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空战 [Atlas of Air Warfare]

大空战 [Atlas of Air Warfa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亚历山大·斯万斯通(Alexander Swanston),马尔科姆·斯万斯通(Malcolm Swanston) 著,于君,云奔腾,董强 译
图书标签:
  • 空战
  • 军事史
  • 航空
  • 战争
  • 战略
  • 战术
  • 历史
  • 图鉴
  • 飞行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02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014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tlas of Air Warfare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字数:3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空战》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尤其是3D图片为基础,详细的介绍相结合,真实展现世界战争史进入20世纪以来空战的全部历史图景和惊心动魄的过程,尤其是书中几百幅精美的图片和3D效果图,让人赏心悦目。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早期航空活动
1914~1918年间的空军
1914~1918年间飞艇作战
1914~1918年间战斗机作战
1916~1918年间轰炸机作战
1917年美国战争动员
1918年最后的决战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空中帝国
海军航空兵
德国空军诞生
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
1937~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
飞剪:1934~1939年远程运输机
英法重新武装
1939年的世界空军
1939年向波兰发动闪电战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1939~1940年苏联入侵芬兰
斯堪的纳维亚战场:1940年德国入侵丹麦和挪威
1940年德军入侵西欧国家
1940年6月至10月不列颠之战
1940~1941年英国和德国相互轰炸
1940~1941年海上空中巡逻
1940~1942年地中海作战
巴尔干战区:克利特岛的沦陷
巴巴罗萨行动和轰炸莫斯科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
1942年东南亚沦陷
1942年珊瑚海大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
1942年高加索和苏联南部战场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战争中的航空工业
1943年瓜达康纳尔海战
车轮行动
1942~1944年盟军轰炸德国
1944年盟军轰炸柏林
北非和地中海战场
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南部战场
1943年苏联在东线战场占据先机
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
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战场
太平洋美日航母大战
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
跳岛作战
弥合缺口:大西洋上的巡逻
诺曼底攻击日:进攻
诺曼底登陆日之后
1944~1945年“市场花园”和“大学”行动
1944~1945年东南亚战场
1941~1945年中国战场
巴格拉基昂作战和苏联西部解放
特种作战:支持游击队
德国的终结
B-29轰炸机的研制和部署
核战争
战后世界
柏林空运
1950~1953年朝鲜战争
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
古巴导弹危机
印度支那和越南战争
阿以战争
马岛战争
海湾战争
阿富汗战争

