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偉鵬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篆刻
  • 初唐
  • 楷書
  • 碑帖
  • 李孝同
  • 叢刊
  • 字帖
  • 書法臨摹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齣版集團 , 重慶齣版社
ISBN:97872290605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7835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初唐楷則叢刊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頁數:6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按拓本原大原色製作,印製精美,便於收藏和臨習。

內容簡介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先藏陝西鹹陽,為諸葛思禎的楷書作品。此碑書法遒勁飛動,行筆每具行書筆意,是楷書中的精品之作。此碑為《金石錄》著錄,給予很高評價。是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習者常用的臨習範本。

作者簡介

李偉鵬,男,四川南川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重慶市書法傢協會理事,重慶九龍坡區書協副主席,重慶市書法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現就職於四川美術學院圖書館。1987年獲全國首屆書法知識百題競賽二等奬,1989年獲全國高等院校師生書法評展優秀奬,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齣,1991年獲第二屆全國電視書法篆刻大賽二等奬,同年又獲西泠印社第二屆全國篆刻作品評展優秀奬,1992年被四川美術學院國畫係聘為客座書法篆刻教師,1993年獲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中華當代文化精粹博覽會大奬賽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一、齣版說明

二、圖錄

三、曆代著錄輯要

前言/序言

  《李孝同碑》,唐鹹亨元年(670年)五月二十四日立。撰文者不詳,書碑者爲諸葛思禎。
  碑石現在仍矗立於鹹陽市三原縣陵前鎮東義和村李孝同墓前,碑爲石灰岩質,身首一體。通高 3米,上寬 1米,下寬 1.1米,厚 0.27米。碑首浮雕六螭下垂,正麵爲二龍戲珠圖案,圭額陰刻篆書『大唐故左武衛大將軍、淄川公李府君碑』,四行十六字。碑文正書,三十三行,滿行七十四字。
  碑主李孝同是唐高祖太武皇帝李淵的從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的從祖弟,淮安靖王李神通的第三子。武德五年(622年),李淵『廣封宗室,以威天下,皇從弟及侄,年始孩童者數十人,皆封爲郡王』。李孝同時年十五歲,被封爲淄川郡王。武德九年( 626年),李世民執政,普降封爵,李孝同也按例降爲公,世稱淄川公。總章二年( 669年)十二月,李孝同卒於京師(即今西安),年六十二歲。鹹亨元年五月廿四日歸葬於三原縣其父李神通墓次,李神通陪葬獻陵,李孝同爲從其父所葬,非陪葬獻陵。李孝同曾官至右衛將軍、統右羽林軍事,新、舊《唐書》不載,其名僅附見於《淮安王李神通傳》,無官爵之錄,無事跡之述,而賴此碑以知。
  書碑者諸葛思禎爲許州臨潁縣令,無傳可考。趙明誠《金石錄》第五百九十三著錄有《瑤颱寺碑》,也是諸葛思禎所書。《瑤颱寺碑》失傳已久,諸葛思禎的書跡,所傳者唯此《李孝同碑》。趙崡評此碑書法:『筆法虯健,波拂處大類褚河南。』硃翼盦評此碑與王知敬《衛景武公碑》爲一傢眷屬,皆能於歐、虞之外彆開壁壘,當與褚中令雁行。還評曰:
  『世人重《王居士銘》,實不及此碑遠甚,豈彼以石碎而見珍耶?』葉昌熾評此碑書風是『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
  此碑殘泐較甚,除自然風化外,還有很多人爲破壞痕跡,不少字被有意鑿去字心,很難辨認。這與昭陵諸碑的殘泐相類似,也是當地人討厭拓碑、觀碑者踩壞莊稼,不滿拓碑搭架的勞役,故鑿字損碑,以期阻止訪碑者的到來。當然碑的殘泐是很早就有瞭,宋代趙明誠( 1081—1129)時就已不見撰文者姓名,其後,書碑者姓名也不可見。特彆是碑的下半部分殘泐尤甚,幾不可識,也因此,過去的拓工多隻拓碑的上半截,本書所用的舊拓本也是這樣,每行約存碑的上半段四十字左右。
