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年鉴(2012) [Maanshan Almanac]

马鞍山年鉴(2012) [Maanshan Almanac]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鞍山年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马鞍山
  • 年鉴
  • 地方志
  • 统计
  • 2012
  • 安徽
  • 社会发展
  • 经济数据
  • 城市研究
  • 参考工具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2057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407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Maanshan Almanac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马鞍山年鉴(2012)》是由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大型年度性、资料性、史册性工具书。全书分大事记、专文等30多个部类计100余万字,有彩色插图100余幅。该书详细记载了马鞍山市2011年度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具有存史、资政的功用。

目录

特载
中共马鞍山市第八次代表大会
“创城为民,创城惠民”的生动实践
新马鞍山精神:“聚山纳川一马当先”发布
专文
大事记
马鞍山概况
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委员会
马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政协马鞍山市委员会
民主党派和工商联
人民团体
军事
政法
开发园区
农业·水利
工业·信息产业
商业·贸易
旅游业
城市建设与管理
建筑·房地产业
交通·邮政
财政·税务·审计
金融
经济管理
教育
科学技术·社会科学
文学艺术·出版传媒
卫生·体育
社会生活
县区
人物
荣誉榜
附录
索引
彩页专题图片
聚焦江淮腹地的时代脉动——《马鞍山年鉴(2012)》内容概述 《马鞍山年鉴(2012)》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记录2011年度安徽省马鞍山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性工具书。该年鉴深入挖掘了本年度全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为各级领导决策、研究人员分析区域发展趋势、公众了解马鞍山发展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一、 政治与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2011年,马鞍山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年鉴详细记录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年度内召开的重要会议、发布的重大决策部署。 党的建设: 重点突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常态化推进,以及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举措和成效。对干部队伍的培养、选拔和监督机制的完善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阐述。 人大、政协工作: 全面梳理了市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情况,包括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批准的重大事项,以及对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的视察报告。政协在凝聚共识、建言献策方面的具体提案和调研成果被系统收录。 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 记录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进展,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强化,以及“六五”普法规划的初步实施情况。在社会治安方面,平安马鞍山建设的各项指标和重点打击犯罪行动的成果得以呈现。 二、 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协作深化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马鞍山的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宏观经济指标: 详实地呈现了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核心宏观经济数据,并与上年进行了对比分析。 工业经济: 马鞍山作为传统钢铁基地的转型升级是年度焦点。年鉴详细记录了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值、利税贡献。特别关注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情况,如园区孵化项目的引进和投产进度。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等指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统计。 固定资产投资与项目建设: 集中展示了当年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交通枢纽、水利工程)的投资完成情况和工程形象进度。对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引进的重大外资和内资项目进行了专项介绍。 农业与农村发展: 记录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以及“菜篮子”工程的建设成果。重点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危房改造的覆盖率等。 金融与对外贸易: 呈现了年末存贷款余额、存贷差变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态。海关数据显示的进出口总额、主要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反映了马鞍山外向型经济的活力。 三、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宜居城市建设提速 本年度,马鞍山市在城市面貌更新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投入巨大。 城市建设: 记录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进展,城市道路、桥梁、公共广场的竣工项目。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重点,包括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和竣工面积,棚户区改造的实际进展。 园林绿化与人居环境: 详细记录了城市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提升数据。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如新增公交线路、出租车管理规范化的情况也被纳入其中。 环境保护: 这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年鉴量化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和减排率。记录了对重点流域、区域的水环境治理工程(如长江岸线整治、主要支流水质改善)的投入与成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运行情况也得到了反映。 四、 社会民生:聚焦公平与共享 马鞍山在2011年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织密。 教育事业: 记录了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设置数量、在校生规模、专任教师数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的达标情况是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情况也有专篇介绍。 卫生与人口: 记录了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量、床位数和人员构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等数据详实。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人口学指标被精确统计。 社会保障与就业: 记录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和基金收支情况。当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失业登记人数、就业援助政策的落实情况是核心数据。 文化体育事业: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情况。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竞技体育在省市级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五、 科学技术、文化与旅游 科技创新: 记录了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以及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获得情况。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和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得以体现。 文化旅游: 梳理了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进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等核心指标,以及国家和省级旅游景区的创建和发展情况。 六、 人民生活与统计公报 年鉴的最后部分通常附有权威的年度统计公报、大事记、重要机构名录等辅助信息,确保了数据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对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反映生活水平的关键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年度对比。 通过以上详尽的栏目设置和数据支撑,《马鞍山年鉴(2012)》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立体的年度发展画卷,全面反映了马鞍山在向“强富美高”目标迈进过程中的坚实步伐与具体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实在太高,但有效信息密度却相对偏低。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刊登各类规范性文件、机构人员名单的变动,以及一些标准化的数据表格。这些内容虽然在官方层面上或许具有权威性,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消化起来负担极重。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文字,很少有图表或信息图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数据关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块坚硬且缺乏调味的干粮,虽然知道里面营养丰富,但吞咽的过程却充满了煎熬。如果能加入一些直观的图表对比,或者对关键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也许能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传递,而不是让它成为一座只供少数专业人士查阅的“数据孤岛”。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简直是一场灾难,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反人类设计”。目录的层级划分极其复杂,很多名词术语的归类方式也相当不符合现代逻辑。比如,你想查找关于某个特定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情况,你得先确定它在“经济篇”的哪个子目录下,是算作“工业发展”还是“对外合作”,定位过程极其费神。而且,索引的详尽程度也远不如人意,很多关键信息点没有被充分索引,导致你必须依靠记忆和运气去猜测信息可能被放在哪个角落。对于一个需要快速获取特定数据的人来说,这种查找效率简直是无法接受的,我甚至怀疑编辑团队在设计这个索引系统时,是不是根本没有考虑最终使用者的便利性,更像是为了满足某种内部的归档要求而草草了事。

