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教育?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的答案。因为教育面向人、针对人、以人为对象,而每个人都各具特性。
人人各具特性,每个孩子都有无可限量的前途,这种无限的可能性正是人生的可贵之处,所以教育不应有所局限,不应囿于世俗社会要求孩子掌握的一项或几项技能,而是要引导、激发孩子各方面的潜能。针对这一点,孔子说“君子不器”,起源于西方的华德福教育则注重儿童的身心灵全面发展,提倡全人教育。
《造就全人的艺术教育:华德福学校一至八年级绘画课》作者认为,绘画不止是一项技能,绘画手法中更蕴藏着创造生命的真正力量,因此绘画可以塑造身心,在促进儿童器官发育的同时,还能培育他们的心灵和性情。绘画还是自我疗愈的方法之一,线画本身就蕴含着治疗的力量。
因表现形式多样,主题包罗万象,绘画还可以引导孩子亲近自然,体验美,了解人类的历史和智慧,从而与所处的世界建立切身的联系。这种紧贴生命的教育并非知识教育所能取代,带来的愉悦和滋养有助于孩子在童年时就备足底气,将生命的根扎稳,如此才能成长为一个神完气足的“完整的人”,开创丰富多彩的人生。
虽然好的教育没有标准答案,但好的教育必定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作为执教三十多年的华德福艺术课教师,本书作者深谙儿童心理。他广泛研究歌德、阿道夫·赫尔策尔的色彩学说以及塞尚、马蒂斯、康定斯基、鲁道夫·斯坦纳针对绘画的论述,独创出了一套艺术教育方法。这套方法遵循的主要原则是“按游戏规则画”:尊重孩子爱游戏的天性,将绘画与游戏融为一体,将绘画手法作为游戏规则;为保护学龄前儿童的想象力,他建议不对他们的涂鸦进行指导,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画;还顺应各年级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详细设置了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教授湿水彩画、铅笔画、彩色粉笔画、拼贴画、版画,绘画主题则包含寓言、神话、宗教故事、动植物、静物、建筑、风景等。
艺术教育同其他教育一样,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父母也要参与。除了尽量为孩子提供美的环境,体验、学习艺术的机会,如果孩子所在的学校不够重视艺术教育或孩子在家上学,父母至少可以用这本书,陪孩子一起学画画。
《造就全人的艺术教育》由德国一位华德福学校资深艺术课教师编写,以斯坦纳的人智学为指导,借鉴教育学、色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方法,结合作者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经验,提出了一套独具创见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法。
顺应各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孩子的天性,书中设置了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程,介绍每个年级、每堂课使用的绘画工具、颜料、任务安排及绘画步骤,提供示范作品。作为目前国内详尽完备的华德福绘画课教材,本书可直接当绘画课本用,适合各类学校、培训机构的艺术课教师,6~14岁孩子的家长,也适合想自学绘画的成年人。
托马斯· 维尔德格鲁伯(Thomas Wildgruber),生于1946年,在慕尼黑和海德堡学习哲学、政治学和新闻学后,曾到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政治领域担任研究员。经过培训,在曼海姆成为了一名华德福教师,1979年以来历任主班教师、手工课和艺术课教师,还担任教师培训工作。
针对教学实践和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受画家拉约斯·伯洛斯启发,从伯洛斯的“绘画手法”课程中推导出了一套艺术教育方法。
译者:
王剑南,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学士。涉足图书翻译十几年,出版译著多本,酷爱躲在作者身后鼓捣文字转换,以扫除阅读障碍为己任,以译文本土化为目标,以简捷通俗为准则。
★一本对绘画课教师而言结构极好的指南,是我在英国和德国担任二十多年主班教师期间读到的鼓舞人心、有用的书之一,希望全世界的同行都能从本书介绍的艺术教育方法中获益。
——斯温·萨尔,德国自由华德福学校(Sven Saar Freie Waldorfschule Wahlwies Germany)
★对华德福教育中的各类绘画课程而言,这都是一本极好的指南。书中的每一节几乎都有步骤指导和贴心的解说,光看那些图就很鼓舞人心了。本书是我从开始在家教育孩子就希望拥有的书……我十分敬佩这本书。
——“由心出发的教育”博客(Schooling from the Heart blog)
★本书是托马斯· 维尔德格鲁伯的毕生之作,拥有超过800幅的彩色图片,覆盖一至八年级,具备压倒一切的丰富性,令人兴奋!