  此碑拓本流傳不多,以前也未見有齣版,爲此我們特在『初唐楷則叢刊』中輯入,以應學習研究之需。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 圖書簡介 一、本書的時代背景與核心主題 《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是一部深度聚焦於初唐時期書法藝術,特彆是對“李孝同碑”進行全麵、細緻考證與解讀的學術專著。本書的撰寫立足於唐代書法由隋代嚮盛唐成熟期過渡的關鍵曆史節點,這一時期是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風格變革最為劇烈的階段之一。 初唐,在政治上,是貞觀之治的開創與鞏固,社會秩序的穩定為文化藝術的繁榮提供瞭沃土;在藝術上,書法傢們在學習晉人筆法的基礎上,開始自覺地尋求新的審美趣味和規範。楷書作為官方和日常使用的主流書體,其“法度”的建立與完善成為這一時期最重要的藝術課題。本書的“楷則”二字,即點明瞭其核心關切:探討初唐楷書的規範、標準及其演變路徑。 而“李孝同碑”作為研究這一課題的絕佳樣本,其存世狀態、書寫風格、曆史地位,都為我們理解初唐楷書的“定型”過程提供瞭無可替代的實物證據。本書不僅是書法的考據,更是對初唐士人群體書寫審美取嚮的社會學考察。 二、李孝同碑的文獻地位與考證價值 李孝同(約580—650年),字懷仁,是初唐時期一位重要的官員和書法傢,其生平事跡雖然不如虞世南、歐陽詢等人詳盡記載於正史,但其存世的碑刻作品,特彆是《李孝同碑》,在書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書的首要任務,是對“李孝同碑”進行極其嚴謹的文獻梳理與版本考證。 1. 碑刻原貌與拓本流傳: 詳細記錄瞭《李孝同碑》的發現地、立碑時間、形製尺寸,以及曆代流傳的著名拓本的著錄情況。對於現存殘損情況進行科學描摹與記錄,並結閤海內外收藏的珍貴初拓本,進行多本比對,以期恢復碑文最接近原貌的文字信息與筆畫細節。 2. 碑文內容解讀: 碑文內容通常涉及人物生平、功德褒揚或重要詔令。本書邀請瞭曆史學和文獻學專傢,對碑文的辭藻、用典、史料價值進行深入剖析。這種跨學科的解讀,有助於我們理解碑刻背後的政治文化意涵,因為碑刻的書法風格往往服務於其文字所要傳達的莊重性與權威性。 3. 曆史地位的再審視: 傳統上,初唐楷書的“標準”多歸於“初唐四傢”(歐、虞、褚、薛)。本書通過對李孝同碑的細緻研究,旨在探討其在“四傢”之外,如何體現或修正我們對初唐楷書風格譜係的認知。它可能代錶瞭一種更為樸素、尚存魏晉遺風的過渡性風格,或是某種區域性書風的代錶。 三、書法藝術本體的技法分析 本書的核心部分,是對“李孝同碑”的書法藝術本體進行全方位的技術解構。 1. 結體與章法: 詳細分析瞭碑中文字的結構特點。例如,觀察其點畫的欹側與平正、字的重心高低、間架的開閤疏密。與其他初唐碑刻對比,李孝同碑的結體是否更趨嚮於“方峻”還是“秀逸”?其整體篇章的布局,如何體現齣一種既有法度又不失自然的書寫節奏感? 2. 用筆的“中側”探究: 書法用筆的提按頓挫是風格的靈魂。本書藉助高清晰度的拓片圖像,輔以現代圖像分析技術(如筆畫的橫截麵形態分析),深入探究其綫條的“藏鋒”與“露鋒”的處理,以及隸書筆意在楷化過程中的殘留痕跡。例如,某些筆畫末端的“方摺”或“圓轉”,是判斷其風格歸屬的重要依據。 3. 風格演變鏈條的定位: 將李孝同碑置於初唐楷書演變的長河中進行坐標定位。它是否承接瞭隋碑的厚重,並啓發瞭歐陽詢的險絕?或者,它更接近於虞世南的溫潤內斂?本書試圖通過技術比較,描繪齣一條清晰的、以李孝同碑為節點之一的書法風格流變圖景。 四、對後世的影響與學術價值 李孝同碑並非如歐體那般光耀韆古,但其學術價值恰恰在於其“典型性”與“曆史感”。 1. 初唐書風的“標本”意義: 它為研究那些未臻大成的、處於探索階段的書法風格提供瞭珍貴的“標本”。研究它,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唐代書法是如何在兼容並蓄中最終確立其審美霸主地位的。 2. 碑學視角的深化: 本書采用紮實的碑學研究方法,強調實物證據的重要性,反對空泛的理論推測。對於碑刻材料的保護、拓印技術的演進對碑帖研究的影響,也有所論述,為當代碑學研究提供瞭新的方法論參考。 3. 對學習者的啓示: 對於當代書法學習者而言,避開被過度模仿的“大傢”之作,轉而從“李孝同碑”這樣具有曆史過渡性的作品中汲取營養,有助於培養更為獨立和審慎的書法審美觀。本書詳細分析瞭臨習此碑時應注意的細節,幫助學習者把握初唐楷書在“法度”與“性情”之間的微妙平衡。 總而言之,《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是一部集文獻考證、曆史語境還原、書法技法深度剖析於一體的嚴謹學術著作。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單件碑刻的研究,更是對初唐書法文化精神的一次細緻入微的探尋。本書的齣版,無疑將為中國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一份寶貴且詳實的佐證材料。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楷則”二字的理解有瞭一個新的維度。在初唐,楷書的書寫規範尚未完全固化,每一位書傢都在探索如何將晉韻的灑脫融入到正統的筆畫之中,以適應日益增長的書法實用需求和官方審美。李孝同的碑文,在我看來,就是那個時代“規範”被小心翼翼地構建起來的縮影。它沒有王羲之那種渾然天成的韻味,但其嚴謹自持的態度,反而更接近於一種“標準範本”的雛形。這種範本性,對於我們研究碑刻在唐代社會中的傳播和影響至關重要。我尤其想知道,這塊碑文在當時是如何被視作一種“楷則”的?是官方指定,還是民間推崇?叢刊的編排方式如果能提供這種社會文化背景的佐證,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書法的形式分析上,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將大大提升。它不再隻是一堆筆畫的集閤,而是初唐士人對秩序、規範與美學追求的集體投射。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纔是真正吸引我深入研讀的動力所在。

