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係張老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所集的一本關於溫病的論著。《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整體論述溫病的發展概況、辨證、診斷、治法;下篇分彆論述溫病的各個類型,包括春溫、風溫、暑溫、濕溫、鞦燥、伏暑等病證的曆史沿革、病因病機、證治法則。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和參考價值,能夠幫助廣大中醫學生、中醫臨床醫生、中醫愛好者開闊視野,增進學識。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溫病學說發展概況
一、從《黃帝內經》成編至唐代
(一)溫病學說的起源
(二)溫病類屬之分
(三)外感熱病專著之問世
(四)溫病學說的新發展
二、從宋、金、元至明代
(一)對《傷寒論》與溫熱病的研討倍加重視
(二)疫病專書的始作者
(三)寒涼學派的形成
(四)傷寒與溫病學說漸趨分化
(五)該時期對傷寒、溫病發展的主要成就
三、從清代以後
(一)溫病學說與傷寒學說的爭辯
(二)溫病學說的發揚
結語
第二章 溫病的辨證
一、辨新感與伏邪
(一)新感
(二)伏邪
二、辨證綱領
(一)衛氣營血
(二)三焦
結語
第三章 溫病的診斷
一、望診
(一)辨舌
(二)驗齒
(三)麵色
(四)察目
二、聞診
(一)聞氣味
(二)聞語音
三、問診
四、切診
(一)脈診
(二)腹診
結語
第四章 溫病的治法
一、解錶法
(一)解錶法的意義和作用
(二)解錶法的運用
二、和解法
(一)和解法的意義和作用
(二)和解法的運用
三、化濕法
(一)化濕法的意義和作用
……
各論
精彩書摘
(2)黃苔:黃苔主氣分之病,黃薄者邪初化熱,黃厚者熱已熾盛;潤澤者,雖有熱而津未傷,乾燥者津已傷;平整均勻者,多宜於清,斷裂芒刺者,則當下;黃而黏膩者,乃濕熱之證;黃白相兼者,乃衛分之邪未盡,已入裏化熱;黃薄而不燥,或微黃,皆熱邪初入氣分之證,當用輕清透泄,或辛涼開泄;黃薄而乾燥者,乃胃中津液被傷,當以甘寒輕劑以養脾胃之陰;黃厚而乾燥者,熱已盛,若質地未堅者,仍屬無形之熱,當以辛寒清熱保津;若老黃色,質地堅斂,斷裂芒刺者,乃邪熱結於腑中之實證,當用攻下法;黃而黏膩者,屬濕熱內伏,當根據邪留之部位而施治,偏於中上焦者,胸脘痞滿,當芳香宣化;偏於中下焦者,脘腹痞滿,當用苦辛通降,或芳香化濁等法皆可。
(3)灰苔:灰苔即黑苔之輕者,多由黃苔轉化,灰苔再重能變為黑苔。灰苔可分為燥、潤兩種,燥者多主熱證,潤滑多屬寒濕。
灰而乾燥者,為熱邪傷津,胃陰被傷,當甘寒救液;灰而斷裂芒刺者,屬熱結腑實,當用攻下;灰而滑潤,多屬寒或寒濕,常見於傷寒,溫病不多見;灰而黏膩,為濕遏熱伏之象,當泄濕透熱。
初患溫病,即現灰膩灰黃等苔,乃屬素有食滯伏飲等病,不可誤為寒證。又有舌無苔,有如煙煤隱隱,若口渴煩熱而燥者,乃平時胃燥,當甘寒養胃;若不渴而肢冷者,則屬陰證。
(4)黑苔:黑苔是由灰苔進一步發展而成,或從黃苔迅速演變,其辨證與灰苔大緻相同,主要看燥、潤來辨彆寒、熱。
黑而乾燥者,為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瀉心火滋腎水);黑燥而中心厚者,乃土燥水竭,急以鹹苦下之;苔黑而質地堅斂斷裂者,多屬熱結腑實之證,亦當急予攻下,緩則津枯,每成下亦不通之危癥;黑而滑潤者,為水來剋土之陰寒證,當溫之;初病褊舌色黑而潤,發熱胸悶者,乃胸膈素有伏飲;苔黑而黏穢,脘腹痞滿者,乃夾食滯,或濕濁不化,當宣導之。
舌苔的變化,主要就是上述四種,這四種舌苔所主的病變,都屬衛、氣分。其中薄苔主錶,白厚苔、黃苔、灰苔、黑苔皆主裏;滑潤者多屬寒,黏膩者必有濕,乾燥者皆屬熱;苔堅厚者乃熱實證,枯焦者則屬陰液虧損。根據這些原則,再結閤其他癥狀,就不難辨彆瞭。另外在辨舌苔時,必須注意是否染苔,也就是假苔一類,如剛吃過柿子、石榴等水果,或帶色的飲食物,能染上假色,不可為其濛蔽,當令患者漱洗後,或停一個時期再察看。
2.舌質:舌質是指舌的本體顔色變化,通常分為四色,即紅、絳、紫、藍。舌體是直接受營血來貫注,又能通過經脈和髒腑直接發生聯係。所以舌質的變化,能反映齣髒腑營血的病變情況和程度,以下就四種顔色所主之病變,加以說明。
(1)紅舌:紅舌當分淡紅、深紅、有苔、無苔,淡紅者多屬虛證,深紅者則屬實熱,有苔為氣分之熱邪未盡,無苔者乃熱邪人營。
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而乾燥者,乃上焦氣熱灼津,當清泄氣分之熱邪,慎不可早用營血分之藥,反緻滋膩留邪;舌尖色紅甚至起芒刺者,乃心經火邪上炎;四邊色紅者,是肝熱,甚則起芒刺者,是肝經熱極。純紅鮮紅是熱人營分。純紅有裂紋或有黑小點者,或紅點如碎之狀者,皆熱毒熾盛之證,須急予涼血清熱解毒;光紅如殊紅者,乃陰虛心火上炎之證,病情多凶;舌紅而乾燥無津者,屬營熱而津液耗傷,當清熱養陰。舌色淡紅者,乃氣血虛弱之證。
(2)絳舌:絳舌較紅舌為尤重,主邪人營分之病變,當分有苔、無苔及潮潤、乾燥,有苔者為氣分之熱邪未盡;純絳無苔者邪人營血分;潮潤者營雖有熱,而傷津未重;乾燥者乃營熱劫津。
……
前言/序言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 內容簡介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溫病學專著。全書以國醫大師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根基,係統闡述瞭溫病的發生、發展、辨證論治及預防保健等重要內容。本書不僅深入解讀瞭溫病學的經典理論,更著重於體現大師在臨床實踐中獨到的見解與精妙的治療方法,旨在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愛好者及學生提供一套切實可行、易於掌握的溫病診療指南。 一、 溫病的辨證理論:精微與宏觀的融閤 本書對溫病辨證理論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闡述。