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是哈里·费瑟儿以帮助制作陶瓷者学习了解制作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及拯救这些问题的方法为目的编写的。《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分为四章:黏土和素坯出现的问题;注浆成型出现的问题;施釉和施釉以后出现的问题;装饰以后出现的问题。
作者简介
哈里·费瑟儿从事陶艺以及玻璃制品方面的技术性工作,与很多大型陶瓷厂以及玻璃厂常年合作,包括阿尔弗雷德·美津、泰弗兹、阿米塔·撒克斯、伯德莫·桑斯。他担任陶泥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长达15年。该公司生产的泥料、陶艺原料和窑炉在陶艺市场上长期占据首领地位,费瑟儿为陶艺工作者研发了大量新坯料、新釉料和新式窑炉。2004年退休后一直住在斯托克·特伦特(STOKE―ON―TRENT),继续担任陶艺工程师以及顾问一职。他的著作还包括《电窑――陶艺工作者手册》以及《手工陶艺釉料》。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作者谢辞
第一章 陶瓷泥坯和素烧坯常见问题
概述
陶瓷坯料的种类及特征
黏土的制备过程
粒子取向现象
干燥
热量对黏土的影响
坯体开裂
基本考虑
边缘开裂
外表面开裂
把手开裂
螺旋形开裂
素烧坯开裂
器皿炸裂
石灰渣爆出
针眼
膨胀、起泡
炸出
生坯强度差
素烧坯强度差
浮渣
染斑
曲翘
器皿表层的底釉或者化妆土剥落
烧成之前剥落
烧成之后剥落
第二章 注浆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抗絮凝原理
抗絮凝的作用
搅拌时间
注浆器皿的特性
制备注浆泥浆
注浆速度慢
模具拼合印迹
注浆器皿褪色
注浆瓷器和注浆炻器在还原气氛烧成过程中出现烟熏状黑斑
模具上出现褐色浮渣
脱模困难
注浆泥浆流动性差
注浆坯体凹陷
注浆坯体易碎、强度差
圈状痕迹
胶化
注浆坯体开裂
坯体分层
注浆器皿表面有针眼
第三章 施釉以及釉烧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制备釉料
研磨釉料
釉料干混法
制备稠浆釉
釉液沉淀问题
各类方法之间的区别
热量对施釉坯体的影响:烧成和熔融
热电偶及其相关问题
陶瓷器皿的抗热震性能
起块
起泡
膨胀
过烧
烧成速度过快
增加坯体中的挥发性物质
湿气
一般原则
炸出
一次烧成(生料釉)器皿常见问题
胀裂
收缩龟裂
其他釉面问题
一次烧成的坯体膨胀、起泡
一次烧成釉:收缩率的匹配问题
干燥时间
颜色变异
颜色改变
开片
基本原理
二氧化硅转化
导致开片的常见原因
收缩龟裂
剥釉
失透
釉面凹凸不平
垂釉
由于破碎和裂痕而引发的问题
坯体烧成后的强度和脆度
胀裂
光泽度改变
不透明度改变
硬硼钙石进溅
挂釉不均
过烧
金属元素释放的问题
针眼
剥裂
无回音
斑点
坯料中含有易生成斑点的元素
生坯或者素烧坯体的表面上沾有尘土或者污垢
釉料中含有易生成斑点的元素
烧成方法不当
失釉
硫化
扭曲
釉烧器皿曲翘
起白斑
第四章 装饰好的器皿常见问题
概述
中介物、颜色的制备以及装饰
硬化烧成
金子的使用方法及相关问题
釉下彩乳浊
白锡釉发色偏黑
釉下彩装饰纹样模糊不清
覆盖在釉下彩表层上的釉面收缩龟裂
釉下彩褪色
原本有光泽的釉上彩烧成后无光
色相以及色调发生改变
釉下彩
釉上彩
熨帖
颜色皱缩
吹炸
转印装饰纹样表面有孔洞
骨质瓷以及瓷器装饰表面有黑斑
由光泽彩装饰的把手脱落
带装饰纹样的器皿胀裂
第五章 陶瓷测试方法以及安全问题
概述
测试步骤简介
陶瓷原料及其安全性
危害人体健康的种类
其他需要考虑的事项
推荐几种对人体健康以及安全有益的生产措施
工业化生产经验
附录1 低溶解度测试以及金属释放测试
附录2 科技数据
附录3 陶瓷原料供应商:黏土、釉料、原料以及设备
精彩书摘
研磨釉料
通常会将釉料放进球磨机中,与燧石、瓷珠或者橡胶一起研磨。也有用振动式磨矿机磨釉的,但是这种机器主要应用于超精磨领域,例如研磨锆石遮光剂,对于磨制釉料而言,最有效、成分最划算的还是球磨机。
用200目的滤网过滤研磨过的釉料,杂质含量约为1%。有些釉料磨得不够细,用120目的滤网过滤时,其杂质含量为1%-2%。要务必保证每一批釉料的性质均衡一致,因为原料的化学反应与其烧成效果息息相关,经过精细研磨的釉料和只经过粗略研磨的釉料,二者的烧成效果截然不同。
软质原料只需要稍微研磨一下就可以了,而诸如熔块之类的硬质原料则需要长时间研磨,半小时到一小时。剩余的软质原料,例如黏土、碳酸钙等随后加水调和至适宜的黏稠度,再次研磨直到达到理想的状态为止。将需要研磨的原料单独磨好后再加入配方中,比把全部的原料都混合在一起研磨要节省时间。当然,不同的釉料,其研磨方式亦不同:对待生料釉(配方中不包含熔块,但是全部由生料或者天然原料构成)則需要将所有的原料加水一并倒入球磨机研磨。
