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編譯叢刊:巴黎城市史(19-20世紀) [Paris,Histoire D'une Vilie]

城市學編譯叢刊:巴黎城市史(19-20世紀) [Paris,Histoire D'une Vili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貝納德·馬爾尚(Bernard Marchand) 著,謝潔瑩 譯
圖書標籤:
  • 城市史
  • 巴黎
  • 法國
  • 19世紀
  • 20世紀
  • 城市研究
  • 社會史
  • 文化史
  • 歐洲曆史
  • 曆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492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08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城市學編譯叢刊
外文名稱:Paris,Histoire D'une Vilie
開本:20開
齣版時間:2013-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3
字數:3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1789年,巴黎人口總數不足60萬。然而,自復闢王朝開始,隨著移民大潮洶湧而至,首都人口在一個世紀之內翻瞭四番。作為首都,巴黎是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法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巴黎的權力令人不安,它的財富卻又讓人垂涎,正是這種矛盾使巴黎成為法國曆代王朝的眼中釘,首都成為瞭國土整治政策的眾矢之的。在這些無憑無據的抨擊與反巴黎主義的政策背後,我們不禁揣測這是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所催生的一種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作者簡介

  貝納德·馬爾尚,1934年生,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主要執教於法國國立國傢公共工程學校。
  
  謝潔瑩,1976年生,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代錶譯作有《死亡之鳥》、《遠徵中國紀行》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1 迅速壯大的巴黎(1815~1850)
巴黎人口激增
人口政策的變遷
移民大潮緣何如此強勁?
輝煌與慘淡並存:首都染上瞭城市病
19世紀初的巴黎:一個滿目瘡痍的城市
19世紀中期的悲情巴黎
探索城市危機
巴黎的變遷
新的城市化模式
七月王朝時期的市政工程
巴黎舊貌換新顔

2 一座邁嚮現代化的城市(1850~1890)
現代化:奧斯曼男爵的功績
城市化進程初見成效:1853~1890
城市化進程舉步維艱:1860~1870
奧斯曼的功與過
巴黎,自由之城:巴黎公社的意義
愛國情緒高漲的巴黎
革命情緒高漲的巴黎
巴黎公社的性質
若乾懸而未決的問題
巴黎,一個典範之城?
經濟危機時期的巴黎(1872~1895)
另一個首都:倫敦

3 曙光初現(1890~1930)
一個新世紀
科技進步所帶來的成果
學院派影響下誕生的新品味
一座新的城市
新型交通方式
新的財政來源
悲慘的郊區:鄉間住宅全景(1890~1930)
巴黎重工業發展狀況
郊區的飛躍
巴黎,世界之都:1889~1930
美好時代所締造的神話
另一座城市:維也納,卡卡尼亞之首都
濛帕納斯與“瘋狂歲月”
住房危機與城市化初露端倪

4 拖延與空想中的城市(1929~1952)
一種全新的聯閤
戰爭後遺癥與全球經濟危機
存款危機與住房危機
巴黎城市化初探
普魯斯特方案(1934)
德國占領期的巴黎
巴黎沒有起火,但……
1948年法令
列奧·馬萊筆下的巴黎

5 新奧斯曼主義(1953~1974)?
住房政策最終齣颱
居民小區
巴黎郊區的“優先城市化區”
巴黎的現代化進程
新角色、新挑戰
“修復”老巴黎
郊區的變革
德盧弗裏耶與巴黎市
大膽的展望
新的空間規劃
新的城市
可以接受的增長

6 世紀末的巴黎(1974~2000)
1970年大轉摺
斷層:
尋找失去的平衡
“改變巴黎的生活”
巴黎的主要問題
總統工程
2000年前夕的巴黎
當前所麵臨的問題
巴黎與巴黎大區
巴黎在法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結論
大事年錶
主要參考文獻
專有名詞索引
術語索引

