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産養殖生物學

水産養殖生物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煥亮 著
圖書標籤:
  • 水産養殖
  • 生物學
  • 水生生物
  • 養殖技術
  • 漁業
  • 水産
  • 動物學
  • 生物技術
  • 海洋生物
  • 淡水養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105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944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生物農業水産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水産養殖生物學可作為從事水産養殖研究及其經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參考書,以及高等院校水産養殖學專業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水産養殖學專業及相關專業教師和高年級學生的參考書;還可供水産行政管理人員及其他科技工作者參考。
《水産養殖生物學》的名稱、結構體係及其生物學的規範內容體係,在我國水産界屬於首創。在水産養殖經營對象方麵,包括魚類、棘皮動物、蝦蟹類、貝類和海洋栽培藻類,具有係統性和全麵性;在生物學內容體係方麵,嚴格按照典型生物學內容結構,具有科學性和規範性;在科技成果內容方麵,綜閤比較、簡明的闡述我國20世紀50年代以來,水産養殖生物學方麵的主要科技成果,具有科學性和時代性。因此,在我國水産養殖界,本書的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都是較高的。

內容簡介

水産養殖生物學共分七章:第1章闡述水産業及其養殖業的概念與發展概況,水産養殖生物學的定義、內容及應用;第二至六章,分彆敘述魚類、棘皮動物、蝦蟹類和貝類等主要養殖動物,以及海蜇和經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的分類地位與主要形態特徵及分布、棲息習性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以及攝食、生長和繁殖生物學;第七章闡述海水栽培大型藻類的分類地位、形態特徵及分布,繁殖及生活史,棲息習性、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作者簡介

劉煥亮,大連海洋大學(原大連水産學院)原院長,主持農業部科研項目《池塘養魚應用基礎理論研究》,並榮獲國傢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水産業及其養殖業 1
第二節中國水産業及其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2
一、水産業的發展 2
二、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3
第三節水産養殖生物學 5
第二章養殖魚類生物學 7
第一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7
一、分類地位及主要形態特徵 7
二、自然分布與養殖區域分布 29
第二節 棲息習性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32
一、棲息習性 32
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35
第三節攝食生物學 39
一、成魚攝食生物學 39
二、仔魚、稚魚攝食生物學 46
第四節生長生物學 51
一、養殖魚類的個體大小 51
二、養殖魚類生長基本規律 52
三、主要養殖種類的年生長 52
第五節 繁殖生物學 53
一、性成熟年齡與雌雄鑒彆 53
二、生殖器官及其細胞的形態結構與發育 54
三、與性腺發育、成熟的相關器官 66
四、産卵生物學 72
五、精子和卵子生物學 75
六、受精生物學 77
七、胚胎發育 79
八、胚後發育 86

第三章養殖棘皮動物生物學 97
第一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98
一、分類地位及主要形態特徵 98
二、自然分布及養殖區域分布 104
第二節棲息習性與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04
一、棲息習性 104
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07
第三節 攝食生物學 110
一、海參類攝食生物學 110
二、海膽類攝食生物學 111
第四節 生長生物學 113
一、海參類生長生物學 113
二、海膽類生長生物學 114
第五節繁殖生物學 116
一、性成熟年齡與雌雄鑒彆 116
二、性腺發育 117
三、繁殖季節 120
四、繁殖習性及繁殖力 121
五、胚胎發育與幼體發育 122
第四章養殖蝦蟹類生物學 132
第一節 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132
一、分類地位 132
二、主要形態特徵與分布 134
第二節 棲息習性與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45
一、棲息習性與運動 145
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46
第三節 攝食生物學 149
一、攝食方式、影響因素及其對食物的選擇性 149
二、食性與餌料組成 150
第四節 生長生物學 153
一、蛻皮 153
二、生長 155
三、自切與再生 157
第五節 繁殖生物學 157
一、副性徵 157
二、性腺發育 158

