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

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垦局 编
图书标签:
  • 农垦
  • 统计年鉴
  • 中国
  • 2012
  • 农业
  • 经济
  • 数据
  • 统计
  • 行业
  • 参考
  • 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820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675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是一部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综合性资料刊。全书内容分为专载和10个部分,即综合、农场组织、人口、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固定资产投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商品量、出口、物资、科研、教育、卫生、附录,并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反映了2012年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非国有经济资料的主要统计数据、内蒙古大兴安岭、内蒙古海拉尔、西藏国有农场情况及部分企业的经济指标资料。

目录

一、领导讲话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率先全面建成农垦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杨绍品总经济师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认清形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开创农垦事业发展新局面——李伟国局长在全国农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垦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黑龙江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海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云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天津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河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山西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内蒙古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辽宁农垦2012年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吉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上海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浙江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安徽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福建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江西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山东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湖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南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西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四川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贵州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西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甘肃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青海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宁夏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新疆地方国有牧场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地方国有农场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2012年基本概况
广州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南京农垦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三、主要经济与社会指标
综合情况
1-1 主要年份全国农垦经济主要指标
1-2 主要年份全国农垦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
1-3 农垦基本情况
1-4 各垦区主要农产品产量
1-5 各垦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1-6 主要农产品商品量
1-7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1-8 各垦区粮、油产量的位次及比重
1-9 各垦区糖料、水果产量的位次及比重
1-10 各垦区肉类、牛奶产量的位次及比重
1一11 生产总值
1-12 各垦区按产业分的农垦总收入
1-13 各垦区生产总值构成
1-14 各垦区按要素分的生产总值
1-15 各垦区生产总值要素构成
1-16 各垦区第一产业增加值
1-17 各垦区第二产业增加值
1-18 各垦区工业增加值
1-19 各垦区建筑业增加值
1-20 各垦区第三产业增加值
1-21 各垦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
1-22 各垦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
1-23 各垦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
1-24 各垦区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
1-25 各垦区金融业增加值
1-26 各垦区房地产业增加值
1-27 各垦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
1-28 各垦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察业增加值
1-29 各垦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
1-30 各垦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
1-31 各垦区教育增加值
1-32 各垦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
1-33 各垦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
1-34 各垦区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
1-35 各垦区国际组织增加值
1-36 各垦区农林牧渔服务业采矿辅助业制造业中修理业增加值
1-37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基本情况
1-38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经营单位个数
1-39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
1-40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1-41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生产总值
1-42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资产总额
1-43 各垦区非国有经济利润总额
农场组织
2-1 农场、小城镇和农垦所属乡(镇)情况
2-2 农场按生产总值排序
人口、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
3-1 农垦人口和收人情况
3-2 农垦社会从业人员
3-3 国有经济从业人员
3-4 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3-5 农场国有经济从业人员
3-6 农场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固定资产投资
4-1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4-2 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4-3 新增生产能力
农业
5-1 按行业分的农业总产值
5-2 按经济类型分的农业总产值
5-3 土地利用情况
5-4 耕地面积
5-5 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5-6 各垦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
5-7 林业生产情况
5-8 林产品产量
5-9 畜牧业生产情况
5-10 畜产品产量
5-11 渔业生产情况
5-12 茶、果、桑和人参生产情况
5-13 全国农垦热带作物生产情况
5-14 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5-15 农业机械化、用电、化肥和水利情况
工业
6-1 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6-2 各垦区分行业工业企业个数和工业总产值
6-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6-4 农垦大中型工业企业、龙头企业一览表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
7-1 建筑业基本情况
7-2 交通运输业基本情况
7-3 批发零售业基本情况
7-4 餐饮业基本情况
7-5 服务业基本情况
商品量、出口、物资
8-1 农业商品产值及商品量
8-2 出口商品总金额
8-3 外贸出口供货商品量
8-4 主要物资消费
科研、教育、卫生
9-1 农垦科研基本情况
9-2 部、省、地属科研单位基本情况
9-3 场属科研单位基本情况
9-4 农垦各类学校基本情况
9-5 普通高等学校基本情况
9-6 成人高等学校基本情况
9-7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情况
9-8 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基本情况
9-9 普通中学基本情况
9-10 职业中学基本情况
9-11 小学基本情况
9-12 农垦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9-13 省局、地区属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9-14 场(厂)属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9-15 分场属卫生事业基本情况

