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

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弛,柴晓利,赵由才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固体废物
  • 焚烧
  • 垃圾焚烧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热能回收
  • 二噁英
  • 飞灰处理
  • 焚烧技术
  • 循环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859
商品编码:11421427103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金品战法之箱体大突破

定价:49.00元

作者:红指妙奕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22010420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金品战法之箱体大突破》作者逐层递进、细致入微地讲解自己耗时10年,潜心研究的赢利方法,展示出10年磨得之剑。致力于捕捉“一买就涨”这种“完美瞬间”的技术,指导读者用*直接、*有效、*简单的方法在股市操作中强力出击。

内容提要


《金品战法之箱体大突破》作者集13年职业生涯的实际操盘经验,对股价突破箱体时的起爆点捕捉技术进行专题研究,潜心10年,逐渐形成并完善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箱体突破战法——金品战法。该方法依据股价趋势,分别以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甄别盘面,厘清股价运行架构,辅以面、线、点相结合的方式,紧扣盘口分时走势操作,借以扑捉每段行情的大牛股。

目录


作者介绍


红指妙奕,职业投资者。从事证券投资13年,专职操盘、研究股票交易方法至今,系金品战法创始人。自2008年起,作者对股票箱体突破的起爆点技术进行专题研究,历经10年,逐渐形成并完善构建了一套独特的箱体突破擒龙战法——金品战法。在数年的实际操作中,作者频繁抓住热点板块的龙头股,且每每介入牛股个涨停板。2015~2016年两年间,带领其学员获得优异战果。作者的操盘思想和方法均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见解独到,方法实用。

