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文明、艺术、肉身的“醒世恒言”!
蒋勋关于“肉身”最全面、最精深、最绝妙的剖析。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维摩经》的句子常让我震动。
肉身像炽热燃烧的火焰,如此渴望着爱。
如果不轻蔑地对待肉身种种欲望的难堪卑微,是否可以认真向每一尊存在的肉身合十敬拜?
也许肉身种种都有我不知道的艰难。——蒋勋
内容简介
所谓“肉身”就是生命的载体;“肉身供养”也就是人们对于生命、心灵更深层次的思索与修行。
在这部书中,蒋勋与您分享关于文明、艺术、肉身,最美的沉思。哲学与美学,宗教与美学,传统文化与美学在这里充分地交融。作者的思路天马行空,博大高妙,而于细微处都是娓娓道来,深入浅出,配以全彩美图,读来更是双重享受。
不同民族对于“肉身”的态度存在很大差异。中华民族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惯于将肉身与淫邪丑恶、伤风败俗联系在一起;而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艺术领域,“肉身”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健美的男子一丝不挂,将自己的肉身展现在艳阳之下。因为他们相信:男性完美的肉身,能够取悦神的目光。古希腊人认为“美”很重要,不美,简直就是“不道德”。
然而,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禁锢了欧洲人的思想,人们将古希腊艺术视为异端而大肆破坏。艺术品不是被被砸烂后深埋入土,就是抛进大海。多少年以后,希腊的诸神在海里、在地底下,重新被挖掘出来,使经历一千年教条束缚的人们满面羞愧。在希腊诸神美丽的肉身前面,包裹着教条黑衣的人们自惭形秽,他们面面相觑,开始思考“曾几何时,身体怎么变得这么丑?”照不到阳光的身体、没有呼吸的皮肤、卑屈的关节、痀偻的颈脖、畏缩的眼神、猜忌的头脑、狭窄的胸膛、挺不直的脊椎、肮脏的心思── 一千年不断打击“异端”的人种,结果丧失了一切“美”的可能。人们在地下挖掘出维纳斯,把碎片拼接起来,置放在博物馆,启蒙运动重新认知劫后维纳斯肉身的尊贵。残断了双臂的维纳斯,站立在博物馆中,要再一次用“美”救赎人的身体。
基督教信徒相信,肉身的苦难可以换来心灵的救赎。基督教的肉身供养符号很多,所有封“圣”的修行者,都有肉身具体受苦的记忆。有的手中捧着被斩掉的头,有的拿着酷刑支解肉身的锯刀,有的手中提着活活剥下的一张人皮,所有肉身上有过的痛,都成为最荣耀的“供养”,与人一起进入天国。古罗马的圣赛巴斯汀被乱箭穿身的肉身圣像遍布欧洲各地,他以悲悯之心救人无数,自己却横遭杀戮,圣赛巴斯汀以肉身承当一支一支箭的方式供养救赎了众生。在文艺复兴到巴洛克的十七世纪、十八世纪,这一具男子美丽的裸体肉身,肉体上有箭戳伤,眼神无辜,看着人间,宗教圣像仿佛有了更多人世的隐喻……
蒋勋在这本书中,与读者分享了非常多的肉身思索。很多的内容都发人深省,比如:地母、女娲、夏娃、处女怀孕、白象入胎、空行母、妓之肉身、妓女李娃、妓女苏三、肉身交易、人间乐园、波希、屁王、文天祥的肉身、哪吒肉身等。
作者简介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主任。多年来以文、以画阐释生活之美与生命之好。写作小说、散文、诗、艺术史,以及美学论述作品等,深入浅出引领人们进入美的殿堂,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事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著有艺术论述《新编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徐悲鸿》《齐白石》《破解米开朗基罗》《天地有大美》《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卷》《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等;散文《此时众生》《此生──肉身觉醒》《少年台湾》《岛屿独白》《欢喜赞叹》《大度·山》等;诗作《少年中国》《母亲》《多情应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来日方长》等;小说《新传说》《情不自禁》《写给Ly’s M》《因为孤独的缘故》《秘密假期》;有声书《孤独六讲有声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肉身,肉身供养
美女
地母
女娲
夏娃
肉身受神惩罚
维纳斯
维纳斯诞生
维纳斯婚外情
处女怀孕
白象入胎
树下诞生
空行母
莎乐美的爱与死
褒姒
西施与曾雅妮
肉身思维
妓之肉身
妓女李娃
妓女苏三
肉身交易
人间乐园
波希
屁王
早餐
乱箭肉身
舍身饲虎
文天祥的肉身
哪咤肉身
圣朱连外传
前言/序言
肉身供养:一场关于生命、欲望与超越的史诗 《肉身供养》并非一本简单的言情小说,它更像是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时代画卷,一曲关于人性深处隐秘欲望与永恒追寻的挽歌。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群在历史洪流中被命运裹挟、又被情欲点燃的灵魂展开,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践行着一种近乎癫狂的“供养”——将自己的血肉之躯,连同那些最原始、最赤裸的情感,奉献给某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宏大叙事。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一座古老而神秘的东方王朝,在这个表面繁荣、实则暗流涌动的世界里,礼教森严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最原始的渴求。我们的主人公,一位出身显赫却内心孤独的贵族女子——慕容凝雪,她拥有惊世的美貌,却在冰冷的宫闱中饱受压抑。她的人生,似乎注定要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成为家族荣耀的符号。然而,在她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跳动着一颗渴望燃烧的灵魂。