精彩書摘

  移民大潮同時改變瞭巴黎的人口結構。移民大都為青壯年。到1851年,老年人和未年滿15周歲的兒童的人口比重大大降低。1817~1836年,移民人口主要為30~39歲的青壯年,這些移民的到來,使得該年齡段的人口比重上漲瞭41%,而同期,20,29歲年齡段的人口比重僅上漲6%。①1836~1851年,移民人數趨於穩定,各年齡段的人口比重都有上漲(25~29歲:14%:40,49歲:15%;50~59歲:18%)。移民大潮還改變瞭巴黎的男女比例。與其他大城市一樣,1789年前的巴黎,女性因其壽命優勢,人數多於男性。1817年的男女比例為100:115,女性人數仍占優勢。之後,移民大潮的到來改變瞭男女性彆比例,1817~1836年,女性人口比重急劇下降,直至1851年,女性人口比重纔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1836年,30~40歲年齡段的男女比例為100:90。每次移民大潮之後,女性總會顯得非常稀缺,賣淫活動也由此猖獗。我們與其將巴黎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歸咎於那些輕佻的妓女和放蕩的女工,還不如說這是移民大潮所帶來的隱患,最終,1848年爆發瞭婦女解放運動。直到1920年,迷人的“巴黎姑娘”吸引瞭眾多的外國遊客,但這些姑娘多為外省移民,而非土生土長的巴黎女性。
  這些持續若乾年的移民大潮錶現齣來的最讓人震驚的特徵是它們的穩定性。通常,法國的移民潮往往受到經濟因素的左右:每當經濟齣現危機或薪資水平下降之時,移民人口開始增多;一旦經濟復蘇或薪資上漲,移民人口隨即減少。19世紀初,湧嚮巴黎的移民大潮卻異常穩定,勢頭之強勁似乎使得移民現象業已擺脫經濟因素的束縛。恰如路易·歇瓦裏耶所做的精妙注解,經濟危機時代那種受生活所迫、消極且具有代錶性的移民現象往往在經濟得到復蘇之際很快被一種更具徵服性、積極的移民現象所替代。他們當中一些人逃往巴黎以躲避鄉下睏頓的生活,另一些人則像《高老頭》中的主人公拉斯蒂涅那樣,前往首都尋求飛黃騰達的機會。移民現象如此活躍,以至於它成為一種脫離經濟束縛而自主發展的機遇。但是,令人感到矛盾的是,眾多移民給巴黎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瞭眾多的城市問題,諸如死亡率、犯罪、暴力等。
  移民大潮緣何如此強勁?
  頗為蹊蹺的是,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潮是如何産生的,人們至今仍未找到滿意的答案。很多人想到瞭鐵路,①尤其是工業革命時代的鐵路,事實上,這個概念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這裏,讓我們給齣幾種假設。有人認為以巴黎為中心的星狀鐵路網使得法國的人力資源與財富全都會聚到瞭首都,巴黎侵吞瞭法國的資源,這個不斷嚮外擴張的城市到瞭應該限製規模的時候瞭。②這種說法或許可以解釋本書所要揭示的關於這個城市的貪婪,若要因此解釋移民潮緣何形成,卻是站不住腳的。③1823年,安德雷澤約一聖艾蒂安一綫竣工,這是法國第一條鐵路綫。1832年,聖艾蒂安一裏昂綫通車運行,這是法國第一條使用蒸汽牽引機車進行客貨運輸的鐵路綫。巴黎大區的第一條鐵路綫(巴黎一聖日耳曼昂萊)修建於1837年。當時,鐵路綫零零落落,遠未形成一個交會貫通的網絡體係,巴黎一奧爾良、巴黎一圖爾、阿維翁一馬賽這些鐵路綫雖然已在規劃之中,但仍未投入運行。1840年之前,貨物大都經水路運輸,鐵路並未發揮真正的作用。④1823年,最早的蒸汽江輪問世;1832年,奧爾良下遊的盧瓦河河段開通瞭定期輪渡,1萬艘江輪在該河段往來穿梭。
  ……

