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陳寅恪的最後20年(修訂本)》為陳寅恪先生後半生(1949-1969年)的傳記。
陳先生學貫中西,文史兼通,
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潛心學問,不求顯達,
深為國內外學人敬重。
《陳寅恪的最後20年(修訂本)》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采訪資料,
詳盡描繪瞭陳先生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曆,
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
《陳寅恪的最後20年(修訂本)》為讀者打開瞭一段塵封的曆史,
從陳先生的生存狀態和人際關係八手
探索瞭他的內心世界,
並以此分析、詮釋瞭陳先生晚年作品的內涵,
提齣瞭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
這部也許沉重的作品,能給讀者許多啓示。
《陳寅恪的最後20年(修訂本)》1996年初版。此次修訂再版,
作者參考瞭近年發現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時代與入”的一些節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學的思考與心得,
並補入當年尚未知曉的一些重要史跡。
作者簡介
陸鍵東,廣東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傢、學者。主要緻力於中國知識分子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嶺南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內頁插圖
目錄
新版前言
前言
序 南遷
第一章 陸沉下的抉擇
第二章 南土的溫情與生命的積澱
第三章 晚年人生的第一輪勃發
第四章 嚮北京關上瞭大門
第五章 磨難終於啓幕
第六章 1956年:一個罕有的春天
第七章 歡樂走到瞭盡頭
第八章 風暴中的孤寂者
第九章 “今日吾儕皆苟活”
第十章 哭泣的1958年
第十一章 劫後餘緒
第十二章 草間偷生
第十三章 今宵相逢
第十四章 中國學人的悲歌
第十五章 一段曇花一現的日子
第十六章 暮年“臏足”
第十七章 今生所剩無幾日
第十八章 挽歌已隱約可聞
第十九章 長夜
第二十章 陳寅恪之死
第二十一章 身後是非誰管得
第二十二章 絕響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汪筏朝夕陪伴著陳寅恪,住在老師傢中。他的人生經曆有一點與老師相似,都是年近四十纔成傢。
顯然,這兩年汪篯已得陳寅恪治史方法的真傳。據陳寅恪其他弟子的迴憶,這一時期汪篯不僅協助陳著述與修改書稿,而且能提齣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意見還為陳寅恪接受、采納。以後,汪篯沒有發錶太多的研究成果(或者說是皇皇巨著),便在中國史學界隋唐史的研究領域奠定瞭公認的地位,閤理的解釋是,汪篯公開發錶的為數不算太多的論文,大部分都有獨創性。
令人驚訝的是,十數年來一直對陳寅恪的行文格式甚有心得並刻意模仿的汪篯,1949年後競可以很嫻熟地將文言體的敘述方式轉化為白話文,其流暢瀟灑彆具一格。汪氏之纔華可見一斑。
如果曆史僅是這樣的一麵,則以後的故事便要簡單得多。偏偏曆史並非隻有一麵。
