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库:芬兰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Finland]

世界历史文库:芬兰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Fin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科尔比 著,纪胜利 等 译
图书标签:
  • 芬兰史
  • 世界历史
  • 欧洲历史
  • 北欧历史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芬兰
  • 历史文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15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800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A Concise History of Finl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芬兰是北欧地区的重要国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载维·科尔比著《芬兰史》是“世界历史文库”一种,共分八章,介绍了从中世纪到二十世纪末的芬兰历史,可读性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世纪的疆界
第二章 瑞典的遗产
第三章 从斯德哥尔摩到圣彼得堡,1780-1860
第四章 萌芽中的国家,1860-1907
第五章 独立的国家,1907-1937
第六章 战争与和平,1939-1956
第七章 吉科宁时代,1956-1981
第八章 从民族国家到欧盟国家
大事记
芬兰总统
选举与政府
注释
导读
索引
译者说明

精彩书摘

  现在,当社会党人选择准备将最高权力更多地授予议会时,遇到了保守派的挑战,这个挑战利用了1772年政府法案的条款,构想了一个摄政会议,以作为这些权力暂时的持有者。社会党人使出了拙劣的伎俩,确保后来的提案在11月8日的议会获得通过;之后,社会党人又做出了与农业党人合并的努力,以保证这项基于最高权力(同时又忽略了任何有关外交和军事的事务)的法案在11月15日再次得到确认,并将其作为一种推行“地方政府选举权的改革”和“48小时工作制”的方法。现在,议会多数派的态度在是否要组织一个强力政府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罢工带来的混乱、不守纪律的俄国军队在芬兰的继续驻留、缺乏一个有效的警察机构,以及因俄国革命引起的并波及芬兰的混乱所造成的威胁,使得除社会党人以外的党派集合到斯文胡伍德这个消极抵抗的老手身后,他允诺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重建社会秩序。在11月26日,这是芬兰历史上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由议会任命的政府(由斯文胡伍德领导)。在慎重考虑之后,左翼党派放弃了夺取权力的想法,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无法从纯粹的社会党政府那里赢得超过半数的支持,尽管他们在彼得格勒成功地为“使苏联认可芬兰的独立”开辟了道路,但事实上,却被一个决心在任期内严格执行法律和保持社会秩序的政府逼进了政治孤立的境地。
  社会党人赞成独立,但对于是否应该通过与苏联磋商来实现这个目的存有争议。斯文胡伍德勉强接受将其作为得到外国承认的必要前提条件,并于1917年末前往彼得格勒去接受苏联人民委员会承认芬兰共和国主权独立的决议书。但俄国军队在芬兰领土上继续驻留,使斯文胡伍德相信,德国是保障芬兰独立的最大希望。由他所开创的两国之间的接触最终促成了一系列协定的签署,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将芬兰置于德国影响范围之下。
  ……
欧洲的北方之光: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北欧国度——芬兰——的完整历史画卷。它不仅是一部枯燥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韧性、身份认同与民族精神的宏大叙事,描绘了这个国家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从边缘的狩猎部落,逐步成长为今日的创新典范与模范民主社会。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余晖与萨米人的足迹(史前至中世纪早期) 我们将从地质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切入,追溯芬兰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在冰川消退后不久,原始的定居者如何适应这片广袤、严酷而又资源丰富的北方荒原?我们详细考察了狩猎采集社会的生存智慧,分析了早期定居模式如何受气候与地形的深刻影响。 随后的篇章将聚焦于芬兰原住民的早期演变。芬兰语的乌拉尔语系起源是理解其独特文化根基的关键。书中详尽探讨了萨米人(Sámi)——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的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与社会结构,以及他们与后来迁入的波罗的-芬兰语族群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中世纪的黎明带来了关键的文化与宗教转型。早期部落联盟的形成、贸易路线的开辟,以及基督教的缓慢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脉络。与北欧邻邦(尤其是瑞典)的接触日益频繁,为接下来的数百年奠定了不稳定的基础。 第二部分:瑞典王冠下的漫长等待(12世纪至1809年) 芬兰历史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它被并入瑞典王国的广阔疆域。本书细致分析了瑞典东部领土的行政、司法与教会组织如何逐步建立。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从属,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重塑。 十字军东征与领土巩固: 描绘瑞典人如何通过军事行动和传教活动,确立对芬兰核心地区的控制。 封建制度与土地分配: 研究瑞典法律体系如何在芬兰土地上落地生根,农民的社会地位如何演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 宗教改革与文化冲击: 马丁·路德的教义如何影响芬兰的宗教生活,以及米卡埃尔·阿格里科拉等先驱者在芬兰语文字化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 战争的代价: 芬兰作为瑞典帝国的东部门户,长期处于与东方的冲突漩涡中心(如与诺夫哥罗德和后来的沙皇俄国的冲突)。详述了这些战争对芬兰社会和经济造成的毁灭性影响。 这一时期是芬兰身份形成的关键熔炉,它在瑞典的法律框架下发展了行政经验,但也日益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压力。 第三部分:沙皇治下的“大公国”:寻求自治(1809年至1917年) 1809年,芬兰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历史的又一次巨变——芬兰被割让给俄罗斯帝国,成为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大公国。