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套装共共8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套装共共8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东元 编
图书标签:
  • 郑观应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集
  • 清史
  • 思想史
  • 经世致用
  • 改革
  • 中国近代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6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969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著名思想家,长期经营近代工商业,社会活动超过半个世纪,早年曾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办等职,在外贸、金融、航运、工矿、铁路乃至慈善等众多领域都有重要建树。其《盛世危言》首次提出了商战思想,是集中反映近代改良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套装共共8册)》收录郑观应关于改良思想的全部已刊著作,包括《盛世危言》、《盛世危言后编》、《救时揭要》、《易言》等,附录详细的生平资料和编者根据多年研究成果编纂的郑氏年谱,搜罗完备,标点准确,堪称郑观应著作的定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盛世危言后编
《盛世危言后编》序
《盛世危言后编》匡庐山观妙道人戴序
《盛世危言后编》潘序
《盛世危言后编》何序
《盛世危言后编》自序

卷一 道术
玉封通明教主权圣定一普济真君陈抱一祖师
道术编序文
《阴符经》序
《道德经》序
《通元真经》序
《冲虚至德真经》序
《周易参同契》序
《唱道真言》序
重镌《心经》序
《指玄篇》序
《吕祖诗文集》序
《吕祖师诗集》序
《修真传道集》序
《吕祖灵应迹》序
悟真篇
复罗君星谭书
《神功广济先师救化宝忏》序
《金丹真传》后序
重刊《慧命经》序
重刊《金仙证论》序
《群真玄奥集》序
张三丰先生《玄要篇》序
《剑侠传》序
致梁纶卿道友书
【附录】《吕祖师警御女之术》
呈张欧冶真人书
致三山沈星海观察书
与同道论修真大略
答曹一峰先生书
致青城养玄子潘公书录寄罗人楷世兄
致杨了悟、何善园、陈灵甫、卢钧堂诸君书
上张三丰祖师疏文
答张君弼士、张君润生论调息书
答直隶司君新三、云南黎君灿阶书
致芜湖道袁爽秋观察书
【附录】张三丰真人《大道论》上篇
……
卷二 学务
卷三 立宪
卷四 政治
卷五 军务
卷六 开垦
卷七 工艺
卷八 商务
卷九 铁路
卷十 船务
卷十一 矿务
卷十二 电报
卷十三 铁厂
卷十四 赈务
卷十五 杂著

精彩书摘

  李含虚先生筑基、炼己之道,有小筑基、大筑基、外炼己、内炼己四端。小筑基者何?摄元阳而人内鼎,胎息绵绵,然后生后天之药,而行玉液之功。此孙、陶一派所谓筑基。既毕,乃敢得药,内药凝结乃敢炼己者也。大筑基者何?养灵珠而生外铅,金水溶溶,勤行周天之妙,而完尽性之功。此集解一篇所谓开关辟筑基路以得药助,筑基需以炼己,了筑基事者也。内炼己者何?河车之事,玉液之功,即《参同契》所载内以养己之论也。外炼己者何?万象皆空,一尘不染,即古人所谓“对境忘情”之旨也。要之内药是大筑基,大筑基即是养己,仍助内炼,内炼仍须外炼。词虽异而事则同也。
  孙教鸾真人云:若不开关展窍,遽言筑基,乃是隔靴搔痒,无益于事。盖鼎器立则神气交,神气交则积累厚,积累厚则冲突键,冲突键则关窍展,关窍展则逆运之途辟,河车之路通矣。含虚真人又云:下手之初,务要牢持筋骨,力战睡魔,塞兑垂帘离诸亲是也。我圣师陈抱一真君教人性、命双修,行清静而补者,理中有法,不得已始用鼎。而用鼎之法《金丹真传》言甚详晰。其《修真入门》一篇足为后学津梁。谨录于后:
  夫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纯阳为仙,纯阴为鬼,半阴半阳则为人。阳气胜则百病不生,阳气衰则诸患侵体。盖阳衰者皆因精、气、神不足。不足者必须补之。《契》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从内守,气从外生。补阴必用阳,补阳必用阴。皆言补气之法。然补气之法理出两端。有清静而补者,必须定心端坐,调息归根,候一阳之初生,采先天之正气,聚于丹田。久则丹田气满,充于五脏。五脏气足,散于百骸。百骸气全,自然撞透三关,由前降人黄庭,以身中之坎填身中之离,结胎脱体,功用固神。但既漏之身难以速补,已放之心不能遽收。不若阴阳相补,有所凭藉,不大劳神,入门为易也。必用鼎器先开关窍,然后补气补血。鼎器者何?即《悟真》云灵父圣母也。其用之时神交体不交,气交形不交,男不宽衣,女不解带,敬如神明,爱如父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者,此也。夫己者外阳而内阴,其卦属离在内者精神而已。将彼气血以法追来,收入黄庭官内,配我精神,炼作一家,名为四象和合。猜为采战者未得真传,经云:“六小无伤两国全,神仙无利己损人之事。”气不散乱精不泄,神不外游血入穴,攒来四象进中宫,何愁金丹不自结!此为筑基之功,复成乾健之体。功夫到此,图子者必生聪明端正之男、长命富贵之子;保守无漏,可作人仙;再行炼己还丹,调婴面壁,现出阳神者,为天仙。
  ……