——《今日华德福》(Waldorf Today)
★本书是一项伟大的、高度集成性的资源,是真正有益的!
——华德福课程网Swizerite博客(Swizerite blogspot,waldorfcurriculum.com)
★这是我们所有人一直期待的书。
——《无墙华德福通讯》(Waldorf Without Walls Newsletter)
★本书是对绘画教学的全面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必将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人智学学会下属鲁道夫·斯坦纳图书馆
(Rudolf Steiner Library Anthroposophical Society in America)
编者的话
前言与致谢
导语:使用指南
第一章 艺术教学中的绘画手法
艺术创作过程
绘画手法
关于“绘画中的通奏低音”
艺术教学中的感官协同作用
12种感官
第二章 按照拉约斯伯洛斯的方法做12项练习
画家拉约斯伯洛斯
绘画练习之路
拉约斯伯洛斯的水彩画作品
第三章 线画课:从线到面
图形-造型
儿童画
史前艺术
线-面
作为教学课程的线画课
线和面在治疗用途的线画中
第四章 无拘无束地画,在教师指导下画
无拘无束地画
借助图画学习字母
教学板上的画
五年级的植物学
第五章 按照游戏规则画
绘画手法及其教育意义
游戏规则
第六章 各个年级
预先考虑
艺术课
学习用具
教师的准备工作
一年级
前言:“光明与黑暗”
第一项绘画任务
互补练习
混合
大图形和小图形
大型色彩游戏
一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二年级
关于二年级
色谱
二次色
冷暖对比的升级
寓言
植物
传说
两色画
二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三年级
关于三年级
《旧约》题材
颜色练习
秋叶拼贴画
三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四年级
关于四年级
与北欧神话有关的绘画
关于动物学的绘画
乡土课程:岩洞绘画
五年级
关于五年级
东方神话与希腊神话
植物学绘画
海报
四年级和五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六年级
关于六年级
平面练习
光照下的物体
色彩学绘画
色谱中的灰色段
色彩对比练习
海报与笔记本封面的绘制
六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七年级
关于七年级
黑白画
色彩透视
直线透视
剪纸拼贴画
七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八年级
关于八年级
透视画法
倾斜透视
造型与绘图
色彩对比练习
亚麻油毡版画
剪纸拼贴画
八年级结束后的能力
导语:使用指南
跟孩子们一起绘画,会是一桩很大的乐事。他们画画并非是出于某种缺失,并非是为了某种好处,只是那么无忧无虑地创作出一件件作品。图画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始终意味着新的开始。图画一旦画成,就已经成为过去。它们把痕迹留给了创作者自身,留在了他们心灵和身体的可塑性当中。那些个性化的、自由释放的、无拘无束的过剩能量,正时刻准备着,要一再地改变学龄儿童的技巧和能力。
本书是针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就是引导:注重感知,而不是为了收益,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绽放各种潜在能力。孩子多余的能量或塑造力如果未被捕获到,可能会倒退回去,在被动反应模式中耽于荒废。反之,创造力如能被艺术加以利用,就能促进认知力、塑造力和个人的理解力。造型艺术有着自己的语言,能够增进感知,激励眼光并豁亮眼眸。对于这种语言的结构和语法,我们称作艺术手段或“绘画手法”。作为一名以引导、挑战和促进为己任的教师,我需要满怀兴趣,善于理解,并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借助这些手段,为孩子们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要求。
第一章 艺术教学中的绘画手法
第一章将对此进行阐释。在其中,读者可以借助古典现代派的先驱如保罗·塞尚(Paul Cezanne)和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说法以及这一派的理论家兼导师阿道夫·赫尔策尔(Adolf H?lzel)、约翰内斯· 伊顿(Johannes Itten)、保罗·克利(Paul Klee)和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的思想,来观察画家们的内部工作室。在透彻的观察过程中,绘画手法本身得以展露,它的揭示能力也令人隐约可感。至于绘画手法可通过感官训练的途径,既对生理体质有所造就,又能激励孩子们生机勃勃地创造世界和感悟世界,则是这
一章最后部分(教育感官学)将要展示的内容。第一章的注释部分还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建议和典故,以便读者自行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第二章 按照拉约斯·伯洛斯的方法做12 项练习
怎样有条理地逐步了解绘画手法?对此,这一章将首次展示明确的练习方法。画家兼艺术教育家拉约斯·伯洛斯在漫长的艺术研究生涯中,形成了这一套方法。参加他课程培训的学员们开展了大量的写生工作,表明了步骤明确的作业设置是可以实施的。这些练习适于在自学中进行。
第三章 线画课:从线到面
在人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线条是最早的造型表现形式,因而,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最早的造型表现形式。保罗·克利和瓦西里·康定斯基的研究成果表明,线条可以流畅地过渡到平面。由此,造型表现形式便应运而生,使华德福学校形成的线画课得以拓展。拓展成效借助中学课堂和艺术疗法中的一些实际例子得到了展示。
第四章 无拘无束地画,在教师指导下画
“无拘无束”而又“得到指导”,两者的矛盾张力将在人生的第二个七年期间,由教育工作者们精心加以权衡。我们可以、也应该做到,让孩子们总能自由自在地画画和涂抹。然而,有所建树的发展却只有在细心指导下才能做到,细心的指导能够增添并操练新的技能,为自由发展的能力奠定基础。孩子们喜欢以大人为样板,进行模仿。要恰如其分地为孩子们提供样板,可以借助入门学字母的形象例子来展示。
学生如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画图和绘画,便可在不同领域“跨学科地”强化学习方法和表现形式。这一章借助画植物的例子对此进行了展示,后文(第六章)还会在另外几个主题中进一步展示。
老师在黑板上作画,或是在白纸上作画,哪一个更好?关于这个问题,本章更青睐的是第二种方法。
第五章 按照游戏规则画
在这里,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借助八个年级绘画、画图艺术课的具体结构。
这一章根据席勒的游戏概念,用“游戏规则”这个词阐释了“自由和规则”两者的中间地带,并又一次具体历数了此类学习对于儿童成长发育的重要意义。这些游戏规则是为了应用于教育实践而制定的,由绘画手法衍生而来,形式简明扼要,正如其在第一章被设计成的那样。
