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翁文灏日记(套装上下册)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翁文灏日记(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翁文灏 著,李学通,刘萍,翁心钧 整理
图书标签:
  • 翁文灏
  • 日记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清史
  • 民国史
  • 历史文献
  • 文化史
  • 中国历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26
版次:2
商品编码:1137294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4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翁文灏日记(套装上下册)》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此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兼任着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非常委员会主席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新经济》杂志主办人等科学文化界诸多重要职务,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
民国二十六年 1937年
民国二十七年 1938年
民国二十八年 1939年
民国二十九年 1940年
民国三十年 1941年
民国三十一年 1942年

前言/序言


近代史学珍藏:中国近代人物日记精选集(不含翁文灏日记) ——洞察风云变幻的亲历者之声 本丛书精选了中国近代史上多位关键人物的私人日记,旨在通过第一手史料的展现,还原那个风起云涌、思想激荡的时代图景。这些日记不仅是历史事件的侧记,更是记录了人物内心世界、决策过程与时代精神的珍贵文本。本套选集力求涵盖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寻求救亡图存的复杂历程。 --- 第一辑:政治风云与转型之痛 1. 《张之洞日记存录》(甲、乙两册):中兴大臣的忧患与擘画 张之洞,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日记全面记录了其在湖广总督任上,推行新政、兴办实业、筹建新军以及应对太平天国残余势力、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详实过程。 日记中,张之洞对朝廷的腐朽、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有着深刻的忧虑与清醒的认识。尤其珍贵的是,日记细致描绘了武汉地区的工业化实践——从汉阳兵工厂的选址、技术引进,到湖北制枪制炮的困难与成就,为研究洋务运动的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材料。同时,日记也流露出其在保守与改革之间的艰难平衡,以及对清廷未来走向的复杂心态。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一位地方实力派如何在其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努力为“千年大计”进行最后挣扎的艰辛历程。 2. 《瞿秋白手记选刊》(上下册):革命者思想的蜕变与绝唱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杰出的理论家和文学家。本套日记收录的主要是其被俘前后至牺牲前夕的笔录与思绪,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这部分记录不再是高昂的政治口号,而是革命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深刻反思。瞿秋白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记录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深化、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再思考,以及对亲友的眷恋与牵挂。其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穿插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与对民间文学的见解,展现了其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狱中,他坚持用笔记录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文字成为了理解“信仰”与“牺牲”的极佳文本。 --- 第二辑:军事角逐与外交周旋 3. 《唐继尧军事日记》(一卷本):西南军阀的立足与倾覆 唐继尧,滇系军阀的重要代表,曾长期主政云南,对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其日记聚焦于军阀混战时期,云南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战略选择。 日记详细记载了其与桂系、川系乃至直系军阀的军事调动、政治联络与财政周旋。其中,关于滇军内部派系斗争的描写尤为生动,揭示了近代军阀政治的非理性与易变性。此外,日记也记录了唐继尧在国家主权问题上,试图联合南方力量对抗北方控制的努力,虽最终失败,但反映了那个时代地方实力派对国家统一的另一种复杂诉求。 4. 《顾维钧外交文札与备忘录汇编》(两册):民国外交的曲折之路 顾维钧,中国近代杰出的外交家,参与了诸多重大国际会议与谈判。本选辑侧重于他作为外交官的私人记录,而非官方公文。 这套汇编不仅涵盖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重大事件中的幕后博弈,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顾维钧在面对西方列强不公待遇时的内心挣扎、对国家尊严受损的愤怒,以及在复杂多变的外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策略与智慧。通过其精妙的笔触,读者可以领略到近代中国外交官如何在弱国地位上,为争取国家利益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周旋与抗争。其对国际法和现实政治力量对比的冷静分析,是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史的必读资料。 --- 第三辑:文化思潮与社会变迁 5. 《梁启超家书及随笔手录》(一册):士人的家国情怀与现代困境 梁启超的思想跨越了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直至民国初期。本选集侧重于其流亡期间及其晚年的私人书信与少量日记片段,展示了一位现代知识分子对“变法”与“救亡”的持续思考。 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诲,既有传统士大夫的温情,更充满了对“新民”的殷切期望。随笔手录中,记录了他对新文化运动的复杂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与继承的挣扎,以及在政治失意时对学术与教育的热衷。这批资料生动地揭示了近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家伦理与西方现代思潮冲击下,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剧烈重塑与调适过程。 6. 《丁文江科学考察日记选编》(一册):科学救国的第一线记录 丁文江,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其科学考察活动往往与国家资源勘探、国防建设紧密相关。本选集收录了其在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地质勘探的日记。 这些记录翔实地描绘了民国时期中国内陆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困境,以及科学考察队克服的重重自然与社会障碍。他不仅记录了岩层结构、矿产分布的科学发现,更穿插了对当时军阀混战对科学事业影响的无奈,以及对建立独立科学体系的迫切愿望。这为研究近代中国科学探索史、内陆交通史乃至地缘政治变迁,提供了珍贵的田野资料。 --- 总结: 本《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不含翁文灏日记)汇集了六位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近代中国重要人物的私密记录。通过这些鲜活、未经修饰的文字,读者得以绕过宏大的叙事,直接进入历史事件的肌理之中,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决策压力、精神困境与历史担当。此套丛书是历史研究者、社会学者乃至对近代中国抱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史学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初的期待其实是很功利的,就是想找找有没有什么“猛料”或者独家内幕。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套日记的价值远超那些猎奇的心理。它更像是一部细腻入微的个人史诗,展示了一个学者、官员在时代剧变中的心路历程。翁先生的叙事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文人的温润,没有太多浮夸的辞藻,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特别喜欢他记录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生活侧面——他们的焦虑、他们的期望、他们与同僚的交往,甚至是对家庭生活的点滴关怀。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过岁月的沉淀,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远比教科书上的僵硬论述要鲜活得多。

