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陶瓷製作常見問題和解救方法》是哈裏·費瑟兒以幫助製作陶瓷者學習瞭解製作過程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及拯救這些問題的方法為目的編寫的。《陶瓷製作常見問題和解救方法》分為四章:黏土和素坯齣現的問題;注漿成型齣現的問題;施釉和施釉以後齣現的問題;裝飾以後齣現的問題。
作者簡介
哈裏·費瑟兒從事陶藝以及玻璃製品方麵的技術性工作,與很多大型陶瓷廠以及玻璃廠常年閤作,包括阿爾弗雷德·美津、泰弗茲、阿米塔·撒剋斯、伯德莫·桑斯。他擔任陶泥有限公司總經理一職長達15年。該公司生産的泥料、陶藝原料和窯爐在陶藝市場上長期占據首領地位,費瑟兒為陶藝工作者研發瞭大量新坯料、新釉料和新式窯爐。2004年退休後一直住在斯托剋·特倫特(STOKE―ON―TRENT),繼續擔任陶藝工程師以及顧問一職。他的著作還包括《電窯――陶藝工作者手冊》以及《手工陶藝釉料》。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作者謝辭
第一章 陶瓷泥坯和素燒坯常見問題
概述
陶瓷坯料的種類及特徵
黏土的製備過程
粒子取嚮現象
乾燥
熱量對黏土的影響
坯體開裂
基本考慮
邊緣開裂
外錶麵開裂
把手開裂
螺鏇形開裂
素燒坯開裂
器皿炸裂
石灰渣爆齣
針眼
膨脹、起泡
炸齣
生坯強度差
素燒坯強度差
浮渣
染斑
麯翹
器皿錶層的底釉或者化妝土剝落
燒成之前剝落
燒成之後剝落
第二章 注漿器皿常見問題
概述
抗絮凝原理
抗絮凝的作用
攪拌時間
注漿器皿的特性
製備注漿泥漿
注漿速度慢
模具拼閤印跡
注漿器皿褪色
注漿瓷器和注漿炻器在還原氣氛燒成過程中齣現煙熏狀黑斑
模具上齣現褐色浮渣
脫模睏難
注漿泥漿流動性差
注漿坯體凹陷
注漿坯體易碎、強度差
圈狀痕跡
膠化
注漿坯體開裂
坯體分層
注漿器皿錶麵有針眼
第三章 施釉以及釉燒器皿常見問題
概述
製備釉料
研磨釉料
釉料乾混法
製備稠漿釉
釉液沉澱問題
各類方法之間的區彆
熱量對施釉坯體的影響:燒成和熔融
熱電偶及其相關問題
陶瓷器皿的抗熱震性能
起塊
起泡
膨脹
過燒
燒成速度過快
增加坯體中的揮發性物質
濕氣
一般原則
炸齣
一次燒成(生料釉)器皿常見問題
脹裂
收縮龜裂
其他釉麵問題
一次燒成的坯體膨脹、起泡
一次燒成釉:收縮率的匹配問題
乾燥時間
顔色變異
顔色改變
開片
基本原理
二氧化矽轉化
導緻開片的常見原因
收縮龜裂
剝釉
失透
釉麵凹凸不平
垂釉
由於破碎和裂痕而引發的問題
坯體燒成後的強度和脆度
脹裂
光澤度改變
不透明度改變
硬硼鈣石進濺
掛釉不均
過燒
金屬元素釋放的問題
針眼
剝裂
無迴音
斑點
坯料中含有易生成斑點的元素
生坯或者素燒坯體的錶麵上沾有塵土或者汙垢
釉料中含有易生成斑點的元素
燒成方法不當
失釉
硫化
扭麯
釉燒器皿麯翹
起白斑
第四章 裝飾好的器皿常見問題
概述
中介物、顔色的製備以及裝飾
硬化燒成
金子的使用方法及相關問題
釉下彩乳濁
白锡釉發色偏黑
釉下彩裝飾紋樣模糊不清
覆蓋在釉下彩錶層上的釉麵收縮龜裂
釉下彩褪色
原本有光澤的釉上彩燒成後無光
色相以及色調發生改變
釉下彩
釉上彩
熨帖
顔色皺縮
吹炸
轉印裝飾紋樣錶麵有孔洞
骨質瓷以及瓷器裝飾錶麵有黑斑
由光澤彩裝飾的把手脫落
帶裝飾紋樣的器皿脹裂
第五章 陶瓷測試方法以及安全問題
概述
測試步驟簡介
陶瓷原料及其安全性
危害人體健康的種類
其他需要考慮的事項
推薦幾種對人體健康以及安全有益的生産措施
工業化生産經驗
附錄1 低溶解度測試以及金屬釋放測試
附錄2 科技數據
附錄3 陶瓷原料供應商:黏土、釉料、原料以及設備
精彩書摘
研磨釉料
通常會將釉料放進球磨機中,與燧石、瓷珠或者橡膠一起研磨。也有用振動式磨礦機磨釉的,但是這種機器主要應用於超精磨領域,例如研磨鋯石遮光劑,對於磨製釉料而言,最有效、成分最劃算的還是球磨機。
用200目的濾網過濾研磨過的釉料,雜質含量約為1%。有些釉料磨得不夠細,用120目的濾網過濾時,其雜質含量為1%-2%。要務必保證每一批釉料的性質均衡一緻,因為原料的化學反應與其燒成效果息息相關,經過精細研磨的釉料和隻經過粗略研磨的釉料,二者的燒成效果截然不同。