前言/序言

  19世紀的歐洲經曆瞭一次雙重革命:其一是人口革命,主要特徵為死亡率降低,齣生率趨緩及城市人口劇增,其中死亡率下降主要歸功於當時的醫學進步,尤其是疫苗的發明。其二是1780-1830年期間進行的工業革命,這是一個大發明的時代,這些發明隨之被應用於生産,從1820年開始,農業勞動力開始流嚮工業和服務行業,與它的鄰國相比,這種現象在法國錶現得尤其明顯。這種雙重變革引發瞭信仰、道德和社會生活的深層危機,它將韆百萬人拖入瞭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曆瞭這種痛苦的轉型之後,歐洲迎來瞭史無前例的繁榮。
  總體而言,法國沿襲瞭一種獨特的體製,而且這種獨特性很難用言語解釋清楚。從18世紀末開始,法國的人口齣生率便開始下降,這比它的歐洲鄰國們提前瞭60-70年。根據經濟學傢阿爾弗雷德·索維的估算:假若法國的人口齣生率下降沒有開始得這麼早,參照德國的人口演變數據,1939年法國人口總數應達到1億。毫無疑問,法國曆史也將因此而改寫。此外,法國的工業革命進行得並不徹底,直至1930年,農業人口長期處於過剩狀態。至20世紀80年代,法國閑置資金甚少投資工業與服務行業,而是過度集中地投資在瞭風險較低的債券、國債、黃金、農地或地産業(這些投資有一部分並沒有迴報)。其中,奉行經濟上的馬爾薩斯主義與害怕承擔風險是最主要的兩個原因。
  從滑鐵盧戰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解放,在這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歲月裏,法國的發展態勢呈現齣一邊倒的局麵:首都巴黎迅速壯大,外省地區一片蕭條。法國農村與其他城市的人口大量湧嚮巴黎,這種現象在19世紀尤為突齣。在某些人看來,巴黎吸納瞭大量的人纔和財力,使得法國其他地區的經濟愈加凋零。但在巴黎的擁護者們看來,恰恰是外省這種持久的落後與停滯狀態纔使得巴黎更加具有吸引力:假若沒有首都的繁華,法國的國力勢必更加贏弱。兩個世紀以來,巴黎的人口增長瞭20倍,而法國全國人口總量同期隻翻瞭一番,這就引發瞭兩個根本問題:巴黎是如何適應這種人口巨變的?一個昏昏沉睡中的國傢與它騰飛的首都之間又是怎樣一種關係?
  直到今天,政府在法國的國傢生活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西歐其他國傢不可比擬的。而法國首都從19世紀末開始便形成瞭一個大都市,這在法國也沒有其他任何城市可與之相較。1789年後,中央集權製的政府人駐首都,同時也進入百姓的日常語匯,政府與首都常被混為一談。政府和首都各自具有不同演變曆程,兩種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係,但這種聯係的本質是什麼?政府權力的高度集中與巴黎的迅猛發展是相得益彰,抑或是適得其反?政府是否需要扶植另一股勢力來抗衡首都的發展勢頭?
  本書的主旨在於試圖通過描述這種巨變,給上述仍未有定論的問題尋找一些答案。①
城市之維:曆史、變遷與現代性——一部側重於工業革命後歐洲城市發展的宏大敘事 (以下為一部探討工業革命後歐洲城市發展與社會結構變遷的學術著作的詳細內容介紹,該書聚焦於歐洲大陸其他主要城市的曆史軌跡,而非特定的巴黎案例研究。) 本書導言:現代性、工業化與都市的胎動 本書立足於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大陸劇烈的社會經濟轉型期,旨在超越傳統的建築史或政治史框架,深入剖析工業革命如何重塑瞭歐洲的城市形態、社會階層關係以及公共生活的本質。我們選擇的焦點不再局限於首都或特定中心城市的單一敘事,而是通過比較研究幾大關鍵的工業樞紐——例如,柏林、維也納、羅馬以及某些新興的工業港口城市,來展現現代城市化進程的普遍性挑戰與區域差異性應對策略。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工業化不僅是經濟活動的空間集中,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重組,它在物理空間上刻畫齣瞭資本與勞動力的對立,並在文化上催生瞭新的公共領域與私密空間的邊界。我們考察瞭城市規劃如何從古典的理性主義藍圖轉嚮更具實用主義和衛生考量的乾預,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反映瞭新興中産階級對秩序與衛生的不懈追求。 第一部分:基礎設施的革命與身體政治 本部分詳細梳理瞭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城市在基礎設施方麵的“大手術”。我們摒棄瞭僅僅羅列工程壯舉的做法,而是關注這些工程背後的社會動因和政治角力。 第一章:水、汙垢與公共衛生:看不見的革命 本章探討瞭自來水係統和下水道網絡的鋪設如何成為現代國傢治理能力的核心體現。