前言/序言


《醒世良箴:郑观应集》 一、 巨擘的时代回响 本书所收录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巨擘、杰出的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郑观应先生的文集。作为近代中国转型时期一位具有前瞻性、批判性眼光的思想巨匠,郑观应先生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宏大的视野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郑观应集》正是这一宝贵财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了解郑观应先生思想的全景式呈现,更是洞察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理解那个时代复杂思潮涌动的一扇重要窗口。 这套八册的文集,精心汇集了郑观应先生毕生创作的各类文献,涵盖了他思想的方方面面,从他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学习借鉴,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从他对国家出路的积极探索,到他对民族危机的深刻警示。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见解之独到,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 时代洪流中的砥柱 郑观应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古老的帝制摇摇欲坠,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国门,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的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寻求出路,如何振兴中华,成为无数仁人志士日夜思索的根本问题。 郑观应先生正是这股时代洪流中的一位关键参与者和深刻思考者。他不像许多沉溺于故纸堆的守旧派,闭目不见西方的新鲜事物;他也不像一些激进的革新者,仅凭一腔热血而缺乏对现实的细致体察。他以一种更为务实、更为辩证的态度,既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和思想,又试图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寻找革新的根基,他看到了“中国病”的深层原因,也看到了“中国药”的可能方向。 三、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郑观应集》之所以价值连城,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一) 对洋务运动的反思与升华: 郑观应先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理论家。《郑观应集》中收录了大量关于他参与创办企业、筹划海防、兴办学堂的奏折、书信、报告等。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作为一名实业家和官员,如何身体力行地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实践。 然而,他并非洋务运动的盲目鼓吹者。他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识到,单纯引进西方技术,而忽视制度、思想的改革,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的。他开始超越“器物”的层面,开始思考“制度”和“文化”的变革。 (二) 经济思想的开创性: 郑观应先生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是一位开创者。他提出的“商战”理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思路。他认为,要抵御列强的经济侵略,必须发展本国民族工商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他强调“富国强兵”、“富商强国”的理念,并对如何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广办各业”、“设银行”、“定章程”、“育人才”等等。 他的《盛世危言》一书中,关于“振兴商务”、“仿行西法”、“劝兴机器”、“设海关”、“筹海防”等篇章,集中体现了他对中国经济出路的深邃思考。他预见到,经济的强大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根本保障,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 政治思想的敏锐洞察: 郑观应先生对中国政治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反对官场腐败、效率低下,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他看到了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上的某些优势,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借鉴思考。虽然他未能像后来的革命家那样提出推翻帝制的激进主张,但他对君主立宪、建立责任内阁等政治改革的探索,体现了他对国家政治未来的积极构想。 (四) 教育思想的远见卓识: 郑观应先生深知“教育救国”的重要性。他积极倡导兴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他认为,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人才,是国家实现近代化的关键。他对科学、算学、外语等学科的重视,以及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强调,都显示了他超越时代的教育远见。 (五) 文化批判的深刻性: 在文化层面,郑观应先生既不是全盘否定传统,也不是盲目崇拜西方。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保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他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阻碍社会进步的糟粕,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并试图将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 四、 珍贵的文献价值 《郑观应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思想的深度,更在于其珍贵的文献价值。 一手史料的宝库: 这套文集收录了大量郑观应先生亲笔撰写的奏折、信函、序跋、论著、日记、诗文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思想史等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通过阅读这些原始文献,我们可以直接聆听郑观应先生的声音,体察他的思想轨迹,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历史研究的基石: 无论是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还是思想史研究者,都能在这套文集中找到宝贵的资料和深刻的启迪。它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启迪今人的智慧: 郑观应先生的思想,并非只属于过去。他关于如何应对外部挑战、如何发展经济、如何改革制度、如何传承与创新文化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创新意识,更是对当代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 结构与编排 《郑观应集》(套装共8册)的编排,力求系统、全面、清晰。每一册都根据内容的性质和主题进行划分,例如,有的侧重于经济论述,有的侧重于奏折奏议,有的侧重于思想杂文,有的则收录其个人交往的书信等。这种科学的编排,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更有条理地理解郑观应先生的思想体系。 体例严谨: 编者在整理和校勘过程中,遵循了严谨的学术体例,力求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释翔实: 对于一些古代典籍、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都配有详细的注释,方便读者理解。 索引便捷: 考虑到读者查阅的便利性,可能在部分卷末附有索引,便于读者快速检索。 六、 结语 《郑观应集》是一部集思想性、史料性、研究性于一体的鸿篇巨制。它不仅是对一位伟大历史人物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次深度回眸。通过阅读这套文集,我们不仅能深入了解郑观应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更能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以及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艰辛历程。这部巨著,值得每一位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国思想史、对中国未来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反复研习。它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历史的沧桑;它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沉浸在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之中,不得不说,郑观应先生的思想之深刻,视野之宏大,令人叹为观止。我尤为关注的是他对中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看法。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极其重要且敏感的问题。郑观应在书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批判,也有借鉴,展现了一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强调要从中汲取精华,并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结合,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体系。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萌芽,在他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且他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阐释。让我深受启发的是,他并不认为这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这种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能够独立思考、批判借鉴的先驱者形象。

