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去过日本的中国人不在少数,然而许多人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真正深入了解日本的并不多。本书将带你领略日本的各种风情,关于日本的足球、神社、黑帮、相扑和休学旅行等,都是和中国不同而人们又很想了解的方面。和中国一样,日本也会有许多社会问题,如手机依赖、啃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面对这些不断涌现的社会问题,日本人是怎样处理和解决的,和中国人有什么不同,本书将给出一个答案。
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多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动漫、汽车、电子产品、料理……,屈指可数的也就是这几个方面。其实,在多数国人借助媒体、村上春树、宫崎骏建构的日本印象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更真实的日本,为什么在日本各具特色的神社共有8万多家?为什么日本国粹相扑渐失民心?为什么猫会成为日本人最喜欢的宠物……读完这本书,将会使你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蒋丰,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3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8年赴日本留学,1994年获得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硕士学位。曾担任《东方时报》总编辑。1999年至今一直担任《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同时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和多家电视台的特约评论员等。著译有《日本国会议员看中国》、《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亚洲》、《日本开国小史》、《横滨今昔》、《万条微博说民国》等。
信仰与习俗
神社里的“悄悄话”/002
美臀也能成神/005
《足球小将》刮起夺冠旋风/008
猜一道谜,解一处人间世态/011
祈福求安的“裸”与“祭”/014
吃西瓜,加点盐/020
日本的“皇室英语”/022
一个名包引发的皇室骚动/024
独家特色
回不了家的春画展/028
“坐”与“不坐”的女仆咖啡厅/031
各县都有“县”病/034
东京冷淡VS大阪热情/037
穷途末路的日本黑帮/040
日本也“打黑”/043
在日朝鲜人的“朝鲜心”/045
“掉粉”的相扑/050
美味佳酿
舌尖上的日本/054
首相的一顿饭多少钱/056
壮阳的鳗鱼盖浇饭/059
处女专酿日本酒/061
日本的调料之王——味噌/064
吃樱花——爱到浓重情深时/066
传承与变迁
“日本”的国名——“Japan”还是“Nippon”/070
和服与浴衣/072
美少女文化旋风/074
“乡土仇恨”延绵不绝/078
“秘书力”等级考试/081
大行其道的日本奶爸/083
“拖油瓶”的女高管/085
神保町——东京的书店街/087
读书从娃娃抓起/089
神秘禁书知多少/092
反思与借鉴
银发经济/096
勤劳的日本人——周末企业家/098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100
捡还是不捡?/102
JR折尾站之生死存亡/104
艺伎的“回暖”之途/106
“紧急按钮”怎么按?/108
趣味杂谈
如厕也讲究——日本的青花瓷便器/112
足球“不感症”/114
《甄嬛传》走红日本/116
“汪星人”和“喵星人”/118
“阿喵”变身“招财猫”/120
公交“痴汉”,冤比窦娥/122
日本特色之天气预报/124
日本“厕神”/126
躲地震区分中国人与日本人/129
差距在哪里
防患于未然——学生安全教育/132
让人头疼的手机依赖症/134
我的中国心——海外华文教育/137
大学“做饭塾”/140
理财,从娃娃抓起/143
大学排名,别样风景/146
也是焦点——日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149
爱情、两性
绘马——日本特色的“许愿牌”/152
可怜天下父母心——代子相亲/154
AV那些事儿/157
大叔“捕”萝莉/163
“无婚族”和“啃老族”/166
好聚好散的离婚典礼/168
大龄剩女,婚姻难民/170
拜神社求姻缘的恨嫁女/173
“性爱地图”凸显地域性格差/176
成人用品——产在中国红在扶桑/179
旅游、心情
带上父母玩——孝心旅游/182
学生时代的特色游——修学旅行/184
日本长假综合症/187
“青春18”之旅/190
“日籍”杨贵妃/192
奥飞騨——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中/195
64岁的驴友——藤濑信行/197
一看到“风吹樱花落尘泥”,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种既绚烂又略带伤感的画面。这名字太有感染力了,仿佛诉说着一种生命的哲学,一种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对回归本真、融入日常的某种释然。我一直对日本的社会文化充满兴趣,总觉得那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种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留着古老根基的神秘感。这本书的副标题“日本当代风俗志”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最真实的日常生活,那些不被镁光灯照耀的细节,那些构成普通人生命底色的元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日本人的家庭,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习惯,去了解他们的家庭观念;去观察他们在工作场所的表现,去体会他们的职业精神;去参与他们的社交活动,去感受他们的沟通方式。我期待能够读到一些关于当代日本人在城市与乡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的故事;关于他们如何看待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他们是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我尤其好奇,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传统风俗,在今天又以何种形式存在,又承载着怎样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初读便觉一股淡雅的诗意扑面而来。“风吹樱花落尘泥”,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它仿佛凝练了一种对日本文化深层理解的意象。樱花的绚烂短暂,恰如生命中的美好;落尘泥,则是一种回归本真的朴实,一种对自然循环的顺应,也暗示着那些被忽略的、隐藏在繁华背后的真实生活。这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描绘那些不为人知的日本民间生活,那些在喧嚣都市之外,依然保留着古老韵味的角落?“日本当代风俗志”这个副标题,更是将我的期待引向了当下。我一直对日本社会中那种独特的“物哀”情怀,以及日本人对待日常细节的极致追求感到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日本人的生活,去感受他们是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能够享受茶道的宁静,如何看待季节的变化,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日本人的社交礼仪,他们的工作方式,他们的家庭观念,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科技与信息爆炸的时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演变,又有哪些是他们内心深处始终坚守的文化基因。