大多数釉料经过7-12h的研磨,就可以达到理想程度。生料釉(大多数炻器釉料)的研磨时间与配方中含有熔块的釉料相比,前者的研磨时间要短很多。研磨时往原料中添加多少水是很有些讲究的,因为水的比例直接关系到研磨的效率,加水多少视原料的种类而定。
诸如树脂之类黏稠度特别大的原料,以及某些釉料黏合剂来说,并不适合将它们放进球磨机研磨;由于研磨有缓冲性,所以上述高黏度物质会起到阻止研磨的作用。
研磨结束后,将原料倒在过滤网上,僻选好的配釉原料直接被装进橡胶桶或者木棺中。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取得釉料干粉:将研磨好的原料倒在烘干床上,这几年更常使用的容器是桶,然后借助气泵将原料从桶里抽到可移动的托盘中,再将托盘放进专门的烘干柜里。用烘干床烘焙原料时,有可能出现釉砖边缘靠近喷火口处开裂的问题。这会导致局部釉料烧结,所形成的硬块无法被熔化。
不宜使用镀锌容器或者搪瓷容器储藏稠浆釉。因为容器装饰层的离子会渗漏到稠浆釉中,并导致釉料过早凝固。
过度研磨釉料虽然可以增强其悬浮性,但是也会产生粉尘四溢,不好运输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可能会在烧成的过程中开裂,特别是含有铅石的不透明釉,以及令亚光釉出现光泽。
研磨不到位的釉料,其沉淀速度超快,采用浸釉法施釉时,釉层上可能会出现很多纹理且不平整。在烧成过程中,质地粗糙的原料需要的分解时间相对较长,釉料中或许含有更多的气泡,这些气泡会生成大量针眼,甚至会改变釉料烧成后的颜色。当釉料中含有大量可以生成气泡的成分吋,有光泽的釉料会变得无光,甚至轻微失透。釉料干混法
可以借助螺条混合机或者类似的设备,将配方中的原料干混至理想状态。干混法需要先在真空环境中完成,之后再转入过滤装置中或者外部环境中。
诸如氧化锡或者氧化锌等具有“蓬松”特质的物质,很难用干混法将其与其他原料混合均匀。含有锆石成分的不透明釉亦如此,而且一旦出现由干混法配制的稠浆釉混合不均匀的情况,釉面在烧成后就会出现白斑,或者有些时候会变得透明。用干混法调配的釉料与用湿混法调配的釉料相比,二者的烧成效果可能会有差别。一般来说,用湿混法调配的釉料,其烧成效果更好。采用湿混法调配釉料时,各类原料搅拌得越均匀,釉料越易溶解,而且在烧成的过程中坯釉结合越好,越不易产生针眼。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的书籍简介,内容详细,力求自然流畅: --- 《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百年工程的韧性密码》 书籍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建筑一直是衡量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从宏伟的金字塔到穿云的摩天大楼,从坚固的桥梁到精密的工业厂房,结构的稳定与效率,是工程实践的永恒主题。本书《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百年工程的韧性密码》,并非一部聚焦于具体材料工艺或常见故障排除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结构工程理论、设计哲学、先进分析方法以及面向未来挑战的系统性论述。 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以及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理解如何构建那些能够抵御时间侵蚀、自然灾害和荷载变化的“百年工程”。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哲学的演进与现代基石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结构设计思想的百年变迁,从早期基于经验和材料强度的保守设计,过渡到基于概率论和极限状态设计的现代范式。我们详细分析了结构安全、适用性、耐久性这三大核心目标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从“安全裕度”到“风险可控”: 探讨了结构设计规范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阐述了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设计理念如何取代传统的基于强度的设计,成为指导复杂工程决策的核心驱动力。