评分

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带给我一场思想的盛宴。我最近细读了其中关于郑观应对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关注。在那个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的年代,他并没有回避这些现实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如何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他提出的关于兴办实业、发展商业、鼓励贸易,从而增加国家财富、提高百姓生活水平的设想,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富足,还看到了教育和文化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他对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于社会公平的朴素追求,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担当。他所提出的许多关于如何制定合理税收、如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构想,虽然在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下难以完全实现,但其思想的光芒,却穿越了时空,闪耀至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之中,心怀天下、关注民瘼的伟大灵魂,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为民族的未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评分

终于等到《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套装到货,这八册沉甸甸的书籍,光是拿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晚清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物及其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而郑观应作为那个时代重要的实业家、思想家,他的言论和著作无疑是理解那个转型期社会的重要窗口。翻开第一卷,首先吸引我的是他对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深邃思考。从经济制度的改革,到对外贸易的策略,再到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郑观应的视野是如此开阔,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旧具有现实意义。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结合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急切希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先贤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感受他思想的火花,体味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书中那些关于“救亡图存”的呐喊,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具体规划,都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他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既看到了其局限性,又肯定了其积极作用,这种辩证的视角,对于我们认识那段复杂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逐一细读这八册,深入了解郑观应先生的生平、思想和实践,相信这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学习和精神之旅。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最让我惊喜的是其装帧设计。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所收录的文献内容十分契合,让人在阅读之前就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我尤其关注的是其中关于郑观应对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论述。在那个列强环伺、内忧外患的年代,如何发展自己的工业,摆脱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是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的课题。郑观应在《盛世危言》等著作中提出的那些关于商战、实业救国的主张,其超前性和前瞻性,让我惊叹不已。他提出的许多具体举措,比如鼓励民间设厂,发展近代金融,甚至对于股份制的设想,都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历史文献,更是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思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扶持本土产业,仍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自强”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更是强调了制度、人才、文化的全面革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将爱国热情与科学理智完美结合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用自己的笔触,为民族的觉醒和发展贡献了智慧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对晚清的社会思潮和改革实践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郑观应集》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关键历史时期的重要窗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系统地呈现了郑观应这位重要历史人物的观点和思想。我特别深入地阅读了他关于“富强”之路的论述。在那个国力衰微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思考如何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郑观应的贡献在于,他不仅仅停留在空泛的口号上,而是深入分析了中国落后的根源,提出了多方面的解决之道。他对于国家体制、法律制度、教育体系的改革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认识到单纯依靠引进西方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制度安排。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以及改革的艰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引进技术、如何培养人才、如何建立近代化企业的具体设想,都显得尤为宝贵。这套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前不久,同为先行者以及洋务运动参与者的郑观应(1842─1921)著作,由中华书局结集为《郑观应集》出版。此前,晚清思想先驱郭嵩焘(1818-1891)的著作,结集为《郭嵩焘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一个世纪以后,品读两位先行者的著作,再联系到他们自身的境遇,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无现实意义。

评分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世纪80年代的“真理标准”讨论,使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了一句通行语。

评分

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世纪80年代的“真理标准”讨论,使得“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了一句通行语。

评分

初,朝议贼势强,发广东、湖广兵合剿。守仁上疏止之,不及。桶冈既灭,湖广兵始至。及平浰头,广东尚未承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进右副都御史,予世袭锦衣卫百户,再进副千户。

评分

郭嵩焘和郑观应都是睁眼看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并且心态开放。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是从实践中得来。

评分

前不久,同为先行者以及洋务运动参与者的郑观应(1842─1921)著作,由中华书局结集为《郑观应集》出版。此前,晚清思想先驱郭嵩焘(1818-1891)的著作,结集为《郭嵩焘全集》,由岳麓书社出版。一个世纪以后,品读两位先行者的著作,再联系到他们自身的境遇,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无现实意义。

评分

比郭嵩焘小24岁的郑观应,对于西方文明的认识超越了物质层面。作为洋务运动的参与者,他认为社会制度与科技是体与用的关系。他批评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科技,而不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这不能使中国强大。其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系列方案,迅速引发轰动。张之洞评点称:“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之统筹全局择精语详”。“上而以此辅世,可谓良药之方;下而以此储才,可作金针之度”。然而,清政府的改良迟缓,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比郭嵩焘幸运,郑观应没有遭遇到官僚们的羞辱——显然,甲午战争的惨败和羞辱,已经让天朝的官员们深受震撼。

评分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之验封。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

评分

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谢志山据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据浰头,皆称王,与大庾陈曰能、乐昌高快马、郴州龚福全等攻剽府县。而福建大帽山贼詹师富等又起。前巡抚文森托疾避去。志山合乐昌贼掠大庾,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吴玭战死。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隶战栗不敢隐,因贳其罪,令诇贼,贼动静无勿知。于是檄福建、广东会兵,先讨大帽山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