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畅销科普书《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2.0全新升级精装版重磅上市!★ 比尔?盖茨2015年夏季推荐图书!2015年中国、2014年全美畅销趣味科普书,入选2014年度全美优选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中文平装版入选豆瓣读书、《出版人》杂志、百道网2015年度好书等奖项,广受好评。
★ 精装珍藏版隆重上市,内容全面升级更新,全新装帧设计,完整收录更多有趣细节,更多隐藏内容亟待发现,科普粉丝收藏必备!
★ 随书附送作者新书《万物解释者》大幅豪华海报,一页纸的复杂问题的极简说明书。
★ 天才作者,三部出版物均获盖茨推荐。前NASA员工、网络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随书附送作者新书《万物解释者》大幅豪华海报
内容推荐比尔·盖茨2015年夏季推荐图书!本书是前NASA员工、超热门科普漫画“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新作,内容来自他的“What If”科学问答专栏,辅以“xkcd”经典火柴人漫画,轻松幽默地将各学科知识跃然纸上。
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不是中规中矩的《十万个为什么》,而是脑洞大开的科学真相,小时候萌生的异想天开,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机智幽默的科学答案!作者简介兰道尔?门罗,热门科普作家,美国热门科普漫画网站xkcd的创立者,what if荒诞科普问答专栏回答者。曾在NASA工作,制造机器人。上过TED,出版过《xkcd》《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新书《万物说明书》中文版即将上市。比尔?盖茨抢着推荐他的书。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近将小行星4942命名为“门罗”。如果“门罗小行星”撞上地球,很可能会导致大灭绝。目录目录
免责声明 1
简介 1
 全球风暴 2
No.2相对论棒球 5
No.3乏燃料游泳池 7
No.4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一 9
No.5纽约式时间机器 9
No.6随机伴侣 15
No.7激光笔 18
No.8元素周期墙 23
No.9大家一起跳 28
0一摩尔鼹鼠 31
1疯狂电吹风 35
2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二 40
3后的人类之光 41
4机枪飞行背包 46
5匀速上升 49
6 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三 51
7太空潜水艇 53
8短回答环节 56
9闪电 60
No.20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四 63
No.21人力计算机 63
No.22小世界 68
No.23牛排坠落 70
No.24冰球一击 74
No. 25普通感冒 76
No.26半空的杯子 81
No.27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五 89
No.28外星天文学家 90
No.29消失的DNA 94
No.30星级塞斯纳 99
No.31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六 105
No.32尤达大师 107
No.33飞越州 110
No.34氦气球降落伞 115
No.35人类大迁徙 118
No.36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七 121
No.37自体繁殖 122
No.38高掷比赛 129
No.39致命中微子 135
No.40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八 139
No.41飞越减速带 141
No.42走失的人 145
No.43轨道速度 149
No.44联邦快递VS互联网 154
No.45自由落体 157
No.46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九 163
No.47斯巴达勇士 164
No.48把海水抽干 168
No.49把海水抽干(续集) 175
No.50论Twitter的无穷性 188
No.51乐高大桥 193
No.52长的落日 198
No.53随机祝福电话 204
No.54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十 209
No.55地球扩张 209
No.56无重力射箭 218
No.57太阳熄灭之日 223
No.58纸质版维基百科 228
No.59 Facebook之死亡国 233
No.60日不落帝国的日落 239
No.61搅拌加热 244
No.62汇聚闪电 250
No.63孤独的人 256
No.64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十一 260
No.65雨滴 262
No.66 SAT靠猜 268
No.67中子子弹 270
No.68那些古怪而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合集 十二 282
No.69里氏15级地震 283
致谢 291前言这本书里包含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都是通过我的网站提交给我的,而在这个网站上——除了充当疯狂科学家的答疑解惑专栏之外——我还会画“xkcd”,一套火柴人风格的网络漫画。不过我并不是画漫画起家的,我的专业是物理,在毕业后去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做机器人方面的工作。后来我离开了NASA开始全职画漫画,但我对科学和数学的热爱却并未因此而消减。终我找到了一个发挥我的能力的途径:回答互联网上各种稀奇古怪、有时让人有些担忧的问题。这本书中包含了网站上我喜欢的一些问题,以及许多从未在网站上出现过的问题。从我有印象以来,我就一直在用数学来解决稀奇古怪的问题。在我5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在一本相册中记录了当时她和我的一段对话。当她知道我在写这本书后,她翻出了这本相册并把它送到我手中。我从这张25年前记录的纸上一字不差地把这些文字摘抄下来贴在这里:兰道尔:我们家里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那全世界哪种东西多呢?
