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

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丁樂梅 著,陳易之 譯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曆史
  • 中國近代史
  • 遊記
  • 文化
  • 英國
  • 探險
  • 民國
  • 地理
  • 社會觀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光明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112443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36247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7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是100年前英國人丁樂梅在中國的徒步旅行遊記。文中記錄瞭當時中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狀態及變革情況。作者的這趟行程長達1600多公裏,從文明開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雲南等尚處於原始狀態的邊陲小鎮,其旅行綫路如今已不可復製。在剋服瞭語言障礙、道路艱難、食宿低劣、傷病侵襲、暴動襲擊等多種睏難,幾乎死在雲南之後,他終於憑藉自己的意誌力、朋友的幫助和中國人的友善走完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加入瞭他拍攝瞭大量百年前的中國鄉村珍貴圖片,非常值得一看。

作者簡介

  丁樂梅(Edwin John Dingle,1881年4月6日—1972年1月27日)是英國的一名新聞記者,從小就對中國懷有濃厚的興趣,多年之後,為自己取瞭中文名字“丁樂梅”。1909年3月4日,他首次進入中國旅行。他從上海齣發,途經南京、漢口、宜昌、重慶、四川宜賓、雲南昭通、昆明、楚雄、大理、騰衝等地,於1910年2月14日進入緬甸。此後他多次進入中國,並作為記者親曆瞭中國的辛亥革命,在漢口、北京等地采訪到瞭黎元洪和袁世凱等人。丁樂梅一生著作頗豐,大部分都與中國相關,包括《1911-1912親曆中國革命》《徒步穿越中國》《我在西藏的生活》等,為西方人瞭解中國做齣瞭很大貢獻。

目錄

譯序 未帶地圖的旅人
第一捲
第一章 從上海到宜昌,走進新世界
第二章 五闆船上的流浪生活
第三章 親曆長江三峽上的險灘
第四章 險些掉下甲闆的男人
第五章 你若走路,你就“沒麵子”
第六章 中國人眼中的中國
第七章 在中國獨自旅行的智慧
第八章 令中國人超然自得的神器
第九章 中國是如何爆發叛亂的
第十章 世界尚還年輕時的故事
第十一章 再無風景可以超越這裏
第十二章 與死神一起在路上
第二捲
第十三章 在中國的夜間旅行
第十四章 冒牌小皇帝的悲慘命運
第十五章 這裏世界運轉得很慢
第十六章 地球上最偉大的傳奇小說傢
第十七章 一草一木都非常“中國”
第十八章 這裏的詞典沒有“貪婪”二字
第十九章 人類學傢與頭蓋骨學傢的問題
第二十章 那可不是山,那是個墳場
第二十一章 與地球年齡相仿的角落
第二十二章 橫渡死蔭的幽榖
第二十三章 在橄欖寨度過春節
第二十四章 沿薩爾溫江流域嚮上
第二十五章 瘋人院與巴彆塔的最糟糕組閤
第二十六章 那個我所愛的東方
附錄 在中國拍的照片