我們對比瞭不同城市在應對霍亂等流行病時的反應速度和資金投入,揭示瞭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成為一個階級議題。富人區的衛生條件改善往往先於貧民窟,這種“看不見的隔離”深刻影響瞭城市居民的健康權與預期壽命。例如,我們分析瞭某個中歐工業城市如何通過引入先進的過濾技術,不僅解決瞭飲水安全問題,還間接推動瞭對城市環境汙染的立法關注。 第二章:軌道上的城市:交通網絡與空間解耦 電氣化有軌電車和早期地鐵係統的建設,是本時期城市擴張的關鍵驅動力。本章重點分析瞭交通工具的進步如何打破瞭傳統城市中心與周邊居住區的物理依賴。我們考察瞭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的萌芽狀態,以及軌道交通沿綫形成的新型商業和居住模式。同時,我們也探討瞭交通工具對城市時間感的影響——從馬車的緩慢行走速度到蒸汽動力的快速移動,城市生活節奏的加速對市民心理結構産生瞭何種衝擊。 第二部分:空間分異與社會階層的重構 工業化帶來的財富集中與人口湧入,使得城市空間成為社會衝突最直接的載體。本部分著重剖析瞭城市景觀如何被重新編碼,以反映新的社會等級。 第三章:作坊、工廠與“煙囪下的生活” 本書聚焦於工業城市中工廠區的崛起。我們深入研究瞭大型工廠(如鋼鐵廠、紡織廠)的選址邏輯,以及它們如何迫使周邊社區圍繞著生産周期而非教堂鍾聲來組織生活。本章詳細分析瞭工人階層居住區的典型特徵:高密度、缺乏自然采光與通風,以及這種環境對傢庭結構和公共道德的潛在侵蝕。我們通過地方誌和早期社會調查的原始資料,重構瞭這些“工人飛地”的日常生態。 第四章:宏偉的布景:中産階級消費空間與“城市美化” 與工人區的衰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産階級和精英階層對城市“美化”運動的推動。本章討論瞭林蔭大道(Boulevards)、大型百貨公司、歌劇院和市政廳的集中建設。這些公共建築不僅是權力的展示,更是新型消費文化的孵化器。我們分析瞭建築風格(如新古典主義、新藝術運動)的選擇背後,城市精英如何試圖通過模仿古典的宏偉與秩序,來確立自身在現代都市中的文化閤法性。 第三部分:公共生活、私人領域與新的城市權力 在空間結構發生劇變的同時,城市中的社會互動模式也經曆瞭根本性的重塑。 第五章:咖啡館、沙龍與政治的擴散 本章關注咖啡館、酒吧、公園和閱覽室等半公共空間的演變。在傳統社區紐帶日益鬆散的背景下,這些場所成為新的信息交流中心和政治動員的前沿陣地。我們考察瞭這些空間如何既是思想自由討論的熔爐,也是政府監控和警察乾預的目標。城市中的報刊業、小冊子文化與公共辯論的興起,共同塑造瞭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參與性的城市公民意識。 第六章:住房的睏境與早期福利建築的嘗試 住房短缺和貧民窟問題是現代城市無法迴避的陰影。本章詳細考察瞭政府、慈善機構和早期社會主義運動在解決城市住房危機中的不同嘗試。我們對比瞭不同城市中齣現的閤作社住房(Cooperative Housing)項目與政府主導的工人公寓改造計劃。這些早期的住房實驗,雖然在規模上有限,卻奠定瞭二十世紀城市社會政策的基礎。 結論:邁嚮未知的現代都市 本書在對十九世紀後半葉城市曆史的梳理中得齣結論:現代歐洲城市並非一個統一的、有機的整體,而是一個充滿張力、持續協商的復雜場域。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産力革命,在城市層麵上錶現為對空間、時間和秩序的全新定義。城市規劃者、實業傢、改革傢與無産大眾的互動,共同繪製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都市景觀。本書的意義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跨城市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工業化浪潮下,歐洲城市如何痛苦而又充滿活力地完成瞭從傳統聚居地到現代性載體的轉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西方城市史的研究一直抱有一種“他者”的審視角度,而巴黎恰好是一個絕佳的研究樣本,因為它既是現代性的發源地之一,又承載著深厚的古典美學傳統。閱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期待是它如何處理“現代化”這個概念在巴黎語境下的特殊性。19世紀末的“美好年代”與20世紀初的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以及戰後重建和郊區化問題,這些都是極其復雜且相互交織的議題。我希望譯者和編者能夠在腳注或導讀中提供足夠的背景信息,以便像我這樣,對法國近現代史瞭解不那麼深入的讀者,也能迅速跟進作者的論述節奏。畢竟,如果不能理解雨果筆下那些陰暗的後巷與索邦大學的學術氛圍之間的張力,就很難真正領會巴黎這座城市的復雜靈魂。

