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南秀丽风光中,隐藏着一座座美丽的寺庙!经历1300余年风雨沧桑,天宁寺静静伫立在常州东南;1800余年历史的定慧寺藏于焦山之中;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给镇江金山寺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律宗第1山”宝华山有隆昌寺,佛教“八小名山”的狼山有广教寺,扬州大明寺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磨难,还有高曼寺、无锡祥符寺……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龙城延绵,钟磬绕耳——常州天宁寺
1 历经风雨,布道不悔
2 “东南第一丛林”——常州天宁寺的建筑布局
3 布道弘法,墨客留声——禅宗道场天宁寺
二 有鹤东来——镇江焦山定慧寺
1 千年古刹的前世今生
2 大江东去,群山西来——定慧寺的建筑布局
3 焦山宗法,定慧一脉
4 弘道高僧——茗山法师
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文人墨客与定慧寺
三 千年等一回——镇江金山寺
1 金山寺历史
2 金山寺裹山——金山寺的建筑布局
3 侠骨柔情——金山寺传说
四 传道四方——宝华山隆昌寺
1 “律宗第一名山”
2 雕梁画栋皆有法
……
五 狼伏大山——南通狼山广教寺
六 蜀岗栖灵——扬州大明寺
七 水上梵音——扬州高昊寺
八 有佛则名——无锡祥符寺
精彩书摘
据说,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的僧众,无论走到全国哪座名山古刹,都会受到热情款待。
隆昌寺第七代祖师福聚率众僧赴京参加放皇戒以后,隆昌寺的威望更高。以后每年冬春传戒之时,僧众都从各地蜂拥而来,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次开戒,云集授戒者达1200余众;1955年农历三月初一举行的授戒仪式,求戒者人数达289人,来自12个省,历时18天;1957年11月举行授戒,来参加受戒的僧尼有996人,其中还包括一名不远千里赶来受戒的印度僧。据不完全统计,宝华山律院先后授戒70余期,“得戒僧徒遍于天下,以数十万计”。隆昌寺非但闻名全国,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佛教界也享有一定盛誉,慕名来此礼佛、受戒的很多,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都曾向隆昌寺赠送过玉佛、石佛和铜磬等法器。
所谓受戒,简单地说就是受规矩。众僧视宝华山受戒为殊荣,隆昌寺作为律宗传戒寺院的佛门“最高学府”,设有“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僧人一生要受两次戒,分别是沙弥戒和比丘戒,不过,我国的僧人还要受菩萨戒,这三戒合起来,称为“三坛大戒”。
当然,受戒不是免费的。早在1957年的时候,到宝华山受戒,每人就得花200元,还不算另需的零花钱,这笔钱叫做“花灯银”,大多数僧人自筹或者由所在寺庙提供。当然也不排除有穷得交不起花灯银的,那么,就只有在宝华山上千三年无报酬的苦活,才能得到免费受戒的资格,这被称作“发菩提心”。在宝华山受戒,戒期一般为53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沙弥戒”,就是跪戒。方丈和尚高坐讲台,受戒众僧尼下跪,静听方丈宣讲经文。沙弥戒共十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粉、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宝物。
第二阶段就是具足戒了,也叫比丘戒。具足戒的仪式比沙弥戒要严格和复杂得多。不仅受戒的内容涉及世间的一切境界,要求受戒僧人远离世间的一切罪业,而且对受戒僧人的条件也要求极严格:受比丘戒之前,一定要受过沙弥戒,而且必须年满20岁。戒台称比丘台,只有传授比丘戒时方丈才上戒台。受戒的过程,和考生答辩很像:戒台上端坐着10位法师,称“三师七证”,三师指方丈代表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弥勒菩萨,他们在佛教的体系中分别相当于学校教务处主任、学校教师等。“七证”为七位德高望重的僧人在旁边作证。求戒弟子跪于台下,聆听教诲和回答有关戒规、戒律的提问。铜殿与无梁殿
隆昌寺有一座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神宗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捐金2000建成,至今已400多年。铜殿重檐歇山的琉璃瓦顶,外有石柱方亭。结构精巧,雕刻细腻。其梁、栋、栌、桷、窗、瓦、屏、楹均以铜为之,是以名之为铜殿。殿内原来供的是观音大士像,四壁刻画有如来诸菩萨及帝释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栏围护,有石阶上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为铜殿题书“莲界云香”。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亦题匾“宝网常新”。
