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法治·民主》以羅隆基所關心的政治常識為主題,分三輯:人權是什麼、法治是什麼、民主的意義。精選羅隆基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所發錶的具有廣泛影響的原作三十篇,為讀者提供一脈關於現代中國政治的思想藉鑒,反映瞭當時學者對學術理論問題的思考,供學術界研究、藉鑒、批評之用。
羅隆基(1896-1965),男,字努生,號魯參,江西安福人。他是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政治活動傢,愛國民主人士,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作者在論述人權、法治、民主這三個概念時,並非孤立地進行闡述,而是巧妙地將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促進的關係展現齣來。我開始明白,人權的實現離不開法治的保障,而法治的健全則需要民主的參與和監督。這三者構成瞭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共同構築瞭現代文明社會的核心基石。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嘆於作者邏輯的嚴謹和論證的有力,他能夠將復雜的社會現象抽絲剝繭,用清晰的語言將背後的原理剖析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曆史事件的分析,對不同國傢製度的比較,都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增長瞭我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宏觀、更批判性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社會問題。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覺得自己的認知邊界在不斷拓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和理性光輝。封麵上那抽象化的正義天平,在深邃的背景下顯得莊重而引人思考。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就仿佛觸碰到瞭一份沉重的責任,一種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深刻關懷。翻開扉頁,那清晰的字體,那考究的排版,無不透露著齣版者的嚴謹和對內容的重視。我最先被吸引的是書的開篇,作者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勾勒齣瞭人權概念的起源和演變,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啓濛運動的澎湃浪潮,再到現代社會多維度的人權保障體係,條理清晰,邏輯嚴謹,仿佛一部波瀾壯闊的人權史詩在我眼前徐徐展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一些抽象概念時,善於引用曆史上的具體案例和著名人物的論述,這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讀到之處,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反思自己對人權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刻,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地踐行著這些重要的價值。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概念的梳理,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一種對人類尊嚴的最高緻敬。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得以在其中盡情遨遊。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激蕩人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個體自由和集體利益平衡的探討,它觸及到瞭現代社會最核心的矛盾之一。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權衡,去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在討論民主的實踐時,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主模式的分析,讓我認識到民主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讀到關於法治如何防範“多數人的暴政”時,我深感震撼,這讓我對法律的保護作用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讀起來不枯燥,反而引人入勝。每次讀完一段,我都會産生一種想要立即與他人分享的衝動,因為這本書所傳遞的理念,對於我們理解和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實在太重要瞭。
評分我一直對法律的運作方式和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充滿瞭好奇,而這本書,則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法治世界的大門。它並沒有直接羅列條文,而是從法治的根本原則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法治精神的內涵,以及它是如何構建一個公平、公正、有序的社會秩序的。書中對“法律麵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的闡釋,讓我對法律的至高無上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距離真正的法治還有多遠。作者在討論法律如何製約權力的時候,引用瞭大量的西方政治學理論和曆史經驗,讓我對權力腐蝕和製衡的機製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書中對司法獨立、程序正義的強調,也讓我明白,一個健全的法治體係,不僅需要良法,更需要善治。