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心理学:信念力》是台湾心灵励志作家魏棻卿最新力作。信念能够决定你的人生。只有正向的信念,才能带你走向正向的人生。
《一切都是心理学:觉醒力》是台湾心灵励志作家王启芬最新力作,通过58则心灵故事,提升自我觉醒力,用更好的方式面对与处理生活困境,让你拥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魏棻卿,心灵励志作家。
出生于台南佳里,毕业于文化大传系、北医公卫所。2001年成为记者,曾经任职于远见杂志、东森、民视、三立等媒体,荣获多座新闻奖项。目前就读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亦经常参加心灵成长课程。
从小就坚信,人因梦想而伟大。热爱写作、阅读和流浪,致力以“单纯、自由、爱”活出生命精彩,让自己的存在成为世界的祝福。
著有《幸福不是因为拥有很多,而是执著很少》、《人生没有如果,这才是人生》、《爱,逆转胜─—纪宝如》、《人生就像下棋,真正的对手是自己2》(合著)、《人生,没有什么是你应该得到的》(合著)等书。
王启芬,心灵励志作家。
台南出生,台北长大,据长辈们说,是属于比较好带的小孩,只要有书看就不会吵闹。三岁开始,由外公启蒙读诗,也是兴趣使然,自此对中华文化浸淫日深。
大学毕业后进入网络书店工作,负责人文艺术书区,由此广泛接触各类型书籍。其后,转而投入社会教育,服务于南投当地的公益教育基金会,成为长驻志工。
七年来,随团队讲学于美国、阿根廷、澳洲等地,深感每个人对自我与人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偏见、限制与疑惑,但却无法从根本处着手改变,由此更坚定以公益教育为毕生志业的决心。
目前长住南投山上,除写作与分享外,也着手浅释经典的工作。
著有《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你愈爱的,愈要有勇气往外推》。
《一切都是心理学:信念力》
Part 1 .人生是苦或是乐,往往取决于你的一个念头
01.一张没贴邮票的明信片
02.面对死亡,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救赎
03.放下非理性信念,就是放过自己
04.敲敲你的周哈里窗
05.别忙着讨好每一个人
06.和失败交朋友
07.用“例外法则”挑战负面认知
08.负面情绪不是罪
09.绝望也是一种力量
10.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
11.化整为零的苦难解脱术
12.探勘内在的冰山
13.换个角度想,才能发现新方向
Part 2 苦难的人生,其实是内心所导演出来的一场戏
14.不要老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15.路,就是要自己走一遍
16.你怎么对自己,别人就怎么对你
17.到底是谁救了谁?
18.退出物质军备赛吧!
19.想受人尊敬,还是受人欢迎?
20.谁才是小人?
21.别人眼中的天堂,可能是你的地狱
22.内心戏的代价
23.真相,有时和你想的不一样
24.幸福不是比较来的
25.其实你什么都不缺
26.Reactive 和 Creative 的差别
Part 3 放下执念,就能走出生命的困境
27.算命不如一个决定
28.你要的快乐,自己决定
29.违反操作须知,人生也会大当机
30.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不能做什么
31.是不能改变,还是不想改变?
32.请,为自己而战!
33.不想被关?那就撞破玻璃箱吧!