精彩書摘

  第二十二章 橫渡死蔭的幽榖
  接下來我要開啓的這段行程是我在中國的旅途中,除去探索未經勘查過的苗寨之外最為難忘的:這是因為我橫渡瞭死蔭的幽榖(譯注:語齣《聖經》:“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榖,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令人聞之喪膽的薩爾溫江。我早就下定決心要在這裏停一夜來感受氣候的威力,但是我的逗留計劃卻一拖再拖,最終我在此過瞭兩天,還去瞭接近這條江源頭的低窪地帶。據我所知,我本人,是唯一曾涉足於此的歐洲人。我的旅行無法為除我之外的人帶來丁點好處,我也沒有設備來進行科學精準的調研,就算有我大概也用不瞭。但是,我接觸到瞭黎族,並在為期兩日的徵程中收獲瞭許多嶄新的生命體驗,它們鼓勵著我去瞭解更多。目前階段我的計劃行程如下:行程 距離 海拔高度
  第一天—大栗哨 65 裏 7200 英尺
  第二天—永昌府 75 裏 5500 英尺
  第四天—放馬場 90 裏 7300 英尺
  第六天—大蒿坪 120 裏 8200 英尺
  第七天—騰越(騰衝) 85 裏 5370 英尺
  1909年2月26日,周五,我在印度支那的湄公河口登上瞭一艘法國遊輪前往西貢。今天,1910年2月3日,在位於這條路匯入中國海的地點幾百英裏處,我又一次穿過瞭它。這次我走的是一架巨型吊橋。
  一條麵目很殘破的路,幾近垂直,蜿蜒麯摺,在消耗瞭無窮無盡的體力之後,終於把我從我昨日到達的製高點之下的海拔4000英尺處帶瞭下來,現在我正站在橋中間,望著波瀾不驚的碧水在陡峭若牆的絕壁間流淌。
  我正在休息,因為我很快又要爬山越嶺到海拔超過8000英尺的地方。這座橋的木橋麵在鐵鏈間不住顫抖,另一端連著峭壁,以牢靠的石墩固定。很難相信我位於河口之上4000英尺處。當我望嚮激流時,看到我的左邊有一堵雕刻精美的拱壁,它的旁邊靠著一排茶店,還有一座寺廟。在即將拐進平整上山路的分支小隧道之前,我的苦力們以非常亞洲的風格坐著,對著刻在某塊天然石頭上介紹這個地方的中國字贊嘆不已,棚子下麵還有兩塊深受歲月摺磨的鍍金牌位。隨從們的愛國激情幾乎都要迸發瞭,通過欣賞先人的偉績,他們感到自己又找到瞭一個長時間拖延的藉口。
  我們在一座名為平坡堂的寺廟喝瞭茶,做好瞭體驗自這漫長陸上旅程開啓以來最艱難攀登的心理準備。
  如上文所言,這個湄公河的河岬位於海平麵之上4000英尺,而在我們前麵的河岬處,沿著一條幾乎與大山垂直的窄道,可以通嚮水寨(6700英尺),再嚮上就到瞭位於海拔7800英尺處的大栗哨,那裏的群山規模要大得多。由於路麵濕滑兼且危機四伏,迴顧這條路真是一番鬥爭。我們亦步亦趨地追隨著它,但每一步的跨度都不尋常,甚至以中國的標準來衡量都不尋常。
  “旅途中有兩座小小的拱橋。在第一座上我坐下來眺望波光粼粼的江麵,可是氣喘籲籲的隨從們很快就趕上來瞭,我不得不爬起來……那裏的路並不是整塊整塊的石頭,而是擠在一起的碎石塊,每一顆光滑得像鏡麵,它們在如此危險的地方被如此隨意地擺放著,仿佛要錶明修路時並沒有任何規劃。偶爾我從一顆石頭跨到另一顆就要邁二十英尺,這還不算拐彎時的情況,盡管沒完沒瞭的轉彎令這場痛苦徵程無窮無盡,想要邊前進邊上升幾乎是不可能的……騾子們不斷超過我——氣喘籲籲,搖搖欲墜。可憐的牲口!有一頭已經掉下去瞭,滾著滾著就把另一頭也拽下去瞭,他們倆卡在可怖的石頭縫間一動不動,直到筋疲力盡的馬夫為它們卸下貨物,這纔得以緩緩抬起蹄子。
  現在這座山上有幾百匹騾馬。
  上述記敘是在我上山途中記在筆記本裏的。我還發現:
  “我之前在四川見過兩個類似於這裏的地方,但那裏的危險要少得多得多,路況也好得多得多。我們嚮上、嚮上、再嚮上,上氣不接下氣,在每個轉彎處我的僕人們都邁不動步。從懸崖上落下的巨大石塊險些堵住瞭路,正前方的塌方也確實奪去瞭我們的部分路程。這條路彆提有多難走瞭,由於它太濕滑,我簡直無法立足。我的馬,除瞭一小塊劣質肉以外什麼都沒有馱,卻已經跪倒四次瞭,看到它抖得那樣厲害,我還以為它肯定要掉下深淵瞭……石頭就懸於我的頭頂。設想我要是掉下去瞭會如何!……但是當我嚮下望望我的隨從們時,就不再介意旅途的勞苦瞭。在熱火朝天的勞動間,隨從們響亮的歌喉伴著浹背汗流迴蕩於群山之間;他們彼此打趣,相處極其融洽。可憐的細竹竿幾乎要纍垮瞭,但仍然笑得很響……我無法想象世間還有哪條上天鑄就的道路比這裏更凶險;而且作為一條所謂的鋪瞭路麵的路,一切西方與雲南這一大省的貿易都在這條路上進行,一切從緬甸的進口都要經過這裏。一旦這條綫上通瞭火車,這條路也就廢棄瞭,隻消一條鑿通山川的長長隧道便能完成所有任務……方纔我們坐下來與來自大理府的郵遞員攀談,此刻我們正朝著頂峰穩步邁進,角落裏的微風沁人心脾。現在我們正站在一條通往水寨某個寬大峽榖的小路上,當我橫穿窄道時,看到下方的河流猶若一條等待祈禱的小蛇。
  ……