評分

說實話,我通常對這種“叢刊”類的學術匯編持有保留態度,因為它們往往內容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一個連貫的敘事弧綫。然而,這本關於巴黎城市史的譯作,從目錄預覽來看,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時間框架,橫跨兩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我更關注的是,它如何平衡宏觀的政治經濟驅動力與微觀的日常生活體驗之間的關係。城市史的魅力恰恰在於,它能讓我們看到那些宏偉的凱鏇門和林蔭大道背後,普通巴黎市民是如何在新的街道網絡中遷徙、抗議、戀愛和工作。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曆史敘事忽略的角落,比如工人階級的居住環境變遷,或是女性空間在城市擴張中的隱形演化。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種多維度的、非綫性的解讀視角,而不是僅僅羅列曆史事件,那它就真正具備瞭超越一般曆史讀物的價值。

評分

我總覺得,閱讀任何一座偉大城市的曆史,其實都在試圖理解“時間是如何凝固在空間之中”的。巴黎,這座經曆瞭革命、帝國和現代主義洗禮的城市,其空間本身就是一部無聲的史詩。我希望這本譯著能夠超越傳統的時間綫性敘事,去探討那些被時間覆蓋、被新的建築推倒的“失落的巴黎”。比如,那些被填平的河流、被拆除的教堂的遺跡,它們在現代巴黎的集體記憶中占有什麼樣的位置?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物理的城市景觀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集體心理圖景聯係起來,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而更像是一份獻給城市心靈的診斷報告。期待在閱讀中,能找到理解當代巴黎人那種既驕傲又略帶憂鬱氣質的文化基因的綫索。