第六章 各个年级
在针对教师的准备工作、艺术课的内容设置以及所需学习用具提出建议之后,接下来,就将开始进入跟一年级学生一同画画的阶段了。
这一过程中所有的任务安排都将为具体执行提供帮助:
简短的思考,从思考导入主题
绘画任务的安排和执行——一步步来
备注,主要是对于相关绘画手法的应用和作用的注释
每一项任务中都要阐释几个学生的作品(大多是非常成功的作品)
说到任务安排的整体结构,均是源自本书作者在华德福学校担任一到八年级主班教师的长年实践。许许多多的题材,如童话、传说和寓言世界的题材,都为华德福学校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主题。当然,也会有从其他来源提取的题材。
由于任务是通过绘画手法来完成的,且与世界各地儿童的各个发育阶段息息相关,故而,各类学校的教师均可利用它们来开展工作。同样,那些在校外机构开设培训课程的教育工作者,想鼓励自己孩子学画画的父母亲,也都可以把它们派上用场。任何一个故事以及孩子们所能体验到的任何世间现象,都可以拿来用作题材。重要的
是,要对每一项绘画或画图任务提出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亲手”操作完成!这不仅能磨练意志,还能培养优质意识!如果半途而废、漫不经心或反复无常,效果会适得其反。
一旦以绘画手法和游戏规则作为任务安排的依据,学生便会知道,色彩和形式方面的各个细节会彼此强化,更显力度和光彩,并力求与整体画面形成合理的关系。这能促成一种令人难忘而又和谐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投入造型艺术工作能够强化和稳定孩子的性情。
读者若能从本书提供的二百多项绘画任务中,为自己的实际工作收获方法论- 教学法上的些许把握和乐趣,便可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新的题材和自己的创意来。这些新题材和自主形成的创意,如能按照教育学原则,恰如其分地提供给孩子们,是会为孩子们所接纳和特别喜爱的。他们会感到,自己受到了真正的、专心致志的关注。
这些自主生成的东西能散发出热度,也很容易迸射出火花。至于什么时候、在孩子们多大时、在哪个年级提供怎样的题材,则取决于孩子们已经取得的技能,取决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能力,也取决于各个学习小组的需求情况,并不一定总是符合时间顺序和本书所列举的年级归属。
……
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让我产生了很高的期待,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一个完整、和谐个体的深度论述,特别是在华德福教育的背景下。我热切地盼望着能够了解,绘画是如何在华德福学校中被视为一种“造就全人”的重要途径,以及这种教育理念是如何体现在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程中的。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华德福教育哲学中“模仿”、“榜样”、“唤醒”等核心概念在绘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比如老师如何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来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故事和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特别想知道,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下,绘画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孩子内在生命力的培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绘画过程本身如何促进孩子的感官发展、情感表达、意志力的培养以及想象力的拓展。比如,是如何通过不同年龄段的绘画主题,来契合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需求。我想看到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能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是如何在绘画中探索自我,理解世界,并最终实现“全人”的发展。我对如何将绘画与自然、季节、宇宙等元素相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学习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 书中提及了“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我以为这种划分是基于华德福教育对儿童成长阶段的深刻洞察,因此,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会体现出与该阶段儿童发展特点的紧密联系。我期望书中能够分享,老师们是如何在不同年级段,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和身体发展,设计出富有启发性且适宜的绘画练习。例如,低年级如何通过自由的色彩体验和形状探索来激发创造力,而高年级则如何通过更具挑战性的写实技法和主题创作来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不同绘画媒介(如蜡笔、水彩、素描等)在不同年级段的教学应用,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在掌握技法的同时,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情感表达。 我原本以为,本书会对“全人教育”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解读,并阐明绘画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绘画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意识,如何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让他们学会欣赏和创造美,并最终将这种能力迁移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通过绘画来引导孩子进行内心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处理情绪,以及如何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我希望从书中获得关于艺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源泉的深刻理解,并学习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是集中在绘画技法的教学和实践上,它详细地列出了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各种绘画技巧、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一些具体的绘画步骤和范例。