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部署退市,当大部分人以为金融海啸危机已过之际,却忽略了中国累积了二三十年的信贷泡沫!而全球新一浪的金融海啸,源头极有可能来自中国的「影子银行」!
你还以为影子银行与你何干? 真相是它们无处不在。
小额贷款、信托投资公司、民间借贷、典当,甚至银行里千奇百怪的理财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的组成部分。今天中国面对的流动性过剩、低利率、信贷扩张、通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更与影子银行环环紧扣,无论你是寻常百姓还是做生意的、卖大白菜的抑或是股民,都逃不开这股愈演愈烈的漩涡。
被誉为“最佳中国分析师”“最具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的张化桥,从人人艳羡的国际投资银行跳进小额贷款的行业, 旋即被封为“小额信贷年度人物”。《影子银行内幕: 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将揭示张化桥经历三年惊心动魄、在希望与绝望中游走的日子。他看到了金融业的内幕,体会到影子银行业的辛酸和黑暗,并在本书中分析了当下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大的风险,预示下一波次贷风暴的起点。作者预言: “中国创造了地球上最大信贷泡沫,如未能及时将泡沫释放,将很可能成为新一轮环球金融海啸的源头。”
《影子银行内幕: 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英文版在海外引发极大关注,获《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彭博、英国广播公司等全球知名媒体争相采访报道。
张化桥,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并在总行计划司工作了3年,1989年被公派到澳洲国立大学学习,再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来到香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任职。其后加入瑞银证券公司,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2006年3月加入深圳控股(604 HK),任首席营运官。有17年的证券业从业经验。连续5年获《机构投资者》杂志选为排名第一的中国分析师。2008年9月离开深圳控股,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2011年,担任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于2012年7月,辞去万穗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一职,创办慢牛投资公司。
黎木白,80后普通青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对金融和投资有浓厚的兴趣,一直关注张化桥先生的博客。爱好翻译,兴趣广泛。
序 影子银行:中国经济新前沿
前言 我在中国影子银行的经历
01. 跳进影子银行
02. 满怀期望与荒唐的监管
03. 求助路漫漫
04. 中国特色的证券化
05. 监管噩梦
06. P2P 和小贷行业的融资
07. 类银行机构
08. 次贷风暴
09. 长期通胀与扭曲的银行体系
10. 茶杯风波,还是下一个危机的开始
11. 在影子银行的阴影中投资
12. 中国股市为什么下跌
13. 道德与监管
14. 阿里金融,中国的未来
后记 金钱、地位和家庭
附录: 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参与者
致谢
赞助鸣谢
跳进影子银行
在从九龙开往广州的直达快车上,我收到一位朋友的短信,我跳进小贷行业的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十多家网站发布了关于我的新闻……第二天,《经济观察报》用头版和第二版两个整版的篇幅对此做了报道,题名叫做《张化桥“割袍”》……
2011 年6 月20 日这一天,骄日炎炎。我走出瑞士银行的办公大楼。我回头仰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感到一种自豪和满足。
我又一次把瑞士银行炒掉了!
这是我第二次放弃这家顶级投行的抢手职位。五年前,即2006 年3 月,我辞去了瑞士银行(UBS)中国研究部主管一职,去一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深圳控股有限公司(0604.HK),担任首席运营官。该公司1997 年就在香港上市,有1000 多名员工,在多个城市设有分公司。
深圳控股的董事长和CEO 给了我非常大的自主权。在我任职的两年半时间,我们管理团队使这个有点僵化的国企面貌一新。这得益于港股大牛市和我们的积极改革,2006 ~ 2008 年公司股票涨了6 倍。我们果断卖掉了很多非核心业务,包括有线电视、发电厂、收费公路、工厂,只专注于房地产开发。借着股价上涨的良机,我们募集了3.5 亿美元的新股和数十亿美元的低息长期贷款。
彭博和各大媒体纷纷撰文报道深圳控股的惊人转变,以及我所作的小小贡献。《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杂志甚至为此做了封面报道(2007 年7 月)。杂志封面是我的照片,文章用了一个搞笑的标题──“张家王朝”(The Zhang Dynasty )。然而,国企的经营难免受到行政干预和社会约束。举例来说,即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我们也很难裁员。员工绩效考核基本上就是例行公事,而且国企的决策效率低下。很快,我就发现我无法真正地进行改革,继续待下去可能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2008 年9 月底,雷曼兄弟正在破产的时候,我重新被召回UBS,担任投资银行部中国区副总经理,帮助客户通过IPO 和债券融资。UBS 和高盛是仅有的两家在国内资本市场上有全牌照运作的外资银行。这时的A 股市场,看起来像全球资本市场恐慌中的一块绿洲。我的工作横跨A 股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此外,我还兼任亚洲房地产部主管。后者看起来似乎更有趣。
抢生意!
