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方宣,中国作协会员,出生于安徽,居住于上海。曾任政府机关公务员多年,现为专业编剧、作家。出版著作有《今生今世张爱玲》、《西装与小脚》等20余部。部分作品在香港出版,发行海外。创作有长篇电视连续剧《江郎山下》。
——喝咖啡的猫
—— 《新闻出版报》 编辑
序 言:随着时代的消失而消失
第一章 绍兴会馆(1912—1919)
1.许寿裳:拖在身后的“老虎尾巴”
2.钱玄同:爬来爬去的肥猪头
3.孙伏园:催生阿Q的茶童
4.蔡元培:气味不相投的“此公”
5.胡 适:不打不成交的冤家
6.刘半农:演双簧戏的半侬
7.陈寅恪:贪吃爱玩的胡同串子
8.章太炎:装疯卖傻的狂徒
9.章士钊:穿长衫的士大夫
第二章 八道湾(1919—1923)
1.郁达夫:飘来飘去的虎皮笺
2.林语堂:糊里糊涂的愣小子
3.陈独秀:爱发火的总司令
4.许广平:住三楼的乖姑
5.许羡苏:留短头发的令弟
第三章 阜成门三条(1924—1926)
1.韦素园:瘦小的守寨者
2.废 名:把月亮闩在门外的王老大
3.高长虹:黑夜里的太阳
4.梁实秋: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5.台静农:人缘极好的未名社员
第四章 景云里(1927—1930)
1.瞿秋白:会耕田的犬
2.冯雪峰:长得很丑的乡巴佬
3.内山完造:讨厌蚊子的书商
4.曹聚仁:赤膊打仗的六安人
5.茅 盾:沉默寡言的编者
6.柔 石:讲宁波话的旁听生
7.潘汉年:瓦窑堡来的小潘
8.史沫特莱:并不漂亮的舞伴
9.胡 风:卖苦力的牛
10.白 薇:生肺病的仙女
11.苏雪林:脾气不好的徽州姑娘
12.陈西滢:外冷内热的正人君子
第五章 大陆新村(1931—1936)
1.萧 红:狼狈不堪的小母亲
2.萧 军:东北来的“土匪”
3.丁 玲:被嘲弄的“休芸芸”
4.邵洵美:富翁家的赘婿
5.周 扬:令人讨厌的汉子
6.巴 金:祖籍浙江的老乡
7.成仿吾:抡板斧乱砍的黑旋风
8.聂绀弩:写小说的“金元爹”
9.宋庆龄:同一阵营的同志
《鲁迅的圈子》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鲁迅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然而,我总觉得,一个思想家的形成,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息息相关。所以,“圈子”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暗示着这本书将带领我走进鲁迅先生的社交世界,去了解那些与他有过交集的人物,去感受他们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甚至可能是矛盾与冲突。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历史的洪流之外,鲁迅先生是如何在自己所处的“圈子”中,建立联系,分享观点,又如何影响他人,同时又被他人所影响。这本书如果能够细致地描摹出这些人物关系,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在那个复杂时代中的生存智慧。
评分我对于《鲁迅的圈子》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原因在于我对鲁迅先生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模式非常感兴趣。我们通常接触到的鲁迅,是那个站在时代潮头、振聋发聩的斗士,他的文字犀利、思想深刻,但我们很少有机会去了解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如何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的。他如何与同行者交流思想?如何在误解和攻击中保持自己的清醒?他又如何在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交往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圈子”这个概念,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它让我想象到,鲁迅先生是否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同盟,或者说,他是否在不同的圈子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关系网络,梳理出鲁迅先生与他所处的各个群体之间的联系,比如文坛巨匠、青年学生、甚至是普通的劳动者,那将是对鲁迅先生更立体、更全面的理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物介绍,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圈子”对鲁迅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展现出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存的智慧和力量。
评分《鲁迅的圈子》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阅读冲动。我一直对“圈子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思想激荡的民国时代。鲁迅先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巨人,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人,但我想,任何伟大的个体,也必然是生长在一定的土壤里的。他所处的“圈子”,无论是他的文友、学生、还是反对者,都必然在他的思想形成和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些“圈子”?是围绕着他与当时几位重量级文人的交往展开?还是会展现他与更广泛社会阶层的互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揭示出鲁迅先生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状态,以及这些交往是如何反哺他的创作和思想的。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充满个人魅力的背后,也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人际网络,而正是这些网络,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生态。