虽然这些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扎实的绘画基础,但它似乎未能触及到“造就全人”和华德福教育理念的深层内涵。它更像是一本优秀的“绘画技能教程”,而非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生命全面发展的指导手册”。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华德福教育哲学,并寻求通过艺术实现深度育人方式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书中在理论和理念层面有所欠缺。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满怀着对“造就全人”艺术教育的憧憬,特别是它与“华德福学校”这个独特教育理念的结合,这让我相信它会是一本深刻揭示艺术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的著作。我期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绘画是如何不仅仅作为一种技能的传授,更是作为一种唤醒孩子内在生命力、培养他们感官、情感、意志和精神全面发展的重要媒介。我特别想了解,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下,绘画课是如何与自然、季节、故事、以及孩子们的内在世界相连接,从而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深度的学习体验。 我原本设想,这本书会提供大量生动的案例,展示华德福学校在一至八年级绘画课中的具体实践。我希望看到老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世界。我期待书中能够分享,在不同年龄段,绘画教学是如何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和身体发展进行调整的,例如,如何用直观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孩子进行色彩和形状的探索,如何通过主题式创作培养中年级孩子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又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更具深度和个性的艺术表达。 “造就全人”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我希望它能解释绘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人才,更是塑造一个完整、和谐、有创造力的人。我期待书中能阐述,绘画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耐心、专注力、毅力,如何建立自信心,如何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最终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希望从中获得关于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对孩子身、心、灵的全面滋养和发展的深刻见解,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将这些理念落地。 我热切地希望了解,华德福教育在绘画教学中,是如何强调“过程”而非仅仅“结果”,如何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而不是拘泥于模仿和定式。我期望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作品的建议,但这种评估应侧重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进步,并以鼓励和启发为主,而非简单的评判。我希望书中能阐明,绘画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从而让他们成为一个有生命力、有创造力、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个体。 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的是集中在绘画技法的传授与训练上。它详细地列出了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应掌握的各种绘画技巧、工具使用方法以及具体的绘画步骤。尽管这些内容对于提升绘画技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够为初学者打下基础,但它未能深入触及到“造就全人”的教育理念核心,也未能充分展现华德福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独特实践和深度思考。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绘画技法教学手册”,而对于艺术在生命成长中的深层意义和教育哲学,则略显不足。
评分我购买此书,是冲着“造就全人”和“华德福学校”这两个关键词来的,我一直对华德福教育理念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我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工具,来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包括他们的感官、情感、智力和精神层面。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绘画课中融入自然观察、季节变化、故事讲述等华德福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我希望了解老师们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如何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作品的解读来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这本书虽然以“一至八年级”划分了教学内容,但我原本设想的是,这种划分会是基于华德福教育对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按年龄递进的技法学习。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特点、学习需求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如何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孩子进行自由创作,如何通过更具挑战性的主题和技法来激发高年级学生的潜能。