评分

我惊喜地发现,这套日记对于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网络构建非常有价值。翁先生的身份特殊,他接触的各路人物非常广泛,从军政要员到科学界的前沿人物,信息密度极高。通过日记里对会面、宴请、书信往来的细致记录,我得以勾勒出当时权力结构和知识分子圈子的运作模式。这比单纯阅读官方档案更有烟火气和人情味。我甚至可以从中推断出某些政策制定的幕后博弈过程,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只要将其与其他史料交叉比对,就能拼凑出许多有趣的史实侧面。这是一套需要细细咀嚼、反复翻阅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

这套关于翁文灏先生的日记,绝对是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珍品。光是翻开第一页,那份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就让人沉醉。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非常好奇,想知道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大事件背后,他们真实的思考和抉择是怎样的。这套书不仅仅是记录了翁先生的日常,更像是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肌理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从文字的笔触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挣扎,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如何权衡利弊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和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理解那个复杂年代的决策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尤其是那些关于技术、科学和教育的思考,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日记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情绪温度”。我们读史,常常只看到结果,理解了“是什么”,但很难体会到“为什么”背后的那种纠结和情感张力。翁文灏先生的记录,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专业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拉扯的痛苦。他对于国家发展的焦灼、对于人才凋零的痛心,都通过简洁的文字直击人心。这种“人味儿”的缺失,恰恰是很多宏大叙事中所缺乏的。读完之后,我对那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形象有了一个立体且丰满的认知,他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为国家前途彻夜难眠的鲜活个体。

评分

这套日记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上下两册的厚度,沉甸甸的手感本身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习惯于在晚上,泡上一壶茶,慢慢地去品读这些泛黄的纸页(虽然是影印版,但装帧尽量还原了历史感)。阅读的过程需要耐心,毕竟是原汁原味的日记体,没有现代白话文的流畅性,但恰恰是这种“费力”,才让读者更像是真正走进了历史现场。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或者其他的史料去考证他提到的某个地点或某场会议的背景。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它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的重构之中,成就感满满。

评分

还没拆封,相信京东,好评!