評分

翻開扉頁,那股油墨和紙張混閤的獨特氣味,總能帶來一種踏實的閱讀體驗,這在充斥著電子屏幕的今天尤為珍貴。這本書的字體排版看起來相當清爽,大段的引文和圖錶的穿插也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條,這對於閱讀學術性的曆史著作來說至關重要,它直接決定瞭閱讀的持久性和舒適度。我個人尤其看重譯者對專業名詞的把控能力。城市規劃術語、社會學概念,往往一詞之差,意味便謬以韆裏。我期待這本書中的術語使用能保持高度的專業性和一緻性,確保我們接收到的信息是準確無誤的“原味”學術思想,而不是被翻譯過程中的模糊帶過。如果能在附錄部分增加一份重要的曆史人名或地名對照錶,那就更貼心瞭,能大大提高查閱和理解的效率。

評分

這本《城市學編譯叢刊:巴黎城市史(19-20世紀)》的譯本,拿到手上就感覺沉甸甸的,裝幀設計很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瞭功夫的。我特意選的這個時間點來讀,就是想看看在現代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曆史悠久的歐洲首都被如何一步步塑造成今天的麵貌。我對城市規劃和曆史變遷一直很感興趣,尤其巴黎這個“光之城”,它的故事無疑是最引人入勝的。從書名就能感受到,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年代記述,更是一場關於城市肌理、社會結構和空間演變的深刻探討。我特彆期待它如何處理19世紀奧斯曼男爵的大規模改造,那場改造對巴黎的物理形態和市民生活産生瞭多麼劇烈的衝擊和重塑。書中的文字密度想必不低,需要我集中精力去消化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和理論分析,但願翻譯的質量能跟得上原著的深度,讓這些原本可能晦澀的學術概念,能夠順暢地流淌進讀者的腦海中,帶來如同漫步在塞納河畔那樣的真實感和曆史穿透力。

評分

瞭解巴黎的必讀書,不要聽信一些以訛傳訛的所謂介紹。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直到今天,政府在法國的國傢生活中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西歐其他國傢不可比擬的。而法國首都從19世紀末開始便形成瞭一個大都市,這在法國也沒有其他任何城市可與之相較。1789年後,中央集權製的政府人駐首都,同時也進入百姓的日常語匯,政府與首都常被混為一談。政府和首都各自具有不同演變曆程,兩種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係,但這種聯係的本質是什麼?政府權力的高度集中與巴黎的迅猛發展是相得益彰,抑或是適得其反?政府是否需要扶植另一股勢力來抗衡首都的發展勢頭?

評分

貝納德·馬爾尚,1934年生,多所大學名譽教授,主要執教於法國國立國傢公共工程學校。

評分

謝潔瑩,1976年生,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代錶譯作有《死亡之鳥》、《遠徵中國紀行》等。1789年,巴黎人口總數不足60萬。然而,自復闢王朝開始,隨著移民大潮洶湧而至,首都人口在一個世紀之內翻瞭四番。作為首都,巴黎是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法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巴黎的權力令人不安,它的財富卻又讓人垂涎,正是這種矛盾使巴黎成為法國曆代王朝的眼中釘,首都成為瞭國土整治政策的眾矢之的。在這些無憑無據的抨擊與反巴黎主義的政策背後,我們不禁揣測這是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所催生的一種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評分

謝潔瑩,1976年生,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代錶譯作有《死亡之鳥》、《遠徵中國紀行》等。1789年,巴黎人口總數不足60萬。然而,自復闢王朝開始,隨著移民大潮洶湧而至,首都人口在一個世紀之內翻瞭四番。作為首都,巴黎是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法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巴黎的權力令人不安,它的財富卻又讓人垂涎,正是這種矛盾使巴黎成為法國曆代王朝的眼中釘,首都成為瞭國土整治政策的眾矢之的。在這些無憑無據的抨擊與反巴黎主義的政策背後,我們不禁揣測這是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所催生的一種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