文摘


序言



现代精细化工分离技术与应用 作者: 张伟,李明 编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007-XXXX-X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化学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精细化工分离过程,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全景图。全书共分十五章,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化工、制药、环保及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年级学生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富于工程实践指导价值的专业参考书。 本书突破了传统分离技术的局限,着重探讨了在面对复杂多组分体系、高附加值产品提纯以及绿色化生产需求时,新型高效分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部分:分离过程基础与热力学(第1-3章) 第一章:现代分离工程概论 本章首先回顾了化工分离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其在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实现清洁生产中的核心作用。接着,详细介绍了传统单元操作(如精馏、萃取)的局限性,并引出对膜分离、吸附、反应分离等新型技术的迫切需求。本章重点剖析了分离过程的功耗分析和过程集成理念,强调了热力学可行性与动力学效率的平衡。 第二章:多组分体系的热力学基础 深入探讨了化学平衡、相平衡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针对非理想体系(强相互作用、缔合、盐析效应)的活度系数模型。重点介绍了UNIQUAC、NRTL模型在预测复杂混合物相图中的应用与局限性,并引入了溶液热力学中的统计力学方法,为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如何影响分离过程提供了理论工具。 第三章:传输现象与分离驱动力 本章集中阐述了质量、动量和能量传输的耦合效应。详细分析了扩散、对流和界面传质的数学模型,包括Fick定律的修正形式在多孔介质和膜结构中的应用。通过对传质系数的精确计算方法探讨,为优化反应器-分离器集成系统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经典单元操作的革新与优化(第4-7章) 第四章:高效精馏技术 本章超越基础的 McCabe-Thiele 方法,专注于现代高效精馏的设计与操作。内容涵盖了: 填料与塔盘的优化设计: 介绍了新型高效填料(如结构化填料)的性能评估体系,以及高性能塔盘(如自调节塔盘)的工作机理。 过程强化精馏: 深入讲解了共沸精馏、萃取精馏、反应精馏(Reactive Distillation)的工艺流程、热力学驱动力分析及数学模型建立。特别对反应精馏在酯化、醚化反应中的工业应用案例进行了详尽的解剖。 精馏过程的动态模拟与控制: 讨论了基于 Aspen Plus/DWSIM 等软件的动态建模方法,以及先进过程控制(APC)在维持产品质量波动中的应用。 第五章:萃取分离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系统论述了液-液萃取的原理,强调了选择性、分配系数和净水量的优化。重点内容包括: 溶剂选择的现代方法: 基于溶解度参数理论(Hildebrand, Hansen)对新型绿色溶剂(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的选择性预测。 萃取设备设计: 详细比较了板式塔、脉冲塔、离心萃取机等设备的适用工况和放大设计准则。 萃取精馏的工程挑战与解决方案: 分析了共沸物分离中萃取精馏的能耗瓶颈,并提出了集成热泵的节能策略。 第六章:结晶分离的精确控制 本章关注结晶过程的粒度分布控制与晶型选择性。内容包括: 过饱和度的生成与控制: 冷却结晶、蒸发结晶、沉淀结晶的动力学模型。 晶体生长与破碎机制: 利用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PBM) 对工业结晶过程进行模拟。 高纯度产品制备: 讨论了多晶型药物活性成分(API)的分离与纯化中对晶型稳定性的控制技术。 第七章:吸附与变压吸附(PSA/TSA) 本章聚焦于利用固体吸附剂进行气相和液相分离。详细介绍了不同吸附剂(分子筛、活性炭、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MOFs)的孔隙结构与吸附机理。重点阐述了变压吸附(PSA)和变温吸附(TSA)的循环设计、吸附剂的再生策略,以及在空气分离、天然气净化中的工业实例。 第三部分:前沿与绿色分离技术(第8-11章) 第八章:膜分离技术的新进展 膜分离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章深入探讨了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的驱动力、膜污染机制及应对策略。此外,还专门开辟章节讨论: 气体分离膜: 重点分析了聚合物膜和无机膜(如沸石膜)在 $ ext{CO}_2$ 捕集和氢气提纯中的性能边界(Robeson 走廊)。 渗透蒸发(Pervaporation): 在有机物/水体系脱水中的应用及其膜材料设计。 第九章:超临界流体技术(SCF) 本章详细阐述了超临界 $ ext{CO}_2$ 作为“绿色溶剂”在萃取、色谱和反应介质中的应用。内容包括: 超临界流体的热力学性质: 密度、溶解度参数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针对天然产物、高分子材料添加剂的精细分离案例。 超临界流体制备技术: 如超临界抗溶剂沉淀法(SAS)在纳米颗粒制备中的应用。 第十章:反应与分离集成技术(Process Intensification)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集成反应与分离单元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除了反应精馏外,还重点介绍了: 膜反应器(Membrane Reactor): 利用膜的选择性持续移除产物或补充反应物,突破化学平衡限制的原理和应用(如甲烷重整)。 反应萃取: 在液相反应中利用萃取实现产物实时分离。 第十一章:电驱动分离过程 本章介绍了新兴的电化学分离技术,如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及其在海水淡化、氨基酸分离中的应用。讨论了电化学梯度对离子迁移率的影响,以及新型离子交换膜材料的开发。 第四部分:过程模拟、优化与案例分析(第12-15章) 第十二章:分离过程的数学建模与仿真 本章指导读者如何运用 Aspen Plus、ChemCAD 等主流软件,对复杂的多单元集成流程进行稳态和动态模拟。内容覆盖模型构建、参数回归、敏感性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仿真验证流程的鲁棒性。 第十三章:过程优化与集成 重点讲解了过程集成(Process Integration)的方法论,特别是热集成网络(HEN)的设计与优化,旨在最大限度地回收过程中的废热,降低总能耗。引入了Pinch分析技术在分离系统能效提升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新型分离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本章面向材料科学交叉领域,介绍了高性能分离介质的制备技术,如 MOFs、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溶剂热合成,以及对这些材料的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BET、XPS)的分析表征方法,为下一代分离技术的开发提供指导。 第十五章:工业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通过三个详实的工业案例,展示了如何综合运用上述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 1. 生物柴油的后处理与甘油纯化: 萃取与分子蒸馏的集成应用。 2. 烯烃/烷烃的高效分离: 模拟浸渍吸收剂(型控吸附)与膜分离的组合工艺。 3. 高浓度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回收: 纳米过滤与超临界萃取的协同作用。 最后,对未来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辅助的工艺开发、模块化与小型化分离装置进行了展望。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工程紧密结合: 既有深入的热力学、动力学推导,也有大量实际工程设计参数和操作实例。 覆盖面广: 系统介绍了经典、强化和前沿的膜、吸附、超临界等技术。 面向工业应用: 强调过程集成、能效优化和绿色化学理念。 本书是化工、制药、环保等领域工程师提升专业技能、进行技术创新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关注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也对“垃圾围城”的现象深感忧虑。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垃圾处理的科普文章,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它用非常易懂的方式,向我揭示了现代固体废物焚烧技术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智慧。我了解到,先进的焚烧技术不仅仅是“烧掉”垃圾,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燃烧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回收能量,并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从而实现“变废为宝”。书中对不同焚烧炉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才明白,原来焚烧炉的种类繁多,各有千秋,而且其运行的精密度和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更让我安心的是,书中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了烟气净化技术,让我看到,现代化的焚烧厂是如何通过多重过滤和净化装置,将排放的烟气处理到符合严格的国家标准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垃圾焚烧技术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也让我对政府推行垃圾焚烧政策的初衷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未来我们城市的垃圾处理会越来越环保、高效。