评分

越做越好。

评分

目录

评分

1935年,蒋介石自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评分

《翁文灏日记》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曾任行政院秘书长、资源委员会秘书长、经济部部长、工矿调整处处长等职,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日记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会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是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极有价值的史料。翁文灏(1889-1971),字泳霓,浙江鄞县人。他是清朝末代秀才,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地理学的奠基者,也是近代科学事业的组织者、领导人;他历任经济部长、行政院长,是民国时期学者从政的标志性人物;他致力于推动战时经济建设,筹谋战后工业化方略,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理论家和推动者。李学通、刘萍、翁心钧整理的《翁文灏日记(上下)》为1936年1月1日至1942年12月31日期间翁文灏每日亲笔日记。在1936年至1942年期间,翁文灏先任行政院秘书长兼资源委员会秘书长,后任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工矿调整处处长,是抗战期间西南、西北大后方经济行政及工矿生产的最高主管,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参与者。同时,他还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董事长及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秘书、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他的日记中,对其每日工作、参加会议及见客等活动均有具体记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教文化诸多领域,涉及的人物即有蒋介石、孔祥熙、张群、戴笠等党政要员,胡适、竺可桢、李四光等教育科技界名人学者,也有许多工商界企业家及专业技术人员,如卢作孚、吴蕴初、孙越崎等等。有些内容还是其他已知史料中披露极少或未曾为史学界注意的,如1937年随孔祥熙赴欧时与德国的秘密外交情况,1942年赴新疆与盛世才交涉情况等等。该日记不论对中华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及科教文化史的研究,还是对抗日战争史研究均是极有价值的史料,其整理出版将对近代史研究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人认为,翁文灏之所以弃学从政,与武康那场车祸有一定关联。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曾下令召集最好的医生予以抢救,对此,翁文灏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可靠,其实已并不重要。但翁车祸康复后不久,即出任行政院秘书长一职,由此走上了从政的不归之路,直至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翁文灏归去来兮,其政治生命实际上已经完全终结。

评分

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目录 1简介 2代表作品 3新笔记小说 1简介 编辑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2代表作品 编辑 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然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即换句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世界”,而且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象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或许,无论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都因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文学创作,才有了这异曲同工之妙。 3新笔记小说 编辑 现在新笔记小说的创作虽然还处于再创造与试验的阶段,它正方兴未艾,但我相信经过许多人的努力,人们一定会使新笔记小说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 在不久的将来新笔记小说一定会创造小说新辉煌的! 笔记小说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南朝宋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笔记小说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它是一座非常丰富、值得珍视的宝库,是后人取之不尽的无价宝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补辨证正史的阙失,治文者可以从中考察某一时代的文坛风气、文学作品的源流嬗变,治专门史者可以从中挖掘资料,文艺创作者可以从中寻找素材。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截至清末,大约不下于3000种,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目录 1简介 2代表作品 3新笔记小说 1简介 编辑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使其优势十分明显。 2代表作品 编辑 而笔记小说中的民间文学因素也是十分浓郁的,如在笔记小说相对较为成熟的魏晋、唐、宋时期以来的《搜神记》《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然后,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笔记小说,又达到了相当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视角与视点,均是平民化与带有十分明显的民间文学特色的,包含了许多传说、寓言、掌故、轶事,尤其是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更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它不仅是平民化的视角,即换句说,“是老百姓眼里的世界”,而且叙述及语言方式上则更是浓墨重彩,人物呈现出的想象与创造力,营构的鬼、狐世界,细节的夸张与变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质及象征意义,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与故事情节,则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尽管许多细节以及故事情节、甚至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从整体和宏观上却极其高度地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真实。或许,无论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它们都因吸取了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进行文学创作,才有了这异曲同工之妙。 3新笔记小说 编辑

评分

翁文灏(hào)(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翁文灏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翁文灏担任过私立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的校董。翁文灏曾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事,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其生产。[1]

评分

1938年2月6日的日記裏頭,似乎并不怎麼褻玩古董耽迷文玩錢幣的翁文灝,居然十分仔細地比較了「前清銅幣(光緒江南、光緒江蘇、光緒湖北、大清寧、大清鄂、大清戶部六種混合勻取)」與「民國銅幣(十文、嘉禾、壹枚三種混合勻取)」的冶煉成份差異,一一載錄。

评分

唐纪云约至百步梯午饮,见潘亚清。四钟下船,夜三钟到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