三、性成熟年齡 159

四、交配與産卵 160
五、繁殖方式與卵的附著機製 160
六、胚胎發育 162
七、幼體發育 164
八、生活史 166
第五章 養殖貝類生物學 172
第一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173
一、分類地位及主要形態特徵 173
二、自然分布與養殖區域分布 187
第二節 棲息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89
一、棲息習性 189
二、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197
第三節 攝食生物學 202
一、攝食方式 202
二、食性及食物組成 204
第四節 生長生物學 205
一、貝類的個體大小 205
二、生長基本規律 206
三、貝類的壽命 208
第五節 繁殖生物學 209
一、性成熟年齡與雌雄鑒彆 209
二、性彆轉變 211
三、生殖細胞發生與性腺發育 212
四、繁殖方式 216
五、繁殖季節 219
六、産卵習性與繁殖力 221
七、胚胎與幼蟲發育 223
八、稚貝發育 224
第六章其他水産養殖經濟動物生物學 226
第一節養殖海蜇生物學 226
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226
二、棲息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228
三、攝食與生長生物學 232
四、繁殖生物學 233
第二節養殖兩棲動物生物學 241

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243
二、棲息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247
三、攝食生物學 249
四、生長生物學 250
五、繁殖生物學 251
六、生活史 252
第三節養殖爬行動物生物學 254
一、養殖種類及其分布 256
二、棲息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260
三、攝食生物學 264
四、年齡、壽命與生長生物學 264
五、繁殖生物學 266
第七章海水栽培藻類生物學 271
第一節栽培種類及其分布 271
一、分類地位及主要形態特徵 271
二、自然分布及栽培區域分布 285
第二節繁殖和生活史 286
一、繁殖 286
二、生活史 291
第三節棲息習性和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295
一、棲息習性 295
二、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適應 296

精彩書摘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水産業及其養殖業
水産業又稱漁業,包括捕撈業和養殖業。捕撈業是利用各種漁具(拖網等網具、延繩釣、標槍等)、船隻及設備(探漁器等)等生産工具,在海洋和淡水自然水域中捕獲魚類、蝦蟹類、棘皮動物、貝類和藻類等水生經濟動、植物的生産事業。捕撈業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海洋捕撈。海洋捕撈業是我國捕撈業的主體,它具有距離遠、時間性強、魚汛集中、産品易腐爛變質及不易保鮮等特點,故需要有作業船、冷藏保鮮加工船、加油船、運輸船等相互配閤,形成捕撈、加工、生産及生活供應、運輸綜閤配套的海上生産體係。
水産養殖業包括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是集生物學與化學等理學、土建與機械及儀器儀錶等工學、醫學、農學及管理學等五大學科門類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綜閤利用海水與淡水養殖水域,采取改良生態環境、清除敵害生物、人工繁育與放養苗種、施肥培養天然餌料、投喂人工飼料、調控水質、防治病害、設置各種設施與繁殖保護等係列科學管理措施,促進養殖對象正常、快速生長發育及大幅度增加數量,昀終獲得魚類、棘皮動物、蝦蟹類、貝類、藻類,以及腔腸動物、兩棲類與爬行類等水産品的生産事業,並保持其持續、快速和健康的發展。
水産養殖業是水産業(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的農業將由傳統的澱粉農業逐步轉變為澱粉與蛋白質並重的現代農業,特彆是隨著人類食物營養結構的優化及蛋白質比例的不斷提高,動物性蛋白質在農業産品中的比例必然會不斷增大。水産養殖業的産品是人類食品的優質蛋白質,又是一項快速、高效增加水産資源的重要途徑。因此,水産養殖業是新世紀具有重大發展潛力的第一産業。
水産養殖業的經營方式概括分為粗放型、精養型和集約型。
(1)
粗放型經營方式,包括淡水湖泊漁業開發、水庫漁業開發和海水港灣養殖。其主要特點是水域較大,養殖生態環境條件不易控製,苗種的放養密度稀,一般不施肥、不投餌,人工放養對象主要依靠天然肥力與餌料生物進行生長發育,人工調控程度較低,管理措施較粗放,因此,單位水體産量與經營效益較低。

(2)
精養型經營方式,其代錶類型是我國傳統池塘養殖模式,即靜水土池塘高産高效養殖方式。水域麵積或體積較小,養殖生態環境條件較好且易控製,苗種放養密度大,人工施肥與投餌,養殖對象主要依靠人工肥力與飼料進行生長發育,人工調控程度較高,管理措施較精細,單位水體産量與經營效益較高。

(3)
集約型經營方式,包括圍欄養殖、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前者的生態環境條件好,即圍欄和網箱內的水體與外界相通,人工投餌,放養密度大,産量高;後者在室內進行養殖生産,水體流動、循環使用,節約用水並不汙染水域環境,占地麵積少,養殖優質水産動物,單位水體放養量大,魚産量高,養殖周期短,設施及技術措施的現代化和自動化程度高,生産方式工廠化,人工調控程度高,管理措施精細,是一種高投入與高産值的生産方式。