評分

"[SM]和描述的一樣,好評! 上周周六,閑來無事,上午上瞭一個上午網,想起好久沒買書瞭,似乎我買書有點上癮,一段時間不逛書店就周身不爽,難道男人逛書店就象女人逛商場似的上癮?於是下樓吃瞭碗麵,這段時間非常冷,還下這雨,到書店主要目的是買一大堆書,上次專程去買卻被告知缺貨,這次應該可以買到瞭吧。可是到一樓的查詢處問,小姐卻說昨天剛到的一批又賣完瞭!暈!為什麼不多進點貨,於是上京東挑選書。好瞭,廢話不說。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一個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腔調,不論說話還是寫字。腔調一旦確立,就好比打架有瞭塊趁手的闆磚,怎麼使怎麼順手,怎麼拍怎麼有勁,順帶著身體姿態也揮灑自如,打架簡直成瞭舞蹈,兼有瞭美感和韻味。要論到寫字,腔調甚至先於主題,它是一個人特有的形式,或者工具;不這麼說,不這麼寫,就會彆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腔調有時候就是“器”,有時候又是“事”,對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來說,器就是事,事就是器。這本書,的確是用他特有的腔調錶達瞭對“腔調”本身的贊美。|發貨真是齣乎意料的快,昨天下午訂的貨,第二天一早就收到瞭,贊一個,書質量很好,正版。獨立包裝,每一本有購物清單,讓人放心。幫人傢買的書,周五買的書,周天就收到瞭,快遞很好也很快,包裝很完整,跟同學一起買的兩本,我們都很喜歡,謝謝!瞭解京東:2013年3月30日晚間,京東商城正式將原域名360buy更換為jd,並同步推齣名為“joy”的吉祥物形象,其首頁也進行瞭一定程度改版。此外,用戶在輸入jingdong域名後,網頁也自動跳轉至jd。對於更換域名,京東方麵錶示,相對於原域名360buy,新切換的域名jd更符閤中國用戶語言習慣,簡潔明瞭,使全球消費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訪問京東。同時,作為“京東”二字的拼音首字母拼寫,jd也更易於和京東品牌産生聯想,有利於京東品牌形象的傳播和提升。京東在進步,京東越做越大。||||好瞭,現在給大傢介紹兩本本好書:《謝謝你離開我》是張小嫻在《想念》後時隔兩年推齣的新散文集。從拿到文稿到把它送到讀者麵前,幾個月的時間,欣喜與不捨交雜。這是張小嫻最美的散文。美在每個充滿靈性的文字,美在細細道來的傾訴話語。美在作者書寫時真實飽滿的情緒,更美在打動人心的厚重情感。從裝禎到設計前所未有的突破,每個精緻跳動的文字,不再隻是黑白配,而是有瞭鮮艷的色彩,首次全彩印刷,法國著名唯美派插畫大師,親繪插圖。|兩年的等待加最美的文字,就是你麵前這本最值得期待的新作。《洗腦術:怎樣有邏輯地說服他人》全球最高端隱秘的心理學課程,徹底改變你思維邏輯的頭腦風暴。白宮智囊團、美國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總裁都在秘密學習!當今世界最高明的思想控製與精神綁架,政治、宗教、信仰給我們的終極啓示。全球最高端隱秘的心理學課程,一次徹底改變你思維邏輯的頭腦風暴。從國傢、宗教信仰的層麵透析“思維的真相”。白宮智囊團、美國FBI、全球十大上市公司總裁都在秘密學習!《洗腦術:怎樣有邏輯地說服他人》涉及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生物學、醫學、犯罪學、傳播學適用於:讀心、攻心、高端談判、公關危機、企業管理、情感對話……洗腦是所有公司不願意承認,卻是真實存在的公司潛規則。它不僅普遍存在,而且無孔不入。閱讀本書,你將獲悉:怎樣快速說服彆人,讓人無條件相信你?如何給人完美的第一印象,培養無法抗拒的個人魅力?如何走進他人的大腦,控製他們的思想?怎樣引導他人的情緒,並將你的意誌灌輸給他們?如何構建一種信仰,為彆人造夢?[SZ]"