本书重点解析了这一“被俘虏”却意外获得的发展机遇。 亚历山大一世的怀柔政策: 沙皇如何利用芬兰的特殊地位,制衡瑞典和欧洲其他强权,给予芬兰特有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优待。 民族意识的觉醒(Fennomania): 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芬兰知识分子群体开始重新审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历史。详细阐述了《卡勒瓦拉》(Kalevala)这部民族史诗的发现与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民族精神的基石。 语言之争与文化认同: 瑞典语精英与崛起中的芬兰语支持者之间的张力如何塑造了公共生活和教育体系。 俄化的挑战: 进入20世纪,随着沙皇政权对自治权的侵蚀(“第一次和第二次俄化时期”),芬兰人采取了何种形式的抵抗?从温和的法律抗争到地下运动的兴起。 第四部分:浴火重生:独立、内战与两次卫国战争(1917年至1945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为芬兰提供了实现独立的历史契机。本部分是全书的高潮,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民族创伤。 1917年宣布独立: 简述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和欧洲局势动荡中,芬兰议会如何艰难地迈出独立的第一步。 残酷的内战(1918年): 深入剖析“红卫队”与“白卫队”之间的冲突。这场仅持续数月的战争对芬兰社会留下了何种难以愈合的创伤?我们探讨了冲突的社会根源、外部干预的影响以及战后的和解进程。 共和国的艰难起步: 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后,芬兰如何巩固民主制度,并在政治极端化的阴影下发展经济。 严酷的冬季战争(1939-1940)与持续战争(1941-1944): 面对强大的苏联红军,芬兰军队如何利用地形和全民皆兵的意志,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捍卫了主权。本书详细分析了芬兰军事战略的独特性、国际援助的不足,以及战争对芬兰土地(割让卡累利阿)和人口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第五部分:夹缝中的生存者:战后重建与“芬兰化”的时代(1945年至199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完全的解脱,而是将芬兰置于美苏冷战的最前沿。 和平条约与巨额赔款: 芬兰如何履行苛刻的赔款义务,并将其转化为发展民族工业的动力。 “芬兰化”(Finlandization)的本质: 这一敏感的历史时期如何定义?我们审视了芬兰在对苏关系中展现出的“积极中立”政策的内在逻辑、外部压力与内部政治的微妙平衡。 社会民主与福利国家的奠基: 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国内却迎来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分析了芬兰如何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高科技、高福利的现代化国家。 从冷战到欧洲融合: 探讨了芬兰如何在保持主权独立的前提下,逐步向西方靠拢的战略调整。 结语:北方巨人的崛起 本书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苏联解体后,芬兰如何迅速且成功地完成了向欧盟成员国的过渡?从诺基亚的兴衰到教育体系的全球领先地位,芬兰如何利用其历史经验(如对教育和创新的重视),在21世纪的全球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生动的历史叙事,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全面、充满挑战与荣耀的芬兰历史景观。它揭示了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最终依靠智慧和坚韧赢得世界尊重的民族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那就是“扎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既有宏观视野又不失微观深度的芬兰历史框架。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这个独特北欧国家的读者来说,它绝对是首选。它并没有过度美化或贬低历史,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调,记录了芬兰人民在严酷自然和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选择与代价。例如,书中关于战后重建和福利国家的建立过程的描述,尤其精彩,它展示了如何在承受了巨大战争创伤后,社会依然能迅速凝聚共识,构建一个高效、公平的社会体系。这种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探讨,远比单纯的历史事件串联要深刻得多。整体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情感克制,专业性强,却又充满了对所研究民族的尊重与理解。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冷门的国家历史,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文明范本的高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国家构建、民族认同和北欧模式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北欧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那些宏大的世界史叙事里,像芬兰这样的“小国”总是被一笔带过,或者只有寥寥数语。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人文关怀的笔触,勾勒出了芬兰这个民族在漫长岁月中,如何从一个边缘的、受制于大国夹缝中的地区,一步步锤炼出自己独特身份和国家意志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和年代,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语言的独特性(比如芬兰语和印欧语系的分离)是如何塑造了芬兰人的集体心理和生存智慧。读到关于“寒冷”与“韧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时,我深有感触,那不仅仅是气候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内核的剖析。特别是对瑞典统治时期和沙俄统治时期社会结构的变迁描写得非常透彻,让我对这个国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没有回避历史的阴影,比如内战的痛苦,但处理得非常克制和客观,让人在阅读历史的沉重之余,依然能感受到一种向前的力量。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引人入胜,读起来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著作那种枯燥感,更像是在听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

