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奥斯丁集:爱玛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奥斯丁集:爱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国] 简·奥斯丁 著,孙致礼 译
图书标签:
  • 经典文学
  • 英国文学
  • 奥斯丁
  • 爱情
  • 社会
  • 小说
  • 名著
  • 译文
  • 女性文学
  • 19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4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421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奥斯丁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500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英国卓越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爱玛》,19世纪最具影响的经典作品之一。
  最理性的人也敌不过想象,再优秀的人也要向爱情认输,美丽、聪明、富有的爱玛在经历一系列啼笑因缘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伴侣。爱情与财产,婚姻与地位的相互交织和冲突,使全书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内容简介

  《爱玛》是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主人公爱玛是个美丽、聪慧而富有的姑娘,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幻想家。她热心关注身边的浪漫故事,却又固执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陷入其中。她自作主张为孤女哈丽埃特导演了一次又一次的恋爱。当哈丽埃特误以为自己爱上了地方官奈特利先生时,爱玛才惊觉原来自己也在爱着奈特利先生。这虽与她一开始就宣布的终身不嫁的誓言有悖,但坠入情网的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天真的誓言。该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作者简介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奥斯丁小传: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孙致礼,1979年开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已发表译作约30部,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在内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苔丝》,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出版专著2部,编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和其他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其理论研究和英美文学翻译实践(尤其是翻译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荣获了总参谋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精彩书评

  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和简?奥斯丁经久不衰。  

  ——艾德蒙?威尔逊

目录

《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奥斯丁集 03 爱玛》无目录

精彩书摘

  我认为有一条总的原则:一个女人要是拿不准该不该接受一个男人的求爱,那她当然应该拒绝他。她要是犹犹豫豫地不愿接受,那她就应当当机立断的拒绝他。这种事不能犹犹豫豫,不能三心二意。我作为你的朋友,又比你大几岁,觉得有义务跟你讲明这些道理。不过,你可不要以为我想叫你照我的意思办。

