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电子学

医用电子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延芳 著
图书标签:
  • 医用电子学
  • 生物医学工程
  • 医疗器械
  • 传感器
  • 信号处理
  • 生物电
  • 医学影像
  • 电路设计
  • 电子技术
  • 医疗电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038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77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医用电子学》可供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检验、麻醉、影像、药学等本科专业学生
使用,也可作为广大教师和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内容简介

《医用电子学》注重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力求简明扼
要,通俗易懂,图形符号采用新国标.《医用电子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电路基础、半
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生物医学常用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直流稳压电
源、数字逻辑电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D/A和A/D转换电
路、医学信息检测和医学仪器安全使用。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电路基础(1)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1)
 1.2 电路的暂态过程(8)
 1.3 正弦交流电路(11)
 小结(20)
 习题(20)
 习题答案(21)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22)
 2.1 半导体基础知识(22)
 2.2 半导体二极管(24)
 2.3 半导体三极管(26)
 2.4 场效应管(30)
 小结(37)
 习题(38)
 习题答案(39)
第三章 基本放大电路(41)
 3.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41)
 3.2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51)
 3.3 多级放大电路(54)
 3.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57)
 小结(61)
 习题(61)
 习题答案(64)
第四章 生物医学常用放大电路(65)
 4.1 生物电信号的特点(65)
 4.2 直流放大电路(65)
 4.3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74)
 4.4 负反馈放大器(76)
 4.5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应用(81)
 4.6 功率放大电路(90)
 小结(94)
 习题(95)
 习题答案(97)
第五章 振荡电路(98)
 5.1 正弦波振荡电路(98)
 5.2 石英晶体振荡电路(106)
 5.3 非正弦振荡电路(108)
 小结(110)
 习题(110)
 习题答案(111)
第六章 直流稳压电源(112)
 6.1 单相整流电路(112)
 6.2 滤波电路(115)
 6.3 稳压电路(118)
 6.4 开关稳压电路(125)
 小结(127)
 习题(128)
 习题答案(130)
第七章 数字逻辑电路基础(131)
 7.1 数字电路基础(131)
 7.2 逻辑函数(135)
 7.3 逻辑代数(140)
 7.4 逻辑函数卡诺图化简法(141)
 7.5 分立元件门电路(145)
 小结(147)
 习题(147)
 习题答案(148)
第八章 组合逻辑电路(150)
 8.1 集成门电路(150)
 8.2 半加器和全加器(155)
 8.3 编码器和译码器(157)
 8.4 数据选择器(161)
 8.5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163)
 小结(166)
 习题(166)
 习题答案(167)
第九章 时序逻辑电路(169)
 9.1 集成触发器(169)
 9.2 寄存器(178)
 9.3 计数器(181)
 小结(188)
 习题(189)
 习题答案(191)
第十章 D/A和 A/D转换电路(193)
 10.1 D/A转换器(193)
 10.2 A/D转换器(197)
 10.3 D/A与A/D转换器的应用(205)
 小结(206)
 习题(206)
 习题答案(207)
第十一章 医学信息检测(208)
 11.1 生物医学信号的检测(208)
 11.2 生物医学传感器(214)
 11.3 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中的干扰及噪声(219)
 小结(226)
 习题(226)
 习题答案(226)
第十二章 医学仪器安全使用(228)
 12.1 人身安全(228)
 12.2 医学仪器安全使用(232)
 小结(237)
 习题(237)
 习题答案(237)
参考文献(240)
附录 A 汉英专业词汇对照(241)
附录 B 符号(24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电路基础
通常使用的电源有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两种,对应的接入电路也有两种,直流电路和
交流电路,它们各有其特殊性.本章主要讨论两种电路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
1.1 电路的基本概念
1.1.1 电源电动势
  导体两端只要存在电势差,就能产生电流.要维持导体内连续不断的电流,就必须在导
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势差.为此,就需要电源(source).例如,假设把两个电势不等的导体
用导线连接起来,在静电力的作用下,正电荷由电势高的一端向电势低的一端做定向移动,
导线中就产生了短暂的电流(current).要形成持续电流:第一,要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第二,始终要有能使电荷做定向移动的电场,即要保持一定的电势差.对一段电路而言,在
静电力的作用下,原电势高的一端,正电荷不断减少,原电势低的一端,正电荷不断增多.因
此,仅有静电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必须依靠某种非静电力。正电荷在静电力
的作用下,从电势高的一端向电势低的一端移动的同时,非静电力将等量正电荷从电势低
的一端,由另外一条通路移送到电势高的一端,使导体两端的电势差保持不变,从而形成持
续电流.能够提供非静电力的装置称为电源.非静电力只在电源内部起作用,而且,非静电
力在移送电荷的时候,就要克服电场力做功,做功必消耗能量,而做功的结果增加了电荷的
电势能,这就意味着,电荷的电能来自其他形式的能量.所以,电源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
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不同的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能力不同,即电源的非静电力在电源内
部把相同数量的正电荷由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不相同.也就是不同的电源的非静电力
做功的能力不同.为了衡量电源的这一能力,引入一个物理量—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
如果一个电源的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移送 q库仑电量作了 A焦耳的功,那么这个电源
的电动势是:
E=
A
q
(1-1)
电动势是标量,单位为伏特(V).
1.1.2 电压源、电流源
电源设备的种类很多,按其特点可分为电压源(voltagesource)和电流源(current
source);独立电源和受控电源;理想电源和实际电源;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等.电源是任何
电路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电路中电能的来源.发电机、电池、信号源等都是
实际电源,在电路分析中,常用等效电路来替代实际元件.电源的等效电路有两种形式表示,一种是电压源,另一种是电流源.电压源和电流源是从实际电源抽象得到的电路模型.
本节着重讨论理想和实际的直流独立电压源及电流源的符号表示、特点及应用.
1.电压源 实际工程上的电源,如电池、发电机等都接近电压源.人们对电压源比较
熟悉,在电源内部有外力(电池中是化学力,发电机中是电磁力),使正负电荷分别向两端积
累,在内部形成电场.当外力和电场力平衡时,电荷不再增加,建立起一定的电动势和端电
压,具有恒定端电压的电源就叫直流电压源.按电动势的变化规律将电压源分为直流电压
源与交流电压源两种.从能量观点考虑,理想电压源(idealvoltagesource)纯粹是一个供能
元件,供给外电路的耗能元件的能量,是一个很大的功率源.将这个概念推广到更一般的情
况,电压源是指一个二端元件,元件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无关,电压总保持为某给定的时
间函数.
任何一个电源,都含有电动势 E和小内阻 R
0
.电压源的表示符号如图1-1的虚线框所
示,U
S
为电压源的恒值电压(也称空载电压,简称恒电压),与电动势 E的大小相等,极性相
反.图中 U为电源的路端电压,当接上负载电阻 R