34.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
35.用行动切换苦命模式
36.流浪,未必是因为迷路
37.巫婆的礼物
38.有伤,不一定有害
39.感谢苦难伤疤
《一切都是心理学:觉醒力》
Part 1 你越看清楚自己,越能掌控人生的方向盘
01.向前走,同时保持清醒
02.贫民窟里的富翁
03.失去比得到更珍贵
04.个性并非与生俱来
05.听孩子说话
06.没错,是最大的错误
07.谁是杀人犯
08.溺爱与暴力
09.伤人的实话
10.不赚钱的工作
11.正向的迷思
12.长寿国里的短命者
13.第一印象
14.改变自己的人
15.真实的图画
16.多数人与少数人
17.母亲的勇气
18.作品说明一切
Part 2 向内探索自己的心灵,你的目标才会愈来愈清晰
19.经验不是唯一的真理
20.寻找自我的人
21.温情与冷漠
22.不客气与假正经
23.白天与黑夜
24.表演的才华
25.企业家的聚会
26.复制的成功
27.最后一日
28.无法移植的教养
29.先入为主的杀伤力
30.简单的创意
31.麻烦与机会
32.公交车上的一堂课
33.成就与幸福
34.继承人的考验
35.为学与做人
36.砌墙的道理
Part 3 破除信念框架,你才能改写命运的剧本
37.假设的心境
38.拒绝荣誉的人
39.孩子的游戏
40.在进入立场之前
41.诚实的商人
42.追求正确的人
43.品德与才能
44.退休后的梦想
45.长泳的启示
46.内在的源头活水
47.网络与生活
48.领导者的责任
49.省略的步骤
50.直觉者
51.企业家的测验
52.教养的难题
53.延续生命的人
54.合适的人才
55.独立的意义
56.想要成仙的国王
57.无限与有限
58.修养的方式
《一切都是心理学:信念力》
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内在信念的投射
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拜医疗科技所赐,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比起半个世纪前,少说增加一二十个年头,换算成天数,等于多活了三千多到七千多个日子。这意味着什么?这代表身为现代人的你,必须面对并处理的人生议题,不仅比较复杂,量也远比以往来得多。这些议题几乎都伴随着受苦感受,所以常被冠上“苦难”这个词。
然而,你可曾想过,横亘眼前的苦难,哪些是必须亲身经历才能体悟?哪些又是自找的?以个人生命经验来说,我认为人生当中,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苦难是自找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出于必然,想躲也躲不掉的。
生命中,“自讨苦吃”的情况愈少发生,生存能量就愈不会被虚耗,也才能有精力造就自己,活出理想中的人生版本。但要怎么减少自讨苦吃呢?关键就是要透过当下的觉察,改变脑子里的认知。
话说,有一位老爷爷经常逢人就抱怨儿子很不孝,理由是,儿子日前为他安装的那台电视,竟然被限制只能看一个节目,让他百无聊赖。邻居心想,当今哪有什么电视机只能看到一个频道,而且还只有一个节目,亲自到老爷爷家中一探究竟,才发现原来老爷爷口中的电视机,其实是一个鱼缸,单一节目所指的,就是一只金鱼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故事听来有点夸张,在脑部认知功能逐渐退化的老人家身上,却很有可能发生。举这个例子主要是想突显,认知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因为认知会慢慢发展出信念,左右着你的真实命运。
关于这一点,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埃利斯(Albert Ellis)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所谓的“A─B─C” 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信念、C是情绪和行为结果,三者的关联性如下:
A(诱发事件)←B(信念)→C(情绪和行为结果)
注意到了吗?上述的两个箭头,都是以B(信念)为出发点,分别指向A和C,这个意思就是说,是内在信念影响我们对外在事件的看法,也是内在信念主导我们对事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破解呢?一样得从信念下手,驳斥原来的非理性信念,改用理性信念来看待事件和决定反应,自然能改写结局。
所谓的“非理性信念”,根据埃利斯的说法,包含了需要被赞赏(意指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得到肯定)、过高的自我期许、坏人需受到责备、事情不如己意时会面临灾难、对不愉快的后果不必负责(意指把责任归给外在环境)、时常心存忧虑、选择逃避问题、过去决定现在(意指活在过去,忽略当下的努力)、完美主义倾向、依赖能力好的人、过分关切他人的问题(意指把他人责任都往身上扛)。
古希腊哲学家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曾说:“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到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充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信念,绝对要比上述来得更多,也很难逐一去修正,这时,就要肯定真实苦难的意义了。
文章一开始,我们曾经提到,苦难有两种:一种是自找的,另一种是必然的。后者是属于“有意义的受苦”,非但不能逃避,还要学习去承担,因为这一类的苦难,如同黎巴嫩诗人卡里.纪伯伦所形容,是用来“突破那封闭你灵性的壳”,封闭我们灵性的那个外壳,正是诸多的非理性信念。
破坏,是为了建设。真实的苦难,就是上帝用来搞破坏的利器,目的在于推翻你的非理性信念,让埋藏的灵性种子得以突破外壳,开枝散叶。当眼光被彻底翻新和提升时,便能打造出一个全新且让你真心热爱的人生。
《一切都是心理学:觉醒力》
重拾完整而纯粹的自己,你才能拥有想要的人生。
一名大企业的主管受到小区居民的邀请,请求给他们上一堂食品安全的课。她为讲课做了充分准备,把每一个专有名词都单独作了解释,并结合图表来做阐述。她觉得自己讲得太浅,正担心会不会让居民听得不耐烦的时候,有人却举手发问:“老师,你说的东西我们听不懂啦,可不可以讲简单一点?”
