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依托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曆史地考察瞭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産生、主體內容及其特徵;邏輯地分析瞭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動力、路徑、目標及其具體實現;最後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進行瞭探索性的建構。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曆史考察
第一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産生的曆史條件
一 農耕社會中的自然經濟基礎
二 宗法血緣關係下的政治條件
三 古代關於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文化思考
四 中國古代貪賄盛行的社會現實
第二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主體內容
一 廉政教育文化
二 古代清官文化
三 廉政製度文化
四 廉政監督文化
五 反腐懲貪文化
第三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 廉政取嚮的君本性與廉政價值的工具化
二 廉政主體的單一性及廉政基礎的薄弱性
三 廉政模式的德治主導性與廉政治理的人治化
第二章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動力分析
第一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何以必要
一 社會曆史條件變化的時代需要
二 傳統廉政文化剋服自身局限走嚮現代化的需要
三 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夯實傳統根基的需要
第二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何以可能
一 社會文化發展具有可遺傳性特質
二 廉政文化建設具有內在的規律性
三 中華文化當代傳承者的科學理論指導
第三章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路徑設計
第一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原則
一 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原則
二 科學性與價值性相協調的原則
三 大眾性與先進性相統一的原則
第二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方式
一 文化形式的轉換
二 文化內容的轉換
三 文化功能的轉換
第三節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方法
一 批判繼承法
二 藉鑒改造法
三 綜閤創新法
第四章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目標定位
第一節 由廉政取嚮的君本性嚮民本性轉換
一 傳統廉政取嚮以君為本的政治末路
二 當代廉政取嚮以民為本的時代呼喚
第二節 由廉政主體的單一性嚮多樣性轉換
一 廉政主體的單一性緻使古代廉政迴天乏力
二 主體的多樣性是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第三節 由廉政價值的工具化嚮目的化轉換
一 工具價值:傳統廉政文化價值特性的迷茫
二 目的價值:當代廉政文化建設的理性選擇
第四節 由廉政模式的德治主導型嚮德法並重型轉換
一 德治主導型的傳統廉政模式之缺陷
二 當代廉政模式之德法並重的價值選擇
第五節 由廉政治理的人治化嚮製度化轉換
一 傳統廉政治理人治化弊端叢生
二 當代社會廉政文化建設的製度化趨勢
第五章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的具體實現
第一節 傳統廉政教育文化的現代轉換
一 教育目的由培養廉吏忠臣轉換為培育公職人員廉潔奉公的品質
二 教育對象由麵嚮官僚貴族轉換為麵嚮黨員乾部與社會大眾
三 教育內容由道德教育嚮理想信念與道德法製教育轉換
四 教育方式由單嚮的廉政教化嚮全方位的廉政教育滲透轉換
第二節 中國古代清官文化的現代轉換
一 廉政榜樣的引領由塑造清官嚮樹立現代公僕形象轉換
二 廉政信仰的樹立由人格化的清官信仰嚮製度化的法律信仰轉換
第三節 傳統廉政製度文化的現代轉換
一 從選官用廉製度嚮完善黨政乾部選拔製度轉換
二 從考核促廉製度嚮完善黨政乾部廉政責任製轉換
三 從俸祿養廉製度嚮完善公務員的工資福利製度轉換
四 從廉政刑罰製度嚮完善現代廉政法律製度體係轉換
第四節 傳統廉政監督文化的現代轉換
一 監督關係由官對官的監察嚮權力對權力的監督轉換
二 監督形式由監察機構一體化監督嚮多種監督並存轉換
三 監督體製由自上而下的垂直監察嚮多種監督形式的互動轉換
第五節 傳統反腐懲貪文化的現代轉換
一 反腐理念由突齣事後懲處嚮懲防並舉、重在預防轉換
二 對貪賄罪的懲處由傳統刑罰的野蠻性嚮現代刑法的文明性轉換
第六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
第一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的理論資源
一 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的廉政思想基礎
二 中國共産黨曆代領導人的廉政理論指導
三 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後的價值資源
四 西方社會關於廉政建設的文化資源藉鑒
第二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的內容體係
一 清明廉潔的政治文化
二 清廉公正的行政文化
三 清正廉明的乾部文化
四 服務公道的職業文化
五 廉榮貪恥的社會文化
第三節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廉政文化的時代意義
一 為推進新時期反腐倡廉建設提供文化支撐力
二 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提供文化引領力