形成回路后,电路中将有电流 I流过.
则电源的端电压为:
U=E-IR
0
(1-2)
式(1-2)中,E和 R
0
值为常数.U和 I的关系称为电源的外特性,如图1-2所示.
当 I=0,即电压源开路时,U=U
S
=E,开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当 U=0,即电压源
短路时,I=I
S
,I
S
称为短路电流(也称恒电流).
图1-1 电压源的表示符号
     
图1-2 电压源和理想电压源的外特性曲线
图1-3 理想电压源
当 R
0
=0时,路端电压 U恒等于电动势 E,是一定值,而其中
的电流 I则是任意值,由负载电阻 R

及电压 U本身确定,即工作
电流则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电压源称为理想电压源或恒
压源(constantvoltagesource),恒压源的外特性为一条与横轴平行
的直线,如图1-2所示.理想电压源电路如图1-3所示.
理想电压源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在电源内阻 R
0
远小于负载
电阻 R

,内阻上的压降 IR
0
将远小于 U,则可认为 U≈E,基本上恒
定,这时可将此电压源看成是理想电压源.通常用的稳压电源可
认为是一个理想电压源.
2.电流源 电源除用电动势 E和内阻 R
0
串联的电路模型表示外,还可以用另一种电
路并联模型来表示.如将式(1-2)两端除以 R
0
,得
U
R
0

E
R
0
-I=I

-I
I


U
R
0
+I(1-3)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电流源 I
S
和一个大内阻 R
0
并联的电路模型去表示一个电源,
此即电流源.电流源模型的表示符号如图1-4所示及其外特性如图1-5所示.
图1-4 电流源电路
     
图1-5 电流源和理想电流源的外特性
图1-6 理想电流源
当电流源开路时,I=0,U=U

=I

R
0
;当其短路时,U=0,I=I

.
内阻 R
0
越大,则直线越陡,R
0
支路对 I
S
的影响就越小.当 R
0


(相当于 R
0
支路断开)时,电流 I将恒等于 I
S
,是一定值,而其两端
的电压 U则是任意值,它不是由电流源本身就能确定的,是由负载
电阻 R
L
及电流 I
S
本身确定的.这样的电源称为理想电流源(ideal
currentsource)或恒流源(constantcurrentsource).理想电流源如图
1-6所示.
理想电流源是不存在的,但是在电源内阻 R
0
远大于负载电
阻 R
L
,即 R
0
�� R
L
时,R
L
支路的分流作用很小,则可认为 I=I
S

本恒定,这时可将此电流源看成是理想电流源.
3.电压源与恒压源、电流源与恒流源的区别和联系 电压源和电流源代表实际电源,
而恒压源和恒流源则分别为它们的理想情况,恒压源与阻抗串联即可组成电压源,恒流源
与阻抗并联就能组成电流源.若电压源的内阻比负载阻抗小得多,随着负载的变化,路端电
压的变化却很小,此时即可把电压源当作恒压源;若电流源的内阻比负载阻抗大得多,路端
电压随负载而变化,但电流的变化却很小,此时即可把电流源当作恒流源.但是,电压源和
电流源可以进行等效互换,而恒压源和恒流源则不能互换.并且,恒压源不允许短路,恒流
源不允许开路,而电压源和电流源却允许短路或开路.
理想电流源与理想电压源只是从电路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元件,实际上并不存在,
但是从电路理论分析的观点上看,引入这两个理想元件是有用的.例如,晶体管放大电路中
的三极管,其集电极电流基本上只受基极电流的控制而和加在集电极上的电压几乎无关.
在一定的基极电流下,集电极电流几乎是恒定值,对于这样的电流可以用一个受基极电流
控制的电流源来表示.
4.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在实际电源中,其特性与电压源模型接近得较多,而
在原理上与电流源模型完全一致的物理器件还不曾被提出,但像光电池及晶体管的特性比
较接近电流源模型.应当明确指出,电源的这两种模型是为了便于分析问题而提出的,它们
是对同一事物外部特性的两种不同描述.事实上任何电源都可以用这两种模型来描述其特
性.因此,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是可以等效的.其条件是具有相同的外特性.
如果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对同一个负载能够提供等值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则这两个
电源对此负载是等效的.换言之,即如果两个电源的外特性相同,则对任何外电路它们都是图1-7 电压源(a)与电流源(b)的等效变换
等效的.具有等效条件的电源互为等效电源.在
电路中用等效电源互相置换后,不影响外电路的
工作状态.含内阻的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如
图1-7所示.
两者之间进行等效变化的方法如下:
(1)如图1-7(a)所示的电压源等效变化为电
流源时,电流源的电流 I
S
=U
S
/R
0
,即电压源的短路
电流.I
S
流出的方向与 E的正极相对应,与 I
S

