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蛋鸡饲养技术手册(第2版)》本版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修改后的书稿,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的技术成果和实践经验,内容突出现代蛋鸡生产实用技术的介绍和案例的分析示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强,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适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现代蛋鸡生产者、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学习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蛋鸡生产、科研、教学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蛋鸡的品种
第二章 鸡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第三章 鸡场建设与养鸡设备
第四章 鸡的营养与饲料
第五章 孵化
第六章 雏鸡的饲养与管理
第七章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
第八章 产蛋鸡的饲养管理
第九章 种鸡的饲养管理
第十章 粪污处理
第十一章 蛋(种)鸡场的经营管理
第十二章 蛋鸡疫病预防和控制
第十三章 鸡病诊断程序与方法
第十四章 蛋鸡常用药物
第十五章 蛋鸡主要传染病
第十六章 鸡寄生虫病
第十七章 营养缺乏症
第十八章 鸡中毒病与其他疾病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三章鸡场建设与养鸡设备
一、场址选择
鸡场选址总的要求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区域发展规划,兽医防疫、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要求,水、电、交通、饲料等资源可满足生产需要,经济可行且未来有发展空间。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选址符合国家环保法规的要求可通过鸡场建设环境影响评估。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文教科研区、医疗等人口集中区、县级以上政府划定的禁养区建场。
(二)选址符合动物防疫和无公害食品安全的要求
1.距城镇、学校、村庄等居民聚集区不小于3000米,且一般选在村镇和居民区的下风向。
2.距铁路、高速公路、交通主要干线不小于1000米,距一般道路不小于500米。
3.距有毒害的化工厂、畜产品加工厂、屠宰厂、医院、兽医院、同类饲养场等不小于2000米。
(三)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鸡场用水比较多,每只成年鸡每日的饮水量约为300毫升,而生活及其他用水又是鸡饮水量的2~3倍。所以在鸡场选址时,要选择水源充足,供水稳定可靠,水质良好,符合卫生标准,水源周围没有污染,便于取用和保护的地方。理想的水源是水中不含病毒和细菌,无异味,水质澄清,不经处理即可饮用。大型鸡场最好用地下水位50米以下的井水或消毒自来水。鸡场利用自来水作为水源时,要考虑到停水等因素,配备储水装置。
(四)供电方便鸡场的孵化、育雏、机械通风、人工照明及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特别是笼养密闭鸡舍要保证电源绝对可靠。因此,场址要选择供电方便经济的地方。如果供电无保证,鸡场应自备发电机。
(五)地势高燥平坦,有利于通风、光照和排水平原地区建场应该选择地势高燥、平坦或稍有坡度的平地,坡向以南向或东南向为宜,这种场址阳光充足,光照时间长,排水良好,便于管理,有利于保持场内的环境卫生。
在山区建场,应建于向阳的南山坡,山坡的坡度不宜超过15%~20%,否则会增加施工的难度和工程投资。如将鸡场建在山顶,昼夜温差大,且高处风大,不利于鸡舍保暖;建在低洼的山谷则地面潮湿,气流不畅,污浊空气难以扩散,夏季闷热,冬季冷空气下流,气温较低,鸡舍潮湿寒冷。
(六)地形要方正,不宜过于狭长鸡场地形要求开阔整齐,方形或长方形较为理想,避免狭长和多边形。场地形状不整,建筑难以合理布局,造成道路管线延长,土地利用率降低,既增加了投资,还给场内日常运输、生产管理带来不便。
一般鸡场的占地面积应为建筑面积的3~5倍,征地时应尽量考虑要开阔些,要留有发展余地。
(七)土壤以沙质土或壤土为宜场地的土质状况对环境及鸡舍建筑施工、投资、饲料作物、绿化树木的种植及鸡群的健康状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沙质土或壤土排水良好,导热性较小,微生物不易繁殖,建场时要求场地地下水位低,土质透水透气良好,可保持干燥,适宜建筑房舍。
……
前言/序言
蛋鸡饲养技术手册(第二版) 引言 在现代畜牧业日益专业化、规模化的背景下,蛋鸡产业作为重要的畜禽产业之一,其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科学、高效的饲养技术是提升蛋鸡生产性能、保障产品质量、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蛋鸡饲养技术手册(第二版)”正是在这样的时代需求下,集结了众多业内资深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实践经验,对第一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升级,旨在为广大蛋鸡养殖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前沿的饲养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生物学特性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蛋鸡的生物学特性,为科学饲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蛋鸡的起源与演化: 追溯家鸡的驯化历史,了解其品种的形成与演变,认识不同品系蛋鸡在生产性能、抗病性、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这有助于养殖者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宜的蛋鸡品种,实现效益最大化。 