評分

這本《初唐楷則叢刊:李孝同碑》的齣版,無疑為我們研究初唐書法藝術,特彆是碑刻文字的演變,提供瞭極其寶貴的材料。初唐時期,正處於楷書由魏晉的古樸嚮盛唐的雍容過渡的關鍵階段,而李孝同的碑刻,恰恰在這條脈絡中占據瞭一個非常獨特的節點。我印象最深的是其結體的精妙與筆法的沉穩。初看之下,字形規整,法度森嚴,頗有初唐歐虞褚薛諸傢的風範,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其中蘊含著一種不易察覺的內斂力量。比如在某些橫畫的收筆處,那種微微的“蠶頭燕尾”的遺意並未完全消失,這與盛唐碑刻那種完全的方摺和圓潤形成瞭鮮明對比。這種“新舊交融”的特點,使得李孝同的碑文不再是單純的“承襲”,而更像是一種“探索”。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將它與同時期的其他碑刻進行比對,發現它在墨色的錶現上,由於時代和風化等因素,呈現齣一種獨特的“斑駁之美”,這種自然侵蝕的美感,比那些經過後世過度修補的刻本更具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性。特彆是對於那些緻力於臨摹和研究初唐楷書風格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影印質量如果能做到精細入微,其價值將是無可估量的,因為每一個細微的筆觸變化,都可能隱藏著當時書傢對法度的理解和時代的審美取嚮。

評分

老實說,我對初唐碑刻的研究興趣,大多集中在歐陽詢和虞世南這種已經形成獨特個人麵貌的大師身上,因此,對李孝同這種可能定位為“承前啓後”階段的書傢,最初抱持著一種“觀光式”的態度。然而,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尤其是對細節的處理,徹底顛覆瞭我的初步認知。我發現,李孝同的碑文在某些結構上,展現齣瞭一種令人驚喜的“靈活性”。比如在某些橫畫收筆後嚮上提按的細微處理,似乎已經捕捉到瞭顔真卿日後所追求的“顔體”中的部分筆勢,隻是尚未完全定型。這提示我們,書法風格的演變並非一蹴而就的斷層,而是無數次微妙的嘗試和融閤的結果。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種“未定型”或“過渡性”特徵,將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初唐楷書發展路徑的理解。同時,叢刊這個名字也暗示瞭其中可能包含對不同階段拓本的比較,如果能收錄不同拓本的對比圖例,展示風化對筆畫的消磨差異,對於學習如何“讀拓”也是一種極佳的訓練。我對那些能夠揭示書法史細微肌理的作品,總是懷有最高的敬意。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書法愛好者,我接觸過不少古代碑帖的影印本,深知“影印質量”是衡量一本金石學著作價值的生命綫。對於李孝同碑這種具有重要曆史地位的作品,如果影印稍有偏差,如墨色過黑導緻筆畫洇化,或者對比度過高使得刀痕細節丟失,都會大大削弱其研究價值。從這本書的裝幀和齣版信息來看,顯然是下瞭大力氣的,我期待它在對碑文原貌的還原上能達到極高的水準。我特彆關注那些“瘦硬”的筆畫,在宋代以來的各種翻刻中,它們往往被處理得過於“柔和”,失去瞭初唐那種挺拔的勁道。李孝同的碑刻,據我所知,其用筆是比較勁健的,因此,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清晰地展現齣那份“入紙三分”的力度感,而非僅僅是錶麵的輪廓。這種對“力度”的忠實記錄,是區彆於普通字帖和專業研究資料的關鍵所在。如果這本書能配上專業的文物保護與修復背景介紹,那就更好瞭,讓我們瞭解這件珍貴文物在曆史長河中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磨難與保存。

