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 马文俊,宓轶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 马文俊,宓轶捷 武汉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文俊,宓轶捷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
  • 德军
  • 大德意志师
  • 军事史
  • 战争史
  • 欧洲战争
  • 陆军
  • 历史
  • 军事
  • Waffen-SS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诺鼎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04327
商品编码:114508695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 作者 马文俊,宓轶捷
定价 52.00元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104327 出版日期 2013-03-01
字数 649000 页码 53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962Kg

   内容简介

大德意志师是二战时德国国防军的精锐部队,被称为“东线德军消防队”,哪里战况危急,它就会被调往那里稳定战局。它是一个的攻 防兼备的部队,战绩烜赫,给同盟国军队造成过重大损失,不过其终也逃避不了被苏军消灭的结局。大德意志师的命运可以说就是德国陆军由起 步到强大。终陷入毁灭的缩影。

《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从纯军事的角度。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地讲述了大德意志师的组建、训练、装备及其典 型的作战过程。

《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由马文俊、宓秩捷 著。


   作者简介

   目录

章 柏林卫戍团

第二章 改编

第三章 血染的西线

第四章 进军法兰西

第五章 休战

第六章 巴尔干之战

第七章 寒冷的东线

第八章 鏖战

第九章 图拉城下

第十章 溃退

第十一章 成立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

第十二章 突破顿河(上)

第十三章 突破顿河(下)

第十四章 向马内奇追击

第十五章 勒热夫攻防战

第十六章 火星战役

第十七章 哈尔科夫之战

第十八章 反击

第十九章 波尔塔瓦的美妙时光

第二十章 堡垒行动

第二十一章 重游卡拉切夫森林

第二十二章 再次南征

第二十三章 克列缅丘格之战

第二十四章 第聂伯河西岸

第二十五章 另类的冬季

第二十六章 基洛夫格勒之战

第二十七章 跨过喀尔巴阡山脉


   编辑推荐

“大德意志”师的生涯可以说是一部“活历史”,从一支小分队发展到团、再到师、*终扩编成军,其间参加西欧、南欧、东线几乎所有重大战役。它赢得了德军中*显赫的荣誉:总共84人获得骑士十字勋章,被誉为“东线消防队”;然而也付出*惨重的代价:总共5万人伤亡,其中包括1500名军官。他们就是德国陆军由起步到壮大,*终步入毁灭的历史写照。《二战德军*强部队(大德意志师战史1939-1944)》从纯军事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客观地讲述了大德意志师的组建、训练、装备及其典型的作战过程。本书由马文俊、宓秩捷著。