讀這本書,讓我不再隻是被動地接受法律的約束,而是開始主動地去理解法律,去思考法律如何纔能更好地服務於人民,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理解當下社會轉型期麵臨的挑戰,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視角。民主,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概念,在書中得到瞭非常全麵和深刻的闡釋。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某種特定的民主模式,而是從民主的普適性價值齣發,探討瞭民主的各種實現形式及其優缺點。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公民參與和政治協商的部分,作者強調瞭公民在民主進程中的主體地位,以及通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社會分歧的重要性。這讓我意識到,民主並非僅僅是投票,更是一種持續的、積極的公民行動。書中對民主製度的風險和挑戰的分析,也讓我保持瞭清醒的頭腦,認識到民主的建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續的努力和不斷的完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民主有瞭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堅信,一個真正民主的社會,是建立在尊重個體、保障權利、鼓勵參與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東西活動買的。超值,東西很好。送貨很快
評分羅榮渠(1927-1996),著名曆史學傢、北京大學教授、博導、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與比較現代化進程研究的主要開創者,四川省榮縣人。代錶作《現代化新論》、《美洲史論》。他所撰寫、編著、翻譯的著作共16部,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於北京,終年69歲。妻子周穎如是英語翻譯傢。目錄 1人物概述 2文化搖籃裏的少年纔俊 3在學術自由的北大成長 4中國現代化理論研究的先驅 1人物概述 1927年8月29日生於成都。1941年春入成都縣立中學(今成都七中)讀書,1943年鞦考入成都樹德中學高中部。1945年鞦考入西南聯大。 1946年夏,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校迴遷原址,羅就讀於北京大學史學係。1949年鞦畢業,就職於中蘇友好協會總會。 1956年鼕調迴北大曆史係任教員。隨後主攻拉丁美洲史、美國史、世界近現代史等,多年裏既下過農村,受過批鬥,編寫過京郊某村村史,也授課不輟,苦鑽學術。 1979年晉升副教授,1980年鞦到美國密西根大學進行學術研究,1982年初返京。1985年鼕晉升教授,次年為博士生導師,而後兼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北京市曆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會長等。羅先生治學領域廣泛,著述宏富,其中尤以現代化、美洲史、世界近現代史、史學理論等學科的研究見長。曾主編《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叢書》等,著有《現代化新論》、《現代化新論續篇》、《美洲史論》、《偉大的反法西斯戰爭》等。代錶性學術論文有《論一元多綫曆史發展觀》、《扶桑國猜想與美洲的發現》、《關於中美關係史和美國史研究中的一些問題》、《建立馬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的初步探索》、《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走嚮現代化的中國道路》等。羅先生的文集《羅榮渠文集》(4捲本)正在編纂之中,將由商務印書館齣版。羅榮渠教授還是著名的書法傢。曾任燕園書法會會長,是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他齣身書香世傢,其父羅文謨是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傢,他自幼受到熏陶,在書法方麵有深厚的功底和非凡的造詣。他的作品顯示瞭一種學者型的書法特色。部分作品是他個人自賦的詩詞,如《返鄉吟》等,多幅作品曾選送到海外展覽。 2文化搖籃裏的少年纔俊 羅榮渠齣身名門,父親羅文謨乃劉海粟弟子,為當年四川書畫界祭酒,與徐悲鴻、張大韆等交友,母親許子睿也齣身新津書香門第。羅榮渠自幼有誌於學,其胞弟羅榮泉教授在迴憶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趣事:在大哥滿一周歲時,傢裏按風俗讓他“抓周”,結果許多生活用品擺在麵前,他隻抓瞭一本書和一支筆。這事與他後來的人生似乎是巧閤,但母親認為,與其說是巧閤,不如說是傢庭環境熏陶的結果,因為當時父親經常看書備課,握筆寫稿,使未滿周歲的大哥對書和筆印象深刻。羅榮渠生於成都這座文化底蘊不薄的城市,上中學進的是成都縣立中學與樹德中學這類名校。讀初中時,他便與另外兩位同學齣版手抄本刊物《勁草》,刊物請巴金過目後,巴金在空白頁上題詞:“好好學習”。羅榮渠進入高中後,即嚮胞弟推薦馮友蘭、張東蓀、錢穆、熊十力等人的著述。一天,他在西玉龍街舊書店購得翦伯贊的《中國史綱》,便如獲至寶。他的這種誌趣,既超越瞭他的年齡,也為他後來做一名良史,奠立深厚學養。1944年,羅榮渠纔17歲,暑假中見重慶《中央周刊》以民族文化為題徵文,竟從圖書館藉來參考書咀嚼後,結閤平時的文史知識,著文投去。徵文揭曉時,第一名空缺,他獲第二名,收到的奬金,不是用去吃喝,卻買瞭一部錢穆的《國史大綱》。而且他在校中寫一手仿米芾書法,被誤為書傢之墨;與同學吳兆民等演話劇《桃李春風》等,飾一老教授。在中學時期,羅榮渠受梁啓超倡“少年中國學會”之影響,從閱讀課外哲史典籍中,傾服北宋張載之說,也效先賢首倡一個學生社團,命名為“四為學會”,取張載那“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傢精神為旨意。這學會,是他們互勵互助的紐帶,這種精神境界,頗值得今日學子參照。
評分京東送貨快,質量有保證
評分不錯啊、東西很棒啊!!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喜歡拿著紙質書的感覺
評分喜歡拿著紙質書的感覺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人權·法治·民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