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采取了一种好的方法来研究大众传播和文化研究,即将媒介——报纸、书籍、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以及这些媒介与文化、社会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作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艾伦·渥泰拉、查尔斯·惠特尼和麦格雷戈·怀斯认为:研究大众传播不能与社会机构以及社会生活割裂开来,它们彼此塑造和影响。《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媒介文化系列·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探究了社会生活卷入媒介的不同方式,包括体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诸多方面。
作者简介
劳伦斯·格罗斯伯格,1947年生,美国著名学者,北卡罗来纳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传播研究系教授,存传播哲学、流行文化、媒介文化研究等方面著述顿丰,是美国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祁林,1972年生,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兴趣集中在传播哲学、媒介艺术与文化等方面。
内页插图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一部分 定位媒介
1 社会语境中的媒介
2 讲述媒介历史
3 媒介人物和媒介组织
4 媒介和金钱
第二部分 建构媒介的意义
5 意义
6 意义的阐释
7 意识形态
第三部分 媒介的权力
8 生产认同
9 消费媒介
10 媒介和行为
第四部分 媒介和公共生活
11 媒介和政治
12 媒介、公众和规范理论
13 媒介全球化
参考文献
索引
关于作者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而另外一些社会理论则倾向于“冲突模式”(conflict models),这种模式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争斗和不平等,并认为不同人群很难和谐相处。这些社会理论主张因为社会差异,社会资源并非公平地被分配。总有一些社会资源是被高度重视:军事力量、金钱、意义、道德、身份认同、政治地位、情感、愉悦等等,但即便这些资源的重要性也是不均等的。每一项资源都可以使拥有并懂得如何利用它们的人形成社会区隔(这正是前面描述的关于“影响力”的第一种含义)。金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只要你懂得如何运作,钱就可以产生更多的钱,有钱人也可以用钱购买其他资源。但另一方面,除非我们认为有必要用感情去控制别人,或者需要用它来维系健康的生活,否则我们都不能将情感视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这正如披头士乐队(Beatles)唱的那首老歌:“金钱买不到我的爱情。”我们在第6章将要详细探讨的话题——“权力决定意义”具有同样的象征意味:权力决定我们将关注哪些问题、哪些观点是重要的以及我们该如何思考它们。重新确定别人常识的含义的确是权力。
在整个社会中,资源分配是不平等的。不同社会成员获得以及利用资源的能力有强有弱,由此很容易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资源分配是根据社会阶层划分而展开的。每一类阶层都有自己明确的身份特性,但只有一部分特性是和资源分配有关的。例如,在美国我们很容易将“金发碧眼”和“棕色头发、褐色眼睛”从人种上区别开来,但是,没有人会在学校里作这种区分。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够根据阶层、种族、国籍、性别、性取向、年龄以及能力的不同来分配社会资源。这就是学者们所谓“社会区隔系统”的含义。
例如,女权主义就是一种强调不同性别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社会理论,它认为女性在社会中受压迫,而男性是拥有特权的,这样的社会就是所谓的“男权社会”。尽管迄今为止,人类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是男权性质的,但女权主义者还是特别强调当代社会中的这种不公正。比如,女性通常的工作薪金比男性少,而且她们的家务劳动是没有报酬的;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言语或身体上的侵犯;女性更不易获得政治权力(美国还没有一位女总统或副总统);女性通常被建构为纯粹的性对象;女性更加情绪化等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女性受男性压迫的现象。女权主义试图在一个被区隔化的社会中挑战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女权主义传播理论则是着力探讨媒介传播是如何建构男女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其他一些社会冲突理论则是关注如下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有色人种与白人社会、工人阶级与富裕的精英阶层、儿童和老年人与中青年、同性恋与异性恋、形形色色的宗教少数派与占美国人口大多数的新教徒、残疾人与正常人等等。
近年来,很多弱势群体开始反抗他们所受到的压迫,包括利用大众媒介以及在媒介上展示他们自己的形象。文化和媒介传播日益成为这种反抗中的核心命题。这些斗争正在改变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政治生活。这也对媒介研究形成了巨大冲击,因为“作为控制的影响力”成为媒介理论的核心命题。
我们很难在两种模式中划分孰优孰劣。一方面,倾向于冲突模式的媒介理论家通常认为共识导向的理论是在维护现有社会的不平等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强调共识模式的理论家则用“社会总是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就像他们的生活比过去有进步一样这种自由信念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而且他们认为冲突模式过于关注权力问题,而忽视了社会生活的和谐与进步。
在本书中,我们会兼容并蓄冲突模式和共识模式,因为我们相信这两种模式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媒介建构美国社会和生活的角色含义。正如前文所述,媒介在社会中建构了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也促成了社会压迫关系的形成,但是我们还是坚信媒介对社会有许多正面功效。诚如杜威所言:媒介把我们凝聚成社群。媒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当代社会矛盾,它在社会转型和促进社会公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前言/序言
《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是由我们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很荣幸向这本著作的中文版致敬。但是,写中文版的序言对我来说还是有点小小的不安,因为很显然这本书不是专门为中国读者而作的。我们没有(当然也没有能力)在广阔的亚洲和丰富的汉语领域讨论媒介问题。然而,我依然诚挚地希望这本书对你——每一位读者、教师、学生、公民是有用的,或是有启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加深你对媒介环境的理解,搞清楚媒介和(决定日常生活的)体制、语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书是适合用于教育的。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开端乃至过程。教育让人们知道世界未必一定是某个样子,在未来它可能是另一个样子,而我们可以为形塑未来做点什么;教育努力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被告知某些东西——关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世界的一些故事:我们身在何处,此刻这里发生了什么(也许它正好发生在其他地方)。还有,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去往何方,等等。总有一些故事被讲述,而另外一些故事却被忘却或刻意回避,甚至从来不被提及。故事描绘和阐释世界,不同的故事开启或关闭了不一样的未来,因为正是故事告诉我们目标在哪里以及通过怎样的行为才能达成这一目标。即便没有“正确的”故事,也一定有“好”或者“坏”的故事。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准确地把握世界,或者对我们的生活以及增加生活的可能性方面有同等的价值——无论我们是作为个人、社会还是全球协作的集体(这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实现)。