附录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二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选编
全国主要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减情况
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一)
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二)
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三)
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四)
各地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五)
全国牧业主要产品生产情况
全国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附录三 全国农垦系统实施无公害食品发展情况
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一)
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二)
附录四 西藏国有农场基本情况
西藏国有农场基本情况统计表(一)
西藏国有农场基本情况统计表(二)
附录五 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2012年基本情况
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表
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六 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2012年基本情况
内蒙古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表
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附录七 2012年全国农垦大事记
全国农垦2012年大事记
《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是记录中国农垦事业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其2012年度的出版,标志着对这一年度农垦领域各项数据的系统梳理和集中呈现。这部年鉴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数字汇编,它更是农垦人辛勤耕耘的印记,是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是评估政策成效、规划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 2012年的中国农垦,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深刻变革后,农垦系统在巩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努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这一年的统计数据,无疑会详细反映出农垦在粮食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垦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职工收入与福利、社会事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的具体表现。 粮食安全与农产品供给的基石: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12年的《中国农垦统计年鉴》将会详细列出全国各农垦地区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上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以及商品粮的调拨情况。这些数据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方面的贡献度,也能通过与往年数据的对比,揭示粮食产量增减的原因,如播种面积的变化、气候条件的影响、良种推广的成效、耕作技术水平的提升等。此外,年鉴还会涵盖农垦在经济作物,如棉花、糖料、油料、蔬菜、水果等方面的生产情况,展现农垦在丰富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以及提供工业原料方面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脉络: 农垦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是衡量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农垦统计年鉴》2012年度的条目,会全面反映农垦在非粮产业,如畜牧养殖(牛、羊、猪、禽类等)、水产养殖、林业、种业、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经营状况。通过对这些产业的产值、利润、就业人数、市场份额等数据的呈现,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农垦在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服务、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的步伐。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加工业,年鉴会详细统计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总产值、主要产品种类、市场销售额等,这对于理解农垦如何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工业品,以及如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科技进步与绿色发展的驱动力: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2012年的《中国农垦统计年鉴》会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农垦在科技兴农方面的努力和成效。这可能包括先进农机装备的保有量及利用率,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范围,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情况。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鉴可能会有专门的章节或数据项,反映农垦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绿色发展模式上的投入和产出,如测算化肥农药使用量、单位面积的污染物排放量、节能减排成效等,这体现了农垦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方面的探索。 职工生活与社会事业的温度: 农垦事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职工的美好生活。《中国农垦统计年鉴》2012年度不会忽视对农垦职工生产生活状况的记录。年鉴会详细统计农垦职工的人数、劳动报酬、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覆盖率(养老、医疗、失业等),以及住房条件、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这些数据能够全面展现农垦在改善民生、提高职工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努力,也为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惠农惠民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年鉴可能还会涉及农垦在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成效,展现农垦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 体制改革与管理效能的印证: 农垦体制改革是中国农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垦统计年鉴》2012年的数据,会从侧面反映农垦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理体系、提高运营效率方面的成效。例如,对国有资产运营情况的统计,对垦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披露,对垦区企业改制、重组、上市等情况的记录,以及对垦区财政投入、税收贡献、信贷支持等方面的呈现,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农垦管理体制的优化和经营机制的活力。 区域对比与发展潜力: 《中国农垦统计年鉴》通常会按省份、按垦区进行详细的数据分类,这使得读者能够进行跨区域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垦区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科技水平、职工收入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识别出各垦区的优势和劣势,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和产业,为国家层面的农垦布局和政策倾斜提供决策参考。例如,东北地区农垦在商品粮生产上的优势,南方地区农垦在特色经济作物和旅游业上的发展潜力,西部地区农垦在产业扶贫和生态建设上的作用,都可能在年鉴的数据中得到体现。 数据解读与决策参考: 总而言之,2012年的《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是一部集数据性、系统性、权威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统计文献。它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的简单罗列,更是对中国农垦在2012年度发展状况的一次全面、客观的“体检报告”。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它是制定和评估农垦政策、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的重要依据;对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言,它是开展农垦经济、农业技术、社会发展等领域研究的宝贵素材;对于农垦企业和经营者而言,它是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市场机遇、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它是了解中国农垦事业、认识国家农业发展成就的一扇窗口。通过对这部年鉴中海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2012年中国农垦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时,我带着一丝学术的审视和挑剔。毕竟,统计年鉴往往容易流于枯燥和滞后,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先入为主被打破了。它在数据呈现的逻辑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用户友好性——尽管主题严肃,但编排却颇具匠心。我注意到,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全国总数,而是煞费苦心地将数据按省份、按不同的农垦管理局层级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种层级化的设计,极大地便利了对特定区域政策效果进行微观分析的需求。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农产品产出比例的那一组数据,这直接反映了农垦系统在产业升级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面临的瓶颈。清晰的图表注释和方法说明,让我能够迅速理解每个指标的统计口径,避免了在跨年度或跨部门比较时可能出现的“苹果与橘子”的混淆。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个专业的“诊断室”,将农垦系统在2012年的健康状况,用最客观、最无可辩驳的统计语言进行了全面的体检报告。这种专业性和严谨性,让我在撰写关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论文时,可以自信地引用其数据源。