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风吹樱花落尘泥”。我一直对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很着迷,总觉得那里的很多细节,无论是古代的遗韵还是现代的变迁,都充满了独特的韵味。想象一下,樱花绚烂盛开,然后被一阵风吹落,花瓣纷飞,最终归于尘土,这个过程本身就带着一种日本人特有的侘寂美学,一种对短暂美好和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种“落尘泥”的意象,是会将它比喻成现代日本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角落、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还是会深入探讨那些在繁华都市背后,不为人知的民间习俗和生活智慧?书名里“当代风俗志”几个字更是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意味着它不会是那种陈旧的、停留于过去的日本描绘,而是聚焦于当下,用文字去捕捉那些正在发生、正在改变的生活图景。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带领我们走进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的行为逻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文化密码。也许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节日庆典,或者是那些在小巷深处流传的手艺;又或许是一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坚守的礼仪,亦或是新兴的亚文化现象。我渴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日本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日本。
评分“风吹樱花落尘泥:日本当代风俗志”。光是书名,就仿佛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樱花,日本的国花,象征着短暂的美丽与生命的轮回;“落尘泥”则带着一种对繁华落尽、归于平淡的坦然,以及一种对寻常生活的热爱。这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一种深邃的思考,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种意境融入对日本当代风俗的描绘中的。我一直对日本社会中那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感到好奇: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与经济,另一方面又是根深蒂固的传统与礼仪;一方面是都市的喧嚣与快速,另一方面又是静谧的庭院与茶道。这本书,我相信能够为我揭示这些表象下的联系与张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关于当代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那些在旅游指南上能看到的景点,而是他们是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我希望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地铁里默默看书的上班族,在居酒屋里畅谈的朋友,在社区活动中忙碌的老人,以及那些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归属感的年轻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日本文化的韧性与活力,看到在时代的洪流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如何演变,又有哪些是他们始终坚守的。
评分“风吹樱花落尘泥”,这几个字仿佛有一种魔力,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学意味的场景。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着迷于它那种表面光鲜下的深沉内敛,以及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微妙的平衡。这本书的书名,正是这种意境的绝佳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用笔触去描绘那些“落尘泥”般的真实日本风貌。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当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不仅仅是那些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镁光灯下的生活,而是那些更为贴近普通人,更为接地气的细节。我希望能够读到关于日本家庭的温馨与矛盾,关于年轻一代的迷茫与追求,关于老一代的智慧与传承。我更想了解,在看似高度秩序化的日本社会中,普通人是如何处理情感,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樱花盛开的短暂辉煌之后,日本人是如何安然地接受万物凋零,如何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乐趣,如何在点滴之中展现出生命的韧性与尊严。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那沉静而富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风吹樱花落尘泥”。这几个字仿佛自带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一种无声的叙事感,瞬间就勾起了我对日本文化深层次的探究欲。我一直觉得,日本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些举世闻名的寺庙神社、富士山美景,更在于它那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习惯,那些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感。这本书的副标题“日本当代风俗志”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对“风俗”这两个字情有独钟,它包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行为规范、精神寄托,是理解一个文化最直接的窗口。而“当代”则意味着它会关注当下,关注那些正在经历变革的日本社会,关注那些新旧交替中涌现出的各种现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深入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当代日本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情感世界、他们的社交方式,甚至是他们对于生死、对于命运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日本普通民众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烦恼与喜悦,他们的坚持与妥协,他们的传承与创新。也许会有关于一些我不太了解的流行文化,比如动漫、游戏、偶像崇拜背后的社会心理;又或者是关于一些传统的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意义。总之,我期待着一场关于日本当代生活的思想漫游,一次对文化肌理的深度探索。