  ……

前言/序言



《爱玛》:一段关于成长、爱情与自我认知的英国乡绅生活画卷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走进的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赫特福德郡的盖尔斯庄园,这里是年轻、富有、美丽且聪明过人的爱玛·伍德豪斯小姐的家。爱玛小姐生活在一个优渥的环境中,她的父亲是一位极度溺爱她的老人,而她自己也从未经历过经济上的困窘,更重要的是,她从未尝过失恋的滋味。这一切优越的条件,在她眼中,造就了她对自身判断力的无比自信,她认为自己是解构人情世故、撮合他人姻缘的“丘比特”,而且乐此不疲。 故事的开端,便笼罩在爱玛为自己心爱的女家庭教师——泰勒小姐,策划的婚事之中。当泰勒小姐嫁给了那位温和但并不十分有吸引力的麦克道尔先生后,爱玛小姐便迫不及待地将目光投向了她的新目标——一位名叫哈丽特·史密斯的年轻姑娘。哈丽特出身卑微,却有着一副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模样。爱玛小姐看中了她纯洁的画布,认为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将她塑造成一位理想的贵族夫人。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改造”与“撮合”便在爱玛的脑海中拉开了帷幕。 爱玛小姐的第一步,便是让她那位天真无知的哈丽特小姐,对那些她认为“配不上”她的人物产生鄙夷。她以其伶牙俐齿的论调,巧妙地贬低了哈丽特那位忠厚老实的追求者——罗伯特·马丁,一位朴实却富有潜力的农场主。爱玛小姐认为,像马丁这样一位没有“社会地位”的年轻人,根本无法配得上她眼中“值得被更好的人追求”的哈丽特。她自诩能够为哈丽特寻觅一位更加“门当户对”的伴侣,并且很快将目标锁定在了同样年轻、英俊却带着几分轻浮的弗兰克·丘奇先生身上。弗兰克是当地一位颇具声望的绅士,也是爱玛小姐一直以来不错的玩伴。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转动。就在爱玛小姐为哈丽特精心编织着一场“白马王子”的梦时,一位名叫乔治·奈特利的乔治·奈特利先生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爱玛小姐自以为是的谬误。奈特利先生是爱玛父亲的老友,也是她家庭中备受尊敬的长辈,他以其睿智、正直和一贯的批评态度,成为了爱玛小姐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尽管爱玛小姐常常对他表示不屑,但她内心深处却也无法忽视他的观点。奈特利先生是故事中少数几个能够看穿爱玛小姐的虚荣与固执,并敢于直言不讳的人。他一直对爱玛小姐的“媒人”事业持有保留意见,尤其是当她开始干涉哈丽特的人生选择时。 随着情节的推进,爱玛小姐的“撮合”计划开始显现出它不近人情的一面。哈丽特在爱玛的影响下,逐渐疏远了忠厚的马丁,而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那位虚浮的弗兰克身上。与此同时,爱玛小姐也开始被弗兰克的魅力所吸引,她沉浸在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情感之中,却浑然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误区。弗兰克的出现,似乎满足了爱玛小姐对于一位理想伴侣的所有幻想,他风趣、幽默,并且总是能恰到好处地迎合她。 然而,真正的爱情,往往隐藏在最不经意的地方。那位曾经被爱玛小姐忽视的、性格内向、言语笨拙的传教士——艾尔顿先生,才是真正欣赏她、爱慕她的人。但爱玛小姐却对此毫无察觉,她将艾尔顿先生对她的好,一概视为一种普通绅士间的礼貌。当艾尔顿先生向她表达爱意时,爱玛小姐的震惊与尴尬可想而知。她从未想过,自己心目中那个“值得拥有更好”的艾尔顿先生,竟然会选择她自己。这次意外的告白,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重重地打在爱玛小姐自以为是的脸上。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如她所想的那般了解他人,了解爱情。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爱玛小姐发现,那位她极力撮合的哈丽特,实际上却深深地爱着奈特利先生。这个真相如同一记重拳,让爱玛小姐彻底清醒过来。她一直以来所为之奋斗的“撮合”,竟然是以牺牲自己情感为代价的。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奈特利先生的情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友谊和尊敬。那种熟悉、依赖、以及在他批评时内心涌起的辩解与委屈,都清晰地指向了爱情。 故事的高潮,便是爱玛小姐在认识到自己情感真相后的挣扎与成长。她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与懊悔。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自负和轻率,不仅伤害了他人,也让她自己错失了真爱。她也终于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是靠操纵与安排,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与对他人真实的了解。 而奈特利先生,这位始终一贯地以智慧和良知引导着爱玛小姐的人,也逐渐看清了爱玛小姐内心的变化。他在爱玛小姐的挫折与痛苦中,看到了她真正的成长。他欣赏她的聪明,更欣赏她最终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学习。 故事的结局,是爱玛小姐和奈特利先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并非是爱玛小姐最初设想的那般,用她所谓的“智慧”去安排,而是经历了各自的成长与蜕变,找到了最适合彼此的港湾。而哈丽特小姐,也在经历过一段短暂的迷茫后,最终选择回归本心,与那个始终爱着她的、朴实的马丁重新走到一起。 《爱玛》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成长与自我认知的寓言。奥斯丁小姐通过对爱玛小姐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青春的迷茫、成长的代价,以及最终认识到自身不足后的深刻反思。爱玛小姐的转变,是从一个沉浸在自我世界、自以为是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理解真爱、并且拥有真正成熟的女性。 这个故事的魅力在于,它真实地描绘了英国乡绅阶层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社交场合、茶会、舞会,都成了人物性格展现和情节发展的舞台。奥斯丁小姐的笔触细腻而辛辣,她以一种温和却又不失尖锐的方式,剖析了人性的弱点,比如虚荣、自负、偏见,同时也歌颂了真诚、善良、以及勇气。 《爱玛》不仅仅是一部浪漫喜剧,它更是一部关于女性独立思考与自我实现的经典之作。爱玛小姐的经历,提醒着我们,即使拥有再多的优越条件,也无法替代真诚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真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能够看清自己,才能真正看清世界,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这部作品,至今仍能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也因为它所展现的智慧与温情,是永不过时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精美,拿到手的时候,就被那典雅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经久不衰的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我个人对这种文学经典系列的收藏有着特殊的偏好,而这套书的整体风格无疑是顶级的。纸张的质地也非常考究,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可以看出出版方在制作这套“世界名著名译文库”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经典的尊重。这种对实体书的用心打磨,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仪式感,而不是简单地获取信息。我特别喜欢它内页排版的那种疏朗有致,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维护了书籍的美学价值,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主人对文学的敬意。