評分

翻開這本關於李孝同碑的叢刊,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莊重與肅穆,這與我個人近來沉迷於唐代墓誌銘的清秀婉約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本碑刻的風格,顯然更側重於“金石氣”的展現。它不像墓誌那樣追求墨跡的流暢與細膩,而是強調刀法入石的力度與刻痕的清晰度。從圖版的排布來看,編者似乎非常注重對碑文整體氣韻的把握,而非僅僅是單個字的放大解析,這一點非常值得稱贊。它讓我聯想到瞭唐代官方文書和重要詔令的用書標準,那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和標準性,在李孝同的筆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我特彆注意瞭碑文中小字部分的處理,往往在小字部分,書傢的筆法會略微放鬆,但在這件作品中,即使是細微之處,也保持瞭極高的規範性,這反映齣書寫者極高的自律性和對“楷則”的尊崇。如果能配有對碑文內容釋讀的考據,那就更完美瞭,因為單純從書法角度欣賞固然重要,但結閤其曆史背景和文字內容,方能更深層次地理解其書寫的目的和意義。這種對初唐書風“規範化”傾嚮的集中展示,使之成為研究碑刻標準化的絕佳樣本。

評分

湖州辛秘亦殺其鎮將趙惟忠;而蘇州刺史李素為鎮將姚誌安所係,釘於船舷,生

評分

左右勸國貞棄城遁去,國貞曰:“吾銜命為將,不能靖難,安可棄城乎!”左右

評分

撲墨拓法 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布兩層,一頭綁紮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紮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闆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麵撲子上蘸墨,然後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乾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傳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麵粗糙,可用白布包榖糠、頭發、砂粉、鋸末等做成撲子,將雙撲子蘸墨揉勻後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陝西省西安碑林傳拓工作者,用馬尾鬃製成羅底,然後內襯氈子、舊毛料做成羅底撲子,隻用單個羅底撲子和一塊拓闆,拓齣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評分

衣崔善貞詣闕上封,論錡罪狀,而德宗械送賜錡,錡遂坑殺善貞,天下切齒。乃

評分

頸,錡佯驚救解之,囚於彆館。遂稱兵,飾五劍,分授管內鎮將,令殺刺史。於

評分

衣崔善貞詣闕上封,論錡罪狀,而德宗械送賜錡,錡遂坑殺善貞,天下切齒。乃

評分

李國貞,淮安王神通子、淄川王孝同之曾孫。父廣業,劍州長史。國貞本名

評分

憲宗即位已二年,諸道倔強者入朝,而錡不自安,亦請入朝,乃拜錡左僕射。

評分

撲墨拓法 傳拓用的撲子用白布或綢緞包棉花和油紙做成,內襯布兩層,一頭綁紮成蒜頭型,按所拓碑刻、器物的需要,可捆紮成大、中、小三種撲子。把撲包噴水潮潤,用筆蘸墨汁刷在拓闆上,用撲子揉勻,如用雙撲子,可先在下麵撲子上蘸墨,然後兩撲子對拍把墨汁揉均,再往半乾紙上撲墨,第一遍墨必須均勻,撲三四遍墨見黑而有光即可。傳拓摩崖石刻等,因摩崖崖麵粗糙,可用白布包榖糠、頭發、砂粉、鋸末等做成撲子,將雙撲子蘸墨揉勻後再拓凸凹不平的摩崖刻字。陝西省西安碑林傳拓工作者,用馬尾鬃製成羅底,然後內襯氈子、舊毛料做成羅底撲子,隻用單個羅底撲子和一塊拓闆,拓齣的碑刻拓片效果也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