评分

每次翻开这本沉甸甸的年鉴,我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对于研究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农业政策演变的人来说,2012年是一个关键的观察点,它承接了前一个十年的快速发展,并预示着未来几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趋势。我尤其欣赏年鉴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两方面数据的细致梳理。例如,关于灌溉面积的比例变化,以及科研经费占总产值的百分比,这些都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硬指标。如果说一篇期刊论文只能提供一个侧面的观点,那么这本年鉴提供的就是全景式的、多维度的、未经修饰的原始信息场。它的价值在于其“非解释性”——它不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精确地告诉你“实际发生了什么”。这种纯粹的客观性,恰恰是学术研究最需要的底色。我曾将2012年的数据与1998年的数据进行交叉比对,那种跨越十余年的巨大变革,通过这些统计数字的悬殊对比,显得尤为震撼人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艰难与辉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解码”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农业社会经济面貌。我不是统计学专家,但即便是像我这样的应用型研究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价值。我感兴趣的是人——农垦职工的生活状态。年鉴中关于人口结构、劳动力构成以及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的那几部分内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社会切面图。2012年正值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期,农垦系统作为计划经济的遗留单位,其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和收益是如何体现的?通过对比不同垦区职工福利投入的增长趋势,我能大致推断出哪些垦区在深化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哪些可能还存在结构性阻力。这种自下而上的数据观察,比宏观的政策解读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去穿透那些中性的数字,想象出田埂上的辛勤劳作、工厂里的设备更新,以及家庭餐桌上的物质变化。这本书提供的是原料,而如何提炼出“人”的故事,则完全取决于读者的视角和用心程度。

评分

坦白说,这类官方统计资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有些门槛,但对于专业人士,它简直就是一座等待被挖掘的知识金矿。我这次重点关注了年鉴中关于“投入产出效率”的模块。它不仅列出了投入要素——比如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及机械化水平,还详尽地计算了不同产品线的亩均净产值。这为我们评估不同作物种植结构的合理性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通过对比不同农垦集团在能源消耗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上的年度变化,我得以评估出当前中国农业在资源集约化利用方面达到的成熟度。这本书的体例非常规范,其数据来源的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使得我们在进行任何比较性研究时,都无需担忧基础数据的可靠性。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带有国家意志的农业经济快照,是理解中国特殊体制下大型农业经济体运作模式的绝佳样本。它不煽情,不渲染,只提供事实,而这些事实的背后,蕴含着我们解读中国农业未来走向的所有密码。

评分

这部厚重的统计年鉴,对于任何一位深耕于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我尤其欣赏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微刻画。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严谨的表格和详尽的数据序列,它们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中国农垦系统在特定年份(2012年)所经历的每一次转型与发展。数据之详实,令人叹服,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到主要农作物的单产与总产,再到职工的收入水平与社会保障情况,几乎涵盖了农垦事业的方方面面。我曾利用其中的年度对比数据,试图构建一套关于区域间农业发展差异的计量模型,那份数据的颗粒度和时间跨度,为我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不同垦区之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资源禀赋的利用情况,都在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国家农业政策在基层落地的复杂图景。这本书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它更像是一张绘制得极其精细的中国农业版图,让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国家队——农垦系统——是如何支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其内部的管理机制、技术推广的效率,乃至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都得到了详尽的量化呈现。对于政策制定者和行业观察者而言,这本年鉴提供的基线数据,是评估过去、预测未来政策效能的黄金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