2. 蛋鸡的消化生理: 详细阐述蛋鸡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消化道的长度、各部位的消化酶分泌与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等。深入理解消化吸收机制,是精准配制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关键。 3. 蛋鸡的生殖生理: 重点解析蛋鸡的生殖器官结构、卵泡发育、排卵机制、受精过程以及蛋的形成过程。了解这些生理规律,有助于优化光照、营养等管理措施,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 4. 蛋鸡的免疫系统: 介绍蛋鸡免疫系统的构成、免疫器官的功能以及免疫反应的机制。理解免疫原理,是建立科学免疫程序、提高蛋鸡抗病能力、减少疾病损失的重要前提。 5. 蛋鸡的应激反应: 探讨环境因素、管理失误、疾病等对蛋鸡造成的应激,分析应激对生产性能、健康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应激管理措施。 第二部分:饲养管理技术 本部分将系统阐述蛋鸡饲养的各个环节,提供详实的操作指南。 1. 选种与引进: 品种选择: 详细分析国内外主流蛋鸡品系(如海兰褐、白壳蛋鸡、褐壳蛋鸡等)的优缺点、生产性能特点(产蛋率、料蛋比、开产日龄、高峰期持续时间、蛋重、蛋壳强度等),以及对环境和饲料的要求。 雏鸡选购: 强调从信誉良好的育种场引进健康、优质的雏鸡。指导如何鉴别雏鸡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脐带愈合情况、体重、大小均匀度等)。 检疫与隔离: 详细介绍雏鸡引进后的检疫流程和隔离措施,防止疫病传入。 2. 育雏期管理(0-6周龄): 环境控制: 温度: 提供不同周龄雏鸡所需的精确温度曲线,以及监测和调节温度的方法。强调育雏舍温度稳定性的重要性。 湿度: 适宜的湿度对雏鸡呼吸道健康至关重要,提供不同周龄的湿度范围和调控建议。 通风: 保证充足的新鲜空气,排出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等),同时避免贼风。详细介绍通风系统的类型和操作要点。 光照: 讲解育雏期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光照程序,促进雏鸡生长发育和形成良好的体质。 饲喂管理: 饲料: 推荐不同周龄雏鸡的育雏料配方原则和饲喂量,强调营养的全面性和易消化性。 饮水: 保证清洁、充足的饮水,指导饮水器的选择、摆放和消毒。 饲喂方式: 介绍平盘喂料、料槽使用方法,以及如何引导雏鸡采食。 健康管理: 药物保健: 讲解育雏期常用的疫苗接种程序(如马立克氏疫苗、新城疫/H5N1二联苗、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等),以及必要的药物预防(如球虫药、抗生素等),强调科学用药原则。 疾病监测: 观察雏鸡的精神、采食、饮水、粪便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 死淘处理: 规范死淘鸡的处理流程,防止疾病传播。 3. 青年鸡期管理(7-16周龄): 环境控制: 随蛋鸡日龄增长,逐步调整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为育成和生产做好准备。 饲喂管理: 饲料: 介绍青年鸡料的营养标准和饲喂策略,重点在于体格发育和骨骼生长。 饲喂量: 根据体重和生长情况,合理控制饲喂量,防止过肥或过瘦。 健康管理: 疫苗接种: 完成青年鸡期的重要疫苗接种(如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痘等),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 驱虫: 定期进行体内外驱虫,清除寄生虫。 行为观察: 关注鸡群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4. 产蛋鸡期管理(17周龄至淘汰): 环境控制: 温度与湿度: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尤其注意夏季高温和冬季低温的管理。 通风: 随着产蛋量的增加,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更高,加强通风管理。 光照: 严格执行产蛋鸡的光照程序,刺激和维持高产。 饲喂管理: 饲料: 核心在于配制高营养、易消化、适口性好的产蛋鸡料,满足产蛋、维持和生长所需。详细介绍不同生产阶段(如开产期、高峰期、产蛋后期)的饲料配方调整原则。 饲喂量: 根据产蛋率、采食量、环境温度等因素,动态调整饲喂量,保证充分采食。 饮水: 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是维持高产的关键。 健康管理: 疫苗接种: 根据免疫程序,及时补打疫苗,维持免疫力。 疾病预防与控制: 重点在于监测和预防如新城疫、禽流感、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寄生虫病等常见多发病。 常见疾病的识别与治疗: 详细介绍常见疾病的病原、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药物使用: 强调规范用药,避免药物残留,遵守休药期规定。 生产管理: 产蛋率监测: 记录并分析日产蛋率、周产蛋率,找出影响因素。 蛋品质量管理: 关注蛋重、蛋壳强度、蛋清高度、蛋黄颜色等指标,通过饲料和管理进行优化。 淘汰管理: 制定合理的淘汰标准和时间,及时淘汰低产、病弱鸡。 5. 公鸡(种鸡)饲养管理(如涉及): 选种标准: 优秀种公鸡的选择标准。 饲养管理: 饲料配制、环境控制、性欲调控等。 采精与贮备: 采精技术、精液品质鉴定、精液贮备方法。 第三部分:饲料营养与配制 本部分将系统阐述蛋鸡的营养需求和饲料配制技术。 1. 蛋鸡主要营养素需求: 能量: 阐述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下蛋鸡的能量需求,以及能量来源(如玉米、麸皮、油脂等)。 蛋白质与氨基酸: 详细介绍蛋鸡对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的需求,以及蛋白质来源(如豆粕、鱼粉、配合饲料等)。 矿物质: 重点讲解钙、磷、钠、氯等宏量矿物质以及铁、锌、铜、锰、硒等微量矿物质对蛋鸡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并给出推荐用量。 维生素: 阐述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水溶性维生素(B族、C、生物素等)在蛋鸡体内的作用,以及缺乏症。 