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文献丛刊(全八十册)q

楚辞文献丛刊(全八十册)q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文学
  • 古代文学
  • 诗歌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本研究
  • 文献汇编
  • 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
ISBN:9787501340941
商品编码:11521004271

具体描述

图书简介 
 
本书选编《楚辞》历代重要版本、名家批注本,以及楚辞研究著作200余种,涉及海内外图书收藏机构和个人数十家。编者历经数年,庶几将《楚辞》相关文献的重要本子搜罗殆尽,是目前《楚辞》学界收录全、使用底本精的参考文献。其中的大量孤本、秘本,均为首次刊印,必将大大推动楚辞和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
 
目录 
 
總目録(紅色者需套印或彩印)

《汉魏六朝诗文考索》 卷一:先秦诗风的流变与余韵 本卷着重探究《诗经》之后,至汉魏六朝诗歌发展的脉络。详细梳理先秦时期各家诗歌流派的艺术特征、思想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重点分析《楚辞》作为一股独立而强大的诗歌传统,在汉代早期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浪漫主义精神如何影响了赋、古诗的创作。 第一章:风雅颂之外——先秦散文诗的萌芽 1.1 早期祭祀与歌谣: 追溯中国诗歌的源头,考察上古时期氏族部落的宗教仪式、劳动歌谣以及与之相关的原始歌舞,探讨这些早期口头文学形式如何奠定诗歌的雏形。 1.2 《山海经》中的奇幻世界: 分析《山海经》这部充满神话、地理、物产的奇书,如何通过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叙事,展现出一种与《诗经》不同,更为原始、神秘、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风格。其对后世神话文学、志怪小说的启发意义。 1.3 《庄子》的哲学诗篇: 深入解读《庄子》哲学的文学性,及其“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中蕴含的非理性、超越性的诗意表达。探讨其象征手法、寓言形式以及对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1.4 屈原的独特贡献——《楚辞》的起源与早期影响: (本节内容为本著作的起点,但《楚辞文献丛刊》已 exhaustive,故本节仅作背景铺垫,不深入其文献本身)简要勾勒《楚辞》的形成历史,强调其浓郁的地方色彩、浓烈的个人情感以及对后世骚体赋的影响,为理解汉代文学的初步发展提供必要的参照。 第二章:汉代赋的繁荣与转调 2.1 汉赋的时代背景与功能: 考察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分析赋作为一种服务于统治阶级、宣扬国威、铺陈物产的文体,其产生的社会土壤。 2.2 司马相如与扬雄:宏大叙事与哲理思辨: 详细研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铺张夸饰、描写细腻,及其在形式上的典范意义。对比扬雄《羽猎赋》的讽刺与哲理,探讨赋从娱乐性向思辨性的转变。 2.3 班固与张衡:晚汉赋的精微与写实: 分析班固《两都赋》的严谨结构与记述性,以及张衡《二京赋》在描写宫阙、园林方面的细致入微,并探讨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如何为后世山水诗提供了借鉴。 2.4 汉末赋的衰落与转型: 探讨汉末政治动荡对赋体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赋体在内容上的局限性,为理解建安文学的兴起做好铺垫。 第三章:建安风骨的铸就 3.1 建安文学的时代精神: 深入分析汉末三国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所孕育出的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时代精神,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3.2 “三曹”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操: 重点研究曹操诗歌的雄健、质朴,以及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迈情怀,分析其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 曹丕: 探讨曹丕诗歌的文采与情感,及其在描写宫廷生活、朋友情谊方面的细腻。 曹植: 细致剖析曹植诗歌的丰富想象、华美辞藻、奔放情感,特别是其《洛神赋》(此处仅为作为赋的例子,非《楚辞》相关)的典雅与哀伤,以及其“七步诗”的传说及其反映的文人际遇。 3.3 沉灶产椹:建安七子的悲歌: 考察“建安七子”如王粲、陈琳、应玚等人的诗文特色,及其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战乱创伤、身世飘零的悲凉基调。 卷二:魏晋风度的形成与诗坛演变 第一章:正始玄风与诗歌的“转向” 1.1 玄学思潮的兴起及其文学影响: 探讨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起,如“清谈”、“独善其身”等哲学观念如何影响了士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 1.2 竹林七贤的诗歌风貌: 嵇康: 重点研究嵇康诗歌的独立不羁、超然物外,及其对世俗的蔑视与对自由的追求。 阮籍: 细致分析阮籍《咏怀诗》的象征隐晦、寄托深远,以及其诗歌中所蕴含的政治失意与人生幻灭的复杂情感,探讨其诗歌的“惊心动魄”之处。 刘伶: 略述刘伶的《酒德颂》所体现的任诞不羁、放浪形骸的生活态度。 1.3 山涛、向秀、孙登、阮咸: 简要介绍其他“竹林七贤”在文学上的贡献,以及其诗歌风格的细微差异。 第二章:西晋诗坛的华采与伤逝 2.1 陆机:文赋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奠基: 重点分析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对文学创作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其诗歌的典雅与工整。 2.2 左思《三都赋》的史诗气魄: 考察左思《三都赋》在描写城市风貌、铺陈历史事件方面的宏大叙事,及其在文学史上引发的巨大反响。 2.3 潘岳与郭璞:感伤情怀与道家情趣: 分析潘岳诗歌的哀伤、细腻,特别是其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探讨郭璞诗歌中融入的道家思想与自然情趣。 