我曾设想书中会强调绘画在培养孩子专注力、耐心和细致观察能力方面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的实践方法。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将艺术创作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启示。 书中虽然提及了“绘画课”,但我以为它会超越单纯的技法教学,更多地关注绘画过程本身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为什么华德福教育如此重视艺术,以及绘画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独特角色。例如,它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培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我曾设想书中会包含关于色彩心理学、图像象征等方面的探讨,以及如何引导孩子通过绘画来探索潜意识和情感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华德福的艺术教育哲学。 我希望书中能提供关于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作品的建议,但这种评估不是以西方式的评判标准为导向,而是更注重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和进步,并以鼓励和启发为主。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阐述,如何通过绘画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思考和创作。我曾设想书中会包含一些关于不同绘画材料和工具的介绍,以及如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使用它们,但重点会放在如何激发孩子的创意和表现力,而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 最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详细的绘画技法手册,虽然覆盖了从一年级到八年级的学习内容,但它更侧重于传授绘画的“术”,而对于华德福教育“道”的探讨相对较少。它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画”的具体指导,但对于“为何而画”、“画什么”以及“画画对人的塑造”等更深层面的问题,则缺乏深入的阐释。对于那些追求技术上的精进,希望系统学习绘画方法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不少帮助,但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华德福艺术教育精髓,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读者,则可能需要寻找其他更具理论深度的书籍。
评分我最初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因为它承诺了一个关于“造就全人”的艺术教育视角,并且特别指出了“华德福学校”这一具有独特教育理念的实践场所。我满怀期待地认为,这本书将深入探讨绘画在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如何通过绘画课程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身心素质。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工具,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我尤其希望了解,华德福教育是如何将绘画与自然、季节、故事、神话等元素巧妙地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意义的学习体验。 我曾设想,书中会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华德福学校在一至八年级绘画课程中的具体实践。例如,老师们是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绘画主题和活动。我期待看到,孩子们是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内在世界,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我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由创作,如何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以及如何通过作品来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我也对如何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充满好奇。 书中提到“一至八年级”的绘画课,我的理解是,这种划分不仅仅是年龄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华德福教育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年级段,绘画教学的具体目标、内容和方法是如何根据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情感需求和意志力发展而调整的。例如,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低年级孩子体验色彩和形状,如何通过主题式创作培养中年级孩子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又如何引导高年级学生进行更具深度和个性的艺术探索。我希望获得关于如何平衡绘画技法教学与艺术精神培养的指导。 我更看重的是,“造就全人”这一理念在书中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希望了解,华德福的绘画教育是如何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成为一种滋养生命、塑造品格的重要途径。我期待书中能够解释,绘画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耐心、毅力、专注力,如何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并建立起自信心。我希望从中获得启发,理解如何通过绘画来引导孩子探索生命的意义,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并最终成为一个完整、和谐、有创造力的人。我希望能找到关于如何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以实现“全人”教育的深刻见解。