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结构目标量化,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设计参数。 材料的“智慧”利用: 深入剖析了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HPC)、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现代结构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不同于关注材料处理的细节,本书侧重于如何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选择最能发挥材料优势的构件形式,并探讨了材料老化、疲劳累积对结构百年服役性能的影响机制。 第二部分:高级分析技术与计算模拟 现代结构设计已离不开强大的计算工具。本部分将重点放在那些超越常规静力分析的先进模拟技术,这些技术是实现结构优化和预测复杂行为的关键。 非线性动力学与时程分析: 详细介绍了在遭遇地震、强风等瞬态荷载时,结构材料、几何形态可能发生的非线性响应。内容涵盖了材料屈服、几何刚度变化(P-Δ效应)的精确建模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有限元软件(FEM)进行更可靠的地震反应模拟,确保结构在极端荷载下的整体稳定性。 大型结构体系的稳定与振动控制: 针对超高层建筑和超大跨度桥梁,本书系统阐述了针对性的稳定分析技术。我们着重探讨了不同形式的被动控制(如粘滞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 TLD)和主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参数选择标准以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安装与调试要点,以确保结构在风荷载下的舒适度与长期刚度。 第三部分:面向韧性与可持续性的优化策略 工程的未来不仅在于“高”和“大”,更在于“韧”和“绿”。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设计创新,提高结构的抗灾能力,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 抗震韧性设计(Resilience Engineering): 深入解析了韧性概念在结构工程中的具体体现。这包括如何设计“可修复的损伤”(Damage-Tolerant Design),使得结构在经历重大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使用,而非整体报废。书中详细介绍了新型耗能元件(如屈服连接器、滑动轴承)的性能测试与应用案例。 结构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 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优化算法,在满足所有结构安全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材料用量和结构自重。这不仅关乎成本节约,更直接关系到建筑基础的承载压力和运输能耗,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重要途径。 结构健康监测(SHM)的集成: 本书强调,设计并不仅仅是施工前的图纸工作。我们详细介绍了如何将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和结构分析模型集成,形成一个闭环的健康监测体系。这使得结构的使用寿命管理从被动维护转向主动预测,是实现“百年工程”长期可靠运行的保障。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百年工程的韧性密码》是一部立足于理论前沿、面向工程实践的深度著作。它旨在超越对单一问题的修补式解答,转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思维框架,指导工程师们如何以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方式,去驾驭复杂荷载、选择先进材料、运用尖端计算工具,最终成就那些能够安全、高效、持久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伟大工程。阅读本书,是理解现代结构工程核心价值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