1950年2月,汪篯在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産黨,第二年,便成為北京馬剋思列寜學院(中央高級黨校的前身)第二部的帶職學員,接受瞭馬列主義教育。從這個時候起,汪篯便成為一個真誠的馬剋思主義者。他的後半生將證明這一點。從汪篯這一類知識分子人生觀的改變,證明毛澤東的見解有過人之處:知識分子經過改造是能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1953年的11月中旬,尚未從北京馬剋思列寜學院畢業的汪篯,帶著滿腔熱情以及接受瞭新思想的喜悅,南下充任勸說陳寅恪北返的“使者”。
汪筏身懷的兩封信,一封來自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一封來自副院長李四光。李四光,地質學傢,1950年5月衝破重重阻撓從海外歸返祖國。抗戰時期在桂林李四光與陳寅恪有過一段不淺的情誼。李四光本為理科學界的楷模,與文史界無多大關聯,但也隨郭沫若函示陳寅恪,可見中國科學院當時考慮之深。
……
前言/序言
這是一部特定曆史時期的著述,時代的不平,一代人的感奮,俱在書中曆曆可見。將近二十年過去,重讀陳寅恪生平齣處以及悲喜交織的故事,仍感震動,思緒難平。無聲的曆史一直在遵循著古樸的法則,百年中國,貌似幾番陵榖,人世代謝,然曆史的憂愁恰如川上逝水,無盡無涯。實際上我們一直活在自以為已成陳跡的曆史中,從來未能割斷與往昔的恩怨。
在這個意義上,《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依然活在曆史中。
今天,相隔十七年,這部著作有緣重新刊布,它整體呈現的不僅是一個曆史文本,它還在“時代與人”的一些節骨眼上,新注入筆者近年治學的一些思考與心得,可見齣一些新的學術積纍。十數年來,陳寅恪已成為中國文化界人所共知的人物,有關陳寅恪的史料不斷被發掘,本書這次重新齣版,在一些史料的引用與訂正上參考瞭這些新材料,即使沒有引用,也作瞭相關的提示與說明。隻是任何一部著作都無法包羅萬象地概括曆史的全部內容,限於本書固有的體例,著述的初衷,全書的結構一仍其初。《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已有瞭自己獨特的生命,它已與一個曆史時期緊緊相依,書中揭示的陳寅恪晚年的遭遇,乃是陳氏一生完備的關鍵部分。聊可告慰的是,任十餘載風雨的摧摺,書中所書寫的曆史,曆歲月消磨,初步經受住瞭人世間的檢驗。這次新刊,增補之餘,尚對原版一些冗詞與錯訛作瞭刪削,個彆尚有忌諱的史實,作瞭迫不得已的避諱;另又新加瞭史料圖片若乾。私心以為,新本尚有可觀之處。至於本書是否仍閤時宜,知我責我,則留待讀者瞭。
十數年來治學,可以這樣說,吾儕將終身受益於陳寅恪。為著這次修訂,再次打開陳氏文集,重溫那些仿佛隔世的文字。這次閱讀,卻似能從字裏行間看齣一幕幕鮮活的曆史,讀齣一段段感人的人生——既是陳氏自己的,也是他所論述曆史的。很為這種感覺而驚訝,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忽然就醒悟,陳寅恪是用精血澆鑄他的文字的。文字裏包含著曆史,包含著從古通今的史識;同樣,也包含著他良善的天性與豐富的情感——這些都直接決定瞭他對曆史與人物的評價。也就是,在這樣的文字裏,閃耀著“史心”與“人心”。史心者,纔學、通識、博大;人心者,善良、悲憫、豁達。對於人文學者來說,兩者得其一,已屬難能可貴;而兩者兼而有之,則是百年一遇瞭。
“關河纍年,死生契闊。”迴視人生,昔日惠我極多的前輩師長,大都零落殆盡。豐神疑在,人已雲亡。他們已不及見修訂後的《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而其中的一些長者,曾以慈愛傾囊相授陳氏生平功業。靈光巋然,昭示來者。二十年間,筆者就這樣感受著中國文化火盡薪傳之道。行走在孤寂的問學路上,心中常縈繞著溫暖,由此總對曆史懷著敬畏,對前賢充滿瞭感恩。很可惜,在內,限於資質;在外,睏於世道,先哲們身後將墜之業竟接不得一二。看著那輩人漸漸遠去,一代儀刑將成絕響,不由人欲效古人,嗷嗷痛哭!
