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
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
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八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
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作者简介
陆键东,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岭南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版前言
前言
序 南迁
第一章 陆沉下的抉择
第二章 南土的温情与生命的积淀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轮勃发
第四章 向北京关上了大门
第五章 磨难终于启幕
第六章 1956年:一个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欢乐走到了尽头
第八章 风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侪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后余绪
第十二章 草间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国学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昙花一现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膑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无几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隐约可闻
第十九章 长夜
第二十章 陈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后是非谁管得
第二十二章 绝响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汪筏朝夕陪伴着陈寅恪,住在老师家中。他的人生经历有一点与老师相似,都是年近四十才成家。
显然,这两年汪篯已得陈寅恪治史方法的真传。据陈寅恪其他弟子的回忆,这一时期汪篯不仅协助陈著述与修改书稿,而且能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意见还为陈寅恪接受、采纳。以后,汪篯没有发表太多的研究成果(或者说是皇皇巨著),便在中国史学界隋唐史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公认的地位,合理的解释是,汪篯公开发表的为数不算太多的论文,大部分都有独创性。
令人惊讶的是,十数年来一直对陈寅恪的行文格式甚有心得并刻意模仿的汪篯,1949年后竞可以很娴熟地将文言体的叙述方式转化为白话文,其流畅潇洒别具一格。汪氏之才华可见一斑。
如果历史仅是这样的一面,则以后的故事便要简单得多。偏偏历史并非只有一面。
1950年2月,汪篯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便成为北京马克思列宁学院(中央高级党校的前身)第二部的带职学员,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从这个时候起,汪篯便成为一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后半生将证明这一点。从汪篯这一类知识分子人生观的改变,证明毛泽东的见解有过人之处:知识分子经过改造是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1953年的11月中旬,尚未从北京马克思列宁学院毕业的汪篯,带着满腔热情以及接受了新思想的喜悦,南下充任劝说陈寅恪北返的“使者”。
汪筏身怀的两封信,一封来自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一封来自副院长李四光。李四光,地质学家,1950年5月冲破重重阻挠从海外归返祖国。抗战时期在桂林李四光与陈寅恪有过一段不浅的情谊。李四光本为理科学界的楷模,与文史界无多大关联,但也随郭沫若函示陈寅恪,可见中国科学院当时考虑之深。
……
前言/序言
这是一部特定历史时期的著述,时代的不平,一代人的感奋,俱在书中历历可见。将近二十年过去,重读陈寅恪生平出处以及悲喜交织的故事,仍感震动,思绪难平。无声的历史一直在遵循着古朴的法则,百年中国,貌似几番陵谷,人世代谢,然历史的忧愁恰如川上逝水,无尽无涯。实际上我们一直活在自以为已成陈迹的历史中,从来未能割断与往昔的恩怨。
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依然活在历史中。
今天,相隔十七年,这部著作有缘重新刊布,它整体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历史文本,它还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笔者近年治学的一些思考与心得,可见出一些新的学术积累。十数年来,陈寅恪已成为中国文化界人所共知的人物,有关陈寅恪的史料不断被发掘,本书这次重新出版,在一些史料的引用与订正上参考了这些新材料,即使没有引用,也作了相关的提示与说明。只是任何一部著作都无法包罗万象地概括历史的全部内容,限于本书固有的体例,著述的初衷,全书的结构一仍其初。《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已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它已与一个历史时期紧紧相依,书中揭示的陈寅恪晚年的遭遇,乃是陈氏一生完备的关键部分。聊可告慰的是,任十余载风雨的摧折,书中所书写的历史,历岁月消磨,初步经受住了人世间的检验。这次新刊,增补之余,尚对原版一些冗词与错讹作了删削,个别尚有忌讳的史实,作了迫不得已的避讳;另又新加了史料图片若干。私心以为,新本尚有可观之处。至于本书是否仍合时宜,知我责我,则留待读者了。
十数年来治学,可以这样说,吾侪将终身受益于陈寅恪。为着这次修订,再次打开陈氏文集,重温那些仿佛隔世的文字。这次阅读,却似能从字里行间看出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读出一段段感人的人生——既是陈氏自己的,也是他所论述历史的。很为这种感觉而惊讶,这是以往所没有的。忽然就醒悟,陈寅恪是用精血浇铸他的文字的。文字里包含着历史,包含着从古通今的史识;同样,也包含着他良善的天性与丰富的情感——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他对历史与人物的评价。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字里,闪耀着“史心”与“人心”。史心者,才学、通识、博大;人心者,善良、悲悯、豁达。对于人文学者来说,两者得其一,已属难能可贵;而两者兼而有之,则是百年一遇了。
“关河累年,死生契阔。”回视人生,昔日惠我极多的前辈师长,大都零落殆尽。丰神疑在,人已云亡。他们已不及见修订后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而其中的一些长者,曾以慈爱倾囊相授陈氏生平功业。灵光岿然,昭示来者。二十年间,笔者就这样感受着中国文化火尽薪传之道。行走在孤寂的问学路上,心中常萦绕着温暖,由此总对历史怀着敬畏,对前贤充满了感恩。很可惜,在内,限于资质;在外,困于世道,先哲们身后将坠之业竟接不得一二。看着那辈人渐渐远去,一代仪刑将成绝响,不由人欲效古人,嗷嗷痛哭!