前言/序言


《翼之轨迹:翱翔天际的壮丽史诗》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空战,而是意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腻的航空发展画卷,将目光投向驱动人类探索蓝天、征服长空的伟大进程。我们将一同回溯那个充满梦想与勇气的时代,追溯那些敢于挑战地心引力、将双翼伸向无垠苍穹的先驱者的足迹。 第一章:梦想的萌芽——自由飞翔的古老渴望 人类对飞行的向往,源远流长,渗透在古老的传说与神话之中。从伊卡洛斯的壮丽悲歌,到李奥纳多·达·芬奇充满智慧的飞行器设计草图,再到古代中国风筝、孔明灯的朴素实践,这些都不仅仅是零散的创想,而是人类内心深处对摆脱束缚、拥抱天空的共同渴望的体现。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早期探索的文化根源与哲学意义,展现飞行梦想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不灭的星火,悄然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我们将审视那些试图模仿鸟类翅膀扑动的机械装置,分析其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局限性,理解为何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时代,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但也为后来的伟大发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章:破茧成蝶——热气球与飞艇的升空时代 1783年,蒙特哥尔菲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升空,标志着人类真正意义上脱离地面,进入了天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它证明了飞行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可以通过科学原理实现的壮举。本章将详细描绘这一时期气球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充气装置,到能够载人的巨大球体,以及其在军事侦察、科学考察等领域的初步应用。随后,我们将视角转向更具控制性和机动性的飞艇。齐柏林男爵的飞艇,以其庞大的身躯和精密的结构,在20世纪初引领了一股“飞艇热”。我们将解析飞艇的设计原理,探讨其在商业运输、邮政服务以及早期军事行动中的作用,同时也审视其在面对恶劣天气和技术更新时的脆弱性。这一时期,天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领域,而是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疆域,为后来的航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螺旋桨的呼啸——固定翼飞机的崛起 莱特兄弟在1903年12月17日的成功飞行,是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启了固定翼飞机的新纪元。本章将深入探讨莱特兄弟的飞行器设计思路、他们进行的无数次实验以及最终成功的关键因素。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第一次飞行”的简单描述,而是会剖析其机翼剖面设计、控制系统(如俯仰、滚转和偏航)的创新,以及他们对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深刻理解。随后,我们将追踪固定翼飞机在20世纪初期的飞速发展。从早期的“飞行机器”到日益成熟的飞机,这一章节将描绘飞机在速度、航程、载重等方面的不断突破。我们将关注那些在飞机设计和制造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和公司,以及飞机如何逐渐从一种新奇的玩具,转变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工具。 第四章:天空的边界——航空技术的多样化探索 随着固定翼飞机性能的不断提升,航空技术开始向更多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本章将审视这一时期的技术多样性。我们将探讨水上飞机的发展,分析其结构特点以及在海域侦察、海上救援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我们将关注直升机的萌芽与早期探索,理解其垂直起降的原理以及在复杂地形和特殊场景下的潜在应用。此外,本章还会涉及飞行器动力系统的革新,从最初的活塞式发动机,到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诞生,及其对飞机性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推动飞机向更高速度、更大升限迈进。这一时期,天空的边界不断被拓展,各种形态的航空器竞相争艳,共同绘制着人类征服蓝天的壮丽图景。 第五章:速度的极限——喷气式时代与超音速之梦 喷气式发动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航空工业的格局,将飞机的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将聚焦喷气式飞机的发展历程。我们将追溯喷气式发动机的早期理论研究和实验,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与活塞式发动机的根本区别。随后,我们将重点介绍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和客机的诞生,分析它们在设计上的创新,以及它们如何迅速改变了军事和民用航空的面貌。本章还将深入探讨超音速飞行的挑战与突破。从理论上的音障,到X-1飞机首次突破音速的壮举,再到协和式客机等超音速客机的出现,我们将解析实现超音速飞行的关键技术,包括空气动力学设计、材料科学以及发动机技术。这一时期,人类不再满足于亚音速的飞行,而是勇敢地向着声音的速度发起挑战,不断刷新着天空的飞行极限。 第六章:太空的召唤——从大气层到星辰大海的启程 当人类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天际时,航空技术也自然而然地与航天技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本章将描绘航空技术如何为人类迈向太空奠定基础。我们将审视高空侦察机和试验机的研发,这些飞行器不断挑战大气层的边缘,为火箭和导弹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飞行数据和经验。我们将探讨与航天相关的航空技术,例如火箭发动机的早期研究、材料科学的进步以及导航和控制系统的发展。虽然本章不直接讲述太空任务,但它将清晰地展示,正是航空领域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技术,才使得人类最终能够摆脱地球的引力,踏上探索宇宙的征程。我们将理解,那些在天空翱翔的探索者,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指引着人类走向了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 第七章:安全的翅膀——航空安全与未来展望 随着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航空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本章将探讨航空安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飞行事故分析,到后来建立的严格的安全规章和技术标准。我们将审视飞行员培训、飞机设计、空中交通管制以及航空维修等各个环节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保障飞行安全的。同时,本章还将展望航空技术的未来。我们将探讨新材料的应用、智能化飞行的发展、电动和混合动力飞机的趋势,以及无人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其对未来航空业的潜在影响。我们将思考,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人类将如何继续利用翅膀的力量,更加安全、高效、环保地翱翔于天际,并以此开启更加令人期待的未来篇章。 《翼之轨迹:翱翔天际的壮丽史诗》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人类与天空的不解之缘,描绘了从梦想的萌芽到技术飞跃的壮丽历程。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那些推动人类不断向更高、更快、更远迈进的伟大力量,理解航空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科学智慧、不懈探索和无穷魅力。它是一曲献给天空的赞歌,一部关于人类勇气与梦想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空战》的封面,是一幅写意的水墨风格画,寥寥几笔勾勒出战斗机的腾空而起,远处的地平线上,隐约可见硝烟弥漫。这种风格非常吸引我,它没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却有一种深邃的意境,仿佛在诉说着一场即将展开的宏大叙事。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很感兴趣,而空战无疑是20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一环。我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决定性的战役是如何被策划和执行的,以及它们对整个战争的走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比如,空中侦察在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性,以及后来空中打击能力如何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我尤其想了解,在那些惊心动魄的空战中,有没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小规模冲突,却因为其独特的战术或战果,而成为历史的注脚。这本书,应该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是如何一步步掌握天空,并将其运用到极致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惊艳了!金属质感的深蓝色背景,点缀着几颗闪耀的星辰,正中央是一个飞翔的金色战鹰的剪影,翼展划破夜空,锐利而充满力量。书名“大空战”三个字遒劲有力,仿佛就带着一股战火硝烟的气息扑面而来。旁边辅以英文“Atlas of Air Warfare”,更是点明了其恢弘的主题。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空战史充满了好奇,那些搏击长空的英雄们,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空中对决,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特别想了解一些标志性的空战事件,比如不列颠空战中的 Spitfire 和 Messerschmitt 的缠斗,还有太平洋战场上,那些零式战机在珍珠港上空的俯冲攻击。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战术和技术,在那个年代,成就了“大空战”的传奇。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窗口,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那份紧张、壮烈与不屈。它的厚度也让我感到惊喜,应该能让我沉浸其中,好好地享受一段与历史对话的时光。

