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这几幅作品大家都看过,没错,这都是出自荷兰后现代画家凡·高之手!凡·高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短短10年艺术生涯中,凡·高创作了2000多幅画作,其中有很多关于花园和公园的:90多幅油画和近60幅绘画,以及他在给别人的书信上绘制的无数素描。埃弗特·范·尤特(Evert van Uitert)是研究凡·高作品的一位知名的人士,他曾说:“当凡·高居住在一个城市里的时候,他的美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着关于花园和公园的题材。”
毫无疑问,尽管他的很多花园油画作品都具有一种装饰性品质,而且代表了凡·高的一些平静的创作,但是他却避免让它们变成仅仅是迷人风光的美丽图景。这点也反映在他所有优秀的画作中。这是由他的独特思维和诗人般感性的原创性和敏锐性决定的。
凡·高,一个在世37年的匆匆过客,曾将耳轮割掉送给妓女的“疯子”,却在艺术史上留下了长久的丰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承上启下的艺术成就使他与塞尚、高更等一道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开拓者。《凡·高的花园》收录其完整的代表作75幅,以及创作背景的介绍。
《凡·高的花园》每个章节分别介绍凡·高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早期在荷兰的绘画技法发展(1881—1885);沉浸于巴黎的国际化生活方式(1886—1888);对普罗旺斯乡间的探索(1888—1890);以及后来回归法国北部,在欧韦度过自己短暂生命的最后两个月(1890 年)。
精选凡·高具代表性的75幅以花园为主体的作品,其中58张全彩图
分章节介绍凡·高艺术生涯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以花园为主体的经典画作
书信摘选揭露你所不知的名作背后的故事及创作过程,更进一步了解凡·高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是一位油画家和素描大师。他创作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素描画和油画。这些画作多以乡村和城镇为背景,包括乡村的马路、树林、果园;城市的街道;小镇的公园以及城郊的花园。《凡·高的花园》为读者介绍了凡·高的作品中以花园为主体的佳作。
在凡·高艺术生涯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找到关于花园题材的作品,有的是在乡村环境中,有的是在城市环境中。无论生活在乡村、小镇,抑或城市里,凡·高对他周围的环境异常敏感。对于他来说,每个地方都会发出独特的环境之声:“似乎每样东西都在说话,每样东西都充满了特性。”
凡·高关于花园题材的绘画作品远没有他的风景画、肖像画、静物写生作品知名度大。但是,通过研究他的花园画作,我们也能够对这位家喻户晓的画家的辉煌成就有全新的见解。
《凡·高的花园》每个章节分别介绍凡·高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
早期在荷兰的绘画技法发展(1881—1885);
沉浸于巴黎的国际化生活方式(1886—1888);
对普罗旺斯乡间的探索(1888—1890);
以及后来回归法国北部,在欧韦度过自己短暂生命的最后两个月(1890 年)。
在他生活过的每个地方,凡·高因各种原因而深深迷恋当地的花园,创作了大量具有独创性的绘画和油画作品。
相信阅览这本《凡·高的花园》,您会从画作以及背景介绍更加的了解这位伟大画家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创作时的非凡心境。
拉尔夫·斯基(Ralph Skea),是一位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在英国邓迪大学的欧洲城市保护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多年。1973年以来,他的个人油画作品多次在苏格兰各地展出。
简介:“生命之美在花园……”
第一章 凡·高的花园之爱
第二章 荷兰的花园(1881-1885)
第三章 巴黎的花园(1886-1888)
第四章 普罗旺斯的花园(1888-1890)
第五章 欧韦的花园(1890)
引语来源
延伸阅读
图片贡献者
我得承认,《凡·高的花园》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出乎我的意料。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感伤和悲剧色彩的作品,毕竟梵高的命运摆在那里。但这本书的视角却异常明亮,它着重描绘了梵高生命中那些被忽略的光辉瞬间,那些与自然、与土地、与普通人建立的深切连接。书中有一段关于他描绘普罗旺斯农妇的描写,作者没有去渲染农妇的贫困或艰辛,而是着重于她们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中所透露出的坚韧和生命力,以及梵高如何用他独特的笔触,捕捉到这种朴实而伟大的美。这让我意识到,梵高并非只活在他自己的痛苦世界里,他也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书中对他与弟弟提奥的书信往来也有着详尽的梳理,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以及他们之间关于艺术、关于生活、关于梦想的讨论,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手足情谊,也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坚持梦想过程中所需要的支持和鼓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立体、更有人情味的梵高,一个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并用画笔向世界传递温暖的灵魂。
评分《凡·高的花园》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痛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梵高的艺术与他的苦难画上等号,认为他的痛苦成就了他的伟大。然而,这本书却在探讨这种关系时,显得更为 nuanced。作者并没有回避梵高精神上的挣扎,但更强调的是,他在这些挣扎中如何找到一种超越痛苦的力量。书中有一段关于他创作《星夜》的描写,作者分析了当时梵高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内心复杂的情绪,但他并没有将这幅作品仅仅归结为精神疾病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对宇宙的敬畏,对未知的好奇,以及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这种将痛苦转化为升华力量的解读,让我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伟大,往往源于对生命最深层的体验。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人生轨迹,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汇入一些支流,时而又重新回到主干道,充满了惊喜和意料之外的转折。作者在描绘梵高的生活时,并没有刻意去烘托某种情绪,而是用一种平和、客观的笔调,将那些日常的片段串联起来。比如,书中有一段对梵高在荷兰时期生活的回忆,作者详细地描写了他如何观察冬日的天空,如何感受泥土的气息,以及他如何从这些最朴素的自然现象中汲取创作的灵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是如何与他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如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美。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一幅写意画,留白之处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读起来不觉压抑,反而有一种自由和舒展的感觉。