同样是在这十数年间,一直得到同道者的关怀与注视。长年来三联书店对笔者爱护有加,在一段风雨同路的日子里,它甚至提供庇荫。这次本书新刊,尤其得到书店总编辑李昕先生、责任编辑潘振平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书店的孙晓林女士则从旁施以可贵的援手。此外,在岭南的陈寅恪女儿陈美延、陈氏的亲朋好友以及他们的后代,与昔年一样,无私地给予了许多帮助。
《风雨未央:学者风骨与时代洪流》 卷首语: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虽已隐没,却依然照亮后人的前行之路。陈寅恪先生,这位集史学、古文学、考古学、语言学于一身的国学大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人格魅力,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学术的辉煌背后,也常常伴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本书并非聚焦于先生某一时期的个人经历,而是试图从更宏观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探讨在动荡年代,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学术理想,如何与时代共呼吸,如何在困境中寻求解脱与传承。 引言:时代的烙印与学术的坚守 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个风雨飘摇的二十世纪,一个新旧交替、思想激荡的时代。在国家兴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无数知识分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思考,也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困境与出路。我们不具体描绘某一位学者的个人遭遇,而是从更广阔的维度,审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整体命运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维系学术的纯粹与尊严。 第一章:碎裂的学术疆域——变革中的学科生态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剧烈的变革。西方学术思潮的涌入,传统学术体系的瓦解与重塑,都在悄然改变着学科的边界与研究范式。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到新兴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版图被不断地拓展与重组。本书将探讨,在这样的学术疆域碎裂与重塑的过程中,传统的文史哲研究面临怎样的冲击与挑战?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又是如何孕育的?学者们如何在这个多元而又充满争议的学术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坚持自己对真理的追求?我们将通过梳理当时主要的学术流派、重要的研究机构,以及学者们在跨学科研究中的探索,来展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力与复杂性。 第二章:思想的风暴眼——多元思潮的碰撞与交融 这是一个思想爆炸的时代。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启蒙主义等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激荡碰撞,深刻影响着知识分子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本书将深入分析,在这样的思想风暴中,不同的学术流派如何阐释历史,如何理解当下,又如何展望未来?学者们在面对激进的革命思潮与传统的保守观念时,是如何进行思想的权衡与抉择?他们是选择迎合潮流,还是坚守独立判断?我们并非要对任何一种思想进行价值评判,而是力图展现那个时代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思想导航者或质疑者的角色。 第三章:困顿中的求索——知识分子的生存与理想 时代的风云变幻,必然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产生直接影响。战乱、政治运动、经济动荡,都可能中断学术研究的进程,甚至威胁到学者的生命安全。本书将聚焦于,在这些普遍存在的困顿与不安中,知识分子是如何维系学术的火种,如何寻找继续研究的可能。他们可能面临经费的匮乏、研究资料的遗失、学术交流的阻碍,甚至是被误解与打压。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个体如何保持学术的韧性?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知识的积累与传承?我们不渲染悲情,而是强调在困境中展现出的智慧、毅力与对学术理想的执着。 第四章:精神的传承——学术的薪火与文化的反思 尽管时代变迁,但知识分子对学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他们深知,知识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本书将探讨,在动荡的年代,学者们如何通过著书立说、授课讲学、培养学生等方式,将宝贵的学术遗产传递下去。他们的著作,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他们的教学,则点燃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求知热情。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剧烈变革之际,知识分子对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深刻反思,对民族文化的根脉与未来进行追问。这种反思与追问,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传承。 第五章:时代的回响——历史评价与学术遗产 回望历史,我们有必要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及其学术成就进行客观的评价。他们的研究是否切中了时代的脉搏?他们的思想是否为社会进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们的学术遗产,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书将尝试梳理不同历史时期对知识分子及其学术的评价,分析这些评价的变化与原因,并最终强调,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真正具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独立的人格,终将穿越时空,成为历史长河中宝贵的财富。 结语:不息的求索,永恒的风骨 《风雨未央:学者风骨与时代洪流》并非一部传记,也非一部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它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刻回望,一次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寻。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无数学者以他们的智慧、勇气与坚守,书写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理解了学术的珍贵,理解了人格的独立,更理解了在任何时代,对真理的追求与对文化的传承,都是永恒的价值所在。本书希望通过对宏大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审视,引发读者对学术、对文化、对时代,以及对自身所处境遇的深刻思考。这股不息的求索精神,以及由此展现出的永恒风骨,将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