在宏觀層麵,它詳細講解瞭外感溫熱病機的基本規律,包括邪氣如何從口鼻而入,循經傳變,以及在人體內部引起的一係列病理變化。書中特彆強調瞭“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等經典辨證體係的內涵與應用,並結閤現代醫學對病毒、細菌等病原體的認識,對溫病“疫癘之氣”的緻病特點進行瞭多角度的分析。 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在理論闡述中融入瞭大師對溫病病機認識的精微之處。例如,對於濕熱、暑熱、寒濕等不同性質的溫邪,以及其在人體內可能引起的細微病理差異,書中都給予瞭細緻的描繪。大師認為,許多溫病的遷延不愈或反復發作,往往與病機認識不夠深入,辨證不夠精細有關。因此,本書在闡述過程中,不斷引導讀者深入肌理,體察邪正盛衰的細微變化,力求做到辨證準確,為後續的治療打下堅實基礎。 二、 辨證施治:經驗之道的具體呈現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體現。本書並非止步於理論的羅列,而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以大量的醫案和臨床實例,生動地展示瞭大師是如何將辨證理論應用於臨床,並最終做到辨證施治的。 在辨證方麵,書中列舉瞭多種常見溫病的典型證型,如風溫、暑溫、濕溫、鞦燥等,並對每種證型的特點、臨床錶現、舌脈特點等進行瞭詳細的區分。同時,針對一些疑難復雜的溫病證候,大師也分享瞭自己辨證的心得體會,如如何通過“問、聞、切、望”四診信息的綜閤分析,如何結閤患者的體質、地域、季節等因素,做齣準確的判斷。 在施治方麵,本書係統介紹瞭各種溫病治療的常用治法,包括清熱解毒、辛涼解錶、宣肺化痰、泄熱通腑、芳香化濕、滋陰潤燥等等。但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方劑,而是深入剖析瞭大師在組方遣藥上的獨到之處。例如,為什麼在某個證型中會選用某味藥,這味藥在方劑中起到瞭怎樣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如何配伍能夠增強療效、減少毒副作用,這些都在書中得到瞭詳盡的解釋。對於一些名貴中藥的使用時機、劑量以及炮製方法,大師也分享瞭自己的經驗。 三、 經典方劑的創新運用與驗方精粹 溫病治療離不開經典方劑,但經典的運用需要結閤臨床實際。本書在介紹經典方劑時,不僅闡述瞭其源流和主治,更著重於大師在臨床實踐中對這些方劑的化裁與運用。例如,對於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等耳熟能詳的方劑,大師是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劑量、增減藥物,以達到更佳的療效。這種化裁過程,充分體現瞭大師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此外,《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還收錄瞭大量大師的經驗方和效驗方。這些方劑往往針對性強,療效顯著,是大師多年行醫的寶貴財富。這些驗方在書中得到瞭詳細的介紹,包括其組成、用法、主治以及在特定情況下的應用要點。對於一些疑難雜癥,大師也提供瞭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案,為臨床醫生提供瞭更多選擇。 四、 預防與康復:溫病防治的長遠考量 除瞭疾病的治療,《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還將目光投嚮瞭溫病的預防與康復。書中詳細闡述瞭中醫養生保健在預防溫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包括季節性養生、飲食調養、情誌調暢、起居有常等方麵的建議。 在康復階段,本書也提齣瞭係統性的指導。溫病之後,人體正氣往往受損,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恢復過程。書中介紹瞭溫病恢復期如何進行調理,如何選擇補益類中藥,以及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來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以防止疾病復發或留下後遺癥。大師認為,真正的醫術不僅在於治病,更在於幫助患者重拾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五、 適用人群與價值 《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是一部麵嚮廣泛讀者的著作。 中醫臨床醫師: 本書提供瞭係統、深入的溫病診療理論與實踐指導,能夠幫助臨床醫師提升溫病辨證施治的能力,掌握更多實用的臨床經驗和驗方,從而提高治愈率,解決臨床難題。 中醫院校學生: 本書是學習溫病學的重要參考書,它以大師的臨床經驗為載體,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易懂,有助於學生建立紮實的溫病學基礎,並能從中領略到中醫大傢治學之道。 中醫愛好者: 對於熱愛中醫、希望瞭解溫病學知識的讀者,本書也提供瞭一個深入學習的途徑。它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閤生動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中醫的智慧。 總而言之,《國醫大師親筆真傳係列:實用溫病學》是一部集權威性、實踐性、係統性於一體的溫病學佳作。它不僅是對經典溫病學理論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對國醫大師臨床智慧的生動展現。本書將成為您學習、研究、實踐溫病學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