軟質原料隻需要稍微研磨一下就可以瞭,而諸如熔塊之類的硬質原料則需要長時間研磨,半小時到一小時。剩餘的軟質原料,例如黏土、碳酸鈣等隨後加水調和至適宜的黏稠度,再次研磨直到達到理想的狀態為止。將需要研磨的原料單獨磨好後再加入配方中,比把全部的原料都混閤在一起研磨要節省時間。當然,不同的釉料,其研磨方式亦不同:對待生料釉(配方中不包含熔塊,但是全部由生料或者天然原料構成)則需要將所有的原料加水一並倒入球磨機研磨。
大多數釉料經過7-12h的研磨,就可以達到理想程度。生料釉(大多數炻器釉料)的研磨時間與配方中含有熔塊的釉料相比,前者的研磨時間要短很多。研磨時往原料中添加多少水是很有些講究的,因為水的比例直接關係到研磨的效率,加水多少視原料的種類而定。
諸如樹脂之類黏稠度特彆大的原料,以及某些釉料黏閤劑來說,並不適閤將它們放進球磨機研磨;由於研磨有緩衝性,所以上述高黏度物質會起到阻止研磨的作用。
研磨結束後,將原料倒在過濾網上,僻選好的配釉原料直接被裝進橡膠桶或者木棺中。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取得釉料乾粉:將研磨好的原料倒在烘乾床上,這幾年更常使用的容器是桶,然後藉助氣泵將原料從桶裏抽到可移動的托盤中,再將托盤放進專門的烘乾櫃裏。用烘乾床烘焙原料時,有可能齣現釉磚邊緣靠近噴火口處開裂的問題。這會導緻局部釉料燒結,所形成的硬塊無法被熔化。
不宜使用鍍鋅容器或者搪瓷容器儲藏稠漿釉。因為容器裝飾層的離子會滲漏到稠漿釉中,並導緻釉料過早凝固。
過度研磨釉料雖然可以增強其懸浮性,但是也會産生粉塵四溢,不好運輸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有可能會在燒成的過程中開裂,特彆是含有鉛石的不透明釉,以及令亞光釉齣現光澤。
研磨不到位的釉料,其沉澱速度超快,采用浸釉法施釉時,釉層上可能會齣現很多紋理且不平整。在燒成過程中,質地粗糙的原料需要的分解時間相對較長,釉料中或許含有更多的氣泡,這些氣泡會生成大量針眼,甚至會改變釉料燒成後的顔色。當釉料中含有大量可以生成氣泡的成分吋,有光澤的釉料會變得無光,甚至輕微失透。釉料乾混法
可以藉助螺條混閤機或者類似的設備,將配方中的原料乾混至理想狀態。乾混法需要先在真空環境中完成,之後再轉入過濾裝置中或者外部環境中。
諸如氧化锡或者氧化鋅等具有“蓬鬆”特質的物質,很難用乾混法將其與其他原料混閤均勻。含有鋯石成分的不透明釉亦如此,而且一旦齣現由乾混法配製的稠漿釉混閤不均勻的情況,釉麵在燒成後就會齣現白斑,或者有些時候會變得透明。用乾混法調配的釉料與用濕混法調配的釉料相比,二者的燒成效果可能會有差彆。一般來說,用濕混法調配的釉料,其燒成效果更好。采用濕混法調配釉料時,各類原料攪拌得越均勻,釉料越易溶解,而且在燒成的過程中坯釉結閤越好,越不易産生針眼。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陶瓷製作常見問題和解救方法”的書籍簡介,內容詳細,力求自然流暢: --- 《建築結構設計與優化:百年工程的韌性密碼》 書籍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建築一直是衡量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尺。從宏偉的金字塔到穿雲的摩天大樓,從堅固的橋梁到精密的工業廠房,結構的穩定與效率,是工程實踐的永恒主題。本書《建築結構設計與優化:百年工程的韌性密碼》,並非一部聚焦於具體材料工藝或常見故障排除的指南,而是一部深入探討現代結構工程理論、設計哲學、先進分析方法以及麵嚮未來挑戰的係統性論述。 本書旨在為結構工程師、建築師、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以及對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抱有濃厚興趣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視角,理解如何構建那些能夠抵禦時間侵蝕、自然災害和荷載變化的“百年工程”。 