朱莉:我不知道。
兰道尔:嗯,每家每户都有三四个枕头,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然后每家每户都有大约15块磁铁,对吧?
朱莉:我猜是吧。
兰道尔:所有15加上3或者4,不妨加上4吧,就是19,对吧?
朱莉:是的。
兰道尔:所以全世界一共有大约30亿个……软的东西,还有……50亿个硬的……东西。那么,谁赢了?
朱莉:我猜是硬的东西吧。
直至今日我都不知道当时30亿和50亿这两个数字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很显然那时我并不理解数字是怎么回事儿。后来我的数学水平慢慢地变好起来,但我使用数学知识的目的还是和我5岁那时一样:我想用它来回答问题。有人说世上没有愚蠢的问题。这句话很明显是不对的:比如说我觉得那时我问的关于硬的东西和软的东西的问题就十分愚蠢。但后来我发现想要完整地回答一个愚蠢的问题有时会带来许多十分有趣的东西。我现在还是不知道世界上硬的东西多还是软的东西多,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已经学到了许多其他的东西。接下来我将向你们呈现这段旅途中我喜欢的那些部分。兰道尔?门罗
媒体评论门罗用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探索了这些常识处在极端状态下会怎样,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而且这本书也适合作为培养思考方式的入门手册。
——比尔?盖茨
从哲学到科学,门罗实现了我们小时候脑袋中那些一直没想明白的超酷点子,虽然很荒诞,但绝对真实。这是本绝对少有的寓教于乐的书。——美国2014年好书推荐
xkcd是全世界科技迷的必备读物。从门罗的解答中,他们读者可以在真实生活中再现这些奇思妙想。
——纽约时报
对科学门外汉来说,那些看似无解的、古怪又重要的问题,在门罗这里都能找到答案。
——华尔街日报
兰道尔?门罗是我们的国宝。
——菲尔?普莱,天文学家,TED演讲者,Discovery天文节目主持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全球风暴如果地球和地上所有的东西都在一瞬间停止转动,但大气层还是保持原来的速度,会怎样?
—— 安德鲁?布朗几乎所有人都会死去。但接下来事情就变得好玩儿了。在赤道,地球表面相对于地轴的旋转速度约为每秒470米(约每小时1700千米)。如果地球一瞬间停止转动而空气不受影响,那么结果就是突然刮起一阵时速1700千米的大风。
风速在赤道处大,但所有居住在南北纬42度线之间的人(约占全球85%人口)都将在一瞬间感受到超音速狂风。
尽管在地表猛烈的狂风只能维持几分钟,与地面之间的阻力会使风速慢慢降下来,不过这短短几分钟就足以把几乎所有的人类建筑都摧毁殆尽了。
我家在波士顿,那里的纬度足够高,恰好在超音速狂风区之外,但那里的大风的威力仍将是强龙卷风威力的2倍。不管是棚屋还是摩天大楼,所有的建筑都会被连根拔起,夷为平地,大楼的碎片会在天空中飞得到处都是。
在极点附近,大风的威力会减弱一些,但没有一个人类城市能够逃离被彻底摧毁的命运,因为它们都离赤道不够远。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上的朗伊尔城是全世界纬度高的城市,它也会被威力媲美史上强热带飓风的狂风摧毁。
如果你打算一直等到风暴结束,那么你的佳去处可能会是芬兰的赫尔辛基。赫尔辛基地处北纬60度左右,虽不足以避免被狂风荡平地面的结局,但赫尔辛基城市下的基岩里有一套复杂的地下通道,以及一个个地下购物中心、曲棍球场和游泳池等设施。
在狂风中没有一幢建筑是安全的,即使是那些足以抵御这种强风的建筑也会面临巨大的麻烦。正如喜剧演员罗恩?怀特说的那样:“不是风在吹,而是风在吹啥。”打个比方吧,你待在一个材料强度足够抵御时速1700千米大风的巨型地堡里。
这很好,你应该会没事儿……前提是你是拥有地堡的人。不幸的是,你周围很可能还有邻居。如果位于你上风处的那个家伙的地堡没你的那么结实,那么你的地堡就将面临时速1700千米的撞击。
人类不会灭绝。1总的来说,待在地面上的人没几个能活下来的,在空中飞舞的碎片会把任何不具备抗核爆能力的物体全部毁掉。然而待在地面之下的大部分人应该都能活得好好的。如果在这一切发生时你待在深深的地下室里(或是在更安全的地铁隧道里),那么你活下来的几率会非常大。
其他地方也会有幸存者。在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科考站的几十位科学家及员工应该不会受到狂风的影响。但对于他们来说,出事儿了的个迹象是外部世界一下子变得静默了。
这诡异的宁静可能让他们一时摸不着头脑,但早晚会有人注意到更加奇怪的事情。
空气
随着地表的狂风消失,事情会变得更加奇怪。起初的狂风此时会转化成热浪。一般来说,大风中所携带的动能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现在我们面对的可不是一般的风。随着之前的狂风突然停止,空气会被加热。
整块大陆上的空气温度会急剧升高,而那些空气为潮湿的地区将形成全球性的雷暴。
与此同时,横扫海面的大风会搅动表层海水,使之雾化。于是有这么一段时间,海洋将不存在表面一说——无法再区分出哪里是水珠结束的地方,哪里是海面开始的地方。
海水是冰冷的。在薄薄的表层水之下,是温度几乎均匀为4℃的深层水。风暴会将深处冰冷的海水带到表层,由此产生的冰冷的水珠遇上炽热的空气会产生一种前所未见的天气形态——一种夹杂着风、水珠、雾以及温度剧烈变化的混合体。