三 為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提供文化凝聚力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首先,從文化形態的錶現形式看,傳統廉政文化的錶現形態有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製度文化等。其中,以物質文化為錶現形態的傳統廉政文化,主要通過直觀的器物文化錶現齣中國古代的廉人廉事。如紀念被譽為“包青天”的北宋清官包拯而分彆在開封與閤肥建立的包公祠;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海瑞墓,其中便建有“揚廉軒”和“清風閣”;明代萬曆年間為錶彰清官趙邦清而在甘肅正寜縣建立的“清官坊”。陝西蒲城縣博物館石刻藝術室內的“清官碑”(為紀念清道光年間時任蒲城知縣的蔡信芳而立。蔡信芳任蒲城知縣期間,重土愛民,操守清廉,秉公辦案,頗有善政,深受百姓愛戴。在他離任迴鄉時,當地紳民寫詩贊他:“罷郡輕舟迴江南,不帶秦中一寸棉。”);等等。又如反映三國時期鬱林(今廣西玉林)太守陸績為官清廉的“廉石”(即陸績在鬱林任太守時,清正廉潔,兩袖清風,在任滿迴傢時,除瞭簡單的行裝和幾箱書籍外,再無彆的東西可帶。為瞭行船安全,陸績買瞭一擔筍乾、兩大甕鹹菜,並讓船工搬瞭一塊大石頭用來壓艙,得以平安返歸故裏。後人為瞭紀念陸績,將其壓艙石稱為“廉石”。)等。這些器物文化成為古代清官為政清廉的有力佐證。其次,以精神文化為錶現形態的傳統廉政文化,主要是通過觀念的形式體現齣對廉政的認知。中國古代社會齣現的不同層麵的人物對廉政的認知。如統治者對廉政的認知:“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①思想傢對廉政的認知:“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②“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③百姓對廉政的認知:“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等等。這些無不錶達對為人為官廉為本的觀念認識。再次,以製度文化為錶現形態的傳統廉政文化,則是通過確定性的法律形式來保證廉政價值實現所形成的文化。最後,從文化載體的錶現形式來看,傳統廉政文化的載體主要有:官方的檔案文獻、經史子集等著作、楹聯、諺語、歌謠及民間故事等。如曆代廉政製度文化的載體為官方的檔案文獻;曆代思想傢廉政認知的載體乃經史子集著作。而一些廉人廉事或一些廉政認知,則通過楹聯、諺語、詩歌、歌謠及民間故事等形式錶現齣來。
……
前言/序言
廉,在古漢語中的本義是指“堂之邊”或“廳堂上方有棱角的橫梁”。如《儀禮·鄉飲酒禮》日:“設席於堂廉,東上。”鄭玄注日:“側邊日廉。”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肯定瞭“廉”為“堂之邊”或“廳堂上方有棱角的橫梁”之說法。其中日:“堂之邊日廉”、“堂邊皆如其高”、“廉遠地則堂高,廉近地則堂卑”、“堂邊有隅有棱,故日廉”。又日:“廉之言斂也”、“廉,隅也;又日廉,棱也。引申之為清也、儉也、嚴利也”。由於“堂之邊”或“廳堂上方有棱角的橫梁”,均具有平直、方正、棱角分明等特點,於是,“廉”被賦予“清正、堂正、潔淨”等道德內涵,並常常與“清”、“潔”、“正”、“明”等詞搭配,組成“清廉”、“廉潔”、“廉正”、“廉明”等固定的用語,錶示清白不汙、堂正不邪、公正不偏、廉潔不貪等道德含義。正因為“廉”具有上述道德規範屬性,人們自古以來便將“廉”與“政”連用,組成“廉政”一詞,錶達瞭對政治、行政或政府等與“政”相關聯的一切活動的價值期待。
“廉”與“貪”相對立而存在。作為“貪”的對立麵而存在的道德規範,“廉”的基本含義是“不貪”。在中國古代思想傢那裏,“貪”就是“妄取”、“苟得”。所以,“廉”就是不妄取、不苟得、不受無義之財。如《楚辭·招魂》日:“朕幼清以廉潔兮。”王逸注日:“不受日廉,不汙日潔。”在這裏,“受”,就是“妄取”,就是“貪”。孟子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①在這裏,“取”,就是指“妄取”。在孟子看來,廉,就是不取身外之物,不貪不義之財;否則,會傷害到廉潔的品性。韓非子認為,廉,就是不貪財、潔身自愛。他說:“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②“賢士者修廉而羞與奸臣欺其主。”③韓非子甚至把那種不求廉德而貪財者斥為盜蹠之人。他說:“毀廉求財,犯刑趨利,忘身之死者,盜蹠是也。”①莊子也認為,求己之利而不損人之利是謂廉者。他說:“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②在莊子看來,“廉”即是“不貪”,而社會上之所以齣現混亂不堪的局麵,主要是因為一些人太貪的緣故。即“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③。就是說,人之廉潔與貪婪,並非迫於外力造成,而應該迴過頭來反思自己是否總是與人爭利,是否為瞭一已之私利而損害人之利。可見,不貪為廉,在中國先秦思想傢那裏已成為一種共識。
中國封建社會思想傢也普遍認為,“廉”就是“不妄取”、“不苟得”,即“不貪”。漢代經學傢劉嚮認為,廉潔之士不妄取,即“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④。並勸導世人“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⑤。晉代道學傢葛洪認為,廉,就是不苟得。他說:“睹利地而忘義,棄廉恥以苟得者,貪人也。”⑥隋代思想傢王通認為:“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⑦就是說,廉潔之士沒有非分之想,貪婪之人則常常為無法填平心中的欲望而煩惱。元代史學傢徐元瑞認為,尚廉、尚勤、尚能,此“三尚”是為官者應當樹立的三種品質。所謂尚廉,就是要甘心淡薄,潔身自好,不受不義之財,即“謂甘心淡薄,絕意紛華,不納苞苴,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遠嫌疑,飲食宴會,稍以非義,皆謝卻之”⑧。明代思想傢薛瑄認為,廉,就是不妄取、不苟取、不貪婪,並將“廉”劃分為“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三個層次。他說:“世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⑨在薛镟看來,“不妄取”是“廉”的最高層次,也是“廉”的最高境界,因為它代錶瞭一種理性的自覺行為;“不苟取”是“廉”的第二個層次或較高境界,它也是一種自覺行為,不過這種自覺是在權衡瞭利害關係之後作齣的道德選擇,即“名節”比“苟取”更重要;“不敢取”是“廉”的三個層次中的最低層次。它也是在權衡瞭利害關係之後作齣的道德選擇,不過這種選擇主要是在他律作用下的結果,即齣於畏懼法律以保祿位而進行的選擇。盡管如此,這依然屬於清廉之列。畢竟,這種在他律作用下而發生的“廉”之行為,也帶有一種自律的因素(即被動式自律),但其自我約束的功能依然存在;而不像貪者那樣,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損人利己。正所謂“惟廉者能約己而愛人,貪者必腹人以肥己”①。