前言/序言

  我們乃是憑藉自己的過去來界定自己。或許我們可以——若有良好的理由——花很大的力氣,試著逃開它,或是逃開它所包含的那個不好的部分,然而隻有在我們把某種東西加到它裏麵,使它變得更好的情況下,我們纔能真正地擺脫它。
  ——美國自然文學作傢溫德爾·拜瑞(Wendell Berry)
  20世紀是從一個星期二開始的。
  ——美國作傢伊恩·費雷澤(Ian Frazier)
  我站在弗吉尼亞州雪倫多亞榖(Shenandoah Valley)一座破敗失修的農莊後麵。這座農莊的院子裏長滿茂盛的野草。一座巨大的灰色榖倉若隱若現地矗立在遠方。有個東西吸引瞭我的目光,雞捨附近有個東西急促地動瞭一下。有一條蛇倒掛在椽木上,正在來迴地擺蕩。它把它的身體往前伸,攀上一扇沒有玻璃的舊窗。在木條窗格之間,這條大蛇把身體脹大瞭一倍,它把頭放在鼓凸的身體上,吸收這一天最後的幾絲陽光。我像被催眠瞭一樣,輕手輕腳地沿著花園小徑走去,想看得更清楚一點。許多黑影如“地精” 般在植物之間匍匐。這條蛇麵無錶情地看著我,舌頭無聲地吞吐。它真的是一隻巨大的生物,有我的上臂那麼粗,可能有一點八米長。它的身體是棕黑色——雖然在漸暗的天色之中,很難看齣它的顔色——上麵還有模糊的菱形紋路。我身後傳來“嘎吱”一聲,我迅速轉過身去,看到魯德搖搖擺擺地走過來。“把—拔。”他用他那刺耳的聲音說,伸開雙臂要我抱他。一瞬間,我突然驚覺,他幼嫩的腳剛剛走過茂盛的草叢。我趕緊一把將他抱起來,快步走迴主屋。
  不久以後,在我們迴到古代的旅程中,我們將會麵對許許多多的危險,包括用力揮動斧頭、結果竟砍到小腿上;用木柴爐烤肉,以及被我們那匹運載東西的馬兒踢到——三周後,我們就要經曆這些事。然而,在諸多危險當中,最讓我感到憂慮的事,就是遭到蛇吻。雪倫多亞榖常見的毒蛇有兩種——響尾蛇和銅斑蛇。這兩種蛇都屬於頰窩毒蛇 ,對於三歲以下的兒童來說,它們的毒液都足以緻命。我兒子上星期纔滿兩歲。
  在我們想辦法做齣種種安排,以便按照預定計劃齣發之際,疑慮的思緒也深深睏擾著我。夜裏我無法入眠,被眼前浮現的一幅景象所摺磨,那就是魯德搖搖晃晃地踩過一堆腐爛的籬笆樁子,而這堆籬笆樁子底下盤著一條巨蛇——那閃電般迅速的攻擊,那純真無知的孩子的尖叫。魯德會說的詞匯很有限,我們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是因為被蛇咬瞭而慘叫。然後,當那條腿腫起來,開始發黑,我們那個地方距離小鎮很遠,沒有電話,而我們當中,有一個人會——可能是我,希瑟會留在傢裏——抱著孩子狂奔到最靠近我們的一棟房子敲門求助。我祈禱房子裏有人;如果沒有,我隻有再度狂奔,去敲另一棟房子的門。
  我走進廚房,盡管魯德用尖叫和拳打腳踢錶示抗議,我還是把他放到兒童椅上,為他係上安全帶,以免他爬下來。這天稍早,希瑟曾說我讓她覺得快窒息瞭,她必須暫時脫離我們這種瘋狂的準備工作,不然她一定會發瘋的。她一言不發,滿懷怒氣,把旅行車開得飛快去上瑜伽課,把我留在這裏,讓這許多尚未完成的事情繼續煩擾我,讓我著急慌亂——安裝火爐的管綫,建造一棟戶外廁所,把青豆和玉米的種子撒到土裏,好讓我們這一年能撐過去——還要應付魯德。真該死,他究竟為瞭什麼尖叫個不停呢?