评分单凭“风吹樱花落尘泥:日本当代风俗志”这个书名,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不落俗套,充满了意境,仿佛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又似乎蕴含着一种人生哲理。樱花之绚烂,转瞬即逝;“落尘泥”,则是一种回归本真的朴实与坦然。这种意象的结合,让我对书中可能展现的日本社会生活充满了期待。“当代风俗志”这几个字,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其人民的日常生活,去观察他们的细微之处,去感受他们的情感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日本人的日常,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光鲜表面下的真实生活。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当代日本人是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他们的家庭关系是怎样的,他们的社交方式有何特别之处,以及他们是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这本书,我相信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国度,去感受那些在“风吹樱花落尘泥”的意象中,依然流淌着的生命的力量与文化底蕴。
评分“风吹樱花落尘泥”,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个温柔的呼唤,瞬间勾起了我对日本文化深藏已久的向往。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宁静,一种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而“日本当代风俗志”则为这份诗意注入了现实的土壤。我一直认为,风俗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东西,它藏着历史的痕迹,也透露着未来的走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真实的日本,去观察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鲜活的传统,去感受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无声流淌的文化基因。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日本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们的社交礼仪,他们的家庭观念,以及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观。我尤其好奇,那些曾经辉煌的传统,在当代日本社会中是如何被传承,又如何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的。这本书,我相信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日本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更加触动人心的日本,一个在“风吹樱花落尘泥”的意境中,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国度。
评分“风吹樱花落尘泥”,这名字本身就像一首无声的诗,充满了东方哲学的美学意境,让人心生向往。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有一种莫名的情结,那种既精致又内敛,既现代又怀旧的气质,总能深深吸引我。而“当代风俗志”这个副标题,则精准地指向了我最想了解的方面——一个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活肌理,那些构成其独特文化基因的日常细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会如何捕捉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日本社会百态。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描绘出一些我从未了解过的民间习俗,或许是那些在城市角落里依然坚守的传统手艺,或者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的新兴节日;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日本人的家庭生活,他们的育儿观念,他们的养老方式,以及他们在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更让我着迷的是,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处理内心的孤独与焦虑,如何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日本,一个在“风吹樱花落尘泥”的意象中,依然展现出生命顽强与独特魅力的国度。
评分书名“风吹樱花落尘泥”,首先就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日式美学感受。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告诉你“这是什么”的书名,而是充满了暗示和想象空间。樱花的短暂绚烂,和“落尘泥”的平凡归宿,这种对比本身就带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意味,让我立刻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其人民的日常生活,去观察他们的习俗,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日本当代风俗志”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是如何以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视角,去捕捉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存在的、或者正在悄然改变的日本社会风貌。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日本人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在节假日是如何庆祝的,他们的饮食习惯有哪些独特之处,他们是如何看待家庭和社区的。我也很好奇,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背后,日本人是如何保持他们特有的礼仪和情感表达方式的。这本书,我相信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东方国度。
评分读完,写了日本的方方面面,有有所耳闻的,也有第一次听的,其中有很多选题都比较有意思,不过就觉得讲解分析的不够深入,读完意犹未尽。
评分好的哈德哦好的很好的哈德哦好的很哟
评分读完,写了日本的方方面面,有有所耳闻的,也有第一次听的,其中有很多选题都比较有意思,不过就觉得讲解分析的不够深入,读完意犹未尽。
评分喜欢这套书,内容丰富,照片精彩。
评分很美的书籍,详尽描述了日本的风俗文化
评分很好的东东 有需要会继续购买
评分书的质量真的太差!而且送过来我的书都TM变形了!
