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

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乃震,赵齐辉,卢毓周 等 著
图书标签:
  • 测井资料
  • CIFLog
  • GeoMatrix
  • 软件操作
  • 石油工程
  • 地质工程
  • 数据处理
  • 解释软件
  • 油气勘探
  • 地球物理
  • 软件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974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67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4
字数:9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对新一代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CIFLog—GeoMatrix的操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共分五部分,内容涉及基础平台、常规测井、成像测井、特殊测井、LEAP测井。《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内容系统、实用,对测井方法、测井资料的处理与解释作了详尽的阐述,并配有大量的图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适用于测井解释、软件开发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平台
第1章 软件平台概述
1.1 系统介绍
1.1.1 平台开发背景
1.1.2 软件技术特点
1.1.3 系统组成
1.2 系统安装与卸载
1.2.1 系统需求
1.2.2 安装
1.2.3 卸载
1.3 系统运行与设置
第2章 数据操作
2.1 数据管理
2.1.1 模块介绍
2.1.2 操作说明
2.2 数据格式转换
2.2.1 概述
2.2.2 操作说明
2.2.3 数据导出操作说明
2.3 数据拷贝
2.3.1 概述
2.3.2 操作说明
2.4 数据上传
2.4.1 介绍
2.4.2 完井数据上传
2.4.3 固井质量数据上传
2.4.4 上传数据
第3章 成果输出
3.1 测井绘图
3.1.1 概述及工具栏
3.1.2 绘图文档通用设置
3.1.3 CIFLog-GeoMatrix绘图对象
3.1.4 控制对象
3.1.5 一维绘图对象
3.1.6 二维绘图对象
3.1.7 倾角绘图对象
3.1.8 生产测井绘图对象
3.1.9 注释对象
3.1.10 三维绘图对象
3.1.11 离散绘图对象
3.2 图头图尾编辑
3.2.1 对象类型
3.2.2 模块操作
3.3 图表绘制
3.3.1 对象类型
3.3.2 模块操作
3.4 排版打印
3.4.1 对象类型
3.4.2 模块操作
第4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4.1 曲线校深
4.1.1 交互校深
4.1.2 自动添加校深线
4.1.3 刚性校正
4.2 交会图
4.2.1 直方图
4.2.2 常规交会图
4.3 井斜校正
4.3.1 概述
4.3.2 操作流程
4.4 曲线编辑
4.4.1 概述
4.4.2 操作流程
4.5 数据滤波
4.5.1 概述
4.5.2 操作流程
4.6 曲线拼接
4.6.1 概述
4.6.2 操作流程
4.7 曲线平差
4.7.1 概述
4.7.2 操作流程
4.8 解释分层
4.8.1 操作流程
……
第二部分 常规测井
第三部分 成像测井
第四部分 特殊测井
第五部分 LEAP测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CIFLog-GeoMatrix测井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操作手册》的详细图书简介,该简介严格不包含该书的内容,并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前沿与实践指导 书名(示例):《地下资源精细探测: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集成与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核心技术进展、方法论体系以及复杂地质环境下的实际操作策略。它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商业软件系统的操作指南,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帮助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理解和掌握现代地下资源探测的最新趋势和关键挑战。 全书内容聚焦于地球物理数据采集、预处理、多参数融合以及解释模型的构建,强调从原始信号到最终地质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与优化。我们力求提供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集成,而非某个单一工具的使用说明。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数据获取优化 本部分从基础物理学原理出发,重新审视了电磁波、声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勘探方法的物理基础,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电磁法勘探以及重磁力勘探,着重比较了它们在解决特定地质问题上的优势与局限性。 重点内容包括: 1. 信号获取的质量控制: 讨论了野外数据采集中的环境噪声源识别、耦合效应分析以及高精度传感器的选择与校准标准。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评估和提升现场数据信噪比的通用流程,而非针对特定测井工具的参数设定。 2. 大地电磁法与时间域电磁法的理论深度剖析: 深入探讨了三维电磁场数值模拟的最新算法进展,如有限差分法(FDM)和有限元法(FEM)在处理非均匀地层结构时的收敛性与精度问题。 3. 地震数据处理流程的优化策略: 重点阐述了去噪、静校正、速度分析的迭代优化方法。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反褶积技术(如维纳-霍夫曼反褶积与最小二乘反褶积)在解决薄层响应模糊问题上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初至拾取辅助方案。 第二部分:多源数据融合与非线性反演 现代地球物理勘探的瓶颈在于如何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物理场的数据,以克服单一方法的固有分辨率限制。本部分致力于构建一个跨学科的数据集成框架。 核心章节包括: 1. 地球物理数据的空间配准与一致性检验: 阐述了建立统一空间参考系的关键技术,包括高精度GPS/GNSS数据约束下的配准算法,以及如何量化和补偿不同数据源(如重力、磁法与电磁法)在采集时间点和空间位置上的系统误差。 2. 贝叶斯理论在地球物理反演中的应用: 详尽介绍了贝叶斯框架如何被用于处理地球物理反演中的欠定问题。书中侧重于先验信息的构建、似然函数的选择以及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方法在探索解空间中的实际应用。这部分不涉及任何软件的菜单选项,而是聚焦于模型参数的概率分布评估。 3. 约束反演与联合反演策略: 讨论了如何利用地质信息(如钻孔岩性数据、构造接触关系)作为硬约束或软约束,指导地球物理参数的反演过程。详细分析了基于正则化项的联合反演方法,例如利用L2范数或总变分(TV)范数来控制模型光滑度的平衡点。 第三部分:复杂介质下的地质建模与解释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转化为可解释的地质图像,重点关注于油气储层、矿产资源和地下水环境中的关键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主要内容涵盖: 1. 岩石物理实验与地球物理参数的岩性转换: 探讨了如何利用实验室测量的孔隙度、渗透率、岩石密度、声速与电阻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和理论模型(如Archie方程的修正形式),来反演和预测储层物性参数。特别关注了粘土含量和流体饱和度对电性响应的非线性影响。 2.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 介绍了用于构建高精度地质框架的流程,包括地质实体(断层、褶皱、地层)的数字化表征,以及如何将反演得到的物性体(如三维速度场、三维电阻率分布)无缝嵌入到地质模型中。本书侧重于模型构建的几何学和拓扑学原理,而非特定三维可视化软件的操作界面。 3. 不确定性评估与风险分析: 强调地球物理解释的本质是一种概率判断。书中提供了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方法,如蒙特卡洛模拟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帮助解释人员理解模型预测的可靠区间,从而做出更稳健的资源评估决策。 本书的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于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石油天然气勘探以及矿产资源评估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级勘探工程师、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现代地球物理数据处理原理的从业者。它旨在提升读者对地球物理方法论的深度理解,而非提供具体的软件操作步骤。读者应具备基础的地球物理或相关工程学科背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指南,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专业底蕴,它显然不是由那些刚接触行业不久的人士匆忙拼凑而成。内容深度上,它完全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指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理论精髓与工程实践的集成教材。例如,在“测井资料处理”章节中,对各种去噪滤波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在其他同类文档中是极为罕见的。作者没有满足于简单地告知读者“选择A滤波器”,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地质背景下,这些滤波技术可能引入的“假信号”或“信息损失”,并提供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更值得称道的是,对于软件中内置的多种解释模型的对比分析,比如对孔隙度、渗透率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作者展示了极高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对方法论的透彻理解,使得用户在使用软件时,不仅仅停留在“点鼠标”的层面上,而是真正理解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解释结果,这才是真正专业软件文档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地球物理数据时,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在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的带领下进行实地操作。从最初的数据导入、质量控制,到后续的岩性识别和储层评价,每一步的逻辑衔接都极为顺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解那些高级算法模型时所采取的“由浅入深”的策略,并没有一股脑地抛出大量的数学公式,而是先用直观的物理图像或工程实例来建立概念,然后再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参数设置和结果分析。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该领域的技术门槛。特别是关于“GeoMatrix”部分,它如何将不同来源的测井曲线进行有效融合,并自动进行异常值剔除和基线校正的描述,条理清晰得让人惊叹。手册在排版上也做得非常考究,图文并茂,关键步骤的截图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面对不同版本的软件界面,也能快速定位到相应的功能模块。对于需要快速上手的现场工程师来说,这本手册无疑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学习路径,让人感觉掌握这个集成系统只是时间问题,而非一道无法逾越的技术鸿沟。