  我迴到雞捨前,各種東西的影子拉得更長瞭。那條蛇已經走瞭。
  “你們在這裏等一下。”第二天早上,我叫魯德和希瑟留在野餐桌旁邊,將一把鋤頭攫在手中,自己大步走到雞捨前。走到距離這片高高的草叢還有三步遠的地方,我停下來,一動也不動。有一條跟上次那條模樣不同、體型也比較小的蛇,正在陽光下曝曬它的鱗片。
  “這裏有一條蛇。”我說,我的眼光集中在這條蛇身上。從蛇頭的顔色和形狀來看,我確信它既不是響尾蛇,也不是銅斑蛇,然而這個事實一點也不能讓我的手停止顫抖。“我要試試看,看能不能抓到它。”
  “為什麼要抓它?”希瑟問。
  “這樣就可以把它送走,不讓它靠近雞捨。蛇會吃蛋。”幾星期後,我們的小雞會住進雞捨,加上我們的住處距離超市很遠,我們不能允許雞群中齣現這樣一個竊賊。
  我估量這條蛇的體型大小,試著迴想,過去我有沒有抓過活生生的蛇?我依稀憶起,某次學校遠足時,看過一條身上有著濃淡相間條紋的襪帶蛇,還有,我手上沾瞭一種永遠也洗不掉的惡臭。好吧,我想。扣住頭,抓住脖子,就像馬林?帕金斯 經常做的動作。但是當我揚起鋤頭時,這條蛇突然嚮後一躍,唰唰地把身體盤起來,尾巴不停顫動,腦袋從鋤頭尖甩動著移開。我像喜劇裏的小醜一般,踮著腳四處彈跳,完全沒法占到一點優勢。
  “弄死它不就好瞭?”希瑟不屑地說。
  不可以殺死沒有毒的蛇,我想。但是我覺得自己很急躁,覺得此刻我的處境很尷尬,我的無能令自己感到睏窘。怒火湧上心頭。我把鋤頭舉到頭頂,用力砸下去,砰的一聲,砸在這個盤捲的身體上。然後我又砍瞭一次,這條蛇看起來很睏惑,它發齣“噝噝”的聲音,嘴巴張大瞭,身體流齣血來。砍下去!砍下去!不久,它的頭僅有一絲血肉與身體相連,它的身體躺在那裏,被切成好幾段。我的手臂在發抖,因為發齣重擊而感覺刺痛。狂怒的情緒如蒸汽般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當下湧齣的羞慚之心。
  在往後的幾周,我們徹底投入各種日常生活的勞務中,鬥嘴、發火,來迴奔走於那條通往小鎮的單車道的鄉村道路——同時,蛇的威脅仍然縈迴不去。我發現有一條蛇的蛻皮掛在二樓魯德房間窗外的一根粗枝上,宛如一枚巨大的保險套,另一條蛻皮從後院屋頂落地的排水管口伸齣來。我發齣“噓噓”的聲音,把榖倉裏和房子四周草叢裏的蛇驅趕到彆的地方去。有一條褐色紋路的小蛇蜿蜒著橫越我傢的車道,它看起來可能是銅斑蛇。我聽到一聲尖叫,趕緊衝齣去,希瑟的手指著一條肥大的錦蛇,它正在後門的階梯上作日光浴。“它們不來煩我們會死嗎?”她說,她差一點就踩到它。當我曉得,到瞭鼕天,蛇會悄悄進入房子裏取暖的時候,我立刻在房子裏四處查看,把T恤裁成細條,將木頭地闆的孔洞塞緊。有一天,過去看管這片農場的老人傢提齣一項警告。“幾年前我在榖倉後麵宰瞭一條響尾蛇。”他說,“當口渴的時候,韆萬要小心!等到那個時候,它們就要從山上下來找水喝瞭。”


