那里,苏格拉底的诘问精神,柏拉图的理想国构想,亚里士多德对逻辑与自然的系统探索,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塑造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那些关于善、美、正义的永恒讨论,关于灵魂与身体、个体与城邦关系的思辨,至今仍是我们思考人生意义的起点。从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流动之思,到巴门尼德的“存在”之恒常,早期希腊哲学家们对本体、变化、知识的追问,开启了人类理性反思的先河。而荷马史诗所展现的英雄主义、命运观以及人性的复杂,则以一种更为鲜活、史诗般的方式,触及了人类存在的终极困境。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古罗马的帝国遗产与法律精神。罗马人在继承希腊哲学的基础上,更注重实践与秩序。他们的法律体系,其严谨与公正的思想,对后世西方政治与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塞罗的雄辩与对共和精神的捍卫,斯多葛学派关于理性、德性与平静心灵的教诲,以及罗马人对帝国治理的经验,都构成了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相较于希腊的思辨性,罗马的思想更显实用,但其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感、对公民权利的界定,以及对秩序与稳定的追求,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后,我们将踏入中世纪的信仰与理性交织的时代。在基督教的巨大影响力下,神学成为思想的中心。奥古斯丁对上帝之城的构想,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督教化,试图在信仰与理性之间寻求和谐,构成了中世纪思想的主旋律。然而,这并非一个思想停滞的时代。修道院中的抄写与保存,大学的兴起,以及对古典文本的重新发掘与解读,都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埋下了伏笔。对原罪、救赎、永恒生命等问题的探讨,深刻地塑造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与道德观念。 文艺复兴的曙光,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它是一场对古典文化的“再生”,更是一场对人的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发现。人文主义的兴起,将目光从神转向人,强调人的理智、情感与创造力。彼特拉克、薄伽丘、伊拉斯谟等人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古典文学艺术的复兴,更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与丰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艺术巨匠,用他们的画笔与雕塑,重新定义了美的标准,将人体的壮美与精神的深度相结合。这场文化变革,不仅重塑了艺术与文学,更动摇了中世纪的教会权威,为科学革命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科学革命的到来,是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一次颠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对天文学的观测与物理学的奠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共同构建了一个以数学和实验为基础的宇宙观。科学的进步,不仅揭示了自然的规律,更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怀疑、求证、理性分析。这种理性精神,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启蒙运动的到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科学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的探索,更成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 启蒙运动,则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又一次伟大升华。洛克对天赋人权、分权制衡的论述,卢梭对社会契约与人民主权的强调,伏尔泰对自由与宽容的呼唤,狄德罗编纂《百科全书》的壮举,共同构成了启蒙思想的核心。他们质疑权威,提倡自由、平等、博爱,深刻地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奠定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不仅是对政治与社会的变革,更是对个人思想解放的伟大推动,它鼓励人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对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某种反思与补充。它强调情感、想象、个人经验、以及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情礼赞。歌德的《浮士德》,拜伦的英雄诗篇,雪莱的抒情长诗,以及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热爱,都展现了浪漫主义者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他们钟情于神秘、超自然,以及被压抑的民族情感,在对人类情感最深处的挖掘中,拓展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浪潮,则将目光重新拉回到社会现实。福楼拜、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作家,以其精湛的笔触,描绘了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的方方面面,揭示了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以及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他们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并对社会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与哲学思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表现手法进行了颠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揭示了潜意识的巨大力量;尼采对“上帝已死”的宣告,挑战了传统的道德体系;存在主义,如萨特和加缪,则关注个体的自由选择、荒谬感以及人生的意义。文学上,意识流手法、碎片化叙事、对主体经验的极端关注,如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作品,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表现边界。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地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人类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所面临的迷茫与焦虑。 20世纪中后期,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解构了宏大叙事,挑战了真理的绝对性,强调多元、杂糅、反讽与游戏精神。它质疑一切形式的权威,包括理性、科学、历史等,认为意义是在不断生成与解构的过程中完成的。后现代思想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并以一种更为开放和批判的态度审视世界。 本书的每一个“讲”都试图抓住某个关键的节点、某个重要的思想家、或某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对其进行扼要的介绍与梳理。我们不以 exhaustive(详尽)为目标,而是以 illumination(启发)为宗旨。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类思想的连贯性与断裂性,感受到智慧的传承与创造,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面对相似困境时的不同思考与回应。 最终,这本书希望能够激发读者自身去思考: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有哪些思想是我们必须铭记的?哪些价值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又有哪些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以新的智慧去应对?通过与这些“思想的星辰”对话,我们希望能点燃读者心中的求知欲,培养批判性思维,并在理解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方向。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探索,一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最为深刻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