然而,外国投行努力摆脱次贷危机的过程步履维艰,监管部门和股东们也都变得更加吹毛求疵。2008 年年底到2009 年年初,至少是亚洲的投行业,交易量触底反弹。现在回想起来,2009 ~ 2011 年这三年,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复苏,或者是虚假的曙光。投行部的工作与做投行分析师很不一样。老实讲,我不喜欢拉生意,尤其不愿意跟我不太喜欢的人打交道。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而且我为退休后的生活也做了相当的积蓄。于是,我开始心痒,想再次冒点儿险,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
我从2010 年就开始关注国内迅猛发展的被视为“影子银行”之一的小额信贷业,陆续拜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什么叫“影子银行”?标准普尔的定义被广为接受:普通银行存贷业务以外的所有金融业务都是“影子银行”,包括银行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小额贷款、民间借贷和典当等。 我还让UBS 保荐一家准备在香港上市的典当行。典当行实际上类似于小额信贷公司,只是前者由公安部和商务部监管,而后者由当地政府金融办监管。
现在,我再次离开UBS,不是另谋高就,而是去担任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董事长。它就是广州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仅有50 多名员工,主要为一些家庭经营的小企业和急需贷款的消费者服务。一般情况下银行都不给它们提供贷款。近年来,小额信贷行业备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对官僚体制下的传统银行感到失望,还因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一位孟加拉国的银行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了2006 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不管怎样,当一个公司的董事长是件很酷的事情。在长期忍受投行工作的折磨并被当作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之后,我们投行的人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意淫。
讽刺的是,在那个时候,没有人能想到(至少我没有想到),我可能跳进了下一轮次贷危机的发源地。
为什么中国股市表现这么糟糕
听起来似乎不可理解:过去20 年、10 年甚至5 年内,国内股票市场的表现都非常差。只要你剔除极度泡沫的2007 年,中国的股市怎么看怎么差。要记住,这可是在中国名义GDP 和实际GDP 增速都高达两位数、流动性极度宽松的情况下发生的!
过去26 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复合增速为21.1%。难道说,股市表现太糟糕,是因为GDP、货币供应量和银行贷款的增速太快了?我的结论是:在过去20 年,除了股票供应量的增加之外,是通货膨胀拉低了股市的估值。到底是为什么呢?
