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昆明地名博览辞典
:35.00元
作者:吴光范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222041547
字数:400000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国内*影响力的地名学家吴光范撰写,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昆明地名悉数收入,并结合历史,纵论古今,展示昆明地区的发展历程。不仅方便查阅地名,更是研究昆明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及交通的重要枢纽,本书既考释了大理昆明地名,又借此折射出全省多方面的重要信息;既探索了长期形成的昆明地名,包括益州郡、晋宁郡、鄯阐府、押宁城等历代地名,又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大批新地名,既详细介绍现有昆明城区地名,又按建设环滇池城市体系的新形势,对昆明市各县市村以上地名、特别是环滇池“一湖四城”地名作了阐述;既考证全市地名的民族语境、由来、涵义和演化,又以地名为载体,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展示云南和昆明历史的现实的多方面的信息,以增强此书的博览性、知识性、趣味性,并有助于城市化进程中各类地名的抢救性保全,防止重要历史地名因为不知其重要历史地名因不知其重要性而导致人为地消亡;有助于人们了解新城区地名的由来和现代化昆明的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文化品位的提高。 
目录
一画
二画
三画
四画
五画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三画
十四画
十五画
作者介绍
吴光范,重庆市璧山县人。1962年大学毕业,历任云南省政府秘书长、省人大常务会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副总纂,省地名委员会主任,中国年鉴研究会副会长、顾问,云南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 在担会云南地名委员会主任期间,与有关同志一道组织并完
文摘
序言
这本《昆明地名博览辞典》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它远不止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昆明城市灵魂的百科全书。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地名汇编,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所蕴含的知识量和文化深度令人咋舌。书中的每一个地名,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被精心打磨,镶嵌在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中。我尤其对那些我从未听过,甚至连读起来都有些费劲的古老地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将这些地名的由来、演变以及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娓娓道来。例如,书中对于“官渡”的阐释,我才了解到这个地名背后承载着古代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军事、经济活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进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穿越时空,触摸那些已经消失的痕迹,感受那些鲜活过的生命。这本书让我对昆明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春城”标签,而是深入到了它的肌理之中,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魅力。
评分当我拿到《昆明地名博览辞典》这本书时,内心是带着几分审视的。我对地名辞典的固有印象是冰冷、刻板,充斥着枯燥的定义和官方的陈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地名,而是将每一个地名都化作一个引子,引出一串串生动的故事、一段段历史的剪影。我被书中对那些充满诗意和韵味的地名,比如“荷叶塘”、“海棠溪”的解读深深吸引。它们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而书中对这些名字背后生态环境、人文迁徙的细致描绘,更是将这份画面感推向了极致。我仿佛看到了古人是如何根据自然景物来命名,又是如何在这种命名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书中对于一些地名演变的历史变迁的梳理,也让我对城市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理解。例如,书中对“东陆大学”这个地名的处理,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学校的名字,更是折射出了近代昆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身影。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故事相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更具可读性。
评分刚刚翻开这本《昆明地名博览辞典》,一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古老城门。我虽然不是昆明本地人,但长久以来对这座“春城”都充满了好奇。书里那些耳熟能详的地名,比如翠湖、金马碧鸡坊,原本只存在于我的想象和地图上,如今却在辞典中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地名起源的考据,那些古老的故事,那些迁徙、融合、发展,在字里行间徐徐展开,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脉络是如何被时间和人类活动一点点雕刻出来的。例如,书中关于“盘龙江”的由来,不仅仅是介绍了一条河流,更是梳理了它与昆明城市发展、水利灌溉、甚至民间传说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挖掘和梳理,远不止是简单的名词解释,而是一种对地域文化深层肌理的呈现。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古老的名字所代表的地理景象,想象着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耐心地向我讲述着昆明的故事,让我这个初来乍到的访客,能更快地融入这座城市的灵魂。
评分《昆明地名博览辞典》这本书,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匠,用文字将昆明这座城市的脉络一针一线地编织出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原以为,地名辞典不过是死板的符号堆砌,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碎了我的偏见。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对昆明这片土地的热爱,将每一个地名都赋予了生命和灵魂。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于一些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名,如“瓦猫”、“木府”的解读。这些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承载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建筑特色,甚至是历史上的政治格局。作者通过对这些地名的溯源和阐释,让我得以窥见昆明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记。我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考证方式,让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都变得清晰可辨,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明白,地名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评分捧读《昆明地名博览辞典》,我仿佛化身为一位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探险家,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地名索引,更是一位无声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解昆明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我被书中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藏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所吸引,例如“大观楼”、“圆通寺”等。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描述,将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地名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历史、人物的深切情感。书中对一些地名演变的细致梳理,也让我对昆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在描述地名时,常常会穿插一些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轶事,让冰冷的地名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游客,而是作为一个对昆明充满敬意和好奇的“文化朝圣者”,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厚重与独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