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4
哈佛經濟學筆記3 : 眾多視角來解讀中國的崛起、世界格局的變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哈佛經濟學筆記3:中國挑戰》以美國國際關係專傢、國際經濟學傢、中國問題專傢、法律專傢、曆史學傢、企業代言人等眾多視角來解讀中國的崛起、世界格局的變化,美國政府經濟政策、外交政策,評析中國政策走嚮,預測中國與世界未來五年的關鍵問題。
美國國傢智庫中有話語權的專傢,思考當下的國際形勢問題,針對中美雙邊關係、中國與美國及周邊國傢的多邊關係處理、中國接下來的改革關鍵點,為我們詳盡闡述瞭下列問題:
大國之間關係遠近的原則是什麼?
大國關係的曆史會怎樣影響未來?
亞洲一些國傢在中美關係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亞洲區域政治會有怎樣的走嚮?
中國成為未來領袖還是淪為世界三流?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怎樣纔能真正開展對話,而不是在“求同存異”的掩護下各說各話?
美國的民主政治對美國內外政策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美國在哪些方麵是一盤散沙?在哪些方麵又能同心協力,擰成一股繩?
陳晉,財新傳媒集團駐波士頓特約記者,《哈佛筆記》專欄作者。曾任《世界時報》記者、研究員,哈佛商學院研究員,網絡雜誌《視角》編輯,學生雜誌《哈佛評論》主編、主席。
1995年獲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路易斯科拉剋學院數學和經濟學雙學士學位,1997年獲得波士頓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2年獲得哈佛大學亞洲研究碩士學位。 主要研究領域涉及經濟、社會問題和公共政策等方麵。著有《哈佛經濟學筆記》《哈佛經濟學筆記2》。
隻有中國纔能讓中國變慢
節 “與中國一起工作,不要遏製中國”
第二節 換角度思考中國通嚮世界領導之路
第三節 弗格森看中美關係的趨近與背離
第四節 傅高義用“東亞模式”解讀中國經濟
第五節 思想文化的視角:七旬杜維明從心所欲不逾矩
第六節 商業的視角:中美關係尋求
第七節 中國是如何影響全球治理的
第八節 中國需要一個好的體製
第九節 中國不會對國際遊戲規則發動革命
第二章 中美關係與亞洲區域格局
節 亞洲一些國傢在中美關係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節 亞洲內部機製和體製的整閤還遠遠落後於歐盟
第三節 新加坡這個城市國傢的曆史與成就說明瞭什麼?
第四節 新加坡的外交立場
第五節 印度大使是這樣“攻關”的
第六節 日本新首相上颱後的美日關係
第七節 新世界觀下的美國未來外交政策
第三章 淪為世界三流的歐洲國傢
節 歐元危機:人力與天性的較量
第二節 德班氣候變化會議:半瓶子滿還是半瓶子空
第三節 金融改革法案引起多方激戰
第四節 薩默斯辯論泰勒:財政刺激政策是否幫助瞭經濟復蘇
第四章 美國怎樣贏得未來
節 政府要創造一個有可能産生卓越的環境
第二節 奧巴馬總統在“不可能”中尋求“可能”
第三節 辨析收入兩極分化
第四節 新技術對美國能源安全的影響
第五節 政府在支持新能源中的局限性
第六節 奧巴馬國情報告:均衡跨國稅製,鼓勵企業返美
第七節 全民醫療的美好願望與冷冰冰的法律之間的矛盾
第八節 美國的民主政治對美國內外政策到底有怎樣的影響
第九節 奧巴馬:在全世界招攬人纔,建造可持久的美國經濟
第十節 打破一種均衡到達另一種均衡談何容易
第五章 經濟學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節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得者講演
第二節 2012年經濟學諾奬淺析:市場機製設計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博弈論專傢魯本斯登對經濟學博士生的建議
第四節 “占領哈佛”:“占領華爾街”運動進入曼昆講堂
第五節 “占領哈佛”運動中的雙方立場
第六節 哈佛經濟係裏的“黑羊”:馬戈林批判主流經濟學
自序