当她偶然窥探到隐藏在权力游戏背后的血腥秘密,以及那些关于“供养”的古老传说时,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她心中滋生。她开始审视自己的身体,审视自己的欲望,不再将其视为束缚,而是视为一种可以被赋予意义的强大力量。 与慕容凝雪命运交织的,还有一位出身卑微却才华横溢的画师——沈墨染。他的笔下,能够捕捉到世间最细微的情感,无论是飞扬的眉梢,还是低垂的眼睑,都能在他的画作中获得第二次生命。沈墨染对慕容凝雪的爱,是一种近乎神圣的崇拜,他渴望将她最美的瞬间,用尽毕生的技艺,永远定格在画卷之上。然而,他深知自己与慕容凝雪之间如鸿沟般的天堑,他的爱,注定只能以一种“供养”的方式存在——将自己所有的灵感、所有的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为她作画,用艺术的火焰,照亮她冰封的世界。他的画作,渐渐超越了单纯的肖像,成为他内心最隐秘的告白,也成为他与慕容凝雪之间,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连接。 故事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则聚焦于一群被世俗遗忘的边缘人物——“月影会”。这是一个在暗影中滋生、以近乎邪教的方式解读“肉身供养”的秘密社群。他们相信,将生命的精华、将最纯粹的欲望,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供养”出去,能够换取超越凡俗的力量,能够窥探天道的奥秘。他们的行为,在世人眼中是疯狂、是渎神,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却是对生命最高层次的理解与实践。月影会的领袖,一位名叫“无相”的神秘人物,他用极端的手段,引导着信徒们走向一条不归路。他的理论,关于欲望的本质,关于身体作为容器的可能性,以及关于集体意识的神秘力量,为故事增添了一层哲学思辨的色彩。 随着剧情的深入,慕容凝雪在压抑与反抗中,逐渐被“月影会”的理念所吸引。她开始质疑,所谓的“礼教”与“道德”,是否只是为了禁锢人性的枷锁?她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除了作为繁衍后代的工具,还能承载怎样的意义?她开始尝试,将自己压抑已久的爱恋、将那些不被世俗允许的情感,以一种更直接、更纯粹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沈墨染,则在慕容凝雪的变化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痛苦。他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一步步走向深渊,他试图用他的画笔,唤醒她,但他的呼唤,却淹没在“月影会”的狂热声浪中。 “月影会”的“供养”仪式,并非简单的血腥屠杀,而是一种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的“精神献祭”。他们认为,当一个人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无论是身体的欲望,还是精神的执念——毫无保留地剥离,并将其奉献给一种集体意志时,就能产生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改变现实,可以扭曲命运,甚至,可以触摸到“道”的边缘。慕容凝雪,在“无相”的蛊惑下,逐渐成为了这场“供养”的关键人物。她被赋予了一种近乎神性的使命,她需要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最炽热的情感,去完成一次惊天动地的“献祭”,以换取王朝的延续,或者,是某种更难以理解的“永恒”。 然而,当慕容凝雪真正踏上这条道路时,她才发现,“供养”并非想象中那般纯粹。欲望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疯狂生长,吞噬一切。她发现,那些所谓的“精神献祭”,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权力算计,隐藏着“无相”利用他人献祭来满足自己野心的阴谋。她也发现,沈墨染的爱,并非她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他的默默守护,他的不离不弃,才是她在这迷宫中最坚实的依靠。 故事的高潮,是一场在王朝最隐秘的祭坛上举行的“肉身供养”仪式。慕容凝雪在“无相”的引导下,即将完成最后的献祭,而沈墨染,则带着他所有的爱与绝望,试图冲破一切阻碍,拯救她。这场仪式,既是慕容凝雪身体与灵魂的终极考验,也是对“供养”这一行为最深刻的诘问。她是否会成为“无相”手中的玩偶,成为集体的牺牲品?她是否能在最后的关头,找回自己的主宰权?她是否能理解,真正的“供养”,并非是自我毁灭,而是找到一种超越个体,又不失自我完整的方式,去爱,去奉献? 《肉身供养》的结局,并非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它探讨了在极端压抑与原始冲动交织的环境下,个体如何寻找生存的意义,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以及如何理解爱与奉献的真正内涵。慕容凝雪最终的选择,或许会震撼所有读者的心灵,她会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给出她对“肉身供养”的最终答案,一个超越生死,超越情欲,却又深深根植于人性的答案。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宏大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人性深处欲望与道德的深刻挖掘,将带给读者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牺牲的故事,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的哲学叩问。在《肉身供养》的世界里,你会看到,最炙热的欲望,可以孕育出最圣洁的灵魂;最绝望的献祭,也可以是通往新生的希望。它是一曲献给所有在俗世中挣扎、在欲望中沉浮,却依然渴望超越的灵魂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