无论政府怎么做,也无论投资者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股票和其他资产是一样的,股票的市盈率倍数是市场利率的倒数。市场利率越高,资产价格就越低。这在债券市场非常明显。
就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股票也是债券,区别在于它们是永久的债券。和债券相比,股票的波动更大,风险更高。
随着通货膨胀持续走高,市场利率同样会上升(投资者和储户要求补偿购买力的下降)。基准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被行政手段控制,但这改变不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影子银行就是政府传统银行体系定价不科学的一种表现。银行的利率偏离合理的利率越多,影子银行的利率就高得越离谱。
2001 年12 月,巴菲特在一次演讲中详细阐述了通胀和股票估值的负相关性,名义利率的重要性如表12-1 所示(卡罗尔·卢米丝后来把这个观点写进了2012 年的一本新书——《踩着舞步去上班》)
……
《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风平浪静时,却能敏锐地察觉到远处乌云的逼近。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耸人听闻的叙事方式,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揭开了金融世界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书中对于“金融创新”的解读。过去,我总是将金融创新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潜在的另一面:当监管缺位,创新就可能演变成风险的温床。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阐述了某种特殊的金融工具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嵌套和转让,最终将风险分散到全球各地,使得一旦出现问题,将难以追溯和控制。这种“去中心化”的风险扩散机制,让我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他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非常有说服力,使得他对未来危机的预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分析基础之上。我读到后面,会有一种“未雨绸缪”的紧迫感,仿佛作者在提醒我们,那些看似繁荣的金融市场,可能正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金融体系的全新框架,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体系中保护自己。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可以说是给我打开了金融世界的一扇“后门”。作者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那些隐藏在繁荣景象之下的金融风险。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认为它可能就是一些非法的金融活动。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作者清晰地界定了影子银行的范围,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悄然崛起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金融工程”的讨论所吸引,作者详细分析了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并且如何在风险控制上存在巨大的漏洞。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某种金融产品是如何通过层层包装和嵌套,最终变成一个看似无害但却蕴含巨大风险的“定时炸弹”。作者对于这种“去中心化”和“影子化”趋势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享受的金融便利,是否正在以一种不为人知的代价为代价。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深入剖析某个具体案例的细节,时而又跳脱出来,从宏观层面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抽丝剥茧的严谨,又不至于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疲惫。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又隐隐不安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只是不知道何时会喷发,又会波及多广。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当下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金融世界运作方式的全新视角,让我们不再是懵懂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深度的“金融体检”。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我们不熟悉的影子银行体系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看到了它庞大而复杂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只停留在一些模糊的印象中,认为它可能就是一些非法的金融活动。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这种认知。作者清晰地界定了影子银行的范围,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悄然崛起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信用评级机构”和“资产证券化”的论述所吸引,这些原本看起来是金融市场“润滑剂”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被揭示出它们在放大风险、制造危机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解谜游戏,每一页都充满了新的发现和对已知世界的重新认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没有过度的渲染,但字里<bos> 之间的忧虑却是显而易见的。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某种特殊的金融产品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积累了天文数字般的风险敞口,而监管机构却对此一无所知。这种“黑箱操作”的描述,让人不寒而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金融体系的全新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以及我们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体系中保护自己。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的“金融洗礼”。作者以一种近乎“解剖”的方式,将我们不熟悉的影子银行体系一层层地剥开,让我们看到了它庞大而复杂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对金融市场产生新的审视。我尤其被书中对“信用中介”角色的转变的论述所吸引。作者详细阐述了影子银行是如何在传统银行之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用创造体系,而这种体系的运作,往往缺乏透明度,并且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某种金融产品的介绍,它的结构之复杂,足以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作者却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解释,让我这个金融小白也能大致理解其运作机制和潜在风险。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观点鲜明,但又不失客观性。作者在提出某个论断的同时,也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市场数据作为支撑,这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我读到后面,会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仿佛作者站在高处,为我们指出了那些隐藏在繁荣景象下的暗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面对金融市场时,不再盲目乐观,而是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
评分读完《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头脑的风暴,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金融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体。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学术报告形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错综复杂的金融迷宫。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监管套利”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生动地揭示了金融机构是如何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将风险转移到那些监管的盲区。我记得其中有一个案例,是关于某个金融衍生品的定价机制,它复杂的程度简直让人难以置信,但作者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其比作一场“博傻游戏”,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风险所在。这种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观点鲜明,但又不失客观性。作者在提出某个论断的同时,也会引用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市场数据作为支撑,这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我读到后面,会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仿佛作者所描述的,就是我所经历过的、所感受到的金融市场的种种现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预警了未来的风险,更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它让我们明白,金融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从书名就透着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直觉,就像你在阴影里听到细微的响动,知道有什么东西在暗中涌动,而你却看不清它到底是什么。