评分

这本书的编写风格透露着一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工程师气质,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数据完整性和解释准确性的极致追求。对于系统的每一个模块,特别是涉及到多变量非线性拟合的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务实。它没有将软件描绘成一个“万能钥匙”,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技术在处理极端地层条件(如火山岩、裂缝性储层)时的潜在挑战。这种坦诚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我注意到,在软件的批处理功能介绍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进行并行计算优化,以应对TB级别测井数据的处理需求,这明显是针对大型油气田勘探项目的需求而设计的深度内容。对于那些追求效率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的用户来说,这些关于系统性能调优和资源管理的详尽指导,其价值远超普通的用户手册,更像是一份高规格的系统运维手册,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应用边界。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节奏感掌握得非常精准,不会让人产生冗余感或迷失在不必要的细节中。它巧妙地平衡了对系统功能的详尽描述与对核心地质概念的阐释。举个例子,在讲解如何构建复杂的岩性柱状图时,它不仅仅列出了构建步骤,还穿插了大量的“最佳实践”小贴士,比如在某些沉积环境中,特定测井曲线组合的权重分配建议。这些“小贴士”如同高手过招时点到为止的经验之谈,对于提升解释的精度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章节,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量化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区间,这对于后续的油藏模拟和开发决策至关重要。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在实际工作中的痛点,将那些最容易出错、最常被忽略的环节,用醒目的方式标注出来,并辅以详尽的纠错指南,使得整本书籍在使用过程中极具指导性和前瞻性。

评分

从一个经常需要跨学科协作的地球科学工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构建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沟通桥梁”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面向测井工程师,也充分考虑到了地质学家和开发工程师的视角。例如,在解释解释结果输出接口时,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将地质参数(如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无缝对接或导出到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所需的数据格式中,并附带了数据字典和字段含义的对照表。这种面向最终应用场景的设计思路,极大地减少了数据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和理解偏差。整本书的逻辑链条似乎是从“勘探目标”出发,贯穿“数据获取、处理、解释”的整个流程,最后指向“开发决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这种全局化的视角,使得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手中操作的意义,从而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升到战略规划的高度,而非仅仅是执行命令的机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