联的内阻 R
0
就等于与 E串联的内阻 R
0
,等效变换所得的电流源如图1-7(b)所示.
(2)图1-7(b)所示的电流源等效变换为电压源时,电压源的电动势 E=I
S
R
0
,即电流源
的开路电压,E的正极与 I
S
流出的方向相对应;与 E串联的内阻 R
0
就等于与 I
S
并联的内阻
R
0
,等效变换所得的电压源如图1-7(a)所示.
但是,要注意的是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是对外电路而言的,对电源内部是不
等效的.如图1-7所示,当电流源开路时,电源内部有损耗,I
S
流过 R
0
产生损耗,而当电流
源短路时,电源内部无损耗,R
0
无电流流过.而对于电压源,当电压源开路时,R
0
无电流通
过,电源内部无损耗,而当电压源短路时,R
0
中有电流 I
S
流过,在电源内部产生损耗.
1.1.3 叠加原理
1.叠加定理 叠加原理(superpositiontheorem)是分析线性电路的最基本方法之一,是
线性电路普遍适用的一个基本定理,它是线性电路“齐次性”和“可加性”的体现.其内容
为:任一线性电路中任一支路的电流或电压等于电路中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这个支
路所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所谓线性电路,是指由非时变线性无源元件、线性受控源
和独立电源组成的电路.线性电路有许多电路定理可由它导出,利用它还可以把多电源作
用的复杂电路的计算问题,转化为单电源作用的简单电路的计算问题.
该定理一般用在分析计算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源的线性直流电路时,只需求解一条
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的情况.先分析线性直流电路,对电路每个电源的作用,再分别应用基尔
霍夫定律进行求解,而后叠加.
在应用叠加原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别作出一个电源单独作用的分图,当某一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其余电源则“不作
用”.对“不作用”的其余电源,凡是电压源,应令其电动势 E为零,将电压源短路;凡是电流
源,应令其 I
S
为零,将电流源开路,但是其余电源要保留其内阻.
(2)按电阻串、并联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分图中每一支路中电流或电压分量的大
小和方向.注意,如原电路中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确定后,在求各分电流的代数和时,
各支路中分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原电路中对应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一致者,取正值;相反
者,取负值.
(3)求出各电动势在每个支路中产生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4)叠加原理只适用线性电路,而不能用于分析非线性电路.
【例 1-1】 如图1-8(a)所示,试求电流 I.
解:由叠加定理将图1-8(a)中的电流等效为如图1-8(b)?图1-8(c)两图中电流的
叠加.图1-8 例1-1
图1-8(b)中,由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I′=
U
S
R
1
+R
3
=
12
6+4
=1.2(mA)
电流方向由a指向b.
图1-8(c)中,由并联电流分配的性质:
I″=
R
1
R
1
+R
3
I
S
=
12
6+4
×1=0.6(mA)
电流方向由b指向a.
故所求电流:
I=I′+I″=1.2-0.6=0.6(mA)
叠加时注意点:根据电流的参考方向,确定各分量的正?负号.
【例 1-2】 用叠加原理求图1-9(a)中的 U
ab
.
解:先把图1-9(a)分解成图1-9(b)和图1-9(c)所示的电源单独作用的电路,然后按下
列步骤计算.
图1-9 例1-2
1)如图1-9(b)所示,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
U′
ab
=
1+3×4
1+3+4
1+3×4
1+3+4