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上更侧重于对绘画技法的系统性阐述,它详细地介绍了从一年级到八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绘画技巧、绘画步骤和工具使用方法。虽然这些内容对于学习绘画技术非常有帮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它未能深入触及到“造就全人”和“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的精髓。它更像是一本“绘画技法指南”,而非一本关于“如何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全面人格塑造”的深刻论述。对于期望从书中获得关于华德福教育理念在绘画教学中深度实践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在理论和哲学层面有所欠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提到了“造就全人”、“艺术教育”和“华德福学校”,但它实际上是一本关于绘画技巧的书,而且是从非常基础的层面开始讲解的。我购买这本书原本是想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比如如何通过绘画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如何将绘画与自然、季节、故事相结合。然而,翻开书页,我惊讶地发现,内容更侧重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习哪些具体的绘画技法,例如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明暗的处理,以及如何描绘不同的物体和场景。虽然书中确实有针对不同年级(一至八年级)的学习内容划分,但这种划分更像是按照技法难度的递进,而不是基于华德福教育特有的发展阶段性需求。 我曾期待书中能看到大量华德福学校真实的课堂案例,例如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解读,以及这些作品如何反映了他们内在的精神成长。我希望了解华德福教育中“艺术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是如何在绘画课中得以体现的,比如绘画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抽象概念,如何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如何画”的指导,而不是“为何这样画”的理念阐释。它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运用铅笔、蜡笔、水彩等不同的绘画工具,如何调和色彩,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等。这些内容对于想要提高绘画技艺的人来说无疑是有价值的,但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华德福艺术教育精髓的读者而言,可能会感到有些许失落。 书中对于“造就全人”的理解,似乎更多地体现在通过绘画训练,让学生掌握一整套完整的绘画技能,从而能够“描绘一切”,达到一种技术上的全面。而我所理解的“全人教育”,则更强调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强调艺术在个体生命成长中的整体作用。我曾想象书中会探讨绘画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如何培养他们的耐心与毅力,如何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并最终将这种创造力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这本书更像是遵循了传统的艺术教育路径,注重绘画技能的传授,而对于如何通过绘画来滋养个体的生命力,如何让艺术成为连接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桥梁,则触及不多。 对于不同年龄段(一至八年级)的学习内容安排,我原本以为会看到更具弹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例如如何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出不同的绘画主题和活动。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和表达的范例,例如如何引导他们观察自然中的形态,如何通过绘画来记录他们的想象和梦境。但这本书的进度安排,更像是循序渐进的绘画技法课程,从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构图和表现。虽然这种方式有助于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对于那些寻求更具启发性和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略显程式化。 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绘画技法方面提供了详实的内容,对于想要学习和提高绘画技巧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它系统地讲解了不同年龄段应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技能,从入门到进阶,都有一定的指引。然而,如果你的初衷是想深入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如何应用于绘画教学,并希望从中获得关于如何通过艺术全面培养孩子的启发,那么这本书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你的期待。它更像是一本“绘画技能训练手册”,而不是一本“华德福艺术教育理念实践指南”。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技术层面,而对于教育理念的深度挖掘则相对有限。
评分买咯好多书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对4岁多的娃来说难了点。。。
评分咖啡厅看到就买了 为孩子准备的。
评分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孩子从绘画中得到的滋养。
评分内容非常详细,对于课程安排的原因有说明,有助于理解和建立课程体系
评分很棒的书 很棒的书 很棒的书 很棒的书
评分不错的,华德福教育,值得学习
评分中国和尚千千万,最有名的不外两位,这两个大和尚分居中国的南北,一个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个是台湾的星云大和尚。同是大和尚,信奉的都是释迦穆尼,但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影响力。
评分教师本身的德行品质才是影响儿童的关键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