评分

我很少见到有历史著作能如此平衡地处理“内政”与“外交”的关系。芬兰的历史,天然就带着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但作者的平衡术实在高超。他没有把芬兰塑造成一个单纯的受害者,而是清晰地展示了芬兰精英们在外交决策中的主动性、妥协性和挣扎。无论是与俄国(苏联)的复杂互动,还是在二战后的“芬兰化”进程中的精妙周旋,书中都提供了大量的细节分析,让人看到“生存的智慧”是如何在极端的国际环境下被实践的。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内政的侧重点分析也十分到位,比如关注农业改革、教育普及对后续国家稳定性的贡献。这使得芬兰的现代化进程看起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一系列艰难、充满权衡的决策累积的结果。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绝不沉闷,它就像一部精密的制表工艺展示,每一个齿轮(历史事件)的咬合都精准无误,共同驱动着国家这台机器向前运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文化和艺术如何渗透进国家建构过程的描绘。很多人谈论芬兰,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桑拿或者设计,但这本书真正让我看到了这些文化符号背后的历史根源。从民族史诗《卡勒瓦拉》的发现与重构,到西贝柳斯音乐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感,作者没有把它们当作点缀,而是将其视为芬兰民族意识觉醒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阅了相关的音乐和文学作品,体会那种“文字铸剑”的力量。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这本书的立体感极强,它不是冰冷的政治史,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史。对于那些习惯于只关注战争和条约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会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它论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文化往往是凝聚力和抵抗力的最后一道防线。全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即便是对芬兰历史一窍不通的新手,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被这种深沉的民族气质所吸引。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翻开这本书,因为“文库”这个词常常意味着内容会比较简略和面向大众,但没想到它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显然是下足了功夫,参考文献和史料的运用非常扎实,但奇妙的是,他完全没有让这些学术细节成为阅读的障碍。相反,他巧妙地将复杂的政治博弈、经济转型乃至文化思潮,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故事线串联起来。比如,关于芬兰如何从一个农业社会艰难转向工业化,以及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张力,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它对“卡累利阿主义”这类民族精神流动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形成,绝不仅仅是条约的签订,更是无数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精神共鸣的结果。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经过仔细的打磨。它既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又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的全新视角——如何在一个大国环伺的舞台上,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而不被彻底吞噬。读完后,我对所有关于“小国生存哲学”的讨论都会多一个芬兰的参照系。

评分

芬兰

评分

简介

评分

芬兰原来属于瑞典。12世纪前,芬兰社会还是原始公社制度。1155一1293年,瑞典对芬兰发动“十字军远征”,武力迫使信奉多神教的芬兰人皈依天主教,臣服瑞典国王。1362年芬兰成为瑞典一个省;1397一1523年卡尔马联盟时期,丹麦国王成了瑞典的君主,芬兰总督由丹麦国王委任;1434年瑞典和芬兰发生反对丹麦的农民暴动,1523年卡尔马联盟瓦解,瑞典建立瓦萨王朝,重新恢复对芬兰的统治,1556年芬兰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1596年西部波赫亚玛地区的农民因不满瑞典统治者“屯兵于民”和苛捐杂税,拿起棍棒举行起义,迅速波及南方,但终因寡不敌众,1597年遭血腥镇压,芬兰史称“棒民暴动”;16世纪中叶瑞典开始和沙俄、丹麦、德意志、波兰争夺波罗的海霸权,1554一1809年芬兰沦为战场,长期陷于战乱;1714年瑞军战败俄军,占领整个芬兰;1721年瑞、俄签订《乌西卡乌布基和约》,芬兰东南地区为沙俄吞并,芬兰史称之为“大仇恨时期”;1741年瑞典对俄发动复仇战争,俄军再创瑞芬联军,重占芬兰,1743年签订《土尔库和约》,芬兰居密河以东广大土地,包括塞马河域全割让给俄国,芬兰史称之为“小仇恨时期”;1808年沙俄迫使瑞典参加反英同盟未遂,对瑞典发动讨伐战争,瑞典惨败,1809年签订《哈米纳和约》,芬兰残余部分悉为沙俄吞并,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对内实行自治,从而结束了长达6个世纪的瑞典统治。

评分

关于芬兰的历史专著,值得一读。苏芬冬季战争使世界对芬兰刮目相看。京东快递很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大事记

评分

人口

评分

我们谈到三种不同的国家形态。第一种形态的民族国家最早兴起。以普鲁士和俄罗斯为例,这两个国家本身国力微弱,为了在列强圈子中争得一席之地,动用国家的全部资源,建军也建国。这样的国家,政府的权力笼罩一切。普鲁士和俄罗斯能够在短期之内与英法抗衡,就是以民族国家的诉求,举国一心,建国图强,遂造成民族主义的传统。

评分

芬兰共和国(芬兰语:Suomen Tasavalta)。国名的含义为湖沼之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