前言/序言


《生命之痕:医学影像中的奥秘与艺术》 一、 引言:凝视生命的画卷 生命,是一幅由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共同绘制的宏伟画卷。然而,许多生命的奥秘,隐藏在肉眼不可及的深邃之中。医学影像技术,如同我们窥探这幅画卷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揭示了身体内部的结构、功能与病变,为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生命之痕》正是这样一本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医学影像的迷人世界,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临床应用以及它所蕴含的艺术之美的书籍。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对医学影像的深度探索,一次对生命细微之处的致敬。 二、 穿越时空的影像之源:基础原理的溯源 要理解医学影像,首先需要追溯其背后孕育其生的科学基石。本书将从物理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等多重维度,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类医学影像技术的原理。 X射线的“透视”之旅: 从伦琴发现X射线的偶然,到CT扫描的精细切片,本书将详细介绍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其电磁波性质、穿透性以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我们将探讨X射线成像的投影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多角度扫描和计算机重建,生成具有空间分辨率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同时,也会触及X射线辐射的生物效应和防护原则,确保读者在理解技术的同时,不忘安全的重要性。 声波的“回响”交响曲: 超声医学,以其无创、实时、经济的优势,在妇产科、腹部、心脏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书将阐释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机制,重点介绍回声原理——声波在不同组织界面产生的反射和散射,以及这些回声信号如何被转化为我们所见的二维灰阶图像。我们将深入探讨多普勒效应在血流检测中的应用,以及三维超声、弹性成像等新兴技术带来的突破。 磁场的“共鸣”之舞: 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其卓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和无电离辐射的特点,在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详细讲解MRI成像的核心——原子核自旋、外加磁场、射频脉冲的激发以及梯度磁场的空间编码。读者将了解到不同加权成像(T1加权、T2加权、DWI)的成像原理及其在区分不同组织和病灶中的作用。同时,也会简要介绍功能性MRI(fMRI)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揭示大脑活动的奥秘。 放射性核素的“轨迹”追踪: 核医学成像,如PET和SPECT,通过追踪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为我们提供了功能和代谢层面的信息。本书将介绍放射性同位素衰变产生的粒子(如正电子、伽马射线)如何被探测器捕获,以及这些信号如何被重建为功能图像。我们将重点解析PET显像中示踪剂的选择和应用,以及SPECT在心肌灌注、骨转移等方面的诊断价值。 三、 影像的语言:解读与判读的艺术 掌握了基础原理,接下来便是如何“读懂”这些影像。本书将引导读者学习如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一样,去观察、分析和解读医学影像。 解剖学的视角: 任何影像的解读都离不开对正常人体解剖结构的清晰认知。本书将结合各类影像,展示不同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和解剖标志,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解剖学基础,从而能够准确识别异常。 病理学的痕迹: 疾病在影像上会留下独特的“痕迹”。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种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模态下的典型表现,例如肿瘤的形态、边界、内部结构、强化特征;炎症的积液、渗出;血管病变的狭窄、闭塞、出血等。我们将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阐释如何从影像特征推断病变的性质、范围和严重程度。 循证的推理: 医学影像的判读并非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本书将强调循证医学的理念,展示影像科医生如何与其他临床科室协作,制定最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 走进临床:影像应用的广阔天地 医学影像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其广泛而深刻的临床应用。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临床实践,领略影像技术在疾病诊疗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诊断的“破案”利器: 从癌症的早期筛查,到心脑血管疾病的精确诊断,再到创伤骨折的评估,医学影像在疾病诊断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精选各个学科的典型病例,展示医学影像如何帮助医生“拨开迷雾”,锁定病因。 治疗的“导航”系统: 介入治疗,如血管造影下的介入手术,腔镜下的病灶切除,都离不开影像的实时引导。本书将介绍影像技术如何为微创手术提供精准的“导航”,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疗效的“晴雨表”: 疾病治疗后,医学影像能够有效地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指导后续治疗。本书将展示如何通过影像学随访,判断肿瘤是否缩小、复发,血管是否通畅等。 研究的“探索”工具: 在科学研究领域,医学影像技术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药物研发中评估药物疗效,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探索大脑功能,在生物工程研究中评估组织工程材料的整合情况。 五、 影像之外:技术革新与未来展望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本书将对当前医学影像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人工智能的赋能: AI在影像识别、病灶检测、图像重建、量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医学影像的工作流程,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本书将探讨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潜力与挑战。 