相关史料表明,在万历年间,像隆昌寺里这样的铜殿当时一共铸造了三座,其中之一本来是要送到普陀山的,却被安置在隆昌寺,而且大大提升了该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其实,是普陀山的僧人拒绝接受,可这又是为何?翻阅《普陀山志》,隐约能找到答案:“盖恐海寇误认为金,以防抢劫而不运”。海寇即倭寇,明代中期,普陀山多次遭到倭寇蹂躏。不过,在当时,海上已大体平静,浙江沿海防务也已经得到很大巩固。事实上,影响普陀山重新崛起的最大阻碍是地方官员。为了稳住自己的官帽子,他们希望继续维持自明初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反对开放普陀山。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普陀寺住持一乘真表还在为此赴阙请愿,病卒于京。阻止铜殿进山的应是这些官员,普陀山众僧,估计也是迫于无奈。后来金陵(今南京市)各寺僧众经充分酝酿后,决定将铜殿供奉于宝华山。铜殿到得宝华山,也可谓是使得其所,大放光彩。无梁殿就坐落在铜殿的两侧,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左供文殊,右奉普贤。无梁殿也是单檐歇山顶,三间两层楼阁式。它最大的特色在于,整幢建筑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内部纯是用砖垒拱券,外部则是仿木结构殿堂形砖雕,出檐短,起翘低,和北京北海无梁殿十分相似。无梁殿的砖雕,都堪称艺术佳作,造型小巧玲珑,结构严谨端庄,以砖代木的构思甚是独特,精美的雕刻中透出古朴大气的意蕴。在无梁殿的夹墙内,有石级可供游人上下,但甚是狭小,仅容一人。无梁殿的门窗皆呈圆拱形,上雕云纹和二龙戏珠图案。
……
寺塔灵秀:江南名刹风韵 江南,这片自古以来便钟灵毓秀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温婉的吴侬软语,更滋养了璀璨的佛教文化。在层峦叠翠的山峦与烟波浩渺的湖泊之间,一座座千年古刹静默伫立,它们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也闪耀着信仰的光辉。本书《寺塔灵秀:江南名刹风韵》将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江南那些声名远播、底蕴深厚的佛教寺庙,领略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悠久的历史沿革、深邃的宗教内涵以及与文人墨客、民间传说交织的动人故事。 一、 历史的潮汐与信仰的灯火 江南佛教的兴盛,并非一蹴而就。早在东汉时期,佛教便开始传入中国,并随着丝绸之路的绵延,逐渐在南方大地播撒下信仰的种子。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融汇与发展,至唐宋时期,江南佛教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政权的扶持、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文化的交流,共同推动了佛教寺庙的广建与兴盛。宫殿式的寺院建筑、精美的佛像雕塑、宏大的经藏体系,无不彰显着当时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鼎盛。 本书将追溯江南佛教传播的历史脉络,从早期传入的零散记载,到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再到不同宗派在江南的落地生根,如禅宗的“一花开五叶”,净土宗的“往生西方”,天台宗的“教观双修”,律宗的“持戒严谨”,一一梳理其发展轨迹。我们将看到,这些寺庙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它们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朝代的更迭,却依然顽强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 建筑的诗篇与艺术的瑰宝 江南寺庙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佛教文化与地域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寺塔灵秀:江南名刹风韵》将细致描摹这些古刹的建筑之美。我们不仅会关注寺庙的整体布局,如坐北朝南的朝向、严谨的中轴线对称,以及前殿后堂、左僧右俗的院落划分;更会深入到每一个细节,从飞檐翘角、斗拱结构,到琉璃瓦面的光泽,彩绘壁画的斑斓,石雕木刻的精巧,一一呈现。 书中将重点介绍江南寺庙中标志性的建筑元素,例如: 雄伟的塔: “塔”作为佛教的象征,在江南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高耸入云的石塔、砖塔,到造型秀丽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每一座塔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艺术的匠心。本书将解析不同类型塔的结构特点、建造年代及其背后的故事,例如苏州的北寺塔、杭州的六和塔等,它们不仅是地标,更是佛教传播的功德塔。 庄严的大殿: 大雄宝殿作为寺庙的核心建筑,往往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殿内的佛像塑像,如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音菩萨等,无论从造型、材质还是工艺上,都堪称艺术珍品。我们将探访那些雕塑精湛、色彩鲜艳的佛像,感受其庄严神圣的力量。 灵动的园林: 许多江南寺庙巧妙地将佛门清净之地与江南园林的雅致相结合,营造出“禅意园林”的独特景观。