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初的期待其实是很功利的,就是想找找有没有什么“猛料”或者独家内幕。然而,读下去之后,我发现这套日记的价值远超那些猎奇的心理。它更像是一部细腻入微的个人史诗,展示了一个学者、官员在时代剧变中的心路历程。翁先生的叙事风格,兼具学者的严谨和文人的温润,没有太多浮夸的辞藻,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我特别喜欢他记录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正是这些细节,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生活侧面——他们的焦虑、他们的期望、他们与同僚的交往,甚至是对家庭生活的点滴关怀。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经过岁月的沉淀,最终汇聚成了一幅宏大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远比教科书上的僵硬论述要鲜活得多。
评分这套日记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上下两册的厚度,沉甸甸的手感本身就让人心生敬畏。我习惯于在晚上,泡上一壶茶,慢慢地去品读这些泛黄的纸页(虽然是影印版,但装帧尽量还原了历史感)。阅读的过程需要耐心,毕竟是原汁原味的日记体,没有现代白话文的流畅性,但恰恰是这种“费力”,才让读者更像是真正走进了历史现场。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或者其他的史料去考证他提到的某个地点或某场会议的背景。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它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的重构之中,成就感满满。
评分我惊喜地发现,这套日记对于研究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网络构建非常有价值。翁先生的身份特殊,他接触的各路人物非常广泛,从军政要员到科学界的前沿人物,信息密度极高。通过日记里对会面、宴请、书信往来的细致记录,我得以勾勒出当时权力结构和知识分子圈子的运作模式。这比单纯阅读官方档案更有烟火气和人情味。我甚至可以从中推断出某些政策制定的幕后博弈过程,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只要将其与其他史料交叉比对,就能拼凑出许多有趣的史实侧面。这是一套需要细细咀嚼、反复翻阅的宝藏,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绝对值得收藏。
评分对于我这种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这套日记最大的贡献在于提供了“情绪温度”。我们读史,常常只看到结果,理解了“是什么”,但很难体会到“为什么”背后的那种纠结和情感张力。翁文灏先生的记录,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专业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拉扯的痛苦。他对于国家发展的焦灼、对于人才凋零的痛心,都通过简洁的文字直击人心。这种“人味儿”的缺失,恰恰是很多宏大叙事中所缺乏的。读完之后,我对那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形象有了一个立体且丰满的认知,他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为国家前途彻夜难眠的鲜活个体。
评分这套关于翁文灏先生的日记,绝对是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珍品。光是翻开第一页,那份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就让人沉醉。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内心世界非常好奇,想知道在那些风云变幻的大事件背后,他们真实的思考和抉择是怎样的。这套书不仅仅是记录了翁先生的日常,更像是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殊年代的社会肌理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从文字的笔触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的挣扎,以及在复杂局势下如何权衡利弊的智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和这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理解那个复杂年代的决策逻辑,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尤其是那些关于技术、科学和教育的思考,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评分「英國大使許閣孫晚餐後談,中央膨脹貨幣極為危險。」-《翁文灝日記•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二日 星期五》
评分十一月初八日
评分还没有看,喜欢
评分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评分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评分主要成就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
评分6人物遗迹
评分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
评分6人物遗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