由于深层的新鲜营养物质随着水流涌到了表层,这种海水的涌升会使表层生物大量繁衍。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大量鱼类、蟹类、海龟等生物的死亡,因为深层的海水含氧量太低不足以供它们呼吸。任何需要呼吸空气的生物,比如鲸类和海豚,面对翻涌的海水空气界面都将难以存活。
产生的海浪将会从东到西席卷全球,所有东面迎海的海岸都将直面有史以来为凶猛的风暴潮。云雾状的海水水珠将会扫荡内陆,让你睁不开眼睛,随后是同样席卷而来的海浪。在一些地方,海浪将冲进数千米深的内陆。
风暴会把巨量尘土和碎屑抛射到大气层中。同时,冰冷的海洋表面将形成一层厚厚的毯状水雾。正常情况下这将导致全球气温急剧下降,事实上也将如此。
至少,在其中一个半球上是这样。
如果地球停止转动,平常的日夜交替将会终止。虽然太阳不会完完全全静止在空中,但以往每天仅有一次的日出日落此时将历时一年。
日夜将各有6个月长,即使是在赤道也是如此。在处于白天的那个半球上,地面将接受阳光不间断的炙烤,而在处于夜里的那个半球,气温会大幅下降。而且在对流的作用下,处于白天的那个半球,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区将会产生巨大的风暴。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时的地球会与那些潮汐锁定的地外行星类似——这样的行星常见于红矮星宜居带里,但更好的比较对象也许是非常早期的金星。金星由于其特殊的自转速度,每次都会有一个面朝向太阳长达数月之久,像我们现在的地球一样。不过,由于金星表面的稠密大气层环流速度非常快,所以处于白天和黑夜的两个半球之间的温度基本相同。
虽然一天的长度会发生变化,但一个月的长度并不会!因为月亮还是在绕着我们的地球转。不过没了地球的自转给它提供潮汐能,月亮将不会像之前那样慢慢地飘离地球,而是会慢慢地朝地球方向移动。
事实上我们的忠实伙伴月亮会逐渐着手修复安德鲁设想的悲剧情形带来的伤害。目前地球的自转速度比月亮快,潮汐在不断地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同时将月球慢慢推离地球。31如果地球停止转动了,月亮将不再飘离地球,而且也不再会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反,月亮产生的潮汐会逐渐加快地球的自转速度。慢慢地,月亮的引力将会拖动地球……
……然后地球又会再度开始自转。 
				
 
				
				
					历史的岔路口:假如,历史走向了另一种可能  内容概要:  《历史的岔路口:假如,历史走向了另一种可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非虚构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人类历史上那些至关重要的“如果”时刻。本书并非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与大胆的想象,剖析了无数个可能改变世界进程的关键节点,并描绘了在这些节点上,历史可能发生的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走向。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那些决定文明命运的决策现场,感受微小改变可能引发的巨大涟漪效应,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详细介绍:  我们时常在茶余饭后,或是面对历史的宏大叙事时,不禁会问:“如果……会怎样?”。“如果”这个词,承载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对命运的猜想,以及对当下某种不可逆转现实的反思。本书正是围绕着这些“如果”,编织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Alternatived History(架空历史)画卷。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与摇篮的变奏  故事的开端,我们追溯到人类文明最古老的土地。     假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流改变了方向? 我们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塑造了苏美尔文明,他们的楔形文字、城邦制度、早期法律,对整个古代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那条滋养万物的幼发拉底河,在一次史无前例的泛滥中,改变了流向,不再滋养肥沃的平原,而是冲刷着更广阔的沙漠?文明的火种是否还能在此点燃?是否会转移到其他更干燥或更湿润的区域?文字的起源、宗教的形成、早期的数学和天文学,是否会因为地理环境的剧变而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美索不达米亚的神话传说,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否会因此消失,还是会在新的土地上以新的形式重生?人类与河流、土地的早期关系,是否会因此改变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假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没有屹立? 