评分

我拿到《大空战》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封面设计中那种极简而又充满力量的美学。没有复杂的人物或场景,只有一个抽象的螺旋桨图案,仿佛穿越时空而来,散发着工业时代的机械美感。我对技术史和工程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航空工业的发展,无疑是人类科技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不同时期飞机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比如,为什么某些型号的飞机能够在空战中占据优势,它们在结构、动力和武器系统上分别有什么创新。我还想了解,在空战的背后,有哪些工程师、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是如何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关于一场场“大空战”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工程智慧和技术革新的致敬,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航空科技的脉搏。

评分

我拿到这本《大空战》的初印象,完全被它那种厚重感和精美的装帧所折服。封面上的插画,描绘的是一架二战时期经典的轰炸机,仿佛正穿越厚厚的云层,机翼下是连绵的战火。字体采用了一种复古的印刷风格,很有年代感,配合着深邃的蓝色调,营造出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神秘。我一直对军事史,尤其是空战的部分很感兴趣,总觉得飞机在天空中的驰骋,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残酷。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找到关于早期航空技术的演变,从最初的木制螺旋桨飞机,到后来如流线型的喷气式战斗机,它们是如何一步步革新,成为战场上的主宰。还有,不同国家的空军力量是如何崛起的,它们的战略思想和战术风格又有什么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罗列战役。我想知道,在那些惊心动魄的空战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技术革新和人物故事,是如何共同谱写了“大空战”的篇章。

