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RRAM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2D RRAM的存储单元结构 2.1 1T1R单元 2.1.1 单元结构 2.1.2 单极和双极操作 2.2 采用二极管作为选通器件的单元 2.2.1 单极操作的1D1R单元 2.2.2 采用双向二极管作为选通器件的RRAM单元 2.3 自整流RRAM单元 2.3.1 混合型RRAM存储单元 2.3.2 互补型RRAM器件 参考文献 第3章 RRAM的阻变机理 3.1 导电细丝的类型及其相应的阻变过程 3.1.1 金属导电丝型RRAM 3.1.2 氧空位导电丝RRAM 3.2 RRAM的FORMING过程 3.3 导电细丝的微缩化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影响RRAM读写性能的主要因素和优化方法 4.1 降低RESET电流的方法 4.1.1 构建多层结构 4.1.2 通过控制限流降低功耗 4.2 操作算法提高RRAM读写特性 4.2.1 自适应写操作算法提高写成功率和Roff/Ron窗口 4.2.2 操作算法提高参数一致性 4.3 工艺方法提高读写参数一致性 4.3.1 电极效应 4.3.2 插入缓冲层和构建双层结构 4.3.3 嵌入金属来控制导电通路 参考文献 第5章 RRAM的可靠性 5.1 保持特性当前的测试方法 5.2 保持特性的模型和改善方法 5.2.1 RRAM保持特性失效模型 5.2.2 通过形成高密度的氧空位CF改善保持特性 5.2.3 通过动态自适应写操作算法改善保持特性 5.3 耐久性模型和改善方法 5.3.1 耐久性失效模型 5.3.2 高耐久性的器件结构 5.3.3 通过编程算法提高耐久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提高RRAM读写速度及带宽的电路技术 6.1 提高读速度的电路技术 6.1.1 基于反馈调节的位线偏压方案 6.1.2 PTADB方案 6.2 提高读带宽的电路技术 6.2.1 片上所有sA同时工作 6.2.2 交替页访问并结合DDR接口输出 6.3 加快写速度及带宽的电路技术 参考文献 第7章 提高RRAM读写良率和可靠性的电路技术 7.1 提高读良率的电路技术 7.1.1 PSRC方案 7.1.2 SARM方案 7.1.3 BDD-CSA方案 7.1.4 TABB方案 7.1.5 SSC-CSA方案 7.2 提高写良率降低写功耗的电路技术 7.2.1 自适应写模式 7.2.2 带反馈的自定时写方案 7.3 提高耐久性和保持特性的电路技术 7.3.1 两步FORMING方案 7.3.2 阻值验证写方案 7.3.3 动态自适应写方法 参考文献 第8章 3D RRAM集成及电路技术 8.1 传统交叉点架构的漏电通路及功耗问题 8.2 基于lTXR的3D RRAM 8.2.1 lTXR单元及阵列架构 8.2.2 克服写干扰的编程算法 8.2.3 克服读干扰的措施 8.3 基于1D1R单元的3D RRAM 8.3.1 阵列架构 8.3.2 可以补偿漏电流来精确检测阻态变化的写电路技术 8.3.3 采用位线电容隔离来加快sA翻转的读电路 8.4 采用双向二极管作为选通器件的3D RRAM 8.4.1 阵列架构 8.4.2 lBDlR阵列的编程条件 8.4.3 采用冗余单元的多位写架构 8.5 具有较低光刻成本的竖直3D堆叠方式 8.5.1 单元和阵列的截面图 8.5.2 光刻方面的成本优势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封面上“阻变存储器:器件、材料、机理、可靠性及电路”这几个字,无不透露着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我拿到这本书,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尽管我对阻变存储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初步,但这本书的开篇就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其神秘而充满活力的世界。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晦涩难懂的理论细节,而是先从阻变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未来信息技术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冰山一角。书中对不同类型阻变存储器(如氧化物阻变存储器、钙钛矿阻变存储器等)的介绍,就像是一场精彩的器件博览会,让我对这些小小的芯片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解释了阻变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仿佛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电子在材料中穿梭的奇妙景象。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阻变存储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比如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它都能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的初期,我感觉自己像个初学者,被引领着探索一个全新的领域,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层层递进,对这个领域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充满新奇和惊喜。
评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阻变存储器可靠性的章节所吸引。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数据的稳定存储和长久保存,是衡量一项技术是否成熟的关键。这本书在这个方面的探讨,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作者并没有回避阻变存储器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磨难”,比如周期性读写带来的疲劳,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的考验,以及潜在的漏电流和串扰问题。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我看到,作者不仅列举了各种失效模式,还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失效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从材料选择、器件结构设计到测试方法等全方位的改进建议。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意识到,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解决可靠性问题,是这条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提供的这些经验和教训,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阻变存储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难点。
评分读罢这本书的部分章节,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物质内在魔力”的探索之旅。书中对于阻变材料的细致剖析,让我惊叹于微观世界的精妙与多样。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材料的化学式和晶体结构,更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电场作用下,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格”——电阻的变化。从简单的金属氧化物,到复杂的相变材料,再到新兴的二维材料,每一种材料的介绍都伴随着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解释,让我能够理解为何某种材料能在通电后“记住”其状态,又能在另一电信号下“遗忘”过去。书中对材料结构与电学性能之间关系的阐述,尤其令人称道。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试图揭示背后的物理和化学机理。例如,对于缺陷的形成与迁移如何影响导电通路,对于相变过程中电导率的剧烈变化,都有详尽的论述。我仿佛能看到材料内部,那些微小的原子和电子,在能量的驱动下,上演着一场场精密的“舞蹈”,最终决定了存储器的性能。这种对材料本质的深入探究,让我对阻变存储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未来在材料设计和选择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阻变存储器在电路层面的应用,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实践应用的大门。前面章节中对于器件、材料、机理和可靠性的深入理解,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升华。作者将这些基础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电路设计中,让我看到了阻变存储器是如何在实际电路中发挥其独特优势的。我看到了如何利用阻变存储器的非线性特性,构建出高效的神经网络加速器,又如何将其嵌入到传统的数字逻辑电路中,实现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书中对各种典型应用的电路图解和性能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创新设计的沙盘,与作者一起,用阻变存储器这一强大的工具,构建出各种令人惊叹的电路。这种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是科技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这方面的绝佳范例。
评分本书在关于阻变存储器工作机理的阐述上,简直就是一部精密的“操作手册”。作者以一种严谨而又极其清晰的逻辑,层层剥离出阻变存储器核心的“变阻”过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机制”的深入探讨,比如最常见的缺电子导电机制(CF4),以及与此相关的离子迁移、空位扩散等微观过程。书中通过大量的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直观地展现了电场、温度、电流等因素是如何影响这些微观过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是什么”,而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比如,对于不同的阻变材料,为何其导电机制会有差异?对于同一材料,为何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其变阻特性也会不同?书中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精密的实验室里,与作者一起,通过理论推演和数据分析,一步步揭示着阻变存储器“从无到有”地储存信息的过程。这种对机理的深入剖析,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原理的好奇心,更让我对如何优化器件性能,提高可靠性,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