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小心翼翼地拨开层层迷雾。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惊悚的论断,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我们平日里很少触及但却至关重要的金融体系的角落。书中的叙述,往往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金融工具或者一项看似微不足道的监管漏洞开始,然后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展现出它如何与更庞大、更复杂的体系交织在一起。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现实的案例,比如将某些复杂的金融产品比作“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开,里面的风险就会失控。这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让原本高高在上的金融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也让人更加警醒。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时而深入剖析某个具体案例的细节,时而又跳脱出来,从宏观层面揭示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抽丝剥茧的严谨,又不至于因为信息量过大而感到疲惫。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又隐隐不安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只是不知道何时会喷发,又会波及多广。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当下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金融世界运作方式的全新视角,让我们不再是懵懂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更理性、更深刻地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
评分我必须承认,《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在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探究心理。毕竟,“下一个次贷危机”这样的字眼,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夸张的预测和耸人听闻的说法。然而,随着我翻开书页,这种疑虑很快就被作者扎实的论证和详实的资料所取代。作者并没有试图用煽情的语言去恐吓读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通过收集大量的证据,一点点还原事件的真相。我发现,书中对于“影子银行”的界定和分类,以及它们是如何绕过传统银行的监管体系独立运作的,都描绘得非常清晰。作者尤其强调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某个具体的金融创新产品,它是如何通过层层包装和嵌套,最终变成一个看似无害但却蕴含巨大风险的“定时炸弹”。作者对于这种“去中心化”和“影子化”趋势的分析,简直是入木三分,让我不禁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享受的金融便利,是否正在以一种不为人知的代价为代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一种学术的严谨,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深刻的反思,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忧虑,但这种忧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和当下趋势的深刻洞察之上。读完之后,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这场金融风险的潜在参与者,需要对这些信息保持警惕。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危机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带你走进那个被大众所忽视的金融领域。书中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堂生动的金融课。我尤其被书中对“金融创新”的解读所吸引。过去,我总是认为金融创新是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面:当金融创新被过度驱动,缺乏有效监管时,它也可能成为滋生风险的温床。作者用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展现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庞大规模和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渗透程度。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某种特定金融工具的介绍,它的结构之复杂,足以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作者却通过清晰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解释,让我这个金融小白也能大致理解其运作机制和潜在风险。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本身就足以让人赞叹。这本书并不回避争议,它敢于直面那些令人不安的事实,并且用冷静的笔触去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我读到后面,甚至会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觉,仿佛作者站在高处,为我们指出了那些隐藏在繁荣景象下的暗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在面对金融市场时,不再盲目乐观,而是能够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
评分我必须说,《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前所未有的。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金融市场那些我们不愿正视的阴暗面。作者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语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风险的金融世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书中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历史案例,来支撑他的观点。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详细分析了“金融脱媒”的现象,也就是资金如何绕过传统银行,直接流向影子银行体系,而这种趋势又如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累积。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把“影子银行”妖魔化,而是试图去解释它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它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他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巨大隐患,并且对未来可能爆发的危机发出了强烈的警告。我读到后面,会有一种“防患于未然”的紧迫感,仿佛作者正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希望我们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潜在的金融危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金融体系的全新框架,让我们能够更理性、更客观地看待金融世界的变化。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金融读物,不如说是一部金融世界的“预言书”。作者以一种近乎先知的洞察力,揭示了隐藏在金融体系深处的巨大风险。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让人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对金融市场产生新的审视。我尤其被书中对“金融杠杆”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例子,展示了杠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放大收益,但同时也极大地加剧了风险。我记得其中有一个关于某个大型金融机构在短期内通过过度使用杠杆而迅速扩张,最终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市场波动而陷入绝境的案例。这种“一夜暴富”与“一夜破产”的戏剧性对比,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脆弱性有了切身的体会。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现状的描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并且对下一场金融危机可能爆发的源头进行了深入的预测。这种前瞻性的分析,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我读到后面,会有一种“防微杜渐”的紧迫感,仿佛作者在提醒我们,危险可能就在不远处,我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金融体系的全新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逻辑,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复杂的体系中保护自己。
评分深入潜出,写得很不错
评分《影子银行内幕: 下一个次贷危机的源头?》英文版在海外引发极大关注,获《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彭博、英国广播公司等全球知名媒体争相采访报道。
评分深入潜出,写得很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挺好看的
评分很好的经济学普及教材,收藏了
评分2011 年6 月20 日这一天,骄日炎炎。我走出瑞士银行的办公大楼。我回头仰望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感到一种自豪和满足。
评分买给老公的,很喜欢
评分不错的书,挺好看的
评分不错,他的作品都看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