水産養殖業與農業的性質相似,同屬於第一産業,但由於它是在水域中進行養殖生産活動,養殖的對象又具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而且其生産方式與方法以及關鍵技術與難度等,都與種植業和畜牧業有很大不同,因此,具有鮮明的特色。水産養殖業與農業、林業,以及機械、電子、建築、飼料等工業發生密切聯係;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相比,其投資較少,周期較短,見效較快,效益和潛力都較大。

第二節中國水産業及其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近 20多年來,世界漁業和中國漁業均呈現齣持續、穩定、高速的發展趨勢。世界水産品總産量由 1991年的 9737.6萬 t增加為 2011年的 15 400萬 t,年均增長量達 283.12萬 t;其中,捕撈産量由 8254.9萬 t增加到 9040萬 t,養殖産量由 1482.8萬 t增加到 6360萬 t。我國水産品總産量由 1991年的 1572.99萬 t增加到 2011年的 5603.21萬 t,年均增長量達 201.51萬 t;其中,捕撈産量由 777.09萬 t增加到 1579.95萬 t,養殖産量由 795.9萬 t增加到 4023.26萬 t。2011年,中國水産品總産量占世界産量的 36.38%,養殖産量占世界養殖産量的 63.26%。
一、水産業的發展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水産業得到長足發展,漁業産量逐年增長,但由於多種原因,各個曆史時期發展很不平衡,可概括分為恢復發展階段、波浪式緩慢發展階段和持續快速發展階段等三個發展時期(錶 1-1)。
錶 1-1 1949~2012年我國漁業産量變化情況統計分析
總産量 捕撈量 養殖産量
年度1949 1957 1958 1981 1982 2012 産量 /萬 t 52.40 346.89 310.76 529.04 590.24 5907.68 年均增長增長量 /萬 t 增長率 /% 36.81 29.06 7.92 2.18 200.74 9.71 産量 /萬 t 41.40 269.04 240.67 347.46 382.95 1619.32 占總産量/% 81.06 75.85 46.25 (27.41) 年均增長增長量 /萬 t 增長率 /% 27.14 25.47 3.27 1.46 59.04 6.79 産量/萬 t11.00 77.85 70.09 181.58 207.29 4288.36 占總産量/% 18.94 24.15 53.75 (72.59) 年均增長增長量 /萬 t增長率 /% 8.36 18.82 4.32 4.64 141.64 12.86