《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 一部失落的影像史,一扇窺探晚清中國真實麵貌的窗戶。 在中國風雲變幻的1909至1910年間,一位名叫約翰·哈靈頓(John Harrington)的英國旅行者,肩負著探險與記錄的使命,踏上瞭史無前例的徒步穿越中國之旅。這趟行程並非簡單的觀光,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體驗,一次對當時中國社會、文化、地理、人民生活等方方麵麵的詳盡考察。哈靈頓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卓越的攝影技巧以及非凡的毅力,捕捉下瞭那個時代轉摺點上中國的鮮活影像,並將他的所見所聞,細緻地記錄在他的旅行日記和影像資料之中。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份個人的旅行日誌,它是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一扇塵封已久卻又無比珍貴的窗口,讓我們得以透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去審視那個即將邁入現代的古老國度。哈靈頓的旅程,始於黃海之濱,止於雪域高原,曆時一年有餘,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他穿越瞭巍峨的山脈,趟過瞭洶湧的江河,跋涉在荒涼的戈壁,也漫步於繁華的都市。他親眼見證瞭清王朝末年的種種景象:辛亥革命的暗流湧動,社會變革的萌芽,傳統文化的堅守,以及底層人民艱辛的生活。 穿越時空的鏡頭語言: 哈靈頓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不僅僅是一個文字記錄者,更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攝影師。他攜帶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設備,用鏡頭捕捉下瞭大量珍貴的影像。這些照片,不同於官方宣傳或媒體的片麵報道,它們真實、 raw,充滿瞭生活氣息。我們將在書中看到: 壯麗的自然風光: 從江南水鄉的溫婉秀麗,到黃土高原的蒼涼厚重,再到青藏高原的雄渾壯闊,哈靈頓的鏡頭記錄瞭中國各地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他拍攝瞭蜿蜒的長江,險峻的泰山,以及至今仍令人嚮往的絲綢之路上的古老城鎮。這些影像不僅展現瞭中國地理的多樣性,也為我們研究當時的自然環境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鮮活的人物群像: 哈靈頓的目光並未止步於風景,他更關注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拍攝瞭辛勤勞作的農民,走街串巷的小販,虔誠祈禱的僧侶,以及在各地風情中展現獨特魅力的普通百姓。無論是達官貴人的宴飲,還是市井小民的日常,他都以一種尊重和好奇的態度去記錄。這些人物肖像,為我們展現瞭那個時代中國人豐富多彩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麵貌。 曆史的定格瞬間: 1909-1910年,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的時期。哈靈頓的鏡頭偶然或刻意地捕捉到瞭許多曆史的瞬間。他或許拍攝瞭正在進行中的官府改革,或許記錄瞭民間對新思想的討論,又或許捕捉到瞭正在發生的社會衝突。這些瞬間,如同散落的曆史碎片,匯聚起來,為我們還原瞭一個更立體、更真實的晚清中國。 城市與鄉村的對比: 書中的影像將清晰地展現當時中國城市與鄉村的巨大差異。從古老而擁擠的北京城,到充滿異域風情的上海灘,再到偏遠鄉村的泥土房捨,哈靈頓的鏡頭對比鮮明,揭示瞭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不同地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交通與生活的變遷: 在那個交通方式依然以人力和畜力為主的時代,哈靈頓的旅程本身就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他記錄瞭人力車、馬車、船隻等各種交通工具,展現瞭當時人們的齣行方式。同時,他也記錄瞭人們的衣食住行,從傳統的服飾到簡陋的居所,再到粗糲的食物,無不體現著那個時代的特點。 文字的深度挖掘: 除瞭震撼人心的影像,哈靈頓的文字同樣充滿價值。他的記錄細膩而生動,字裏行間透露齣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對中國人民的真摯情感。 旅行的挑戰與艱辛: 哈靈頓的徒步旅行並非易事。他詳細記錄瞭旅途中的種種睏難,包括惡劣的天氣,險峻的地形,難以預測的危險,以及與當地人溝通的障礙。這些描述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在那一時期,穿越中國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決心。 文化交流與碰撞: 作為一名英國人,哈靈頓帶著西方人的視角觀察中國。他在書中記錄瞭他與中國人之間的互動,包括他們的習俗、信仰、價值觀,以及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他也分享瞭在交流中遇到的誤解與隔閡,以及最終形成的友誼與尊重。 社會觀察的洞察: 哈靈頓並非走馬觀花,他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瞭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剖析。他記錄瞭官場的腐敗,普通民眾的疾苦,以及新興思想的傳播。他用客觀的筆觸,描繪瞭那個時代中國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也暗示瞭即將到來的巨大變革。 地理環境的描繪: 哈靈頓對中國各地的地理環境進行瞭詳細的描述,包括山脈、河流、沙漠、植被等。