在哈佛燕京圖書館旁邊會議室的牆上掛著一副對聯:心理東西本自同,文明新舊能相益。這句話地概括瞭這本書的主旨——突破語言文化的障礙,以心靈間的息息相通為起點和終點,構建一個相互理解、安定祥和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有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發自內心的嘗試探索;有艱巨如山的挑戰,也有百摺不撓的努力;有針鋒相對的辯論,也有冷靜深入的分析;有領袖的高瞻遠矚和雄韜偉略,也有普通人的生活瑣事和精打細算;有知識的積纍與傳承,也有思想的創新與求變。有緊張,也有鬆弛;有沉重,也有明快。這個世界裏的不同色調相映成趣,熠熠生輝。
與前兩本《哈佛經濟學筆記》相比較(2010年齣版的《哈佛經濟學筆記》和2011年齣版的《哈佛經濟學筆記2》),這本書中的經濟學分量較輕,隻在第三章《淪為世界三流的歐洲國傢》有所提及。同經濟學一樣,經濟政策領域裏也充滿瞭不確定性和局限性:歐元危機中由於多種離心力和嚮心力相互作用而導緻的經濟政策搖擺不定,矯正氣候變暖的兩種不同的市場機製路徑,美國金融改革,以及美國經濟學傢對2008年金融危機後財政刺激政策影響的爭論等,都令人在思考經濟政策何去何從。
我的這本書把側重點從經濟學轉嚮一個日趨明顯的大趨勢: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顯著提高,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高,作用越來越大。任何學者都不可能鑽進學術象牙塔,而忽略這個大趨勢。這個趨勢影響深遠。研究應該怎樣全麵客觀地看待世界格局的變化,減少摩擦衝突的可能,增進相互理解與閤作,是本書的初衷與目的。
在中國的對外關係中,重要的就是與美國的關係。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大的經濟體,相互滲透和依賴的程度前所未有,但在閤作中也有競爭,在友好中也夾雜著曆史遺留下來的互不信任。經濟學傢薩默斯(其背景和觀點詳見《哈佛經濟學筆記》第二輯《薩默斯講全球化》)說:“兩三百年後的曆史會證明,中美關係比冷戰結束和伊斯蘭國傢間的矛盾更有可能成為重要的曆史事件。中美之間的關係需要很多溝通、理解、諒解和信任。隻有這樣,纔能避免糟糕的結果。”
怎樣加強雙方的理解和信任?我願意為此盡綿薄之力。“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個大題目已經被中國的有識之士談得很多瞭。例如,以社會人類學傢費孝通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提齣的“文化自覺論”和“文化主體性”為指導的“中國文化論壇”,由甘陽主編、三聯書店齣版的“文化:中國與世界新論”叢書(20世紀80年代後期和2007年兩輪),以及2009年由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潘維主持的有關“中國模式”的研討會等,都把有關中國主體性的知識錶述作為基本訴求,都是從中國的視角看待中國與世界的關係,而不是從外國的視角把中國作為客體的知識錶述。當然,近年來也有很多外國的國際關係專傢和經濟學傢的著作被翻譯成中文齣版,但那些書籍大多隻代錶一傢之言。
我的前兩本書(《哈佛經濟學筆記》《哈佛經濟學筆記2》)集外國百傢之言,為中國人瞭解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提供瞭一個窗口、一個捷徑。這第三本書也不例外,力爭全麵、深入、係統地反映外國專傢學者對中國的看法。“全麵”意味著包括不同側麵、不同領域——美國法律專傢、美國國際關係專傢、美國國際經濟學傢、英國曆史學傢、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傢、美國企業的代言人、與年輕記者等眾多視角。“深入”意味著對這些人物和領域長期不懈地跟蹤與積纍。“係統”意味著不斷章取義,不僅僅依靠半小時或一小時的簡短采訪,而是盡量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放在他們各自廣闊的學術視野和世界觀裏。這就形成瞭本書章《隻有中國纔能讓中國變慢》。
其中,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英國曆史學傢弗格森對大國之間關係的看法有些悲觀。應該指齣的是,並不是所有諳熟曆史的專傢都悲觀,再相似的曆史階段也有很多細微的不同。美國原國傢安全顧問、國際政治專傢基辛格在他的《論中國》一書中(2011年齣版)迴顧瞭次世界大戰的曆史之後,總結道:曆史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因為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們可以有意識地去改變曆史的自然趨勢。如果認為一切都已經由曆史決定瞭,那就是曆史束縛論、曆史虛無主義。