   文摘

   序言

风暴前夜的铁蹄:早期国防军的精锐之路 1939年的欧洲,阴云密布,柏林街头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气息。希特勒的野心如同燎原之火,正试图将这片大陆重新塑造成他心中那个“伟大的日耳曼帝国”。然而,在这股狂热的背后,一支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早已严阵以待。他们是国防军(Wehrmacht)的骄傲,是德意志民族战争机器中最锋利的矛。而在这支庞大战争机器的腹心,一支以“大德意志”为名,融合了精锐步兵、炮兵、坦克以及其他特种兵种的机械化步兵师,正悄然崛起,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暴。 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个在战火中淬炼出的、名震四海的“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Panzergrenadier Division Großdeutschland),而是将视角投向其前身,那些在早期国防军体系下,以“大德意志”为番号或概念,逐渐发展壮大的精锐作战单位,以及孕育和塑造了这支日后传奇部队的早期历史图景。我们将深入探究,在战争爆发前以及初期的数年间,这些部队是如何被组建、训练、装备,以及它们在哪些早期战役中崭露头角,为日后“大德意志”师的辉煌奠定基石。 第一部分:德意志的重生——军备的复苏与精锐的雏形(1933-1939) 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并未能浇灭德意志民族对军事荣耀的渴望。希特勒上台后,解除了对德国军备的诸多限制,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国防军。在这个过程中,一批精选的步兵团和炮兵部队,因为其卓越的训练水平、前沿的战术理念以及精良的装备,逐渐脱颖而出,被赋予了“大德意志”的标签,或成为后来“大德意志”师的骨干力量。 早期陆军改革与精英部队的选拔: 我们可以追溯国防军的早期发展,研究其在重组过程中对步兵、炮兵、骑兵等传统兵种的现代化改造。特别关注那些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已经拥有良好基础,并在新国防军中得到重点扶持的部队。这些部队的士兵,往往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体格健壮、意志坚定的年轻人,他们的训练强度和战术素养,远超普通部队。 “大德意志”的种子——早期精锐步兵团的组建: 并非所有部队都冠以“大德意志”的名称,但一些在战术创新、装备采用方面走在前列的步兵团,被视为“大德意志”精神的早期体现。例如,一些被视为“模范”或“试验性”的步兵团,它们可能率先装备了新的通信设备、轻型车辆,并进行了早期机械化步兵的战术演练。这些部队的训练科目,往往更侧重于协同作战、快速反应以及在复杂地形下的突击能力。 炮兵的协同与火力支援: 强大的火力支援是现代战争的关键。我们将考察早期国防军的炮兵发展,特别是那些与精锐步兵团紧密配合的炮兵部队。这些炮兵单位,往往拥有更先进的火炮型号,以及更为精密的火控系统。它们的训练也更加强调与步兵的协同,确保火力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精准地投射到目标区域。 装甲力量的萌芽与步坦协同的探索: 虽然“大德意志”师在后期以装甲部队闻名,但在其早期,装甲力量尚处于萌芽阶段。我们将研究那些在早期轻型坦克和装甲侦察车研发和应用中走在前列的部队。虽然它们可能还不是后来的“大德意志”师的主体,但这些部队对装甲作战的探索,为日后“大德意志”师的装甲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二部分:战争初期的闪电——德意志国防军的初露锋芒(1939-1941) 1939年9月1日,波兰战役爆发,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始。在这场以“闪电战”闻名的战役中,国防军的精锐部队充分展现了它们的实力。我们将聚焦那些在战争初期,可能尚未完全构成“大德意志”师的完整编制,但已经作为精锐力量,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早期作战单位。 波兰战役中的精锐表现: 在波兰战役中,哪些步兵和炮兵单位以其卓越的战斗力和协同作战能力,为闪电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它们在哪些关键节点突破了波兰防线?它们的战术运用有哪些创新之处?我们试图通过档案资料,还原这些早期精锐部队在波兰战场上的真实面貌。 法国战役的铁壁铜墙与突破口: 法国战役是德国陆军战术的又一次辉煌展现。我们将分析在这场战役中,哪些“大德意志”的早期雏形部队,扮演了关键的突破角色,或者作为坚固的防御力量,支撑了整体战线的稳定。它们如何应对法国坚固的防御工事?如何在高机动性的进攻中保持队形和协同? 早期战术的演进: 在这些早期的战役中,国防军的战术理念也在不断演进。我们将探讨,这些精锐部队在实际作战中,是如何将闪电战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步坦协同、空地协同等概念,在当时的部队中是如何被初步应用的? 陆军的整体现代化进程: 除了具体的战斗表现,我们还将考察这些精锐部队的出现,如何反映了整个德国国防军在战术、装备、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它们的成功,又为后续部队的建设提供了怎样的借鉴? 第三部分:战争的加速器——步兵与装甲的融合与发展(1941-1944) 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行动爆发,德国全面进攻苏联。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将德国国防军推向了新的高度,也对军队的构成和作战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期,早期的精锐步兵和炮兵单位,以及新组建的装甲力量,开始进一步融合,并逐步演变,为日后“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东线初期的激战与考验: 在东线的初期,德军曾取得巨大的胜利。我们将聚焦那些在早期东线战役中,表现出色的步兵、炮兵以及初步的装甲侦察部队。它们如何应对苏军庞大的数量和顽强的抵抗?在严酷的东线环境下,它们的战斗力如何得到维持和发展? 从步兵到机械化步兵的转型: 随着战争的深入,对部队的机动性和火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考察,那些早期精锐步兵部队,是如何逐步实现机械化,并发展成为机械化步兵(Mechanisierte Infanterie)或装甲掷弹兵(Panzergrenadiere)的。这其中涉及到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训练模式的改变。 特种兵种的整合与协同: 随着“大德意志”师的雏形逐渐清晰,对特种兵种的整合也日益重要。我们将研究,在早期阶段,哪些特种兵种,例如侦察部队、工兵部队、防空部队等,是如何与步兵和炮兵部队协同作战,共同构成一支完整的机械化作战单位的。 对“大德意志”师影响深远的早期部队: 尽管我们不深入探讨“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的全部战史,但我们会提及,在1944年之前,有哪些在组织、训练、战术上,被认为是“大德意志”师前身或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早期精锐部队。它们在哪些战役中,展现出了“大德意志”师的某些特质,例如顽强的战斗意志、高效的协同能力,以及卓越的适应性。 本书将通过对德意志国防军早期精锐部队的深入研究,揭示“大德意志”师这支传奇部队,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发展和演变过程。我们将用严谨的史料考证,生动的战役细节,以及对战争早期技术、战术和组织发展变化的细致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早期德军精锐部队发展图景,带领大家回顾那段风暴前夜的铁蹄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盛宴。作者马文俊和宓轶捷两位教授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关于大德意志师的权威史著。书中对德军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兵员素质以及战略战术的分析,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尤其是在描述大德意志师如何成为希特勒手中一把锋利的“近卫剑”,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扭转战局的案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令人咋舌,既有官方档案,也有私人回忆录,还有大量的战后研究文献,这些都被作者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历史图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战争背后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探讨,这使得对大德意志师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上升到了更深层次的历史维度。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关于大德意志师研究的一块重要空白,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二战德国陆军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扎实的史料深深吸引。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战役的胜败得失,而是深入剖析了大德意志师这支精锐部队从组建到巅峰,再到逐渐走向衰亡的全过程。从闪击波兰的初露锋芒,到横扫法国的势如破竹,再到苏联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以及后期在东线和西线的顽强抵抗,书中几乎囊括了二战期间大德意志师参与的每一个重要战役。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仅聚焦于宏观的军事战略,而是细致地描绘了战场上的细节,士兵们的日常,以及基层指挥官的决策过程。那些鲜活的战地通讯、士兵的日记片段,以及战后采访的珍贵资料,都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战争画面。通过这些细节,我仿佛能够听到炮弹的呼啸,感受到硝烟的弥漫,甚至体会到士兵们内心的恐惧与希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实的史料,更在于它所展现的战争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复杂性,这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军事史著作,成为了一部引人深思的战争史诗。