恢復發展階段(1949~1957年):曆經 9年,水産業的起點低,基礎較薄弱,總産量的基數少,發展速度較快,水産品總量的年均增長量為 36.81萬 t,年均增長率高達 29.06%。捕撈業發展速度較快,年産量占水産品總量的 81.06%,年均增長量為 27.14萬 t。養殖業發展速度較慢,養殖産量占總産量的 18.94%,年均增長量為 8.36萬 t。
波浪式緩慢發展階段(1958~1981 年):曆經 24年之久,其突齣特點是發展速度緩慢,年均增長量低(7.92萬 t)且不穩定(呈波浪式),年均增長率僅為 2.18%。捕撈産量在總産量中仍占很大比例(75.85%),但年均增長量較低( 3.27萬 t)。養殖業的發展速度快於捕撈業,年均增長量為 4.32萬 t,養殖産量在總産量中的比例有所增大(24.15%)。
持續高速發展階段(1982~2012年):曆經 31年之久,水産業發展的突齣特點:
1持續高速,年均增長量高達 200.74萬 t,年均增長率達 9.71%,2012年産量達 5907.68萬 t,占總産量 72.59%。2總産量的結構發生明顯變化,捕撈産量在總産量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年均比例為 46.25%,2012年産量為 1619.32萬 t,占 27.41%;養殖業發展速度很快,養殖産量在總産量中的比例逐年大幅上升,年均增長量高達
141.64萬 t,自 1988年以來持續 25年超過捕撈産量, 2012年産量達 4288.36萬t,占總産量 72.59%。
二、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概況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水産養殖業的發展曆程也明顯分為三個階段(錶 1-2)。
錶 1-2 1949~2012年海、淡水養殖産量變化情況統計分析
海水養殖淡水養殖
年度産量/萬 t 占養殖總産/%年均增長産量/萬 t占養殖總産/%年均增長增長量/萬 t增長率/%增長量/萬 t增長率/%
1949 1.00 10.00
31.24 2.26 23.94 68.76 5.16 29.21
1957 21.37 56.48 1958 14.70 55.39
35.73 2.44 7.12 64.27 1.87 5.29
1981 80.17 101.41 1982 86.57 40.26 120.72 59.77
58.83 12.99 82.82 12.95
2012 1643.81 (38.33) 2644.54 (61.67)
恢復發展階段(1949~1957):養殖業的發展速度較快,海水養殖産量在養殖總産量中所占比例較低;海、淡水養殖種類皆較少。
海水養殖産量由 1萬 t增長為 21.37萬 t,占養殖總産量的 31.24%,年均增長量為 2.26萬 t,年均增長率為 23.94%;海水養殖麵積由 1.67萬 hm2擴大為近 10萬 hm2;養殖種類較少( 10多種),主要為牡蠣等少數灘塗貝類和海帶等 2種藻類。淡水養殖産量由 10萬 t增長為 56.48萬 t,占養殖總産量的 68.76%,年均增長量為 5.16萬 t,年均增長率為 29.21%;淡水養殖麵積由不足 20萬 hm2增長為 105.59萬 hm2;養殖種類限於鰱、鱅、草魚、青魚、鯪、鯉等少數幾種鯉科魚類和鮭科的虹鱒。
波浪式緩慢發展階段(1958~1981 年):該階段養殖業的發展速度較緩慢,而且年産量不夠穩定且呈波浪式,在 24年中有 7年為負增長,年均增長率低,海水養殖增長速度略快於淡水養殖,淡水養殖産量在養殖總産量中的比例略有下降,但仍然占較大比重,海水養殖種類的增加多於淡水養殖。
海水養殖産量由 14.70萬t增長為80.17萬t,占養殖總産量 35.73%,年均增長量為2.44萬t,年均增長率為 7.12%;海水養殖麵積由 10萬hm2左右擴大為13.81萬hm2;養殖種類由 10餘種增加到近 30種,除牡蠣、海帶外,尚有貽貝、縊蟶、花蛤、櫛孔扇貝、紫菜、裙帶菜、石花菜、中國對蝦、鋸緣青蟹,開始港灣養殖鯔、梭魚和網箱養殖鯛、黑鯛等少數珍貴魚類。淡水養殖産量由55.39萬t增長為101.41萬t,占養殖總産量 64.27%,年均增長量為 1.87萬t,年均增長率為 5.29%;淡水養殖麵積由 105.59萬hm2擴大為 288.17萬hm2,養殖區域由長江與珠江流域擴展到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研究成功鰱、鱅等傢魚人工繁殖技術,總結齣“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八字養魚經驗,養殖種類增多,除上述傳統養殖種類外,尚移植開發和引進幾種新種類,如團頭魴、細鱗斜頜鯝、虹鱒和羅非魚等。
持續快速發展階段(1982~2012 年):該階段養殖業的突齣特點是持續飛躍式發展,在 30年中有 20年的增長量超過 100萬 t,其中 10年超過 200萬 t;淡水養殖的增長速度快於海水養殖;養殖種類迅速增加,名優種類逐年增多,養殖方式多樣化並嚮集約化方嚮發展。
海水養殖産量由 1982年的 86.57萬 t增長為 2012年的 1643.81萬 t,平均占養殖總産量的 38.33%。其中,貝類産量為 1208.44萬t,占海水養殖總産量的 73.51%;甲殼類産量為 124.96萬 t,占海水養殖産量的 7.60%;藻類産量 176.47萬 t,占海水養殖産量的 10.74%;魚類産量則較低( 102.84萬 t),僅占海水養殖産量的
6.26%(花鱸 12.58萬 t、鮃類 11.36萬 t、大黃魚 9.51萬 t)。海水養殖麵積由 1981年的 13.81萬 hm2增加到 2012年的 218.09萬 hm2。海水養殖種類增至 40餘種,除貝類、藻類與蝦類外,尚增加 10餘種名貴魚類。在養殖方式上,除池塘、港灣與網箱養魚外,尚興起工廠化養殖牙鮃、大菱鮃、河魨、大黃魚、石斑魚等集約型養殖方式。魚、蝦和鮑、海參、扇貝等海珍品,在海水養殖産量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淡水養殖産量由 1982年的120.72萬t增長為 2012年的2644.54萬t,年均占養殖總産量的 61.67%。魚類養殖産量高達 2334.11萬 t,占淡水養殖總産量( 2644.54萬 t)的 88.26%(池塘養魚産量占淡水養魚産量的 77.14%),蝦蟹類、爬行類與其他的養
殖産量僅占 11.59%;養殖産量占前三位的為:草魚 478.17萬t、鰱 368.78萬t和鯉
289.70萬t。淡水養殖麵積由 1981年的288.17萬hm2增長到 2012年的590.75萬hm2。淡水養殖種類增加至 50餘種,鱖、鰻鱺、尼羅羅非魚、加州鱸、鮎等肉食性魚類和中華絨螯蟹、中華鱉等名優水産品占淡水養殖産量的比重逐年增大。養殖方式嚮多樣化和集約化方嚮發展,除池塘、湖泊、河道、水庫等傳統型養殖方式外,尚開展網箱、圍欄、工廠化等集約化養殖。
近幾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發展較快,根據世界海水養殖主要類彆(藻類、貝類、蝦蟹類、魚類)發展的先後順序(趨勢),今後海水魚類養殖業必將得到迅速發展。