评分

我对最近正在阅读的另一本经典小说中的叙事结构非常着迷。作者对于时间线的处理,那种穿插、回溯和预示的技巧,构建了一个极其精巧的叙事迷宫。每一次读到关键转折点时,都会被作者高超的布局能力所折服。比如,小说中对一个重要情节的前期铺垫,埋下的伏笔细腻到让人读后回想时才惊呼其巧妙。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让故事不仅仅停留在情节的跌宕起伏上,更上升到了对命运、选择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位置的反思层面。相比之下,我一直觉得,一部伟大的作品,其内在的骨架必须是坚固且富有逻辑的,而这部作品无疑做到了极致,它强迫读者慢下来,去解码那些精心设计的文字结构,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

评分

读完这本“名著名译文库”里的另一部作品后,我深刻体会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作家对人性复杂面的洞察力是如何通过文字精准地传达出来的。那些人物的挣扎、内心的矛盾,即便是相隔了几个世纪,依然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语言的张力是衡量一部伟大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部译文作品的译者功力实在令人赞叹。他们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简单转换,而是成功地捕捉到了原文那种特有的语调和韵味,将其自然地融入到中文的表达之中,读起来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这种高质量的翻译,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无碍地领略到原著的精髓,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洞察和对生活哲理的探讨,真是一次愉悦的精神漫游。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挖掘深度上。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作品中,主角的那种矛盾心理,那种自我认知与外部世界评价之间的巨大鸿沟,描写得入木三分。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角色在进行每一个选择背后的犹豫、自我辩解和潜意识的驱动力。这种对“为什么做”的探讨,远比“做了什么”要深刻得多。优秀的作品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将角色的所有挣扎赤裸裸地摊开,让你自己去评判、去代入。正是这种对人类普遍弱点和高贵品质的深刻剖析,使得这些经典得以跨越时空,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审视和确认自身的价值与情感边界。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留意到另一本同一译文库中的作品,其对社会风俗的描绘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作者似乎拥有一个微观的镜头,能够捕捉到上流社会或特定阶层日常生活中那些极其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茶会上的礼仪、信件往来的措辞规范,甚至是服饰的细微变化所暗示的社会地位变动。这些细节的堆砌,并非冗余,反而是构建那个逝去时代的真实感的基石。我仿佛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听到那些带着特定口音的对话声。这种极强的场景再现能力,对于现代读者来说,简直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情景教学,远比枯燥的史书记录来得鲜活和可感,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情世故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

还没看完,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精装,锁线,随便怎么翻也不怕书背断裂。

评分

难得的好版本,必须买下收藏,特别值得。

评分

很喜欢bbc的电视剧版本~~

评分

这套书基本上收了一套,很经典,装帧完美,封面俊美。

评分

好书,质量特好,有闲暇慢慢看吧

评分

决定继续继续继续那些年产能

评分

品牌产品,送货快,信价比高

评分

孙先生译了好几本奥斯汀的作品啊,看了他译的《傲慢与偏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