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年畅销不衰的经典
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BBC英国最受欢迎的小说排名第二
在英国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家奥斯丁代表作
本丛书由翻译名家柳鸣九主编,多位著名翻译家、学者编选,极具收藏价值
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奥斯丁小传:奥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于斯蒂文顿乡一教区牧师家庭。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丁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的六部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爱玛》(1815)以及作者逝世以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大半以乡镇上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爱情婚姻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社会的风貌。作品中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孙致礼,1979年开始翻译英美文学作品,已发表译作约30部,其中包括《傲慢与偏见》在内的奥斯丁的全部六部小说,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哈代的《苔丝》,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出版专著2部,编著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和其他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其理论研究和英美文学翻译实践(尤其是翻译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的作品)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知名度。荣获了总参某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英国〕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作品,不是由于评论家的交口称誉、教授们的分析阐述或是在大学课堂里进行研究,而是一代一代的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乐趣和精神食粮。按本人粗陋之见,《傲慢与偏见》总的来说是(奥斯丁)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
——〔英国〕威廉?萨姆塞特?毛姆
奥斯丁再现辉煌 朱虹
傲慢与偏见
附录
奥斯丁生平及创作年表 朱虹编
第一卷
第一章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还真够深入人心的,每逢这样的单身汉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的人家尽管对他的心思想法一无所知,却把他视为自己某一个女儿应得的财产。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一天,贝内特太太对丈夫说道,“你有没有听说内瑟菲尔德庄园终于租出去了?”
贝内特先生回答道,没有听说。
“的确租出去了,”太太说道,“朗太太刚刚来过,她把这事一五一十地全告诉我了。”
贝内特先生没有答话。
“难道你不想知道是谁租去的吗?”太太不耐烦地嚷道。
“既然你想告诉我,我听听也无妨。”
这句话足以逗引太太讲下去了。
“哦,亲爱的,你应该知道,朗太太说,内瑟菲尔德让英格兰北部的一个阔少爷租去了;他星期一那天乘坐一辆驷马马车来看房子,看得非常中意,当下就和莫里斯先生讲妥了;他打算赶在米迦勒节以前搬进新居,下周末以前打发几个用人先住进来。”
“他姓什么?”
“宾利。”
“成亲了还是单身?”
“哦!单身,亲爱的,千真万确!一个有钱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镑的收入。真是女儿们的好福气!”
“这是怎么说?跟女儿们有什么关系?”
“亲爱的贝内特先生,”太太答道,“你怎么这么令人讨厌!告诉你吧,我在琢磨他娶她们中的一个做太太呢。”
“他搬到这里就是为了这个打算?”
“打算!胡扯,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他兴许会看中她们中的哪一个,因此,他一来你就得去拜访他。”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你带着女儿们去就行啦,要不你索性打发她们自己去,这样或许更好些,因为你的姿色并不亚于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一去,宾利先生倒作兴看中你呢。”
“亲爱的,你太抬举我啦。我以前确实有过美貌的时候,不过现在却不敢硬充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了。一个女人家有了五个成年的女儿,就不该对自己的美貌再转什么念头了。”
“这么说来,女人家对自己的美貌也转不了多久的念头啦。”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精准、睿智,充满了恰到好处的反讽。不同于当代小说那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这里的文字更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的钻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又不失人性的温度。我尤其喜欢作者如何运用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那些针锋相对、暗藏机锋的交锋,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更像是一场场智力上的角力赛。每一次对白都言之有物,绝无废话,充满了时代特有的韵味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犀利批判。读着那些精妙的长句,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歧义和深意,这是一种需要专注和尊重的阅读方式。它迫使你走出快餐式的阅读习惯,重新拾起对文字结构美感的欣赏。这种语言的厚重感和精致度,是现代小说中很难寻觅的宝贵品质,它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和学习。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赞叹之处,或许在于其对人物心理深度的挖掘,远远超越了简单的善恶标签。那些被贴上负面标签的角色,并非脸谱化的反派,他们同样有着复杂的成长背景和可以理解的驱动力,甚至他们的“傲慢”与“偏见”也常常是自我保护机制的扭曲体现。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简单地谴责,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让读者自己去剖析造成这些性格缺陷的环境因素和个人经历。你必须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真正进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这种复杂性赋予了作品长久的生命力,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某个角色的某一特定行为,体会到人性中那种固有的矛盾与模糊地带。这是一种需要耐心和同理心去阅读的作品,但回报是丰厚的——更广阔的人性视野。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音乐家在指挥一场交响乐,时而激昂,时而低回。故事的展开并非一蹴而就的直白叙述,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眼神、未尽的言语以及周遭环境的细微变化层层铺垫,如同剥开多层精致的洋葱,每一次揭示都带来新的层次感和更深的理解。作者对社会风俗的描摹入木三分,那些关于礼仪、阶层和体面的细枝末节,在如今看来或许已成旧章,但它们构建的那个世界,却有着令人沉迷的真实感和逻辑性。你几乎能闻到维多利亚时代茶会的香气,感受到舞会上的轻微骚动。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那种介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拉扯,那种在世俗期待与个人追求中的摇摆,是永恒的人性主题。读起来,你会发现自己不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参与一场对自我和周遭世界的深度审视。整体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都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页,去探寻那些被精心埋藏的伏笔和即将到来的转折。
评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人际关系网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描绘了一个以财产、联姻和名声为核心驱动力的社交圈子。女性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和她们所能依靠的资源,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那种对婚姻的现实考量和对经济独立性的无奈向往,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能引起深层次的共鸣。那些关于体面、教养和上流社会准则的讨论,构建了一个严密的等级体系。那些试图在体系内或体系外寻找立足之地的角色们,他们的挣扎和选择,为我们理解历史语境下个体的能动性提供了绝佳的案例。它不仅仅是部言情小说,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十九世纪初英国中上阶层的生活风俗画卷,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局限与光辉。
评分情节的张力构建得非常高明,主要角色的命运仿佛被一根无形的丝线牵引着,忽远忽近,时而误解,时而靠近,这种距离感拿捏得极妙。故事的核心矛盾并非是宏大的灾难或史诗般的战争,而是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主人公之间那种因为误判、傲慢和根深蒂固的偏见所导致的隔阂。这种“慢热”的爱情故事,远比一见钟情来得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读者被引导着去观察、去质疑那些表象,去分辨言语背后的真实动机。每当主角似乎就要达成和解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误会或新的信息,让人心头一紧,这种对读者情绪的精准调控,实在令人佩服。最终的释然和圆满,也因为前期铺垫的厚重感,显得尤为来之不易和珍贵,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味无穷。
评分好,质量好,发货快。
评分非常好非常喜欢
评分不错,很好的版本,值得收藏,买来慢慢看
评分奥斯丁的经典代表作,这个版本不错
评分书的质量和说的一样好
评分很不错的系列,开本大,翻译水平算中上吧,适合摆在书架上收藏。
评分喜欢喜欢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不错,便宜,帮朋友买的..
评分宝贝可以,很扎实,可以读名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