第三節水産養殖生物學
水産養殖生物學以養殖群體為研究對象,包括魚類、棘皮動物、蝦蟹類、貝類、海水大型藻類,以及經濟腔腸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研究內容包括:各養殖群體主要種類的形態特徵,棲息習性及對環境條件適應,攝食、生長和繁殖生物學。
水産養殖生物學內容(理論)體係:養殖種類(自然種、雜交種和品種)的分類地位及主要形態特徵,以及自然分布與養殖區域分布;棲息水域類型(海水、淡水、半鹹水)、棲息水層與場所(靜水、流水等)、活動特性、洄遊與定棲、肥育與越鼕場所等棲息習性;對水溫、溶解氧、鹽度、 pH、水質肥度和底質等生態環境條件的適應;攝食方式、攝食器官形態結構、對食物選擇性、攝食量及食物組成等攝食生物學;個體大小、生長基本規律(再生)、年生長以及影響生長主要因素等生長生物學;性成熟年齡與雌雄鑒彆、生殖器官及其細胞形態結構與發育、與性腺發育成熟相關器官、産卵生物學、精子和卵子生物學、受精生物學、胚胎發育和生活史等繁殖生物學。
水産養殖生物學是一門應用基礎理論科學,按照由高到低的分類順序和傳統生物學內容體係,運用綜閤比較方法,理論聯係實際,緊密結閤養殖生産及其科學研究,以及水産養殖高級專門人纔應當掌握的專業基礎理論,從生物學理論高度係統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水産養殖生物學的科研成果。
水産養殖生物學應用於養殖生産諸環節,有利於選擇和優化養殖種類,科學繁育和培養苗種,促進養殖對象生長發育,提高生産效率;應用於研究生教育,有利於學生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獨立從事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目前,我國水産養殖學科(專業)研究生的本科學曆呈多元性,非水産養殖學專業的占有一定比例或較大比例。水産養殖生物學有利於非水産養殖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水産養殖學專業基本內容,較準確地確定學位論文題目,順利開展有關學科實驗研究工作;有利於水産養殖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從理性高度上考慮學位論文的範圍、深度及其研究內容,準確地確定學位論文命題,很好把握研究工作的廣度與深度。
(劉煥亮)
參考文獻
陳愛平. 1996A. “八五”水産科技成果介紹(一). 中國水産, (6): 39~40 陳愛平. 1996b. “八五”水産科技成果介紹(二). 中國水産, (7): 38~40 鄧景耀, 趙傳
. 1991. 海洋漁業生物學. 北京: 農業齣版社: 1~18 第九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 . 2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 中國水産,
(11): 6~9 丁曉明. 1989. 我國淡水養殖 40年成就. 中國水産, (6): 7~9 馮瑞峰. 1998. “八五”水産科研重要進展. 農業部漁業局宮明山, 塗逢俊. 1991. 當代中國的水産業. 北京: 當代中國齣版社關銳捷. 1989. 水産業 40年發展綜述. 中國水産, (12): 10~11關歆, 姚國成. 2013. 世界農業. 世界漁業總産量發展分析, (1): 60~63 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1997. 水産學. 北京: 科學齣版社賈建三. 1993. 中國水産科學研究報告集. 農業部水産司劉煥亮, 黃樟翰. 2008. 中國水産養殖學. 北京: 科學齣版社: 1~26 農業部漁業局. 1993. 國傢“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國水産科學研究報告集農業部漁業局. 1998A. 國傢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八五”水産科研重要進展農業部漁業局. 1998b. 曆年全國水産品産量新舊標準統計對照錶. 中國水産, (9): 6 農業部漁業局. 2002. “九五”科技攻關計劃漁業重點項目——研究成果報告集農業部漁業局. 2013.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北京: 中國農業齣版社孫喜模. 1989. 海水養殖 40年發展成就. 中國水産, (11): 6~8 肖亞. 1996. “八五”漁業科技項目執行情況綜述. 中國水産, (8): 39~40 中共中央國務院. 1985. 關於放寬政策, 加速發展水産業的指示. 中國水産, (4): 2~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1982A. 中國共産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 三中全會
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 北京: 人民齣版社: 1~1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 1982b. 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乾曆史問題的決議 .
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 北京: 人民齣版社: 788~846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漁業局. 1998. 曆年全國水産品産量新舊標準統計對照錶. 中國水産, (9): 60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漁業局. 1998~2012. 中國漁業統計年鑒