同樣是在這十數年間,一直得到同道者的關懷與注視。長年來三聯書店對筆者愛護有加,在一段風雨同路的日子裏,它甚至提供庇蔭。這次本書新刊,尤其得到書店總編輯李昕先生、責任編輯潘振平先生的鼓勵與支持,書店的孫曉林女士則從旁施以可貴的援手。此外,在嶺南的陳寅恪女兒陳美延、陳氏的親朋好友以及他們的後代,與昔年一樣,無私地給予瞭許多幫助。
《風雨未央:學者風骨與時代洪流》 捲首語: 在曆史的漫漫長河中,總有一些名字,如璀璨的星辰,雖已隱沒,卻依然照亮後人的前行之路。陳寅恪先生,這位集史學、古文學、考古學、語言學於一身的國學大師,以其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獨立的人格魅力,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然而,學術的輝煌背後,也常常伴隨著時代的風雲變幻。本書並非聚焦於先生某一時期的個人經曆,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探討在動蕩年代,知識分子如何堅守學術理想,如何與時代共呼吸,如何在睏境中尋求解脫與傳承。 引言:時代的烙印與學術的堅守 本書將目光投嚮那個風雨飄搖的二十世紀,一個新舊交替、思想激蕩的時代。在國傢興衰、社會變革的洪流中,無數知識分子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的命運,與國傢的命運緊密相連,他們的思考,也深刻地反映瞭時代的睏境與齣路。我們不具體描繪某一位學者的個人遭遇,而是從更廣闊的維度,審視那個時代對知識分子整體命運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錯綜復雜的環境中,維係學術的純粹與尊嚴。 第一章:碎裂的學術疆域——變革中的學科生態 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經曆瞭一係列劇烈的變革。西方學術思潮的湧入,傳統學術體係的瓦解與重塑,都在悄然改變著學科的邊界與研究範式。從傳統的經史子集,到新興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的版圖被不斷地拓展與重組。本書將探討,在這樣的學術疆域碎裂與重塑的過程中,傳統的文史哲研究麵臨怎樣的衝擊與挑戰?新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又是如何孕育的?學者們如何在這個多元而又充滿爭議的學術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並堅持自己對真理的追求?我們將通過梳理當時主要的學術流派、重要的研究機構,以及學者們在跨學科研究中的探索,來展現這一時期的學術活力與復雜性。 第二章:思想的風暴眼——多元思潮的碰撞與交融 這是一個思想爆炸的時代。自由主義、馬剋思主義、民族主義、啓濛主義等各種思潮在中國大地激蕩碰撞,深刻影響著知識分子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本書將深入分析,在這樣的思想風暴中,不同的學術流派如何闡釋曆史,如何理解當下,又如何展望未來?學者們在麵對激進的革命思潮與傳統的保守觀念時,是如何進行思想的權衡與抉擇?他們是選擇迎閤潮流,還是堅守獨立判斷?我們並非要對任何一種思想進行價值評判,而是力圖展現那個時代思想的復雜性與多元性,以及知識分子在其中所扮演的思想導航者或質疑者的角色。 第三章:睏頓中的求索——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理想 時代的風雲變幻,必然對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産生直接影響。戰亂、政治運動、經濟動蕩,都可能中斷學術研究的進程,甚至威脅到學者的生命安全。本書將聚焦於,在這些普遍存在的睏頓與不安中,知識分子是如何維係學術的火種,如何尋找繼續研究的可能。他們可能麵臨經費的匱乏、研究資料的遺失、學術交流的阻礙,甚至是被誤解與打壓。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下,個體如何保持學術的韌性?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知識的積纍與傳承?我們不渲染悲情,而是強調在睏境中展現齣的智慧、毅力與對學術理想的執著。 第四章:精神的傳承——學術的薪火與文化的反思 盡管時代變遷,但知識分子對學術的追求從未停止。他們深知,知識的傳承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續的關鍵。本書將探討,在動蕩的年代,學者們如何通過著書立說、授課講學、培養學生等方式,將寶貴的學術遺産傳遞下去。他們的著作,往往承載著深厚的學養和對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他們的教學,則點燃瞭一代又一代學子的求知熱情。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劇烈變革之際,知識分子對自身所處的文化環境進行深刻反思,對民族文化的根脈與未來進行追問。這種反思與追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傳承。 第五章:時代的迴響——曆史評價與學術遺産 迴望曆史,我們有必要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及其學術成就進行客觀的評價。他們的研究是否切中瞭時代的脈搏?他們的思想是否為社會進步提供瞭有益的啓示?他們的學術遺産,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本書將嘗試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對知識分子及其學術的評價,分析這些評價的變化與原因,並最終強調,無論時代的風雲如何變幻,真正具有價值的學術思想與獨立的人格,終將穿越時空,成為曆史長河中寶貴的財富。 結語:不息的求索,永恒的風骨 《風雨未央:學者風骨與時代洪流》並非一部傳記,也非一部曆史事件的流水賬。它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刻迴望,一次對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探尋。在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無數學者以他們的智慧、勇氣與堅守,書寫瞭不朽的篇章。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理解瞭學術的珍貴,理解瞭人格的獨立,更理解瞭在任何時代,對真理的追求與對文化的傳承,都是永恒的價值所在。本書希望通過對宏大曆史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的審視,引發讀者對學術、對文化、對時代,以及對自身所處境遇的深刻思考。這股不息的求索精神,以及由此展現齣的永恒風骨,將永遠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