而曆史客觀主義——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有人批判曆史客觀主義,認為曆史客觀主義是不犯錯誤、自我保全的掩護傘。哪裏有不犯錯誤的聖人呢?不能因為害怕犯錯誤就不創造曆史。我的想法不盡相同。學習和研究曆史不僅僅是為瞭從個人角度明哲保身,還為瞭保持和鞏固國傢和天下的穩定與發展。曆史的確是需要創造的,束手待斃就太消極瞭。所以基辛格倡議,中美兩國要攜手共建橫跨太平洋的21世紀,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其實,弗格森的用意也是讓中美兩國有意識地剋服不利於安定的想法、做法,避免進入惡性循環的軌道。基辛格的倡議就更加積極主動瞭。無論如何,大傢的目的是一樣的。
報道這些美國專傢(個彆人是英國人)對中國的看法,不能脫離美國的社會氛圍和政治氣候,否則我們怎麼知道美國人不是用雙重標準對人和對己呢?正因為美國人相信法製和民主,這些“雙刃劍”纔在美國國內時常掀起軒然大波。總統領導的政府執行機構不但不能為所欲為,而且連看起來閤情閤理的政策主張都很難變成現實。2010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旨在把沒有醫療保險的1/6的美國人納入醫療體係,同時又控製醫療成本的新醫改法案《病人保護和經濟適用法案》(PPACA),被26個州政府聯閤起來告上高法院。本書繼《哈佛經濟學筆記2》第二章《有關醫療體係的政治與經濟》之後跟蹤記錄瞭這個法案2012年在高法院的險勝過程。比聯邦政府的法案遇到州政府的法律阻撓更常見的,是聯邦政府每年提交國會的財政預算的審批過程。美國財政預算幾乎每年都因為國會議員爭吵不休而一拖再拖——爭吵的內容不一而足,從預算項目的分配到自己限製自己的債務上限額度,再到是否應該完全取締這個上限等,以至於美國聯邦債務時而麵臨違約,或者聯邦政府麵臨乾脆關門的危險。美國國會的權力和法律對程序正義的保護可想而知。
美國人怎樣看待他們自己社會裏的挑戰可以代錶他們的價值取嚮和國傢特徵一事呢?這在奧巴馬總統的講演中有集中體現。奧巴馬不但不能顯示齣對民主法製的不耐煩,而且還要贊揚國父先賢們的智慧:那些美國建國文件所代錶的精神讓美國的機製根深蒂固、經久不衰。奧巴馬隻能真誠地呼籲美國人民及其民選代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他的講演可能由於多種原因沒有什麼實際效果,但其中滲透著:反暴力、反欺壓、保護人權的價值觀;鼓勵創新創業的熱情;無論種族膚色、傢庭背景、年齡尊卑,永遠可以重新開始、實現自我的信心和能量;明天一定比今天更美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些永遠令人欽佩和嚮往。美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和總體態度隻有被放在更大的美國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的框架下,纔能被更全麵、確切地理解。這就是本書的第四章《美國怎樣贏得未來》。
在國傢間關聯度日益高漲的今天,任何國傢都無法脫離世界大氣候而獨善其身。僅僅有美國的視角還不夠,我們還需要“走齣去”,看到更大的世界。薩默斯在一次記者采訪中說:“美國人很容易認為自己的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很難想象人們對世界還能有不同的看法。”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就提供瞭另一種東西結閤、值得體味的世界觀。他的思想不但使新加坡從半個世紀前一個破舊的小海港變成今天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城市國傢,而且還能為中國人思考自己的發展道路和價值取嚮提供參考,幫助中國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12年前我去新加坡旅遊之後寫瞭關於《李光耀自傳》的讀書筆記,現在讀起來仍然覺得值得分享,於是把它翻譯成中文,收錄在這裏。讀者可以由此窺探新加坡的曆史和精神。和新加坡的一些精英一樣,日本和印度的大使也把他們的聲音帶到哈佛。這個多邊關係的萬花筒就是本書的第二章《中美關係與亞洲區域格局》。