前言/序言


《海洋的脈搏:潮汐、洋流與生命》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水産養殖的書籍,而是深入探索我們星球上最廣闊、最神秘的領域——海洋的奧秘。我們將踏上一段激動人心的旅程,從海岸邊微小的潮汐池,到深邃無垠的赤道海溝,揭示隱藏在蔚藍之下,塑造地球生態係統的強大力量。 第一章:潮汐的韻律——月亮的引力與生命的節拍 潮汐,這既古老又規律的自然現象,是海洋最直觀的呼吸。本書將從天文學的角度齣發,解釋月球和太陽對地球海洋的引力作用是如何産生潮漲潮落的。我們不會停留在物理原理的層麵,而是會深入探討潮汐對沿海生態係統的深遠影響。 潮間帶的生命奇跡: 潮間帶是地球上最具挑戰性但也最富生機的環境之一。在每日兩次的乾濕交替中,生物必須發展齣驚人的適應能力。我們將詳細介紹生活在潮間帶的各種生物,如固著在礁石上的藤壺、能夠適應乾旱的笠螺、以及在潮退時躲藏在沙土中的螃蟹和海星。我們會剖析它們如何在高鹽度、劇烈的溫度變化和波浪的衝擊下生存下來,並探討潮汐為它們帶來的食物和繁殖機會。 鹽沼與紅樹林的守護者: 潮汐的力量塑造瞭獨特的鹽沼和紅樹林生態係統。這些區域不僅是眾多魚類、鳥類和無脊椎動物的育幼場和棲息地,更是重要的海岸保護屏障,能有效減緩風暴潮的侵蝕。我們將考察這些特殊環境中的植物如何演化齣適應高鹽、低氧的生理機製,以及它們與動物之間的復雜共生關係。 潮汐能的潛力: 除瞭生態意義,潮汐還蘊含著巨大的清潔能源潛力。本書將簡要介紹目前正在開發的潮汐能技術,例如潮汐壩和潮流渦輪機,並討論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未來角色。 第二章:洋流的交響——全球水循環與氣候的調控者 洋流,是海洋內部巨大的“河流”,它們以不可思議的力量在全球範圍內輸送熱量、鹽分和營養物質,深刻影響著全球氣候和海洋生態。我們將深入研究驅動洋流的主要因素:風力、密度差異(由溫度和鹽度引起)以及地球的自轉。 錶層洋流的“傳送帶”: 風是驅動錶層洋流的主要力量。本書將描繪如灣流、黑潮等重要的錶層洋流係統,解釋它們如何形成,以及它們對沿岸氣候産生的巨大影響,例如灣流如何使北歐地區比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溫暖得多。我們將探討洋流如何將海洋生物的幼體、營養物質以及熱量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輸送,維持著海洋生物的分布和繁衍。 深層海洋的“循環泵”: 在看似平靜的深海之下,存在著由溫度和鹽度差異驅動的全球性深層環流,被稱為“溫鹽環流”或“大洋輸送帶”。我們將詳細闡釋這一緩慢但至關重要的循環是如何運作的,它是如何將錶層富含氧氣的海水帶到深海,並將深海富含營養的物質帶到錶層的。溫鹽環流在調節全球碳循環和維持海洋生態係統的穩定方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洋流與海洋生物的遷徙: 許多海洋生物的生命周期與洋流息息相關。從太平洋鮭魚的史詩般洄遊,到鯨魚和海龜的季節性遷徙,洋流為它們提供瞭天然的“高速公路”,幫助它們尋找食物、繁殖地或更適宜的生存環境。我們將剖析這些生物是如何利用洋流的,以及洋流的改變可能對其遷徙模式造成的潛在影響。 洋流與極端天氣事件: 本章還將觸及洋流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復雜聯係。例如,厄爾尼諾現象,一種周期性的太平洋赤道海域錶層水溫異常升高現象,就與洋流的改變密切相關,並能引發全球範圍內的極端天氣事件。我們將探討洋流如何成為氣候變化的放大器或減緩器,以及我們對這些係統的瞭解如何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的氣候模式。 第三章:生命的奇跡——海洋生物的生存智慧與演化適應 海洋,是一個充滿無限生命奇跡的寶庫。本書的這一部分將聚焦於生活在不同海洋環境中的生物,它們如何憑藉非凡的智慧和精妙的演化適應,在各自的棲息地中繁衍生息。 浮遊生物的微妙世界: 浮遊生物,這些微小而龐大的生命群體,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石,也是地球氧氣的主要生産者。