埃及文明以其宏伟的金字塔、神秘的象形文字、森严的社会结构和对来世的执着而闻名于世。然而,建造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力量、精密的组织能力和强大的劳动力调动。如果,古埃及的法老们没有选择修建这些巨大的陵墓,或者说,由于内部政治斗荡,或者外部的入侵,使得统一的埃及政权未能巩固,这些宏伟计划从未付诸实施?失去金字塔这一象征,埃及文明的凝聚力是否会受到影响?其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是否会发展出不同的形态?其对外的影响力,例如对希腊和罗马文明的文化辐射,又会如何改变?     假如,特洛伊的木马未能得逞? 特洛伊战争是西方文学的基石,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主义、命运的无常以及爱恨情仇。但如果,帕里斯的诱拐海伦的冲动,没有引发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或者说,希腊人围城多年,最终无功而返,特洛伊城池依然屹立?希腊文明的早期发展是否会因此停滞?其神话体系、哲学萌芽,以及对海洋的探索,是否会因为这场本该存在的“史诗”的缺失而走向不同的轨迹?荷马的诗篇是否会成为另一段被遗忘的传说?  第二部分:帝国兴衰与地缘的博弈  人类历史的大部分篇章,都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书写。     假如,亚历山大并未英年早逝?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希腊化时代,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但如果,这位征服者没有在巴比伦染病离世,而是继续他的征服计划,比如远征中国,或者稳定并巩固他庞大的帝国?他的继业者是否还会陷入无休止的内战?其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否有可能在亚历山大的亲手治理下,发展出比我们所知的塞琉古、托勒密王朝更为持久和统一的政治格局?希腊文化与东方文明的融合,是否会更加深刻和广泛?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地图,是否会因此被彻底重绘?     假如,罗马的内战提前终结?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与帝国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转型之一。而这场转型,充满了血腥的内战,例如马略和苏拉的斗争,以及凯撒与庞培的较量。如果,在某一个关键时刻,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能够找到一条和平过渡的道路,避免了内战的爆发,或者某一方在内战中过早地被消灭,导致另一方的独裁地位得以稳定,甚至共和国的某些共和制度能够以某种方式得以保留?罗马的政治发展是否会更加平稳?其法律体系、军事制度、社会结构,是否会发展出不同于我们所知的帝国模式?其对外扩张的步伐和对被征服地区的治理方式,又会有何不同?     假如,蒙古西征的铁蹄止步于莱茵河? 蒙古帝国在十三世纪以闪电般的速度横扫欧亚大陆,对欧洲、中东和亚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然而,如果,蒙古的西征大军在抵达中欧,甚至莱茵河边时,因为内部的继承问题,或者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抵抗,比如更加团结的十字军,或者黑死病以更快的速度肆虐,而不得不调转马头,止步于东欧?欧洲是否会因此免遭一次大规模的劫掠和政治洗牌?其封建制度、教会的权威、城市的发展,是否会因此走上另一条道路?文艺复兴的兴起,地理大发现的动力,是否会因为这场危机而被推迟或者改变?  第三部分:新大陆的发现与全球的重塑  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历史上一道不可磨灭的转折点。     假如,中国率先开辟新航路?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但如果,在明朝,出于政治或者经济的考量,郑和的船队并没有在完成部分航行后返航,而是继续深入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掌握了先进航海技术的中华帝国,是否会率先在新大陆建立殖民地?其庞大的人口、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精巧的工艺,是否会在美洲大陆产生怎样的影响?西方欧洲的殖民浪潮,是否会被推迟,甚至被阻止?全球经济的重心,是否会因此而向东方倾斜?中国与美洲原住民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模式?     假如,哥伦布的航行目标是东方,但抵达的是非洲? 哥伦布的目标是绕过大西洋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如果,由于洋流、风向或者他计算的偏差,他并没有抵达美洲,而是成功地抵达了非洲大陆?