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丛书:古典家具收藏入门图鉴

鉴宝丛书:古典家具收藏入门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学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家具
  • 家具收藏
  • 鉴宝
  • 收藏入门
  • 古董
  • 文玩
  • 艺术品
  • 鉴赏
  • 中国传统工艺
  • 家居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1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535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鉴宝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92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收藏爱好者,古典家具爱好者
  

  收录近年国内各大博物馆的传世精品、
  艺术品拍卖精品和大量流失海外各大博物馆的精品
  系统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绝美
  由中国文物收藏名家点评收藏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国古典家具营造艺术风格之典范,收录明清家具苏作、广作、京作、晋作、徽作等流派经典名作,以六百余幅图片,系统地诠释了包括桌案、椅凳、床榻、橱柜、屏架等在内的古典家具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合理的榫卯结构,详细地阐述了紫檀木、黄花梨木、红木等名贵的古典家具用料的材质特点,并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鉴别古典家具的基础知识和要点,是一部极具实用性的古典家具鉴藏小百科。

作者简介

  张学,京城著名收藏家、学者,著有《中国唐青花研究》和《中国官窑研究》等。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客座教授。

精彩书评

  

  本套丛书形式赏心悦目,博采众长,由业内专家倾心编辑,从知识性、通俗性、专业性等不同角度全面体现收藏与鉴赏的艺术魅力,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第一手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资讯。
  —— 罗哲文(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

目录

1千年古家具印象
2 远古萌芽
3 春秋漆木
4 战国风貌
5 秦汉雄风
8 魏晋革新
10 隋唐气象
14 五代风貌
17 两宋争鸣
20 辽金元异彩
22 古典家具种类
22 几案类
24 明代制作精良的几案类和桌类
34 椅凳类
35 鼎盛历史时期的明代家具
36 明代椅凳与桌案合理结构
59 清代螺钿镶嵌古典家具
60 桌类
62 明代家具装饰细部纹样和工艺
82 明清家具工艺辨识
84 床榻类
96 明代家具的造型布局
100 橱柜类
103 明代家具装饰方法
107 明代家具结构的科学成就
110 明清家具骨嵌、珐琅嵌与瓷嵌
112 清代家具装饰纹样特点
114 明清古典家具装饰工艺
116 屏架类
120 其他类
122 古典家具流派
122 苏作家具
128 广作家具
129 广式家具风格与历史
132 京作家具
136 晋作家具
138 山西家具风格与历史
140 皖南徽派清式家具
141 清代中西合璧的家具特点
144 古典家具材质
144 紫檀
144 紫檀
146 传世紫檀
148 黄花梨
149 传世黄花梨与花梨木
152 花梨木
153 进口花梨木
155 安哥拉紫檀
156 非洲紫檀
158 红木
159 红木
160 黄檀
162 黄檀与奥氏黄檀鉴识方法
163 黑酸枝特点
164 卢氏黄檀
165 铁力木
166 鸡翅木
167 柞木
168 榉木
169 乌木
170 楠木
172 黄杨木
173 樟木
174 榆木
175 核桃木
176 古典家具辨识
176 明清家具辨识概述
176 调包计辨识
176 化整为零辨识
176 比例与表面辨识
177 材质与纹理辨识
178 假冒良木辨识
178 木材痕迹辨识
180 年代辨识
182 怎样鉴别明清家具局部构件