评分《凡·高的花园》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对“坚持”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我们都知道梵高一生贫困潦倒,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他对艺术近乎偏执的执着。作者并没有回避他生活中的困境,但却将重点放在了梵高身上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上。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候,他依然会拿起画笔,在画布上倾注自己所有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书中有一个章节描绘了他在阿尔勒时期创作的景象,那些明亮的色彩,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笔触,仿佛是在向命运的黑暗发出最响亮的呐喊。这种即便身处黑暗,也要努力寻找光明,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它让我重新思考了“坚持”的意义,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是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火焰不灭。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低估,但又在后来被人们重新发现的艺术家怀有特殊的兴趣,而《凡·高的花园》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好奇心。本书在梳理梵高生平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当时欧洲艺术界的一些侧面。作者并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去描绘那些成名的大师,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与梵高一样,在默默耕耘,试图突破传统,探索新艺术语言的创作者们。通过对梵高与其他艺术家交流、碰撞的细致描写,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时代。书中对于梵高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的描述,也让我对艺术的接受过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时候,伟大的艺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解和传承。这本书让我感叹,艺术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即使在不被理解的年代,依然有人在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去创造。
评分我对《凡·高的花园》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沉浸式体验”来概括。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拉入到梵高的世界里。他没有使用那些华丽空洞的辞藻,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梵高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梵高画作中光影变化的描绘,简直是栩栩如生,我仿佛能看到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对梵高对光的敏感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作者在描写梵高与人交往时,也着重于那些真挚而朴素的情感,而不是那些表面的社交辞令。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艺术家的故事,更是在讲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叫做《凡·高的花园》的书,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它只是又一本跟风炒作的艺术传记,讲述梵高那些人尽皆知的痛苦和疯狂。然而,读完之后,我简直惊叹于作者是如何在平铺直叙的叙述中,挖掘出如此深沉且触动人心的力量。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而是将一个艺术家最真实、最朴素的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他画作中色彩的运用,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梵高喜欢黄色”这种肤浅的论断,而是深入剖析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对色彩选择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色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例如,他笔下那些炽热的向日葵,不仅仅是阳光的具象化,更是他对生命不屈不挠的热情和对美好的极度渴望的体现。再比如,那些深邃的蓝色,在夜空和麦田之间流转,似乎在诉说着艺术家内心的孤独和对平静的追寻。作者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梵高的画室,亲眼看着颜料在画布上碰撞、融合,感受到他创作时的呼吸和心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梵高的艺术,不再仅仅是震撼于他的技法,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他的灵魂。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凡·高的花园》没有大段大段地介绍艺术史背景,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分析,而是将复杂的艺术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画面感的描写,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作者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抽象的艺术理论,转化为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的东西。比如,在描述梵高对光线的捕捉时,作者用了“阳光如同醇厚的麦芽糖,在画布上流淌”这样的句子,一下子就将那种温暖、粘稠的光感具象化了,让我仿佛能闻到普罗旺斯夏日午后空气中弥漫的香甜气息。再比如,对于梵高对颜料的厚涂技法,作者并非简单地说“他把颜料涂得很厚”,而是细致地描述了颜料在画布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如同大地深处的脉络,充满力量和生命力。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使得书中对艺术的探讨,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人入胜。我常常因为某个词语、某个句子而停下来反复品味,那种文字带来的阅读快感,在当今快节奏的阅读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我必须说,《凡·高的花园》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一个细节而鼻头一酸,或者因为某个句子而会心一笑。作者在描绘梵高与自然的关系时,用了大量细腻的笔触,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过麦田的声音,能闻到花园里花朵的芬芳。书中有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描写梵高对植物、对土地的观察和热爱,他不仅仅是将它们作为创作的对象,更是将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力量和慰藉。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如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走进了一片静谧的花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评分《凡·高的花园》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对“热爱”的重新定义。我们都知道梵高热爱艺术,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他的热爱不仅仅是对绘画技巧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赤诚。作者在书中描绘了梵高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何从最平凡的泥土、最普通的工人身上发现美的存在。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愿意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表达。书中有一段关于他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那种力量感和生命力,让我看到了他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对辛勤付出的赞美。这种将热爱融入生活,并将生活视为艺术创作源泉的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热爱,是能够滋养生命,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
评分印刷一般。。。。
评分这本书真心不错。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
评分梵高,很喜欢的画家,他的画册,也很喜欢
评分送媳妇儿的书。
评分认识梵高
评分学校要买的 在这买便宜 方便
评分看不懂就放学学习习哈
评分不错,是我想要的书,很好
评分学校要买的 在这买便宜 方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