我們將深入瞭解浮遊植物(藻類)的光閤作用機製,以及它們如何依賴洋流和營養物質的分布。同時,我們也將探究浮遊動物,如橈足類和磷蝦,如何以浮遊植物為食,並通過它們的遷徙和繁衍,將能量傳遞給更高級的消費者。 珊瑚礁的繁華都市: 珊瑚礁被譽為“海洋中的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係統之一。本書將揭示珊瑚蟲與共生藻之間的精妙閤作,它們如何共同建造起龐大的鈣質骨骼,為無數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和其他生物提供庇護所和食物來源。我們將探討珊瑚礁生態係統的脆弱性,以及它們麵臨的威脅,如海洋酸化和溫度升高。 深海的黑暗王國: 深海,一個充斥著巨大壓力、絕對黑暗和極寒溫度的環境,卻孕育著一群形態奇特、生存方式獨特的生物。我們將探索利用生物發光來捕食或防禦的深海魚類,如燈籠魚;揭示在熱液噴口附近,不依賴陽光的化能閤成生態係統的存在,例如管狀蠕蟲和特殊的細菌群落;並瞭解深海生物如何演化齣高效的能量利用和繁殖策略。 海洋哺乳動物的遷徙與智慧: 從龐大的藍鯨到聰明的海豚,海洋哺乳動物是海洋中的標誌性居民。本書將詳細介紹它們的生理適應,如潛水能力、迴聲定位和復雜的社會行為。我們將追溯它們漫長的遷徙路綫,瞭解它們如何利用洋流和季節性食物資源的分布,以及它們所麵臨的人類活動帶來的生存挑戰。 第四章:海洋的未來——挑戰、保護與可持續的和諧 海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包括過度捕撈、汙染、氣候變化以及棲息地破壞。本書的最後一章將轉嚮海洋的未來,探討我們如何理解這些挑戰,並采取行動來保護這個藍色星球的生命脈搏。 海洋酸化與塑料汙染的威脅: 我們將深入分析工業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如何導緻海水pH值下降,對貝類、珊瑚等鈣化生物的生存構成嚴重威脅。同時,我們將審視塑料垃圾對海洋生物造成的物理傷害和化學汙染,以及它們如何在食物鏈中纍積。 可持續漁業的探索: 過度捕撈已嚴重威脅到許多魚類種群的生存。本書將探討科學管理漁業的重要性,包括休漁期、配額製度以及對禁漁區的設立,並介紹一些正在推廣的可持續捕撈方法。 海洋保護區的建立與意義: 海洋保護區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完整性的重要工具。我們將瞭解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區,以及它們在恢復漁業資源、保護瀕危物種和抵禦氣候變化影響方麵的作用。 人與海洋的和諧共生: 最終,本書呼籲我們重新審視人與海洋的關係。理解海洋的運作規律,欣賞其無與倫比的美麗和重要性,並采取積極的行動,無論是通過個人選擇還是支持相關政策,都將是確保海洋健康和地球生命可持續未來的關鍵。 《海洋的脈搏:潮汐、洋流與生命》 是一次關於海洋的深度探索,它將帶領讀者超越書本上的文字,感受海洋的呼吸、聆聽它的心跳,並激發我們保護這片藍色星球的無限熱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剛剛讀完的《中世紀歐洲的騎士精神與社會結構》,其文筆之優雅,考據之詳實,令人嘆為觀止。作者沒有將騎士階層簡單地浪漫化或妖魔化,而是非常精妙地剖析瞭“忠誠”“榮譽”這些概念是如何在封建領主與附庸之間流轉和演變的,展示瞭這些抽象的道德規範如何被實際的土地分配和軍事義務所塑造。書中對騎士文學中的“宮廷之愛”與貴族婚姻製度之間微妙張力的探討尤其精彩,它揭示瞭理想化的文化構建是如何與殘酷的政治現實相互作用的。此外,書中對騎士盔甲技術的演進而導緻的戰爭形態變化的分析,也相當有見地,清晰地展示瞭技術進步如何反作用於社會上層建築。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座中世紀的城堡,不僅聽到瞭刀劍碰撞的聲音,更聽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內心深處關於道德、義務與權力平衡的復雜思辨,這是一部充滿洞察力的社會文化史著作。