有位家长对教养子女非常积极,他买了坊间的书和杂志进行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一个文件夹的教养心得,并施用在孩子身上。但是,孩子的情绪愈来愈暴躁,不听他说话、不接受他的教导。一天,当他试图用书中的例子和孩子讲道理时,孩子突然爆发:“你说的都是别人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自认为绝对不会出错的事,往往也会造成自我思想上的盲点,若非别人反映给我们、提醒我们,或许一生都无法察觉;而即使别人好意提醒了,我们可能还会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中难以脱离。
有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旅行者在沙漠里艰辛地找到了一口井,他用尽身上所有布料搓成绳索,系上水壶垂下井里,但还是短了一截。这时,天神问他:“我现在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你想要什么?”旅人马上回答:“再给我一段绳子。”
若把沙漠比喻为现实环境,把止渴比喻为目标,把汲取井水比喻为实现目标的方法,把天神比喻为机会。那么笑话就会变成寓言:在现实生活里,我们所拥有的环境和条件,使我们选择了当前最想要的目标。当我们努力向目标迈进的时候,拥有更好环境与条件的机会到来了,但是我们却依然受困在自己的思维里,因此白白让机会从眼前溜走。
仔细想想,在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走在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走路时的风景,与我们相遇的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累积我们的经验、改变我们的视野、形塑我们的观念。经验、视野、观念,造就了每个人独特的思想与个性,也使我们受到无形的局限。当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思考或处事才是恰当的时候,想法和做法就会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
一次下课后,有位先生很客气地请我留步。他说自己对修养身心非常有兴趣,阅读养生类书籍从无一日间断,家中收藏的各种相关著作和录像,堆满了整间书房,他接着讲出了他的目的——他想要请我推荐更多的书籍、影音数据,以充实他的心灵修为。
我好奇地问他:“先生,您需要这么多的数据,是为什么呢?”
他马上回答:“因为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啊!搜集得再多,还是不足够的。”
我再问:“那您觉得,以修养身心而言,如何才算足够?”
他回答道:“至少要像那些大师们一样,修得很圆满才行吧!”
我疑惑地问:“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是指学习知识,和修养身心是两件不同的事啊!您想,以有限时间来追求无限知识,以人类寿命而言,应该是无法圆满的,为何您口中的大师们,能修得圆满,并且留下他们的经验呢?”
他肯定地道:“那是大师们悟性比较高,我们悟性比较低,当然需要学更多才能觉悟。”
我反问说:“学习知识难道可以增加悟性吗?”
他迟疑地:“应该说……可以增加觉悟的机会吧!”
我劝他说:“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坐而学不如起而行。如果只是为了增加觉悟的机会,那么,生活中处处都是觉悟的契机,不一定非要在知识里追求不可。再者,虽然今天我可以推荐书籍给您,但是您的体悟依然要落实于生活中,否则即使学富五车,和修养身心依旧没有关系啊!”
我们不妨也问问自己:“我们心心念念努力的方向,真的可以达到想要的目标吗?”当我们义无反顾地往前走、向前看的时候,我们也必须了解:人的视角是有局限的。当我们选择了一个角度,往往失去其他角度;前进一个方向,往往会失去其他方向。还好人类并非死板地生活在平面的世界,我们的思想永远可以脱离地平面,不受地心引力的束缚,站在思路外俯瞰全局。
或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办得到?”