《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社会中媒介与流行文化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本书不侧重于媒介形式的演变或技术革新本身,而是着力于揭示大众媒介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建构者”角色,在塑造我们对流行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参与过程中扮演了何种关键作用。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将流行文化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被媒介重新定义和生产的语境中进行审视。书中明确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并非一种天然自发、独立存在的现象,而是高度依赖于大众媒介的传播、解读和推广才能得以形成、传播并获得生命力。因此,理解流行文化,就必须深入探究媒介在其中的建构性力量。 本书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对媒介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深度融合之上。它超越了早期媒介研究中单纯的技术决定论或内容分析的范式,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媒介与受众之间更为复杂、互动且充满权力关系的场域。作者认为,大众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意义生产和文化塑造的核心场所。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视觉呈现、情感引导以及符号编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的价值观、审美趣味、身份认同,乃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在具体章节中,《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深入探讨了以下几个核心议题: 一、 媒介作为文化意义的生产场域: 本书首先强调了媒介在创造和传播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地位。作者详细阐述了媒介如何通过选择性报道、议题设置、框架构建等方式,决定了哪些文化现象得以进入公众视野,并以何种面貌呈现。例如,对于一个音乐明星的崛起,媒介可能侧重于其才华、其背后的励志故事,或是其时尚穿搭,而这些不同的侧重点都会深刻影响受众对该明星及其音乐的整体认知。媒介的叙事策略、话语方式,甚至其自身的视觉风格,都在不断地为流行文化填充意义,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 二、 媒介与流行文化元素的辩证关系: 书中着重分析了媒介与流行文化元素之间一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内容”,为媒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吸引力,而媒介则赋予了这些流行文化元素以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更强大的影响力,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符号。作者以电影、电视节目、音乐、时尚、网络迷因等具体案例,展示了媒介如何选择、编辑、放大、重塑流行文化中的特定主题、人物、事件,使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同时,流行文化本身的活力和创新,也反过来推动着媒介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发展。 三、 媒介建构下的受众身份与参与: 《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并未将受众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将其置于媒介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书中探讨了媒介如何通过提供特定的观看视角、情感共鸣点、身份认同框架,引导受众参与到流行文化的消费和解读中。受众并非简单地被动接收信息,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和价值观,对媒介所呈现的流行文化进行选择性接收、重新解读,甚至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如粉丝文化、同人创作等)。媒介的结构和传播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众参与的模式和深度。 四、 流行文化中的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渗透: 作者尤其关注媒介在流行文化建构过程中所蕴含的权力运作和意识形态渗透。媒介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机构,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往往会通过流行文化的内容和传播方式,悄无声息地传播和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本书深入分析了媒介如何利用流行文化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构建主流价值观、塑造公众的集体心理,以及可能存在的对边缘群体和亚文化的压制或污名化。理解媒介建构,对于批判性地审视流行文化中的权力关系至关重要。 五、 媒介技术发展对流行文化建构的影响: 虽然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技术细节,但其也敏锐地捕捉到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流行文化的建构过程。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社交媒体,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流行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例如,社交媒体的兴起极大地加速了流行文化的传播速度,赋予了普通个体更直接的参与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虚假信息泛滥等新的问题,这些都构成了媒介建构过程中新的维度。 本书的独特贡献在于: 强调“建构”的能动性: 不同于一些将媒介视为单纯工具或反映现实的视角,本书将媒介置于一个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者”地位,强调其在形塑我们对现实和文化的认知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作者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力求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框架。 贴近现实的案例分析: 书中通过大量生动、具有代表性的流行文化案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媒介建构的力量。 引导批判性思维: 本书旨在提升读者的媒介素养,鼓励读者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理解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从而更清醒地认识到媒介在塑造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总而言之,《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是一部极具深度和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它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媒介与流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通过深入剖析媒介的建构性力量,本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是如何被媒介所塑造,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被塑造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为主动和批判性的文化参与者。对于任何对流行文化、大众传播以及当代社会文化动态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