其他营养物质: 如纤维、色素、抗氧化剂等。 2. 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分析: 谷物类: 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 饼粕类: 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等。 动物性原料: 鱼粉、肉骨粉等。 矿物饲料: 碳酸钙、磷酸氢钙、食盐等。 维生素预混料、微量元素预混料。 饲料添加剂: 抗生素、酶制剂、抗氧化剂、霉菌毒素吸附剂等。 3. 饲料配制原则与技术: 营养平衡: 强调饲料配方应满足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下的营养需求。 经济性: 在保证营养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原料。 适口性与消化率: 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促进采食和吸收。 配合饲料的加工: 颗粒料、粉料的优缺点,制粒工艺、水分控制等。 饲料储存与管理: 防止霉变、氧化、虫蛀等。 第四部分:疫病防控与卫生消毒 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蛋鸡常见的疫病及其防控策略,以及场区卫生消毒的要点。 1. 蛋鸡常见疫病: 病毒性疾病: 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痘病、白冠病等。 细菌性疾病: 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巴氏杆菌病、产蛋下降综合征(EDS)等。 寄生虫病: 球虫病、蛔虫病、羽虱、螨虫等。 营养代谢性疾病: 脂肪肝、腹膜炎、软脚病、异位产蛋等。 中毒: 霉菌毒素中毒、药物中毒等。 2. 疫病综合防控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场区隔离、人员消毒、车辆消毒、设备消毒、疫病监测报告制度等。 免疫程序制定与实施: 根据地区疫病流行情况和品种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 药物预防与治疗: 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寄生虫药物等。 环境卫生与消毒: 场区环境: 及时清理粪污,保持场区清洁。 舍内环境: 定期对舍内设备、墙壁、地面进行消毒。 常用消毒剂的选择与使用: 消毒剂的种类、作用原理、浓度配制、消毒方法、注意事项。 无害化处理: 死淘鸡、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方法。 第五部分:蛋品质量控制与检测 本部分将关注如何生产优质的鸡蛋,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 1. 影响蛋品质量的因素: 遗传因素: 品种特点。 饲料因素: 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色素等)对蛋壳和蛋黄颜色的影响。 饲养管理因素: 温度、湿度、光照、应激等对蛋重、蛋壳强度、蛋清高度的影响。 疾病因素: 疫病对蛋品品质的损害。 采收与储存因素: 捡蛋频率、清洗、包装、储存条件等。 2. 蛋品质量指标与检测: 外观指标: 蛋重、蛋形、蛋壳颜色、蛋壳表面清洁度、蛋壳强度(爆破力)。 内部品质指标: 蛋清高度(Haugh单位)、蛋黄高度、蛋黄颜色、血斑、肉斑。 理化指标: pH值、水分、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微生物指标: 菌落总数、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常见的蛋品质量检测方法介绍。 第六部分:现代化蛋鸡养殖场的规划与建设 本部分将为有意建设或升级蛋鸡养殖场的读者提供指导。 1. 养殖模式选择: 笼养、平养、立体养殖等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 场地选择与规划: 选址原则(交通便利、远离居民区、水源充足、地势适宜等),场区总体布局。 3. 舍内设计与设备配置: 鸡舍结构: 跨度、高度、采光、通风设计。 饲喂设备: 自动化料线、料槽。 饮水设备: 自动饮水器。 集蛋设备: 自动集蛋机。 通风设备: 负压风机、负压负压风机、湿帘风机等。 温控设备: 加温设备、降温设备(如风机湿帘)。 粪污处理设备。 环保设施: 环保要求与设备选择。 4. 自动化与智能化养殖: 智能环控系统、自动化监控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等。 第七部分:经济效益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从经济和环保角度探讨蛋鸡养殖的可持续性。 1. 成本核算与效益分析: 饲料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折旧、疫苗药品费用、死亡率等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 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疫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 3. 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养殖、环保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抗生素使用等。 4. 政策法规与市场趋势: 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把握市场发展趋势。 附录 常用蛋鸡饲料原料营养成分参考表 蛋鸡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推荐量参考表 蛋鸡常用疫苗接种程序参考表 常见蛋鸡疾病诊断要点与防治方案 蛋鸡养殖常用术语解释 结语 “蛋鸡饲养技术手册(第二版)”力求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希望通过本书的推广,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蛋鸡养殖的技术水平,促进蛋鸡产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广大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