评分货好送货又快 书不错 还送光碟 就是快递不给力 太慢了 但还行 好期待的书 可来了女性是天生的购物狂,对于购物总是有一些潜藏在体内的欲望,其实女性购物是心理的一定反映,尽管并非所有女性都承认,促使购物欲出现的原因也并非每个女性都一样。西方有句古话:把东西卖给有钱、有势、有需求的人。有趣的是,这里的“人”更适合于指代女人。现代女性普遍经济独立,在家庭购物中大权在握,堪称“有钱有势”。而说到有需求,最近英国一本时尚杂志的调查结果作了最好的注脚——女人每5秒就要想到一次购物,这种痴迷甚至超过了与自己的伴侣相处。当然拉,我这种女性,自然喜欢到网上京东来挑选东西拉。嘻嘻!好了废话不说。我喜欢看这类书,只要你成为公司的资产,而不是公司的负累,就是声音最大的职员。每个职员在公司内都有属于他本人的一部账簿,一旦有赤字出现,就要注意自己的地位,自己是否会有动摇的可能。多拿雇主的薪金不要紧。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问题只在于你能担的忧是否可以平衡你食的俸禄。除了在业务上产生真金白银的进账,是对你本身物有所值的铁证之外,还有别的贡献是可以消弭雇主对你过分高薪的疑虑的。那就是要勤力,把工作的时间延长,这很重要。一个职员可以容纳大量的工作,应付长时间的服务,相比之下,就等于价廉物美。我差不多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没有老板不是斤斤计较的人,你必须让他在你的个人数簿上,有可见的盈利,才最安全。|就在我胡思乱想时,一页纸从书中掉落出来,竟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公用信笺,上面居然有我用钢笔胡乱翻译的德莱顿的诗歌《爱之永诀》,改得稀里哗啦,还沾了一块墨水,还有几道看来是给钢笔试水的蓝印子,看来是用我那个旧办公桌上的蘸水笔写的。这令我立即感伤难耐起来。那张桌子,是文学室一个受排挤的主任怅然离开后传给我的,特别宽大的旧木头桌,上面遍布划痕,我曾经希望那是文学室当年著名的大作家萧也牧用过的桌子,从五十年代一直传到我这里。好了,现在给大家介绍两本好书:《婚姻是女人一辈子的事》简介:最实用剩女出嫁实战手册、婚女幸福宝典;婚姻不是最终归宿,幸福的婚姻才是真正的目的;内地首席励志作家陆琪 首部情感励志力作;研究男女情感问题数年,陆琪首本情感婚姻励志作品。作者作为怀揣女权主义的男人,毫无保留地剖析男人的弱点,告诉女人应该如何分辨男人的爱情,如何掌控男人,如何获得婚姻的幸福。事实上,男人和女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用女人的思考方式,永远也了解不透男人。所以陆琪以男性背叛者的角度,深刻地挖掘男人最深层的情感态度和婚姻方式,让女人能够有的放矢、知己知彼,不再成为情感掌控的弱者。二、《正能量(实践版)》——将“正能量”真正实践应用的第一本书!心理自助全球第一品牌书!销量突破600万册!“世界级的演讲家和激励大师”韦恩·戴尔,为我们带来了这本世界级的心理学巨作!他在韦恩州立大学获得过教育咨询博士学位,曾任纽约圣约翰大学教授,是自我实现领域的国际知名作家和演讲家。他出版过28本畅销书,制作了许多广播节目和电视录像,而且在数千个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做过嘉宾访谈。本书跻身《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数十周之久,在全球取得了极高的赞誉,曾激励数百万人走上追逐幸福之途。《正能量(实践版)》——内容最实用、案例最详实,10周改善你的人生!这本书是作者联合数十位科学家、心理学家,耗费十余年心力的研究结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所有身处人生低谷、长期焦虑、沮丧、消沉、自我怀疑的人,过上幸福喜乐的生活。每一章都像一次心理咨询,详细论述了各种自我挫败行为,分析我们之所以不愉快、消极应对生活的原因,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性格缺陷(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和不良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愤怒)逐条分析,揭开你最想知道的心理学真相,每章结尾都提供了简易的方法,使得你即刻改变恶行,拥抱新生。
评分挺好的,但是书的内容有的不太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