2.4 西晋文人对人生无常的沉思: 考察西晋文人普遍存在的伤逝情结,以及这种情感在诗歌中的多重体现。 第三章:东晋门阀的雅正与隐逸 3.1 王羲之与书法艺术的融合: 探讨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如何体现了东晋士人的审美趣味,及其与诗文创作的内在联系。 3.2 陶渊明:田园诗的开山祖师: 3.2.1 归隐情结与自然情怀: 深入分析陶渊明放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动机,及其对自然景物的真挚热爱,探讨其诗歌的“真”与“淳”。 3.2.2 诗歌艺术特色: 详细研究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如《归园田居》、《饮酒》等组诗的深层意蕴,以及其对后世田园诗派的巨大影响。 3.2.3 思想内涵: 考察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积极人生观、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以及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3.3 支道林与玄言诗的余韵: 简要介绍支道林在玄学诗歌创作上的贡献,以及其诗歌所体现的对宇宙人生本体的探索。 3.4 东晋士人的雅集与酬唱: 考察东晋时期士人之间频繁的雅集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酬唱诗,探讨其在文学交流与风格形成中的作用。 卷三:南北朝文学的双峰与交融 第一章:北朝的慷慨与边塞风情 1.1 北朝民歌的粗犷与力量: 考察《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北朝民歌,如《木兰诗》的叙事性、豪迈气魄,以及其他民歌所展现的边塞风光、劳动生活和民族特色。 1.2 郦道元《水经注》的地理与文学价值: 分析《水经注》作为一部地理学著作,如何在描写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过程中,展现出汪洋恣肆的文采,以及其对后世山水文学的启示。 1.3 北朝诗人的边塞情怀: 探讨北朝诗人如何在其诗歌中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受、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章:南朝的绮丽与雕琢 2.1 宋齐诗歌:永明体与格律诗的探索: 2.1.1 宫体诗的兴起与演变: 考察南朝宫廷文学的特点,特别是对女性生活、宫廷场景的描写,以及其向雕琢、绮丽方向发展的倾向。 2.1.2 竟陵八友: 重点分析竟陵八友如谢朓、沈约等人在诗歌格律上的探索,如“四声八病”说,及其对近体诗形成的重要意义。 2.1.3 永明体诗风: 深入分析永明体诗歌的声律美、辞藻美,及其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上的精巧。 2.2 梁代诗歌:徐陵与庾信的风格嬗变: 2.2.1 徐陵与宫体诗的极致: 探讨徐陵诗歌的华丽、柔媚,以及其对宫体诗风的集大成。 2.2.2 庾信: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 重点分析庾信诗歌在南北朝文学融合中的独特地位,其既有南朝的华美,又吸取了北朝的雄健,尤其是其晚年流落北朝所作诗歌所展现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痛。 2.3 陈代诗歌:沈佺期与骆宾王的先声: 简要介绍陈代诗歌承接梁代,并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铺垫的特点。 第三章:南北朝骈文的发展与演变 3.1 曹魏与西晋骈文的早期探索: 考察建安时期及西晋时期,以曹操、曹丕、陆机为代表的作家在骈文创作上的初步尝试,如对仗、声韵的运用。 3.2 南朝骈文的繁盛与精巧: 详细研究南朝骈文的特点,如注重辞藻、对仗工整、铺陈夸饰,以及其在礼序、颂美、哀伤等题材上的广泛运用。重点分析鲍照、江淹、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论述)等人的贡献。 3.3 北朝骈文的古朴与融合: 考察北朝骈文在继承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入边塞风光、民族特色的特点,以及其与南朝骈文在风格上的差异与交融。 3.4 骈文与散文的界限与互动: 探讨骈文与散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互影响,以及骈文的过度雕琢对文学发展的弊端。 卷四:魏晋南北朝的叙事文学与笔记体 第一章:志怪小说的滥觞与发展 1.1 汉末魏晋志怪小说的兴起: 考察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盛行、鬼神说流行的背景下,志怪小说的兴起。 1.2 干宝《搜神记》的价值与影响: 深入分析《搜神记》所收录的丰富神鬼传说、灵异故事,探讨其在构建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丰富想象力方面的意义。 1.3 其他志怪著作举例: 简要介绍如《幽明录》、《拾遗记》等志怪著作,及其在内容、风格上的特点。 1.4 志怪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探讨志怪小说如何为后世的神话、志怪、传奇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第二章:笔记体文学的兴起与早期形态 2.1 笔记体文学的特点与功能: 探讨笔记体文学(如零散记录、随笔、议论)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在记录、考证、抒情、议论等方面的功能。 2.2 魏晋时期笔记体著作: 2.2.1 刘义庆《世说新语》: 重点研究《世说新语》以人物言行为中心,展现魏晋风度的艺术手法,如“咄咄怪事”、“美则美矣,如之何”等典故的形成,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2.2.2 其他笔记体著作: 简要介绍如《语林》、《续语林》等,探讨其在记录人物事迹、反映社会风貌方面的价值。 2.3 笔记体文学对思想史、文化史的意义: 考察笔记体文学如何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第三章:诗话与文学评论的萌芽 3.1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早期形式: 考察在诗歌创作日益繁荣的同时,对文学创作规律、作品优劣的探讨如何逐渐兴起。 