我的体会是:“唯心不躁,处境自明。”
世俗的见解、过往的经验,往往在我们心中创造出各种情境,这些情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现状、组织反应、适应环境,但是这些情境也常常使我们脱离真实,陷入自我假设的模型。长久下来,我们仿佛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而是生活在情境当中;自我的想象与他人的观点,指导着我们的人生走向,自己却从来不曾察觉。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把心沉淀下来,让纷飞的思绪安定下来,卸下情境的框架,摘除顺境与逆境的分别,就能让装在心上的隔阂与装饰一一消融。
当我们重拾完整而纯粹的自己,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也才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坦白讲,这本书的厚度和深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它不是那种随便翻翻就能领会精髓的作品。它更像是一部工具书和一本深度解读的哲学著作的结合体。在涉及到“动机理论”的部分,作者对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奖励机制的探讨,非常细致入微。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过度强调外在奖励,反而会削弱个体原有的内在兴趣。这个观点我以前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听说过,但在这本书里得到了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支撑。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心理学实验,比如著名的“过度理由效应”,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成了可以被感知的现象。我试着用书中的理论去分析我身边同事的工作状态,发现很多看似懒散或过度积极的表现,背后都有其内在的逻辑链条。它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做某件事,必须深入到他心理需求的底层去挖掘,表象往往具有极大的迷惑性。这本书教会我耐心和同理心,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评分这套书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它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像一位冷静的科学家在陈述数据,时而又像一个富有洞察力的哲人在低语。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社会认同”这一主题时的叙事方式。他没有直接批评群体的盲从,而是通过追溯从古老部落到现代社交媒体上“羊群效应”的演变脉络,展现了这种机制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这种不带批判色彩的描述,反而更让人感到震撼。我记得有个段落,详细分析了“首因效应”如何影响面试官的决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最初的几分钟信息是如何占据主导地位的。读完这个部分,我立刻回想了自己最近几次面试的经历,发现自己的解读方式确实被这个效应牢牢锁定了。这种能够立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印证的知识,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它不是教你如何去“操纵”别人,而是让你学会如何识别自己和他人行为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从而在互动中保持一份清醒和从容。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摆在桌上,沉甸甸的,光是这分量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很扎实。我记得刚拿到手的时候,翻开扉页,那股油墨的味道混着纸张的清香,挺提神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过的,文字密度不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它对“思维定势”那一部分的论述,作者用了很多看似不相关的日常小事作为引子,层层剥开我们是如何被自己的认知框架所限制的。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颜色偏见的实验,让我猛地意识到,原来我们对世界的很多判断,其实只是基于一些非常浅显、甚至可以说是武断的经验。合上书的那一刻,感觉像是被人从一个蒙着灰尘的房间里拉了出来,重新审视了一下周围的一切。它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成功学”的口号,反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你去观察、去质疑,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读完第一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到了多少新名词,而是学会了在做决定前,多问自己一句:“我真的看清楚了吗?”这种对自我认知的重塑,比任何具体的技巧都来得有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想”,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想”。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它没有提供速效药方,而是构建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和分析工具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自我服务偏见”的阐述,作者将其描绘成一种必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帮助我们在面对挫折时维持自我价值感。这种将“缺陷”也视为功能性存在的观点,极大地消解了我过去对自己某些思维定势的负罪感。它鼓励我们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但同时也要警惕这种“自我保护”机制何时会演变成阻碍成长的枷锁。书中的语言是成熟且克制的,避免了煽情,而是用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得出结论。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反应速度慢了半拍,因为我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对方的批评是否带有某种“投射效应”,而我的防御本能也变得更加清晰可见。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改变,或许就是让我成为了一个对自己内心活动更加坦诚和细致的观察者。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身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主题的书是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的,总觉得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原理”经过大众化传播后,都会被简化得面目全非,变成一些人云亦云的段子。但这本套装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不像是在“普及知识”,更像是在“解构经验”。让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它很少使用过于绝对的词汇,更多的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比和理论框架的铺陈来展示观点的合理性。比如,在探讨情绪管理的那一章,它没有简单地教你“深呼吸”、“数到十”,而是深入剖析了杏仁核与前额叶皮层之间的信号传递机制,让你明白情绪的产生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梳理,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慢了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作者描述的那个场景,试图将理论与我过去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接和印证。这是一种非常“互动式”的阅读体验,书本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过往思维的盲点和惯性。它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不是那种读完就热血沸腾的激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敬畏。
评分书的质量挺好的,都有塑料膜包着,还没时间看,多读书总归好,送货快,值得信赖,相信京东的品质。一次买了三十几本书,留着慢慢看。
评分趁着活动买的,
评分很好地服务质量的保障……很好的选择……好的选择很好的选择
评分分信念力和觉醒力两本,内容丰富,值得阅读。
评分自己买书,帮单位买书,买了好多,京东做活动好好挑,价格比当当还实惠,就是对我这种选择综合症,凑单好艰难。暂时都还没看,但是印刷什么都OK,除了有本书里面破了一页,但是不影响使用,自己粘了一下。能不能就每个大订单评价一下啊,一个个点好累。
评分自打有了京东,再也不去超市了。
评分还没看呢!不过包装还行。
评分这书还是不错的,买给自己看的,看着还可以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