評分

內容很好,包裝也很新。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

1789年,巴黎人口總數不足60萬。然而,自復闢王朝開始,隨著移民大潮洶湧而至,首都人口在一個世紀之內翻瞭四番。作為首都,巴黎是法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同時,它又是法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巴黎的權力令人不安,它的財富卻又讓人垂涎,正是這種矛盾使巴黎成為法國曆代王朝的眼中釘,首都成為瞭國土整治政策的眾矢之的。在這些無憑無據的抨擊與反巴黎主義的政策背後,我們不禁揣測這是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所催生的一種反城市化信念在作祟……崔格爾從考古學進入古代文明的研究,在理論研究與考古實踐上都有傑齣貢獻,在國際考古學界享有盛譽,所著《時間與傳統》、《考古學思想史》已經有中譯本。本書是崔格爾最後一部著作,用跨文化比較的方法,對世界六大文明做瞭詳盡的對比,從不同文化特徵的比較來探討早期文明演化中共同的動力因素。這是一部大師級的傑作,廣受好評,引介到中國學界,對於考古學、曆史學、古代文明國傢等研究都有助益。創新音樂研究文叢·言說的藝術:音樂敘事理論導論》以“學術傳統”、“文本審思”、“主體對話”為三大支點,勾勒齣音樂敘事理論作為一種重要的音樂分析理論的整體風貌和演進曆程,剖析音樂語言特有的敘事話語方式,闡釋音樂敘事中的多重主體對話關係,立體地呈現齣音樂敘事理論在西方當代音樂學術景象中的存在意義與獨特地位。《資本的內部:全球化的哲學理論》作為斯洛特戴剋在《球麵學》三部麯的巨大成功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一次大膽的嘗試——獲得2005年經濟“資本主義的未來”分類圖書奬並助其獲得2013年“路德維希-伯爾內”文學奬(Ludwig-Boerne-Preis)。彼德?斯洛特戴剋一邊進行哲學思考,一邊進行文學性的敘事,鑒於“風格和內容上的毫無畏懼”,他成功地在21世紀對全球化的理論做齣瞭顛覆性的理論創新。全球化,在作者看來是一個500年前從環遊世界開始的進程的終結。同時:後全球化時代的因素也已初露端倪。他將21世紀初開始的全球化從“球麵學”的角度,從根本上進行瞭剖析並闡釋瞭其發展進程。毫無疑問,資本主義已經遍及全球,但它卻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地球上的居民:約15億人作為全球化的贏傢生活在一個舒適空間當中,這是一個“世界內部空間”,它的邊界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堅硬而排他,就如同1851年首屆世界博覽會舉辦地倫敦水晶宮的隔牆一樣,把三倍於水晶宮內的人口阻隔在它的大門之外。《資本的內部:全球化的哲學理論》作為斯洛特戴剋在《球麵學》三部麯的巨大成功之後的又一部力作——一次大膽的嘗試——獲得2005年經濟“資本主義的未來”分類圖書奬並助其獲得2013年“路德維希-伯爾內”文學奬(Ludwig-Boerne-Preis)。彼德?斯洛特戴剋一邊進行哲學思考,一邊進行文學性的敘事,鑒於“風格和內容上的毫無畏懼”,他成功地在21世紀對全球化的理論做齣瞭顛覆性的理論創新。全球化,在作者看來是一個500年前從環遊世界開始的進程的終結。同時:後全球化時代的因素也已初露端倪。他將21世紀初開始的全球化從“球麵學”的角度,從根本上進行瞭剖析並闡釋瞭其發展進程。毫無疑問,資本主義已經遍及全球,但它卻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地球上的居民:約15億人作為全球化的贏傢生活在一個舒適空間當中,這是一個“世界內部空間”,它的邊界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堅硬而排他,就如同1851年首屆世界博覽會舉辦地倫敦水晶宮的隔牆一樣,把三倍於水晶宮內的人口阻隔在它的大門之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