评分《鲁迅的圈子》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我一直觉得,鲁迅先生不单单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而“圈子”这个词,又恰恰捕捉到了这一点,它暗示着鲁迅先生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些他交往过的朋友、知己,甚至是对手。我特别好奇,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鲁迅先生是如何在一个个小小的圈子里,激荡出如此巨大的思想火花?他与那些人之间的交流,是否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充满碰撞与火花?还是有更温情、更细腻的一面?这本书如果能带领我走进鲁迅先生的社交世界,去感受他与周围人的互动,去了解那些被历史尘埃淹没的细节,那将是一次多么迷人的精神之旅啊!我期待着从书中窥见鲁迅先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在他宏大叙事之外,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片断。它或许会揭示出,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在人与人最寻常的交往中,悄然萌芽、生长、最终绽放的。
评分拿到《鲁迅的圈子》这本书,我立刻就被这个书名所吸引。鲁迅,一个我永远也读不透的人物,他的文字如同深邃的海洋,每一次阅读都仿佛能发掘出新的宝藏。而“圈子”二字,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任何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都无法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他的思想,必然是与他周围的人,与他所接触到的各种社会力量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把鲁迅先生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拉”出来,让我们看到他如何在具体的社交场景中,如何与他所处的“圈子”互动,那么,这将会是一次非常深刻的解读。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鲁迅先生在不同人面前的不同面貌,他是否也会有温情的一面?他是否也会有困惑和无奈?他与那些同样活跃在那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交往细节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细节,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更能触动人心,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真实的鲁迅。
评分确实不错
评分不推荐,很不客观的一本书,作者以裁判自居,拉偏架,认定鲁迅偏激,认定鲁迅的论敌都很“客观”,把很多不实传闻当事实写,把自己虚拟的对话当新闻纪实写,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这么自信的?我认为这类书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尽量少以个人的偏见来评论,更不能把自己幻想出来的对话当真实的对话来写,毕竟这不是小说,而是纪实体,何况写的也不像当事人说话的风格。
评分很好的书啊!
评分很好的书啊!
评分此书介绍了鲁迅成名后交往的30余人,既有名气较大者如蔡元培、胡适,也有不少今天已默默无闻者;此外还有一些算不上朋友的交往者如周扬。大致上,鲁迅与同辈诸名人相处得并不好,多以交恶告终;对后辈年轻人,经常施以关照爱护,但对曾与打过“笔仗”的人,鲁迅总是耿耿于怀,在今天看来,难免会感慨老先生得理不饶人,如曾被屡屡讽刺的“油头粉面的小文人”邵洵美,似乎没有那么不堪。有些人物在与鲁迅的交往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格特色,如萧军、丁玲,当然后来这些人也因这鲜明的个性倒了大霉。“鲁迅在建国后会怎样”这个经典问题,其实从此书也能看出端倪。
评分不推荐,很不客观的一本书,作者以裁判自居,拉偏架,认定鲁迅偏激,认定鲁迅的论敌都很“客观”,把很多不实传闻当事实写,把自己虚拟的对话当新闻纪实写,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这么自信的?我认为这类书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尽量少以个人的偏见来评论,更不能把自己幻想出来的对话当真实的对话来写,毕竟这不是小说,而是纪实体,何况写的也不像当事人说话的风格。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好
评分此书介绍了鲁迅成名后交往的30余人,既有名气较大者如蔡元培、胡适,也有不少今天已默默无闻者;此外还有一些算不上朋友的交往者如周扬。大致上,鲁迅与同辈诸名人相处得并不好,多以交恶告终;对后辈年轻人,经常施以关照爱护,但对曾与打过“笔仗”的人,鲁迅总是耿耿于怀,在今天看来,难免会感慨老先生得理不饶人,如曾被屡屡讽刺的“油头粉面的小文人”邵洵美,似乎没有那么不堪。有些人物在与鲁迅的交往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格特色,如萧军、丁玲,当然后来这些人也因这鲜明的个性倒了大霉。“鲁迅在建国后会怎样”这个经典问题,其实从此书也能看出端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