3.2 陆机《文赋》与刘勰《文心雕龙》: (虽然《文心雕龙》属南朝,但其对魏晋文学的总结意义,故在此作为文学批评的代表)重点分析《文赋》和《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如何系统地梳理了文学体裁、创作原则、艺术技巧等,为后世文学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诗话与文学评论的互动: 探讨早期诗话、论诗活动如何与诗歌创作相互促进,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卷五:魏晋南北朝诗文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 第一章:情感表达的变迁:从激情到冲淡 1.1 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 回顾建安时期诗歌中普遍存在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慨,以及其表现的激情。 1.2 魏晋玄言诗的理性与超脱: 分析玄言诗如何将情感表达转向对宇宙本体、人生哲理的探讨,体现出一种理性的超脱。 1.3 陶渊明的冲淡自然: 深入探讨陶渊明诗歌中“乐天知命”的旷达,以及其对朴素、自然情感的推崇,标志着一种新的审美取向。 第二章:意象的运用与象征意义 2.1 早期诗歌意象的朴素与直接: 考察《诗经》及先秦诗歌中意象的直接性、功能性。 2.2 汉赋的铺陈意象与比兴手法: 分析汉赋如何通过大量意象的堆砌,营造宏大场面,以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2.3 魏晋诗歌意象的象征化与哲理化: 探讨魏晋时期,意象如何被赋予更深层的象征意义,如“月”象征思念、离愁,“竹”象征高洁等。 2.4 南北朝诗歌意象的精巧与雕琢: 分析南朝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精巧、绮丽,以及对景物描写的细腻。 第三章:文体演变与审美融合 3.1 赋体向诗歌的过渡: 考察汉代赋的铺张向诗歌的凝练、抒情的转变过程。 3.2 乐府诗的继承与创新: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如何继承汉代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并融入新的时代内容。 3.3 近体诗的萌芽与格律探索: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朝在诗歌格律上的探索,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3.4 文体间的融合与创新: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诗、古文、骈文等文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创新。 结语: 本著作《汉魏六朝诗文考索》旨在系统梳理中国文学史上这一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从先秦诗歌的余韵,到汉代赋的繁荣,再到建安风骨的铸就,以及魏晋士人的玄远风度,直至南北朝文学的南北交融,我们力图展现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独特魅力。通过对诗歌、赋、骈文、小说、笔记体等多种文学样式的深入考察,本著作不仅勾勒出文学史的宏大图景,更试图揭示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审美取向和艺术创新,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来说,《楚辞文献丛刊》的出现,无疑是一场盛大的学术宴席。我尝试着从中选取了几卷,分别浏览了其中关于《九歌》、《天问》等篇章的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的是,这套丛刊的编纂者并非简单地将文献罗列,而是进行了相当细致的梳理和分类,使得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研究得以清晰地呈现。例如,在解读《天问》时,我看到了从训诂学的角度出发的严谨考证,也看到了从哲学、神话学等角度进行的宏大解读,这些多元的视角让我对《天问》这篇充满奇思妙想的篇章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学者提出的独到见解,更是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我特别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辨伪考证的文献,它们以缜密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揭示了《楚辞》文献流传过程中的一些曲折,这对于理解《楚辞》的文本生成和传播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总而言之,这套丛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楚辞》的强大平台,它汇聚了前人的智慧,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无限可能。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的读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楚辞文献丛刊》。我并没有专注于其文学层面的解读,而是试图从中探寻《楚辞》中所蕴含的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我惊喜地发现,在这套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隐藏着许多关于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早期思考。例如,《天问》中对天地起源、日月星辰运转的追问,以及对神灵、鬼魂的描绘,都折射出古人对自然和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而《离骚》中屈原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定信念,更是早期中国士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我从中看到了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楚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已经承担起了记录和表达思想的功能。这套丛刊中的相关研究,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楚辞》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哲学探索的早期重要载体。