流水、假山、亭台楼阁、古木参天,与佛殿僧房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宁静致远的画卷。我们将品味这些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体味那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超然意境。 精美的壁画与雕塑: 寺庙的墙壁、梁柱上常常绘有精美的壁画,讲述着佛陀的故事、菩萨的传说,以及因果轮回的教义。本书将对这些壁画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其艺术风格、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同时,精美的木雕、石雕,如罗汉雕像、护法神像,也构成了寺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栩栩如生,充满生命力。 三、 宗派的流衍与高僧的足迹 江南地区佛教宗派林立,各具特色。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江南广为流传的主要佛教宗派,以及在这些宗派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高僧大德。 禅宗的力量: 禅宗在江南的传播尤为广泛,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理念,以及“顿悟成佛”的宗旨,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将探访那些与禅宗祖师相关的古刹,如杭州的灵隐寺、苏州的寒山寺,了解它们与慧远、达摩、六祖惠能等禅宗大师的渊源,感受禅宗“明心见性”的智慧。 净土的向往: 净土宗强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易于修习的特点使其在中国广受欢迎。江南许多寺庙都设有净土宗的殿堂,香火鼎盛。本书将介绍净土宗在江南的发展,以及那些为弘扬净土法门而努力的高僧。 天台的圆融: 天台宗以其“一念三千”、“五时八教”等精深的教理,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浙江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那些依山而建的古刹,如国清寺,将是本书重点介绍的对象。 律宗的持戒: 律宗注重戒律的修持,对佛教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江南也有一些以律宗为主的寺庙,它们默默守护着佛教的清规戒律。 书中将不仅仅是罗列宗派名称,更会深入挖掘那些在江南留下深刻印记的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弘法理念以及他们所留下的佛学著作。他们的智慧与慈悲,如同灯火,照亮了无数信徒的心灵。 四、 文人的情怀与民间的传说 江南的寺庙,与文人墨客有着不解之缘。历代文人或慕名游览,或寄情于山水,或于寺庙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与文章。本书将穿插讲述这些文人与寺庙之间的故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与大慈恩寺的联系,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与石头城的历史,苏东坡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杭州西湖的传说。 同时,寺庙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口耳相传,为古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也反映了民间对佛教的理解和期盼。本书将精选一些经典的江南寺庙传说,如济公活佛的故事、观音菩萨的灵验传说等,让读者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领略到江南民俗的独特魅力。 五、 寻迹古刹,感悟禅意 《寺塔灵秀:江南名刹风韵》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寺庙的书籍,更是一次心灵的朝圣之旅。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得以: 了解江南佛教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欣赏江南古刹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瑰宝。 体悟不同佛教宗派的教义与高僧大德的智慧。 感受文人墨客与寺庙之间的深厚情谊。 聆听那些流传千年的动人民间传说。 无论您是佛教文化的爱好者,还是对历史建筑、园林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亦或是仅仅希望在繁忙的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本书都将是您绝佳的选择。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穿越时空的灵性之旅,在江南名刹的钟声佛号中,感受古老信仰的永恒魅力,领悟生命的真谛,寻觅内心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