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沉浸在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之中,不得不说,郑观应先生的思想之深刻,视野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我尤为关注的是他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看法。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敏感的问题。郑观应在书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批判,也有借鉴,展现了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强调要从中汲取精华,并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萌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他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阐释。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这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能够独立思考、批判借鉴的先驱者形象。
评分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最近细读了其中关于郑观应对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在那个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年代,他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他提出的关于兴办实业、发展商业、鼓励贸易,从而增加国家财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设想,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富足,还看到了教育和文化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他对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担当。他所提出的许多关于如何制定合理税收、如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构想,虽然在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难以完全实现,但其思想的光芒,却穿越了时空,闪耀至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之中,心怀天下、关注民瘼的伟大灵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民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评分终于等到《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套装到货,这八册沉甸甸的书籍,光是拿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物及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郑观应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实业家、思想家,他的言论和著作无疑是理解那个转型期社会的重要窗口。翻开第一卷,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深邃思考。从经济制度的改革,到对外贸易的策略,再到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郑观应的视野是如此开阔,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急切希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先贤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火花,体味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书中那些关于“救亡图存”的呐喊,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具体规划,都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他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既看到了其局限性,又肯定了其积极作用,这种辩证的视角,对于我们认识那段复杂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逐一细读这八册,深入了解郑观应先生的生平、思想和实践,相信这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学习和精神之旅。
评分拿到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所收录的文献内容十分契合,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郑观应对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论述。在那个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年代,如何发展自己的工业,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是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的课题。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等著作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商战、实业救国的主张,其超前性和前瞻性,让我惊叹不已。他提出的许多具体举措,比如鼓励民间设厂,发展近代金融,甚至对于股份制的设想,都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扶持本土产业,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自强”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更是强调了制度、人才、文化的全面革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将爱国热情与科学理智完美结合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用自己的笔触,为民族的觉醒和发展贡献了智慧的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晚清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窗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呈现了郑观应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观点和思想。我特别深入地阅读了他关于“富强”之路的论述。在那个国力衰微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郑观应的贡献在于,他不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提出了多方面的解决之道。他对于国家体制、法律制度、教育体系的改革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安排。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艰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引进技术、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建立近代化企业的具体设想,都显得尤为宝贵。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前不久,同为先行者以及洋务运动参与者的郑观应(1842─1921)著作,由中华书局结集为《郑观应集》出版。此前,晚清思想先驱郭嵩焘(1818-1891)的著作,结集为《郭嵩焘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一个世纪以后,品读两位先行者的著作,再联系到他们自身的境遇,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无现实意义。
评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世纪80年代的“真理标准”讨论,使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了一句通行语。
评分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世纪80年代的“真理标准”讨论,使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了一句通行语。
评分初,朝议贼势强,发广东、湖广兵合剿。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冈既灭,湖广兵始至。及平浰头,广东尚未承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进右副都御史,予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
评分郭嵩焘和郑观应都是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并且心态开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是从实践中得来。
评分前不久,同为先行者以及洋务运动参与者的郑观应(1842─1921)著作,由中华书局结集为《郑观应集》出版。此前,晚清思想先驱郭嵩焘(1818-1891)的著作,结集为《郭嵩焘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一个世纪以后,品读两位先行者的著作,再联系到他们自身的境遇,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无现实意义。
评分比郭嵩焘小24岁的郑观应,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超越了物质层面。作为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他认为社会制度与科技是体与用的关系。他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这不能使中国强大。其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系列方案,迅速引发轰动。张之洞评点称:“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然而,清政府的改良迟缓,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比郭嵩焘幸运,郑观应没有遭遇到官僚们的羞辱——显然,甲午战争的惨败和羞辱,已经让天朝的官员们深受震撼。
评分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评分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诇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