评分

掩卷沉思,脑海中依旧回荡着书中那些跌宕起伏的战事。这本书对于大德意志师的刻画,可谓是立体而饱满。它不仅详细阐述了这支部队在战术、装备、训练等方面的优势,更深入探讨了其在战争机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对每一次战役的分析都充满了洞察力,从兵力部署、地形利用到敌我双方的心理博弈,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读到那些进攻受挫、撤退时的艰难,以及面对数量和装备都占优的敌军时的绝境,让人不禁为这支部队的命运感到揪心。然而,即便是最艰难的时刻,大德意志师的士兵们依然展现出了令人震惊的顽强和战斗意志,这其中既有纳粹宣传机器的洗脑,也有基层军官的激励,更是战士们内心深处对于荣誉和责任的恪守。书中对不同时期部队士气变化的描写,以及内部矛盾的揭示,都使得这段历史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又不失生动,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温度。

评分

翻阅这本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二战年代。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感染力,将大德意志师的传奇与悲情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战争细节的描绘所震撼,无论是炮火纷飞的战场,还是紧张诡谲的指挥部,亦或是士兵们简陋的战壕,都栩栩如生。书中并没有回避这支部队的黑暗面,例如其在极端意识形态下的狂热,以及在战争罪行中的某些参与,这使得作者的叙述更加客观和公正。同时,作者也展现了这支部队中许多普通士兵的无奈与挣扎,他们或许只是时代的棋子,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身不由己。书中穿插的战地照片和地图,更是为理解战役进程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军事史的读物,更是一面映照历史、反思战争的镜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讲述了大德意志师的故事。作者的叙述角度十分新颖,不仅仅关注战役本身,更着重于描绘这支部队的“人性”侧面。通过大量的口述历史和个人经历的梳理,我们可以窥见士兵们在战争中的恐惧、迷茫、希望以及对家的思念。书中对战争带来的创伤,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有着非常真切的描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这支部队的“战后命运”,以及幸存者们如何面对战争留下的阴影。作者的文字冷静而富有力量,没有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强大”的军队,其组成部分依然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挣扎与困惑。这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