评分

初次捧读这套《楚辞文献丛刊》,便被其厚重感和资料的丰富性深深吸引。翻开卷首,一系列前人对《楚辞》的解读、考证、汇编扑面而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先秦时代思想文化殿堂的密门。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在现代排版下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愁思、哀怨、浪漫与哲思。其中一些罕见的古籍善本影印,其墨迹的苍劲,纸张的斑驳,都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是电子扫描无法比拟的。我尤其沉醉于那些对《楚辞》篇章的逐字逐句的笺注和疏解,它们如同辛勤的园丁,为我这棵初学的“小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屈原以及其他楚辞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意图。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为某个生僻的字词,或是某个晦涩的典故而苦恼,但只要翻阅其中的相关注释和考证,总能豁然开朗。这套丛刊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每一册都像一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我们与那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学,尤其是先秦时期社会史和民俗史感兴趣的读者。在阅读《楚辞文献丛刊》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这套丛刊提供了一个观察先秦时期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乃至地域文化的独特窗口。通过对《楚辞》文本的解读和历代学者的考证,我得以窥见当时楚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其对鬼神世界的崇拜,对祖先的敬畏,以及各种祭祀、歌舞等民俗活动的细节。其中一些对《山鬼》、《湘夫人》等篇章的解读,让我对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我尤其关注那些对《楚辞》中服饰、饮食、居所等物质文化描写的考证,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片,拼凑出先秦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这套丛刊所汇聚的丰富文献,让我能够从一个历史学者的角度,去发掘《楚辞》背后蕴含的深厚的历史信息,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鲜活的、承载着时代印记的社会史料。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将《楚辞文献丛刊》视为一个宝藏。我尝试着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去审视《楚辞》及其相关文献。那些对《楚辞》篇章的生动描绘,对其中所塑造的神话人物、奇幻景象的细腻刻画,都为后世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我特别关注其中收录的一些与《楚辞》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对古代音乐的研究,它们仿佛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想象古人是如何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诗篇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现的。例如,关于“巫山神女”的描绘,其意境之美,意象之奇,无疑激发了无数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而对《九歌》等篇章的音乐复原或推测,则让我得以感受那充满神秘与庄严的古代祭祀仪式。这套丛刊让我意识到,《楚辞》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跨越时代的艺术想象力。它是一本关于文学的书,但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艺术灵感的宝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