评分

当这本书递到我手上时,一股纸墨的清香伴随着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扑面而来。它的封面设计,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象征,一幅抽象的画卷,用线条勾勒出飞机的轮廓,以及它们在天空中留下的轨迹,带着一种艺术家的细腻和对历史的敬畏。我对手工艺制作和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发展情有独钟,而空战无疑是其中一个最能体现科技进步与人类勇气交织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空战理论的发展,比如制空权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不同时期的空战战术有哪些演变,以及它们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还想了解,在那些空战中,飞行员们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他们是如何在生死边缘做出精准判断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工具书,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牺牲的史诗,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大空战”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 ”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Verne.J.)(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其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陈筱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考试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法国十八、十九、二十世纪名家名著多部,达八百多万字。计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缪赛的《世纪儿的忏悔》,纪德的《梵蒂冈的地窖》,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北方档案》,雅克·洛朗的《蠢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拉伯雷的《巨人传》;另有《居里夫人传》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六部作品。◎ 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100件藏品 / 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 ◎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 联手打造 ◎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 /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巨献。——《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 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以完美的冷静笔触穿越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与各个时期,本书是以收藏全球文物为宗旨的博物馆在当今世界上何以仍能保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阅读。——《华尔街日报》 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仿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拥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既具严谨的智识,又有开放的心胸,这个项目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藩篱。——“艺术基金奖”颁奖委员会

评分

书最大的看点就是空战示意图了,所有空战战例的讲解如果没有图的配合,很难让外行理解,尤其是传说中的那些空战,如果没图就很难看明白的,当然价格也是不便宜的,不过只要物得所值就不错,所以说,这种战史还是欧美做得地道,起码得是在欧美的人。

评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 ”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Verne.J.)(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其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陈筱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考试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法国十八、十九、二十世纪名家名著多部,达八百多万字。计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缪赛的《世纪儿的忏悔》,纪德的《梵蒂冈的地窖》,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北方档案》,雅克·洛朗的《蠢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拉伯雷的《巨人传》;另有《居里夫人传》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六部作品。◎ 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100件藏品 / 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 ◎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 联手打造 ◎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 /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巨献。——《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 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以完美的冷静笔触穿越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与各个时期,本书是以收藏全球文物为宗旨的博物馆在当今世界上何以仍能保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阅读。——《华尔街日报》 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仿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拥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既具严谨的智识,又有开放的心胸,这个项目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藩篱。——“艺术基金奖”颁奖委员会

评分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博物学家阿罗纳克斯教授应邀登上一艘驱逐舰,参与追捕当时盛传的海上“怪物”,不幸被“怪物”俘获的故事。而所谓的“怪物 ”竟是一艘当时无人知晓的潜水艇。潜水艇艇长尼摩邀请阿罗纳克斯教授一行三人做海底旅行。沿途,他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异景观和形形色色的生物,经历了种种危险。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罗纳克斯等三人不辞而别,将他们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诸于世。小说悬念迭出,高潮频起,趣味盎然,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和广博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在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的同时,感受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Verne.J.)(1828—1905),法国著名科幻作家。他一生写过八十部小说,发表过好几部科普读物。他所写的故事极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又是一位预言家,他在作品中提前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就预想到某些极其令人惊异的科学发现。凡尔纳的读者群有两种:即青少年和爱好科学的成年人。他的科幻小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科学家还对小说中的天文数据进行验算,检验其准确度。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某些科学数据居然与他在书中预见的还有着某种惊人的巧合,可以说这个预言大师在冥冥之中还关注着我们现今的科学发展。陈筱卿,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事部考试专家组成员。翻译出版法国十八、十九、二十世纪名家名著多部,达八百多万字。计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卢梭的《忏悔录》、《新爱洛伊丝》,缪赛的《世纪儿的忏悔》,纪德的《梵蒂冈的地窖》,尤瑟纳尔的《哈德良回忆录》、《北方档案》,雅克·洛朗的《蠢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拉伯雷的《巨人传》;另有《居里夫人传》以及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六部作品。◎ 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100件藏品 / 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 ◎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 联手打造 ◎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 /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巨献。——《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 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以完美的冷静笔触穿越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与各个时期,本书是以收藏全球文物为宗旨的博物馆在当今世界上何以仍能保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阅读。——《华尔街日报》 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仿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拥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既具严谨的智识,又有开放的心胸,这个项目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藩篱。——“艺术基金奖”颁奖委员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