这次“发现”是否会改变西方欧洲与非洲的早期关系?非洲的资源和人口,是否会被更早地纳入欧洲的经济体系?奴隶贸易的出现时间、规模和形式,是否会因此而改变?对美洲的发现,是否会被其他欧洲国家,或者在更晚的时间 oleh 探险家完成?     假如,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了胜利?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试图入侵英国,但最终失败,这对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和英国的崛起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果,这场海战的结果颠倒,无敌舰队成功登陆英国,击溃了伊丽莎白一世的军队?英格兰的命运是否会就此改变?其宗教改革的成果是否会被颠覆?其作为海上强国的崛起是否会被扼杀?其对美洲的殖民和贸易活动,是否会被西班牙完全垄断?世界历史格局,尤其是大西洋沿岸的势力分布,是否会因此而截然不同?  第四部分:革命浪潮与思想的碰撞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革命的洗礼。     假如,法国大革命没有发生? 法国大革命是现代西方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推翻了君主制,传播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变革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由于路易十六的改革更加得力,或者革命的导火索并未被点燃,法国革命未能爆发?欧洲君主制的统治是否会得以延续更长时间?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否会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或者其影响力会受到限制?拿破仑的崛起是否还会发生?其征服欧洲的行动,又将以何种方式出现,或者根本不会出现?     假如,美国南北战争以南方胜利告终?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它最终解决了奴隶制问题,维护了国家统一。如果,南方邦联在战争中获胜,美利坚合众国分裂为两个国家?奴隶制是否会在南部持续存在,甚至合法化?美国作为统一的国家,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是否会大大削弱?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否会因此而受到阻碍?黑人的权利和地位,又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被巧妙化解?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它将欧洲各国推入了战争的深渊,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如果,在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的车队采取了更安全的路线,或者刺杀者未能得手,或者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能够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还能被避免?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俄国革命是否还会发生?法西斯主义是否会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是否能被规避?  结语:历史的无限可能  《历史的岔路口:假如,历史走向了另一种可能》并非简单的“假如”,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科技发展、地理环境以及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进行的一种理性而富有想象力的推演。本书不提供确定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的世界?”以及“我们又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通过探索这些“如果”,我们不仅能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脉络,更能深刻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并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开阔的视野,去面对未来的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次对过去的畅想,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认知和判断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