多模态融合的趋势: 将不同影像模态(如PET-CT, PET-MRI)的信息融合,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信息。本书将介绍多模态融合的优势及其在复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影像的精准化: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影像技术正朝着更精准、更早期的方向发展,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可能。 三维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更先进的三维重建技术和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的应用,正在革新影像数据的呈现方式,为临床决策和手术规划提供更直观、更沉浸式的体验。 六、 结语:生命之美,尽在影像 《生命之痕:医学影像中的奥秘与艺术》不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次对生命本身敬畏的体现。通过对医学影像技术的深入剖析,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体内部的精妙构造,洞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借此点亮希望,守护健康。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医学影像学的兴趣,理解其科学的严谨性,欣赏其影像的艺术性,并最终认识到,在现代医学的图谱中,影像技术犹如一双洞察秋毫的眼睛,为我们揭示着生命最深邃的秘密,也点亮了通往健康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其对医学电子学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引导我思考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带来的复杂问题。书中关于医疗数据隐私和安全的章节,让我对如何保护患者的敏感信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探讨了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和可穿戴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此外,书中对医疗公平性的讨论也发人深省。作者分析了新技术和新设备是否会加剧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如何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来促进医疗服务的普惠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在医疗决策中的角色进行了探讨,作者提出了在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如何确保人类的判断力和责任感不被削弱,以及如何避免算法偏见对诊断结果产生负面影响。这本书促使我从更广阔的社会和人文角度去审视医学电子学的发展,认识到技术进步必须与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并行。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惊叹不已。它不仅梳理了医学领域电子技术应用的宏观脉络,更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细分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医疗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生物传感器和医学影像处理的章节所吸引。关于生物传感器,作者不仅介绍了其基本原理、材料选择、制造工艺,还详细探讨了它们在疾病早期诊断、生理参数监测、药物递送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挑战。举例来说,书中对基于纳米技术的血糖监测传感器和癌症标志物检测传感器的讨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前沿的研究动态。而在医学影像处理部分,从传统的X射线、CT、MRI,到新兴的PET、超声等,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作者清晰地阐述了各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先进的电子学算法和技术来优化图像质量、提升诊断精度。特别是关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识别中的应用,书中给出了非常具象化的案例,让我对未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充满了期待。虽然书中涉及的公式和模型不少,但作者的讲解循序渐进,辅以丰富的图表和实例,使得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变得相对易于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深刻认识到电子技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无限潜力。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医学电子学知识展现在我眼前。书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临床应用场景的聚焦。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将技术与实际的医疗需求紧密结合,让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一项技术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关于心电图(ECG)的分析,书中不仅仅讲解了ECG信号的产生原理和采集方法,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电子滤波器和信号处理算法来提取有用的诊断信息,识别各种心律失常。书中还穿插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研究,描述了特定电子设备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或者如何通过长期监测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可穿戴医疗设备和远程医疗技术的讨论,这些章节不仅描绘了技术的未来图景,也指出了在普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和伦理考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电子学概念形象化,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医学电子学世界,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