長期居住在哈佛大學校園附近,讓我不知不覺地被“再教育”,在人到中年有兒有女的時候思考教育的意義。我們應該怎樣教育孩子?應該怎樣定義成功?為什麼要追求成功?不成功又如何?縱觀哈佛校長及其他教育人士的講演,一種更寬廣的定義清晰可見。我原以為,比所謂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自我實現,隻要能做有意思、有意義、自己喜歡的工作,就無怨無悔瞭,狹義的成功隻是偶然而已,隻能聽之任之。但事實上,還有比自我實現更重要的人生觀,那就是對“真”的尊崇、對“善”的信守。這個思想地無中外,時無古今,都是相通的。西方大學教育的本源在古希臘的人生哲學,追求“一己之修明”;儒傢傳統裏則說,學問的大精神是在“明明德”。一句話,教育的目的在於“立人”。有瞭“正確”的人生觀之後,創新纔有可能發生,成績纔有可能被創造。
這本書中每一章節所關心的問題都可以展開為一本書或幾本書,而成為內容單一的學術專著,但那不是我的寫作目的。這個世界上高、精、尖的專業書籍浩如煙海,無所不在。但對於年輕讀者來說,他們需要的往往是對“麵”的普及性、介紹性讀物,比一般報紙雜誌的內容要更深入、更係統,但又不需要研讀晦澀的專業術語就能明白。他們不缺少聰明纔智,更不缺少時間精力,但缺乏對事物的感覺以及對未來學業和事業選擇方嚮的把握。
如果年輕人在讀完我的三本書之後,能對書裏所提齣的問題有些基本瞭解和整體把握——不片麵,不偏頗,更不極端;如果我的書能幫助他們開闊視野,找到自己熱愛的專業和事業,義無反顧地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點麵結閤”,那將是我大的滿足和榮幸。書中任何不確切之處都是作者的責任,歡迎讀者朋友指正。
陳晉
2013年4月26日
於美國劍橋
(1)從國際體係的角度思考國際問題
站在設計國際遊戲規則的視角上,庫珀建議中國從國際體係的角度齣發思考國際問題。什麼是國際體係的角度呢?例如,齣口創匯解決就業對剛剛起步的某個發展中國傢可能是好事,但這個辦法不能推廣,因為如果每個發展中國傢都這樣做,整個係統受不瞭。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也是一樣的。有國傢盈餘,就一定有國傢赤字,這個係統應該如何調整這個不平衡呢?這就是所謂的“調整國際收支”。庫珀處理國際問題的基本思考方式是:如果你不喜歡彆人的方案,那你說應該怎麼辦?對彆人的提議僅僅說“no”是不夠的,消極抵抗不能解決任何國際問題。
庫珀首先肯定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中的驚人錶現:真實GDP增長瞭16倍,這意味著9.8% 的年均增長,8.8%的人均年均增長。這樣的高速增長在1980年是始料不及的,沒有人能在30年前預計這麼好的經濟錶現。他說,這是令人歡欣鼓舞的,但是他不理解近一些關於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的討論:有人說中國在美國和歐洲建立的國際體係裏沒有足夠的聲音。對此,庫珀說,他不是中國問題專傢,不知道這種說法是中國人自己的抱怨,還是外國人對中國人想法的猜測和解釋。但無論如何,他覺得這種抱怨不可思議:正是在美國和歐洲建立的這個國際體係裏,中國一方麵鼓勵齣口、解決就業,另一方麵得益於外國直接投資帶來的先進技術,中國經濟纔得以有長足的發展。中國應該慶幸有這樣的國際體係允許並鼓勵中國的經濟發展。
(2)中國經濟走嚮世界的代價:接受世界範圍的檢查
在中國如何處理與世界關係的問題上,庫珀有兩個政治見解:中國與世界融入得越深,中國國內政策就越要麵對世界範圍的審視、指責,還有修改建議。很多中國人認為,這是對中國不友好、“反中國”的錶現。“其實他們錯瞭”,庫珀不排除有極少數人的確對中國不友好,但認為這絕不是主流。
“中國國內政策要接受世界範圍的檢查和挑戰是中國經濟成功、走嚮世界的代價”。中國是世界上大的齣口國,很快就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作為齣口大國、進口大國、資本流齣大國和資本流入大國,都會使中國國內政策與外國人息息相關。外國人自然會指手畫腳,大聲說他們不喜歡某某政策。在這方麵,中國並不特殊,日本也是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用瞭大約1/4世紀的時間,從世界第七大經濟體增長到第二大經濟體。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國內政策也同樣要接受外來的檢查和批評。這僅僅是成功的代價,是客觀現實,不是“反中國”或“反日本”的主觀意願在作怪。
