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古代军事文化的一颗璀璨的宝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瑰宝。
不仅是一部兵书,和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更是华夏智慧与朴素思想的象征,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
谈兵论战,集“韬略”、“诡道”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战争艺术、军事哲学、战略战术、军队建设、作战原则、后勤保障等问题,并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战略思想。
内容简介
《图解孙子兵法(美绘版)》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年及之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这部书对后世的军事家和政治人物有着深刻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各国军事家争相研读的一部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孙子兵法》概论
第一节 兵学鼻祖:孙子
第二节 历史发展的必然:《孙子兵法》的成书背景
第三节 武经冠冕:《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第四节 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第五节 心理战理论:《孙子兵法》心理学思想
第六节 全面认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文化性
第七节 久负盛名:《孙子兵法》在国内的影响
第八节 备爱推崇:《孙子兵法》在国外的声誉
第二章 《计篇》详解
第一节 兵者,国之大事:用兵的重要性
第二节 决定战争的胜负:五事七计
第三节 兵者,诡道也:诡道十二法
第四节 战前的准备:未战先算,多算多胜
第五节 著名战役:吴越之战
第六节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七节 乱而取之:刘备浑水摸鱼取南郡
第八节 未战先算:汉高祖取英布
第九节 能而示之不能:司马懿诈病夺权
第十节 用而示之不用:杨行密诈瞎诛叛
第三章 《作战篇》详解
第一节 战争依赖于经济:日费千金
第二节 作战宜速战速决:兵贵神速
第三节 因粮于敌,以战养战:以敌方资源补充自己
第四节 “二战”中的第一场战役:德国闪击波兰
第五节 兵贵胜,不贵久:秦赵邯郸之战
第六节 让敌人的物资为我所用:李牧巧施“美马计”
第七节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秦始皇劳民伤财遭灭亡
第八节 卒善而养之:李想优待战俘为己所用
第九节 坚壁清野:拿破仑兵败俄国
第四章 《谋攻篇》详解
第一节 作战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二节 以智谋取胜的方法:伐谋和伐交
第三节 以武力取胜的方法:伐兵和攻城
第四节 用兵的原则:敌我兵力不同所应采取的方法
第五节 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第六节 通过外交战胜敌人:烛之武伐交退秦师
第七节 通过智谋战胜敌人:墨子伐谋救宋国
第八节 伐谋、伐交、伐兵的综合应用:鸣条之战
第五章 《形篇》详解
第一节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自保而后求胜
第二节 作战的两种基本形式:攻与守
第三节 实力决定胜负:兵法的五项原则
第四节 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镇南关大捷
第五节 创造条件,寻机制胜:伍子胥疲楚败楚
第六节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袁崇焕筑城御金兵
第七节 胜于易胜:宿北战役
第六章 《势篇》详解
第一节 用兵作战必须掌握四个环节:分数、形名、奇正、虚实
第二节 灵活运用战术:奇正变幻无穷
第三节 充分利用有利态势:造势
第四节 以利动之:假道灭虢
第五节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曹操择人而任势
第六节 出奇制胜:太原之战
第七节 蓄势待发,一击即中:伯颜顺势除政敌
第八节 示形动敌:城濮之战
第九节 避强击弱,示形于敌:耿弁胶东平张步
第十节 示弱于敌:朱仙镇之战
第七章 《虚实篇》详解
第一节 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第二节 军队作战所处的两种基本态势:实和虚
第三节 兵无常势者:敌变我变,因敌制胜
第四节 避实就虚:围魏救赵
第五节 因势利导,争取主动:马陵之战
第六节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李广计退匈奴兵
第七节 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空城计
第八节 佚能劳之:铁木真疲敌胜乃蛮
第九节 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张巡草人借箭
第八章 《军争篇》详解
第一节 争取先机之利:军争
第二节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军争的利弊
第三节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的指导原则
第四节 四治之法: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第五节 以迂为直:楚王假道灭蔡国
第六节 智激将士:阿骨打胜辽军
……
第九章 《九变篇》详解
第十章 《行军篇》详解
第十一章 《地形篇》详解
第十二章 《九地篇》详解
第十三章 《火攻篇》详解
第十四章 《用问篇》详解
第十五章 《孙子兵法》在现代的应用
精彩书摘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基础,而战争却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它是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也是最残酷的一种方式。它冷酷无情,强迫失败者以流血的方式向胜利者臣服。战争的结局,直接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命运,并且是用“生”与“死”、“存”与“亡”这种最极端的方式和最惨痛的代价来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命运。战败的一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必须接受“死”与“亡”的命运。
纵观世界历史,从三国时代的刘玄德因意气用事而命丧白帝城,到近代美国直接出兵介入朝鲜战争,从法国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失败到法西斯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国家的领导者和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充分考虑战争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不能有丝毫疏忽大意。
正是在这种“慎战”思想的指导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和平。我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居于世界霸主地位,但我们从来不曾恃强凌弱,更没有发动过一次侵略战争。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典型的例子,当时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和工艺,没有侵占他国一寸土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以及中国人民乐意与世界人民交流的诚意。
……