前言/序言



鉴宝丛书:中华传统工艺探微 一部深入中华大地,探寻时间沉淀下艺术瑰宝的恢弘画卷。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艺术门类,而是以广阔的视野,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与演变脉络。我们旨在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知框架,领略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如何将鬼斧神工的技艺融入日常生活与精神追求之中。 第一卷:材质的咏叹——从矿物到植物的千年对话 本卷着重于传统工艺中至关重要的“原料”——那些源自自然、经过匠人慧眼挑选并赋予新生命的物质基础。 玉石雕刻与赏玩: 探讨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玉器发展史。重点解析不同地域(如新疆和田、辽宁岫岩)玉料的特性、颜色、温润度(油性与蜡性)的差异。详细介绍“子料”“山料”“水料”的区分标准,以及古代琢玉工具的演变,从解玉砂的配比到现代工具的辅助,揭示古代玉匠如何克服坚硬的物质屏障,雕琢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内容将涉及玉璧、玉琮、组佩以及文玩摆件的审美取向变化。 陶瓷艺术的温度与色彩: 追溯从仰韶文化彩陶到宋代五大名窑,再到明清青花、粉彩的演变轨迹。我们不单纯罗列名窑名称,而是深入探讨不同时期支撑起这些成就的“硬科学”:高岭土的提纯、釉料中微量元素的烧制控制、以及窑址的温度曲线如何决定了釉色的最终呈现。例如,汝窑的“雨过天青”是如何在特定气氛和温度下偶然与必然地结合。章节中将配有详尽的图谱,解析历代官窑与民窑的胎质、釉面特征及款识辨伪要点。 金属工艺的冷与热: 考察青铜铸造、金银错(金银镶嵌)以及传统铁艺的发展。重点解析失蜡法在先秦时期的成熟运用,以及战国至汉代复杂纹饰铸造背后的力学原理。对于金银工艺,着重于点翠工艺(虽然已近乎失传,但其工艺的精妙值得深究)与錾刻、镂空技术的对比,展现匠人对金属延展性和韧性的极致掌控。 第二卷:技艺的精粹——工法流变与审美倾向 本卷侧重于展现不同工艺门类中核心技术的细节,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漆器的髹饰之美: 深入研究从大漆的采集、提纯到髹涂过程的繁复。细致区分如雕漆(戗金、刻漆、百宝嵌)与软木胎、藤胎、纸胎的区别。特别分析元明清时期对“螺钿”和“金银平脱”技术的创新,探讨其如何模仿自然光影,营造出深邃的立体感。 织绣印染的经纬世界: 本章将重点介绍传统纺织工艺中的两大高峰:宋代的“宋锦”与清代的“缂丝”。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如何实现如同绘画般的笔触感,以及植物染色中“靛蓝”的提取与固色原理(如蓝草、蓼蓝的使用)。我们还将讨论传统织户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传承工艺中的核心作用。 竹木牙角的雕刻哲学: 探讨竹材的选材(如湘妃竹、湘西湘妃竹)、季节性处理,以及如何因应不同材料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雕刻手法(如竹的“留青”与木的“镂空”)。重点分析木雕中的“透雕”和“浮雕”的艺术语言,以及牙角雕件在清代受到限制后,工艺如何转向更精细的竹雕和木雕领域。 第三卷:跨界与融合——工艺体系的互动 本卷探讨中国工艺体系中,不同门类之间如何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一个庞大而和谐的工艺图谱。 文房用具的集大成: 选取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作为案例,展示工艺的融合性。例如,一方精美的端砚如何结合了石材的打磨、砚台边缘的雕刻(常参考木雕或玉雕的技法)、以及砚盖上的金银镶嵌装饰。又如,笔杆上结合的竹刻、象牙雕刻以及漆线装饰。 园林建筑中的工艺体现: 探讨传统建筑不仅是工程学,更是工艺的集合。分析太和殿的“苏式彩画”与“和玺彩画”的区别,以及砖雕、木雕在宅邸中的装饰语言。重点解析传统窗格花样的几何学美感与结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审美意趣的时代变迁: 贯穿全书的线索是审美意趣的流转。从汉代的古朴雄浑,到魏晋的清逸超然,再到盛唐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内敛简约,直至明清的繁缛精巧。通过观察工艺品题材(如龙凤、山水、人物)和形制的演变,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对“美”的定义。 结语:活态的遗产 本书最后将展望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境遇。探讨现代科技在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避免“符号化”的肤浅应用,真正理解并复兴那些对材料、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的工匠精神。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实物高清细节图和工艺流程示意图,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希望系统了解古代匠人如何将自然之材转化为不朽之作的深度爱好者、历史研究者及艺术品鉴赏人士阅读。它提供了一个不局限于单一门类,而是纵览全局的文化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本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其亲切的姿态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匠心独运的古典家具世界。书中的文字流畅自然,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在耳边娓娓道来,不时穿插着一些小故事和行业“内幕”,让人读来津津有味。最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泥潭,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许多复杂的概念,比如如何分辨榫卯结构的精妙,不同木材的脾性差异,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家具风格的细微演变。尤其是关于“包浆”的描述,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将那种历经岁月沉淀、温润如玉的质感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那些老物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高冷的收藏领域,拉下了神坛,让像我这样的新手小白也能鼓起勇气去接触、去欣赏、去尝试辨别其中的美。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旅行日记,记录着家具穿越时空的精彩旅程,而不是冷冰冰的鉴定手册。