(3)成為世界領導的兩種辦法
庫珀的第二個政治見解是關於世界體係中領導地位的問題。成為領導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起模範帶頭作用;另一種是成為發起人,遊說其他人以達成共識。庫珀說,中國成功的經濟增長和基本不帶意識形態色彩地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已經顯示瞭中國大陸在日本、韓國和中國颱灣之後的模範帶頭作用,人們已經開始議論“中國模式”。其實,中國並沒有什麼宏偉的全盤計劃,中國有的是鄧小平多年前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和探索精神。他們先在部分地區試行新政策,如果成功,再推廣擴大。
在成為發起人方麵,中國要主動管理、協調國傢間的關係,以維護和提高全球整體的係統。如果中國不同意其他發起人的方案,中國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像朝鮮和古巴那樣完全退齣國際體係,但這在今天的中國難以想象;另一種是提齣新的方案,發起討論,多方徵求意見,然後再修改,再討論,直到達成多方共識。
要想使中國的提案成為世界體係的一部分,中國必須從整個體係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中國想成為發起人,中國必須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知道自己的提案要被修改,甚至有可能被完全否定。美國就有多次被否決的經曆。如果中國領導人顧及“麵子”,沒有十拿九穩的提案就不願意拿齣來供多方討論,那麼中國很難成為世界體係的設計者。
(4)應該如何理解“美國霸權”
政治學傢把過去的60年稱為“美國霸權”時代。中國的一些領導人也選擇用這個詞描繪美國的領導地位。其實,“霸權”的定義並不清楚——什麼是霸權?如果“美國霸權”是指美國起主導作用,那麼這個詞是正確的。“二戰”以後,除瞭蘇聯在軍事領域有抗衡的實力以外,美國在所有領域幾乎所嚮無敵。如果“美國霸權”是指美國在國際事務中說一不二,有決定性作用,那麼使用“美國霸權”這個詞就是錯誤的。我們基本可以說,沒有美國的閤作,主要國際條約不能落實。即便如此,也有例外:《聯閤國海洋法公約》 (美國政府同意瞭,但國會否決瞭)、國際刑事法院和《聯閤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都在缺少美國支持的情況下成立瞭。
如果“美國霸權”指的是,美國可以隨意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其他國傢,這是完全錯誤的。美國在國際談判和國際關係中有太多的不如意:1954年美國支持的歐洲國防社區就被法國上議院否決;美國在1958年就希望英國加入歐洲經濟體,但英國直到1973年纔加入。此外,歐洲自由貿易區的建立,1967年肯尼迪迴閤貿易談判中關稅減少的程度,1971年史密斯協定貨幣匯率重調的幅度等都與美國的初衷相去甚遠,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些事情發生的年代看似久遠,但實際上“美國霸權”指的就是這個年代。美國並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美國
哈佛經濟學筆記3 : 眾多視角來解讀中國的崛起、世界格局的變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挺好,買德軍三大文件送的,全新有塑封定價35
評分收到瞭,就是有點老,2014年齣版的書,
評分書很好我很喜歡,質量不錯,快遞很快。
評分本書做為階段性曆史迴看,還是挺有價值的,從老外的視角看中國
評分好,快遞快,這個價買到不錯瞭
評分好書,為賣傢點一個大大的贊
評分價格便宜,快遞速度雖然沒有京東自營店那麼快,但也是不錯的~
評分書很好。漲知識。
評分包裝細緻,兩層包裹書籍毫發無損,圖書很好,非常喜歡
哈佛經濟學筆記3 : 眾多視角來解讀中國的崛起、世界格局的變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