評分

翻開《分子生物學前沿進展》,我首先被它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排版設計吸引瞭,那種留白適度、重點突齣的處理方式,讓厚重的科研內容變得異常友好。書中對CRISPR-Cas9技術的最新迭代和應用案例的梳理尤其齣色,不僅僅停留在原理層麵,還花瞭大量的篇幅討論瞭倫理邊界和未來在基因治療中的突破性潛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待爭議性話題的態度,他們沒有采取簡單非黑即白的立場,而是全麵呈現瞭不同學派的觀點和實驗證據,引導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比如,關於錶觀遺傳機製如何影響物種對氣候變化的長期響應,書中引用瞭多個跨學科的研究成果,展示瞭遺傳學、生態學和生物信息學是如何交織在一起解決宏大問題的。閱讀此書,最大的收獲在於認識到分子生物學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實驗室學科,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和醫學的方方麵麵,這種宏觀視野的構建,是許多專業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

這本《海洋生態學導論》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關於深海熱液噴口生態係統的章節,寫得細緻入微。作者似乎對那些極端環境下的生物適應性有著深入的理解,不僅僅是羅列物種,更是深入剖析瞭它們如何利用化學能來支撐整個食物網,這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生命活動主要依賴光閤作用的認知。書中的圖錶製作精良,那些復雜的能量流動路徑圖,即便初次接觸,也能被清晰地引導理解。特彆是關於微生物在硫化物氧化過程中的作用描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讓人不得不驚嘆於自然界中物質循環的鬼斧神工。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偏嚮理論的教科書,但實際上,它融入瞭大量的田野考察和實驗數據支撐,使得論證過程紮實可信。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考察隊潛入瞭萬米深海,親眼見證瞭那些奇特的生物群落,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是其他書籍難以比擬的。對於任何想瞭解地球上最神秘生態係統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評分

關於《古代文明的興衰與環境變遷》,這本書簡直是曆史地理學的饕餮盛宴。作者的敘事風格極其富有畫麵感,特彆是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灌溉係統失靈導緻社會結構崩潰的描繪,簡直像一齣史詩般的悲劇。我尤其佩服作者將氣候模型數據與考古學發現相結閤的方法,這種跨越學科的整閤能力,使得對曆史事件的解釋不再是孤立的推測,而是建立在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之上。書中對小冰期對歐洲農業和政治格局的影響分析得入木三分,那些具體的作物産量數據和同期發生的農民起義記錄的交叉印證,讓人清晰地看到瞭人與自然力量的博弈。它不僅僅是在講述“發生瞭什麼”,更深層次地探討瞭“為什麼會這樣”,探究瞭環境壓力如何成為驅動曆史進程的關鍵變量。讀完後,我再看任何曆史文獻,都會不自覺地去尋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地理和氣候背景,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曆史研究範式的理解。

評分

《高等數學:微積分與綫性代數精要》這本書的特點是極其務實和精煉,完全避開瞭那些繁瑣的、脫離實際應用的理論鋪墊,直奔核心概念的講解。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掌握應用工具的工程背景人士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量身定做。綫性代數部分,作者用大量的三維空間嚮量操作和矩陣變換的幾何意義來解釋抽象的運算規則,使得原本枯燥的行列式和特徵值變得直觀易懂。微積分部分,重點放在瞭優化問題和速率分析上,每引入一個新的積分技巧,後麵都會緊跟著一個具體的應用案例,比如流體力學中的流量計算或者電路分析中的暫態響應。最讓人稱贊的是它的習題設計,難度梯度設置得非常閤理,從基礎的運算鞏固到復雜的實際問題建模,層層遞進,讓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內化瞭數學工具的威力。它不是一本用來啃理論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本可以隨時查閱、即學即用的工具手冊。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