第一部分:結構設計哲學的演進與現代基石 本部分首先迴溯瞭結構設計思想的百年變遷,從早期基於經驗和材料強度的保守設計,過渡到基於概率論和極限狀態設計的現代範式。我們詳細分析瞭結構安全、適用性、耐久性這三大核心目標之間的相互製衡關係。 從“安全裕度”到“風險可控”: 探討瞭結構設計規範的曆史發展脈絡,重點闡述瞭基於性能(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設計理念如何取代傳統的基於強度的設計,成為指導復雜工程決策的核心驅動力。書中通過多個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將結構目標量化,並將其轉化為可執行的設計參數。 材料的“智慧”利用: 深入剖析瞭高強度鋼材、高性能混凝土(HPC)、以及新型復閤材料在現代結構中的應用潛力與局限性。不同於關注材料處理的細節,本書側重於如何根據結構的受力特點,選擇最能發揮材料優勢的構件形式,並探討瞭材料老化、疲勞纍積對結構百年服役性能的影響機製。 第二部分:高級分析技術與計算模擬 現代結構設計已離不開強大的計算工具。本部分將重點放在那些超越常規靜力分析的先進模擬技術,這些技術是實現結構優化和預測復雜行為的關鍵。 非綫性動力學與時程分析: 詳細介紹瞭在遭遇地震、強風等瞬態荷載時,結構材料、幾何形態可能發生的非綫性響應。內容涵蓋瞭材料屈服、幾何剛度變化(P-Δ效應)的精確建模方法,以及如何運用先進的有限元軟件(FEM)進行更可靠的地震反應模擬,確保結構在極端荷載下的整體穩定性。 大型結構體係的穩定與振動控製: 針對超高層建築和超大跨度橋梁,本書係統闡述瞭針對性的穩定分析技術。我們著重探討瞭不同形式的被動控製(如粘滯阻尼器、調諧質量阻尼器 TLD)和主動控製係統的設計原理、參數選擇標準以及其在實際工程中的安裝與調試要點,以確保結構在風荷載下的舒適度與長期剛度。 第三部分:麵嚮韌性與可持續性的優化策略 工程的未來不僅在於“高”和“大”,更在於“韌”和“綠”。本部分聚焦於如何通過設計創新,提高結構的抗災能力,並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性。 抗震韌性設計(Resilience Engineering): 深入解析瞭韌性概念在結構工程中的具體體現。這包括如何設計“可修復的損傷”(Damage-Tolerant Design),使得結構在經曆重大災害後能夠快速恢復使用,而非整體報廢。書中詳細介紹瞭新型耗能元件(如屈服連接器、滑動軸承)的性能測試與應用案例。 結構拓撲優化與輕量化設計: 探討瞭如何利用先進的優化算法,在滿足所有結構安全和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最小化材料用量和結構自重。這不僅關乎成本節約,更直接關係到建築基礎的承載壓力和運輸能耗,是實現綠色建築目標的重要途徑。 結構健康監測(SHM)的集成: 本書強調,設計並不僅僅是施工前的圖紙工作。我們詳細介紹瞭如何將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係統和結構分析模型集成,形成一個閉環的健康監測體係。這使得結構的使用壽命管理從被動維護轉嚮主動預測,是實現“百年工程”長期可靠運行的保障。 結語 《建築結構設計與優化:百年工程的韌性密碼》是一部立足於理論前沿、麵嚮工程實踐的深度著作。它旨在超越對單一問題的修補式解答,轉而構建一個係統化的思維框架,指導工程師們如何以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方式,去駕馭復雜荷載、選擇先進材料、運用尖端計算工具,最終成就那些能夠安全、高效、持久地服務於人類社會的偉大工程。閱讀本書,是理解現代結構工程核心價值與未來發展方嚮的關鍵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