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我首先要强调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医疗器械设计与开发背后核心原理的绝佳机会。书中对于电子元器件的选择、电路设计、信号采集与传输、以及数据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嵌入式系统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医疗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微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并对其进行高效的集成和优化。书中还重点讲解了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各项技术措施,包括电磁兼容性(EMC)、抗干扰设计、故障诊断与冗余备份等。这些内容对于理解为何某些医疗设备能够承受严苛的临床环境,并在关键时刻保持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生物医学信号的数字化过程,包括采样率、量化比特数、编码方式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对于保证信号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内容偏技术性,但作者的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使得我能够逐步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于任何希望深入医学电子学领域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将严谨的科学理论与引人入胜的科技发展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引人入胜,仿佛在进行一场知识的探索之旅。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通过梳理医学电子学发展的脉络,展示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利用电子技术来挑战和征服疾病。我被书中关于早期医疗电子设备的描述所吸引,比如那些笨重但意义非凡的X光机和心电图仪,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电子技术条件下,为医学诊断打开了新的大门。书中还重点介绍了那些在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为我们今天的医疗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书中对未来医学电子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也充满了启发性。作者预测了基因测序技术、纳米医疗、以及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在未来医疗中的应用前景,让我对科技改变生活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技术细节的深入挖掘,又不乏宏观的视角和人文关怀,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科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