《风雅颂: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 内容简介 《风雅颂: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类诗歌的简单罗列,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中国古诗词置于其历史、文化、哲学乃至音乐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与解读。它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藩篱,去感受那些凝结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情感的文字,理解它们为何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仍触动人心。 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它以“风、雅、颂”这《诗经》中的三大体裁为线索,但这并非简单的分类,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延伸至汉魏六朝、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辉煌诗篇。 第一部分:风雅之起,诗心初萌 在“风”的部分,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诗经》的源头。《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鼻祖,其“风”篇以质朴的语言,记录了民间的情感、生活、劳作与思念,展现了最真实的人性。《诗经》的“风”不仅是劳动人民的歌谣,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百态的一面镜子。本书将从《诗经》的产生背景、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如赋、比、兴)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解析其“风”的魅力,探讨它如何奠定了中国诗歌朴素写实的基础。我们将看到,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却蕴含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求、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社会不公的隐忍与反抗。 接着,“雅”篇则会将目光投向《诗经》中更为精致、典雅的部分,以及在此之后,汉魏风骨的雄浑、六朝宫体的绮丽,直至唐诗的盛世华章。“雅”所代表的,是从民间走向庙堂,从朴素走向精工的诗歌演变。本书将重点分析汉魏诗歌的慷慨悲壮,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所蕴含的生命哲学,以及曹植的“七步诗”所展现的兄弟情谊与才情。随后,我们将步入六朝,感受其诗歌在形式上的创新,如声律的讲究,以及内容上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但本书的重点将放在唐诗的“雅”上,并非仅仅罗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的名篇,而是从诗歌的题材、风格、意境等多个维度,剖析唐诗为何能达到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盛唐气象”如何体现在诗歌中?“诗仙”李白的浪漫飘逸,“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禅意山水,以及白居易的通俗晓畅,都将被细致地剖析,并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揭示其艺术成就的深层原因。 第二部分:颂歌飞扬,精神回响 “颂”篇,在《诗经》中,它更多地承载着祭祀、颂扬的功用,带有庄重、肃穆的色彩。然而,本书对“颂”的解读,将远远超越其最初的含义,而是将其引申为中国古诗词中那些旨在歌颂、赞美,以及寄托崇高理想与民族精神的篇章。这包括了屈原的《离骚》中那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主义与家国情怀,以及历代文人志士在忧国忧民、感怀壮志时所创作的那些振聋发聩的诗篇。 从宋代苏轼的豪迈旷达,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辛弃疾的精忠报国,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诗词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国家兴衰、个人荣辱时的那种不屈的意志和高昂的精神。本书将探讨这些“颂歌”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韵律之美,意境之魂 除了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诗歌的梳理,《风雅颂》还将花费大量的篇幅,深入剖析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 韵律之美: 本书将从音韵学、格律学的角度,解读中国古诗词的音乐美。我们将探讨近体诗的平仄、对仗、押韵等格律要求,理解这些看似严苛的规则,是如何赋予诗歌以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例如,为何“平仄仄平平”的句式会让人感到舒缓,而“仄平平仄仄”则可能带来一种紧凑感?我们将分析不同诗歌体裁(如五言绝句、七言律诗、词、曲)在韵律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声调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同时,本书也会强调,格律并非束缚,而是助推艺术表达的翅膀,是让诗歌“声入心扉”的法门。我们会探究那些打破常规,却依然传世不朽的诗篇,分析其成功的秘诀。 意境之魂: “意境”是中国古诗词最为迷人的核心魅力之一。本书将认为,意境的营造,是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艺术过程。我们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解读意境的形成: 情景交融: 这是意境的核心。我们将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例,分析诗人如何将静谧的月夜、空灵的山泉与内心的宁静融为一体。再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展现了家国之忧如何让眼前的美景也染上了悲伤的色彩。 白描与象征: 有时,一句简练的白描,如“枯藤老树昏鸦”,就能勾勒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有时,通过对特定意象(如梅、兰、竹、菊,柳、鸿雁)的运用,诗人能够传达出更深邃的情感与哲学思考。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象征手法,理解它们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留白与联想: 真正伟大的诗歌,往往不是将一切都说透,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感受。本书将探讨“留白”的艺术,以及它如何激发读者的联想,让诗歌的生命力得以延续。例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并没有具体描述愁绪的形态,而是以一江春水作比,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时间与空间的流动: 诗歌如何通过对时间的推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空间的转换(从“寒炉对妻儿”到“战士出征”),来营造深邃悠远的意境。 第四部分:时代回响,传承之光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将目光移至近现代。虽然主题是中国“古”诗词,但我们不能忽视其在近现代的生命力。本书将探讨古诗词如何影响了近现代文学,又如何被近现代人所继承、创新与解读。它将关注那些在动荡年代,依然有人在吟咏古诗,从中汲取力量的故事;以及一些现代作家如何借鉴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结语 《风雅颂: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与意境》不仅是一部诗歌鉴赏的指南,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回溯与探寻。它将带领读者在音韵的流淌中感受古人的悲喜,在意境的深邃中体会生命的哲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仅是认识了若干优美的诗句,更是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情感与美学的伟大国度,理解中国文化为何能够如此悠久而富有生命力。本书力求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结合适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但始终保持以读者为中心,让那些曾经遥远而高雅的诗篇,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我们当下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