评分

坦白说,市面上关于收藏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要么过于注重投资价值而忽略了艺术性,要么则陷入了纯粹的艺术史研究而脱离了实际操作。然而,这本读物做到了绝佳的平衡。它并没有高喊着“一夜暴富”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教导读者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热爱者的角度出发,去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它花了大篇幅去讨论如何“养护”家具,从温湿度控制到日常清洁的注意事项,这些都是那些只谈“买卖”的书籍里很少涉及的宝贵经验。这种对“器物生命”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尊重。阅读这些养护指南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告诉我们: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器物最好的守护者,而不是单纯的占有者。这种价值导向,无疑是当代收藏界最需要的清流。

评分

我对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营造的“探索欲”。作者在阐述某些观点时,总会留下一些引人深思的空白,而不是把结论生硬地塞给你。比如,当他描述某一种不常见的木料纹理时,他会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这背后的地域文化和工匠的个人风格。这种“开放式提问”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走出书本,去博物馆、去古玩市场实地考察的动力。它成功地将“阅读”变成了“实践”的序曲。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它为我的古典家具探索之旅打开了一扇坚实而又充满诱惑的大门,让我对手中的放大镜和测量尺充满了期待。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审美的路径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可以用“匠心独运”来形容,每一页的布局都充满了古典美学的克制与平衡,让人赏心悦目。我特别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讲究,那种深沉的纸张质感,搭配着典雅的字体,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虽然我更关注内容本身,但不得不说,良好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比如,它在介绍不同朝代家具的典型特征时,常常会采用对比性的图示,将相似却又迥异的细节并置,这种直观的对比教学法,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高效得多。我发现自己仅仅通过观察那些精心挑选的配图,就能对明式家具的简洁线条和清式家具的繁复雕饰形成初步的概念。这种注重细节的视觉引导,对于建立系统的家具审美体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看”,更是一种“悟”,让人明白了设计的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新手需求的深刻理解。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索简单罗列,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几个递进式的学习模块。开篇会从宏观的“收藏心态与准备工作”入手,解决初学者的心理障碍;接着会深入到“材质与工艺辨识”的核心技术层面;最后,才会过渡到“市场行情与风险规避”的实战环节。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使得学习路径清晰可见,不会让人在初期就被海量信息淹没。特别赞赏的是,它在讲解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总能提供一个极具穿透力的比喻或者一个实际案例作为佐证,让抽象的知识点瞬间落地。这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成人学习的特点——需要即时反馈和应用场景,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积极的互动感和成就感。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与卖家描述的完全一致,非常满意,真的很喜欢,完全超出期望值,发货速度非常快,包装非常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速度很快,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

我评价不只是为了京豆,也是对京东的员工的辛苦劳动说谢谢!快递员说谢谢!这次的书有两本没塑封,有一本角折了,我只是个古建筑,文物爱好者,我还是要谢谢!

评分

活动期间买的很实惠,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评分

做活动,很优惠,也挺好的

评分

都是不错的好书,值得拥有,时常翻看欣赏

评分

物流也快 物美价廉

评分

¥42.00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发货速度快,快递员服务态度好,送到家门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