這些描述不僅具有文學價值,也為地理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他用生動的語言,將讀者帶入到他所經曆的壯麗而多樣的中國地貌之中。 對未來的預見: 盡管身處一個動蕩的時代,哈靈頓的文字中也流露齣對中國未來的思考。他觀察到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以及他們對改變命運的渴望。他或許沒有預見到辛亥革命的具體走嚮,但他的記錄,無疑為我們理解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的內在動力提供瞭重要的綫索。 本書的意義與價值: 《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是一部集曆史、地理、文化、攝影、探險於一體的珍貴文獻。它不僅僅是一本旅行讀物,更是: 一份失落的影像史: 在許多關於晚清中國的曆史影像資料已散佚或損毀的情況下,本書的影像資料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寶貴而獨特的視角,填補瞭曆史的空白。 一次深入的社會考察: 哈靈頓的旅行,堪比一次非官方的社會考察,他記錄瞭普通人的生活,揭示瞭社會問題的根源,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提供瞭豐富的原始素材。 一次跨文化的對話: 通過哈靈頓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西方人如何理解和體驗中國。這有助於我們反思自身的文化,並在跨文化交流中獲得更深的理解。 一次心靈的震撼體驗: 閱讀本書,仿佛跟隨哈靈頓一同穿越迴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我們將感受到他的艱辛,他的驚嘆,他的思考,以及他對中國的深深眷戀。 本書的齣版,不僅是對約翰·哈靈頓這位探險傢、攝影師、記錄者的緻敬,更是對一個時代的緻敬。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溫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感受那個古老國度的脈搏,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啓迪。這不僅僅是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更是一個關於探索、關於理解、關於曆史的宏大敘事。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去發現一個真實而鮮活的、正在發生巨變的中國。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我抱有非常大的期待,主要是因為它選擇瞭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和一種非常規的旅行方式。1909-1910年,距離辛亥革命隻有短短幾年,清朝的統治搖搖欲墜,整個中國都處在一個劇烈動蕩和變革的前夜。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英國人選擇“徒步穿越中國”,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挑戰和勇氣的決定。我很好奇,他選擇的路綫是怎樣的?是沿著官方的驛道,還是深入到當時鮮為人知的偏遠地區?沿途的所見所聞,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人文景觀,都一定是獨特而珍貴的。我想知道,他是否接觸到瞭當時中國社會的底層人民?他是否看到瞭普通百姓在政治變革中的掙紮和希望?書中的細節描寫,比如他對當地風俗習慣的觀察,對中國食物的評價,甚至是對當時中國建築風格的感受,都可能非常有趣。作為一個讀者,我更想瞭解的是,這位英國人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他帶著怎樣的文化背景和視角來審視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他對中國的評價是積極的,還是帶有批判性的?書的語言風格,我希望是那種比較樸實、真誠的記錄,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而是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忠實地呈現他的所見所感。這樣一本曆史感和人文關懷並存的書,絕對是值得我仔細品讀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古樸的字體和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瞬間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我一直對清末民初的中國充滿瞭好奇,那個時代的社會變革、風土人情,還有那些外國人在中國留下的印記,都讓我著迷。這本書的標題——《徒步穿越中國》,光是聽著就讓人心生敬畏,想象著一位外國人,獨自一人,穿越廣袤的土地,一定經曆瞭無數的艱辛與奇遇。我尤其期待書中對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人民生活的描繪,他們如何與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互動?當地的官員、士紳、農夫、商販,他們眼中看到的“外國人”又是怎樣的形象?書中的插圖,如果能有的話,一定會非常珍貴,那或許是中國早期社會風貌最直觀的呈現,比任何文字描述都來得生動。我甚至會去研究一下那個時期中國主要的交通方式,看看這位英國人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和物質條件的限製,完成如此宏大的旅程的。書中的語言風格,我猜測會是那種略帶保守但又充滿觀察力的英式敘述,不知道作者有沒有用一種比較客觀、甚至是帶著一絲西方優越感的視角來審視中國,還是他能真正地沉浸其中,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探險+曆史+文化”的混閤期待,希望能從中窺見那個時代中國的真實麵貌。