“廉”之所以被界定為“不貪”,這是基於對人們在實現自己的欲望和處理各種利益關係中的道德訴求。欲望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原初動力,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動力源。但是,人是社會關係中的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②人的社會關係性質錶明,人類欲望的滿足不可能脫離社會關係來實現,人類滿足生存和發展欲望的活動,必須超越純粹的自然存在而達到社會存在。就是說,欲望必須具有閤理性,這種閤理性的前提是,欲望必須是現實可行的,而且實現欲望的手段必須是正當的。對此,在兩韆多年前的中西方思想傢那裏,就已經提齣瞭關於求利手段的正當性問題。在中國,孔子就主張“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③,並認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④。在古希臘,蘇格拉底認為,隻有以“公道、審慎、虔誠”,即道德手段的方式取得財富,纔是美德。⑤可見,突齣實現欲望(即求利)手段的正當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認識。恩格斯指齣:追求幸福的欲望是人生下來就有的,因而應當成為一切道德的基礎。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必須受到雙重的矯正。一是受到我們的行為的自然後果的矯正。二是受到我們的行為的社會後果的矯正:即我們在追求幸福的欲望時,必須承認他人也有著追求幸福的欲望。如果我們不尊重他人追求幸福的同樣的欲望,那麼勢必妨礙我們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因此,“我們要滿足我們的這種欲望,就必須能夠正確地估量我們的行為的後果,另一方麵還必須承認他人有相應的欲望的平等權利”①。恩格斯的論述錶明,欲望之價值閤理性必須具備一定的前提基礎。即人在實現自身的利益欲望時,必須考慮手段的正當性,做到“見利思義”、“見得思義”。這種正當性正是對實現欲望手段的道德考量,“廉”乃是對這種欲望之正當性的道德規定。誠如《呂氏春鞦·忠廉》篇日:“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廉,故不以貴富而忘其辱。”.就是說,不因利益的追求而失其道義,不因求富貴而辱沒名聲,這纔是廉之品性。
《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 一、 引言 自古以來,清廉的政治品德便是衡量一個國傢治理能力、社會穩定乃至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尺。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廉政文化更是貫穿始終,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思想體係和實踐規範。它不僅是政治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重要體現。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結構、經濟模式、價值觀念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廉政文化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新的曆史語境下,賦予傳統廉政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其在現代社會依然發揮積極作用,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要課題。《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一書,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深入探索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現代轉換之道,旨在梳理曆史脈絡,剖析現實睏境,並提齣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 二、 傳統廉政文化的曆史傳承與核心要義 本書首先將迴溯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的源頭,追溯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演變。從先秦諸子百傢關於“德政”、“仁政”的論述,到漢唐時期“以廉為官首務”的製度倡導,再到明清時期對貪腐現象的嚴厲懲戒與道德約束,廉政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書中將重點梳理以下幾個核心要義: “民本”思想與廉政的關聯: 傳統廉政文化與“民為邦本,本固邦寜”的民本思想緊密相連。清官廉吏被視為國傢穩定的基石,其廉潔奉公的行為被視為對百姓負責、對社稷負責的體現。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一思想如何為廉政建設奠定道德基礎。 道德倫理的約束: 儒傢思想中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構成瞭廉政的內在道德要求。“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範疇,以及“廉、恥”等具體品德,共同構建瞭對官員行為的道德約束體係。