评分

我是一名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最近在准备毕业论文,选题正好与固体废物焚烧的能源化利用有关。在导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这本书对我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固体废物焚烧的能源回收技术,从最基础的热力学原理到复杂的能量转化过程,都有非常详尽的阐述。书中对余热锅炉的设计参数、运行工况以及传热效率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讨论了不同锅炉形式(如显热锅炉、潜热锅炉)在焚烧厂中的应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发电效率的影响因素,例如燃料的低热值、炉膛的燃烧效率、烟气余热的回收程度等等,并且给出了数学模型来预测和优化发电量。此外,它还涉及到了焚烧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如何用于区域供热,以及如何与城市供热管网结合的案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案例广度都非常适合我们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它帮助我搭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也为我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参考资料,让我的论文选题更加扎实,研究方向更加明确。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化工工程师,虽然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对技术发展的热情丝毫未减。当我偶然翻阅到《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那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专业功底立刻吸引了我。我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对书中关于焚烧炉的流体力学、传热学以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面的分析,感到非常赞赏。书中对于不同炉型,如固定炉床炉、流化床炉、回转窑炉等,在燃烧效率、热量回收、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方面的优劣势进行了一一剖析,这让我对各种技术方案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有了清晰的认识。特别是书中关于燃烧产物组分变化、二次燃烧机理的详细描述,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操作参数来控制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成和转化,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关于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炉渣的成分分析、特性评估以及资源化利用的可能性,也提供了宝贵的工程信息。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看到了固体废物焚烧技术在工程应用上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这个领域的技术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作为一名对环保事业稍有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想了解我们日常产生的垃圾到底是怎么处理的,尤其是那些看似“烧掉”的处理方式,到底有多科学,有没有副作用。我一直以为焚烧就是简单地把垃圾烧成灰,但《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不同类型垃圾的燃烧特性,以及如何控制燃烧过程中的温度、氧气含量来达到最佳的焚烧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种先进的焚烧炉设计,例如炉排炉、流化床炉等,并且详细解释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焚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而是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烟气净化技术,包括除尘、脱硫、脱硝、二噁英的处理等等。我这才明白,原来一个现代化的固体废物焚烧厂,背后有如此复杂精密的工艺和技术支撑,远非我们想象中那般粗暴。这本书让我对固体废物处理的科技含量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这个行业更加肃然起敬,感觉自己收获了很多以前完全不知道的知识。

评分

作为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环保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权威著作。《固体废物焚烧技术(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我的“及时雨”。从工程应用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极高。它不仅涵盖了焚烧厂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还对不同工艺路线的经济性、技术经济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焚烧过程中能量回收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余热锅炉发电,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大大提升了焚烧厂的经济效益。此外,书中还对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讨,比如灰渣的建材利用、金属回收等,这解决了许多焚烧厂在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难题。这本书的第二版更新了很多近期的技术进展和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前沿动态。它为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焚烧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挑战,可以说是我的案头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