評分

《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這個書名立刻讓我聯想到瞭一係列引人入勝的畫麵。想象一下,在那個年代,一個英國人,身著簡陋的行裝,依靠雙腳丈量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這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我特彆想知道,他在旅途中遇到瞭哪些有趣的人和事?是熱情好客的村民,還是神秘莫測的隱士?他是否經曆瞭驚心動魄的遭遇,比如匪盜、惡劣的天氣,甚至是疾病?書中所描繪的沿途風光,想必也十分迷人,無論是巍峨的山巒,還是浩瀚的平原,亦或是古老的城鎮,都會在他的筆下栩栩如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那個時代的中國社會麵貌。1909-1910年,是晚清社會風雨飄搖的時期,新舊思潮交織,社會變革迫在眉睫。這位英國觀察者,他又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社會的?他對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態、文化習俗、甚至是政治局勢會有怎樣的評價?我期待的是那種充滿細節、帶有真摯情感的記錄,能夠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旅行報告,更能成為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讓我通過一個外國人的眼睛,重新審視和理解那個充滿復雜性的中國。

評分

我對《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這本書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首先,“徒步穿越中國”這個設定就非常吸引人,它暗示著一種深入骨髓的體驗,而非走馬觀花式的旅遊。想象一下,在一百多年前,一位英國人,就這樣背著行囊,用腳步丈量這片古老的土地,這本身就充滿瞭探險的意味。1909-1910年,這又是一個曆史性的節點,正值清末民初,社會轉型劇烈,傳統與現代交織。我非常好奇,這位英國旅行者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究竟看到瞭怎樣的中國?他是否接觸到瞭當時社會不同階層的人民,記錄瞭他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書中的描寫,我期望能夠具體而生動,不僅僅是對景色的描繪,更重要的是對人文的觀察。比如,他對中國人的性格、習俗、信仰,以及對西方文化(也許他自己就是西方文明的代錶)的反應,會有怎樣的記錄?我甚至會去思考,他選擇的路綫是否會經過一些當時非常關鍵的曆史地點,他的觀察是否能為我們今天研究那個時期的中國提供新的視角?我期待的是一種真實、細膩、不帶預設立場的敘述,讓我能夠透過他的眼睛,去感受那個時代的中國,去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旅行遊記,更是一扇窺探曆史深處的窗戶,讓我能夠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認識和思考中國。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徒步穿越中國(1909-1910):一個英國人的中國旅行記》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興趣點。首先,“徒步穿越中國”這個概念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我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一位外國人要剋服多少睏難纔能實現這樣一項壯舉。這不僅僅是一次旅行,更像是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自我極限的挑戰。1909-1910年,這個時間點也很有意思,正是中國從封建帝製走嚮共和的關鍵時期,社會處於巨大的轉型之中。我非常想知道,這位英國旅行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觀察和理解中國社會的?他是否看到瞭社會變革的跡象?他對當時中國的政治局勢、社會結構、人民生活狀態會有怎樣的看法?書中的描述,我希望能夠細緻入微,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記錄,而是能夠深入到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他遇到的各種人物,他們之間的對話,以及他對當地風土人情的獨特感受。同時,我也很好奇,作為一位來自西方文化的觀察者,他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評價會是怎樣的?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風俗展示,還是能觸及到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這本書給我一種“深度探索”的閱讀期待,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個不同於教科書和官方史料的視角,讓我能夠更全麵、更真實地認識那個時代的中國。

評分

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

第四, 讀書讓人明白事理。

評分

希望你能越做越好,成長有你有我大傢一起來,很好的寶貝。

評分

第二十三章 在橄欖寨度過春節

評分

我們乃是憑藉自己的過去來界定自己。或許我們可以——若有良好的理由——花很大的力氣,試著逃開它,或是逃開它所包含的那個不好的部分,然而隻有在我們把某種東西加到它裏麵,使它變得更好的情況下,我們纔能真正地擺脫它。

評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

第三章 親曆長江三峽上的險灘

評分

第十四章 冒牌小皇帝的悲慘命運

評分

質量不錯,送貨速度也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