書中將剖析這些道德準則在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及其局限性。 製度化的實踐: 曆代王朝在反腐倡廉方麵也進行瞭製度性探索。例如,監察製度的建立,官僚俸祿製度的改革,對官員財産的申報與核查等。本書將對這些製度進行梳理,並評價其曆史作用與不足。 榜樣示範的力量: 中國曆史上湧現齣無數清官廉吏的典型,如包拯、海瑞等。他們的事跡被廣為傳頌,成為激勵後人的道德楷模。書中將探討榜樣示範在廉政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非其有而取之,皆盜也”的樸素觀念: 傳統社會中,對於公私財物界限的區分,以及對貪汙行為的道德譴責,也構成瞭廉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樸素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約束瞭官員的行為。 三、 傳統廉政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挑戰 然而,當我們將目光投嚮現代社會,傳統廉政文化所麵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 經濟轉型帶來的衝擊: 市場經濟的建立,帶來瞭新的利益格局和價值導嚮。商品經濟的邏輯、拜金主義的盛行,使得一些傳統的道德約束力減弱,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社會結構的變化: 傳統社會基於血緣、地緣的社會結構逐漸瓦解,而現代社會則更加強調契約精神和法治精神。如何在新的社會關係中,有效構建廉政的社會網絡,成為一個難題。 價值觀念的多元化: 現代社會是一個價值觀念多元化的時代,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湧現,對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傳統價值觀構成瞭衝擊。如何在這種多元價值並存的背景下,確立和強化廉政的價值導嚮,需要深入思考。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信息不對稱: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麵為反腐提供瞭新的工具,另一方麵也可能為腐敗行為提供新的隱蔽方式。信息公開與透明化,在現代社會反腐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法律體係與道德約束的邊界模糊: 法律是社會運行的底綫,而道德則是更高的追求。在現代社會,法律體係日益完善,但如何將傳統的道德倫理轉化為有效的法律規範,以及如何在法律框架內發揮道德的引導作用,需要細緻的界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跨國腐敗、利益輸送等問題日益突齣,對國傢主權和經濟發展構成威脅。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廉政體係,也是擺在眼前的挑戰。 四、 現代轉換的可能性與路徑探索 麵對挑戰,本書並非一味地強調傳統文化的失效,而是著力於探索其在現代社會的轉換可能性。這種轉換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融閤創新,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以人為本”的現代詮釋: 傳統民本思想在現代語境下,可以轉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廉政不再僅僅是官員的個人品德,更是服務人民、造福人民的根本要求。將廉政建設的齣發點和落腳點放在人民的福祉上,是其現代轉換的核心。 法治精神與道德倫理的有機結閤: 現代法治精神強調規則、程序和公正。本書將探討如何將傳統廉政文化中的道德要求,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進行固化和保障。例如,將“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轉化為具體的法律條文,如財産申報、利益迴避等。同時,也強調法律的威懾力與道德的教化作用相互補充。 構建現代化的監督體係: 傳統社會的監察製度,在現代社會需要進行升級。本書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套更加全麵、高效、公開的現代監督體係,包括內部監督、外部監督、社會監督等,並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監督的精準度和效率。 培育現代公民意識與參與: 廉政建設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公民的責任。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教育、宣傳等方式,提升公民的廉政意識,鼓勵公民參與到反腐敗的監督中來,形成全社會共同抵製腐敗的良好氛圍。 融入時代精神的廉政教育: 傳統的廉政教育模式需要創新。在現代社會,廉政教育應更加注重理論聯係實際,通過生動的案例、多樣的形式,將廉政理念植根於人們的心中。同時,也需要關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將廉政文化融入網絡空間。 汲取世界優秀廉政文化成果: 開放包容地學習藉鑒國際社會在廉政建設方麵的有益經驗,將有助於豐富和完善中國自身的廉政文化體係。 五、 結論:恒道長存,革故鼎新 《廉之恒道:中國傳統廉政文化現代轉換研究》一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它堅信,中國傳統廉政文化中蘊含著超越時空的智慧和價值,隻要我們能夠以開放的心態、創新的精神,對其進行深刻的現代轉換,就一定能夠使其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的生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道德支撐和政治保障。本書旨在為這一曆史性的課題,提供一份具有啓發意義的思考和探索。它呼喚著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革故鼎新,讓“廉”之恒道,在現代中國不斷延續,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