评分

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人情味”缺失得令人发指。它像是一个庞大而冰冷的机器在自我陈述,充满了各种官方术语和行政层面的描述。我试图从中了解普通市民的生活变化,比如物价水平的波动、社区服务的改进、市民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却被处理得极其边缘化。那些官方的会议记录、机构设置的变动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而市民的声音和真实的体验却无处可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记录了一个“正确的”城市形象,而不是一个“鲜活的”城市生态。如果有人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马鞍山人民真正的喜怒哀乐,恐怕会大失所望,它提供的是骨架,却少了血肉和灵魂。

评分

作为一本地方年鉴,它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信息的时效性和侧重点。我本来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马鞍山近几年城市建设规划、新兴产业发展或者文化旅游推广的最新动态,毕竟“2012”这个年份对于一个快速变化的城市来说,已经算是“上古时代”的数据了。然而,我翻阅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沉浸在对过去若干年历史数据的梳理和统计中,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部门条目罗列,让我感觉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为档案室准备的总结报告,而非一本面向公众、服务于现实决策的工具书。当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本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度分析时,发现这些内容要么过于宏观,要么就是被淹没在一大堆统计数字的海洋里,缺乏提炼和解读,读起来非常枯燥乏味,让人提不起精神去深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捧着一块老砖头。封面设计朴实得有点过分,那种带着点土黄色的纸张,配上那种仿佛用老式激光打印机印出来的标题字体,一股浓浓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一般,油墨印得有点模糊,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纸张纤维的纹理,长时间翻阅下来,手指头上都会沾上点铅字的味道。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真没耐心去翻阅这种设计风格的工具书。它更像是图书馆里那些积满了灰尘的、等待被遗忘的史书,而不是一本现代人会愿意主动去接触的参考资料。排版上更是让人抓狂,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缺乏必要的留白和视觉引导,找一个关键信息,简直就像在迷宫里摸索,眼睛很快就感到了疲劳。我甚至怀疑,现在的印刷技术是不是真的只停留在那个年代,完全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