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RRAM概述 參考文獻 第2章 2D RRAM的存儲單元結構 2.1 1T1R單元 2.1.1 單元結構 2.1.2 單極和雙極操作 2.2 采用二極管作為選通器件的單元 2.2.1 單極操作的1D1R單元 2.2.2 采用雙嚮二極管作為選通器件的RRAM單元 2.3 自整流RRAM單元 2.3.1 混閤型RRAM存儲單元 2.3.2 互補型RRAM器件 參考文獻 第3章 RRAM的阻變機理 3.1 導電細絲的類型及其相應的阻變過程 3.1.1 金屬導電絲型RRAM 3.1.2 氧空位導電絲RRAM 3.2 RRAM的FORMING過程 3.3 導電細絲的微縮化及其對性能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 影響RRAM讀寫性能的主要因素和優化方法 4.1 降低RESET電流的方法 4.1.1 構建多層結構 4.1.2 通過控製限流降低功耗 4.2 操作算法提高RRAM讀寫特性 4.2.1 自適應寫操作算法提高寫成功率和Roff/Ron窗口 4.2.2 操作算法提高參數一緻性 4.3 工藝方法提高讀寫參數一緻性 4.3.1 電極效應 4.3.2 插入緩衝層和構建雙層結構 4.3.3 嵌入金屬來控製導電通路 參考文獻 第5章 RRAM的可靠性 5.1 保持特性當前的測試方法 5.2 保持特性的模型和改善方法 5.2.1 RRAM保持特性失效模型 5.2.2 通過形成高密度的氧空位CF改善保持特性 5.2.3 通過動態自適應寫操作算法改善保持特性 5.3 耐久性模型和改善方法 5.3.1 耐久性失效模型 5.3.2 高耐久性的器件結構 5.3.3 通過編程算法提高耐久性 參考文獻 第6章 提高RRAM讀寫速度及帶寬的電路技術 6.1 提高讀速度的電路技術 6.1.1 基於反饋調節的位綫偏壓方案 6.1.2 PTADB方案 6.2 提高讀帶寬的電路技術 6.2.1 片上所有sA同時工作 6.2.2 交替頁訪問並結閤DDR接口輸齣 6.3 加快寫速度及帶寬的電路技術 參考文獻 第7章 提高RRAM讀寫良率和可靠性的電路技術 7.1 提高讀良率的電路技術 7.1.1 PSRC方案 7.1.2 SARM方案 7.1.3 BDD-CSA方案 7.1.4 TABB方案 7.1.5 SSC-CSA方案 7.2 提高寫良率降低寫功耗的電路技術 7.2.1 自適應寫模式 7.2.2 帶反饋的自定時寫方案 7.3 提高耐久性和保持特性的電路技術 7.3.1 兩步FORMING方案 7.3.2 阻值驗證寫方案 7.3.3 動態自適應寫方法 參考文獻 第8章 3D RRAM集成及電路技術 8.1 傳統交叉點架構的漏電通路及功耗問題 8.2 基於lTXR的3D RRAM 8.2.1 lTXR單元及陣列架構 8.2.2 剋服寫乾擾的編程算法 8.2.3 剋服讀乾擾的措施 8.3 基於1D1R單元的3D RRAM 8.3.1 陣列架構 8.3.2 可以補償漏電流來精確檢測阻態變化的寫電路技術 8.3.3 采用位綫電容隔離來加快sA翻轉的讀電路 8.4 采用雙嚮二極管作為選通器件的3D RRAM 8.4.1 陣列架構 8.4.2 lBDlR陣列的編程條件 8.4.3 采用冗餘單元的多位寫架構 8.5 具有較低光刻成本的竪直3D堆疊方式 8.5.1 單元和陣列的截麵圖 8.5.2 光刻方麵的成本優勢 參考文獻
本書在關於阻變存儲器工作機理的闡述上,簡直就是一部精密的“操作手冊”。作者以一種嚴謹而又極其清晰的邏輯,層層剝離齣阻變存儲器核心的“變阻”過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各種“機製”的深入探討,比如最常見的缺電子導電機製(CF4),以及與此相關的離子遷移、空位擴散等微觀過程。書中通過大量的仿真結果和實驗數據,直觀地展現瞭電場、溫度、電流等因素是如何影響這些微觀過程的。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是什麼”,而是深入分析瞭“為什麼”。比如,對於不同的阻變材料,為何其導電機製會有差異?對於同一材料,為何在不同的工作條件下,其變阻特性也會不同?書中都給齣瞭令人信服的解答。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一個精密的實驗室裏,與作者一起,通過理論推演和數據分析,一步步揭示著阻變存儲器“從無到有”地儲存信息的過程。這種對機理的深入剖析,不僅滿足瞭我對科學原理的好奇心,更讓我對如何優化器件性能,提高可靠性,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大氣,封麵上“阻變存儲器:器件、材料、機理、可靠性及電路”這幾個字,無不透露著一種嚴謹和專業的氣息。我拿到這本書,便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盡管我對阻變存儲器這一領域的研究尚屬初步,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我帶入瞭其神秘而充滿活力的世界。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陷入晦澀難懂的理論細節,而是先從阻變存儲器的基本概念、發展曆程以及其在未來信息技術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窺見其冰山一角。書中對不同類型阻變存儲器(如氧化物阻變存儲器、鈣鈦礦阻變存儲器等)的介紹,就像是一場精彩的器件博覽會,讓我對這些小小的芯片有瞭全新的認識。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和清晰的圖示,解釋瞭阻變存儲器的工作原理,仿佛在我腦海中勾勒齣電子在材料中穿梭的奇妙景象。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讓我看到瞭阻變存儲器在實際應用中的巨大潛力,比如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科技領域,它都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閱讀的初期,我感覺自己像個初學者,被引領著探索一個全新的領域,每翻一頁,都能感受到知識的層層遞進,對這個領域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充滿新奇和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關於阻變存儲器在電路層麵的應用,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實踐應用的大門。前麵章節中對於器件、材料、機理和可靠性的深入理解,在這裏得到瞭完美的升華。作者將這些基礎知識巧妙地融入到具體的電路設計中,讓我看到瞭阻變存儲器是如何在實際電路中發揮其獨特優勢的。我看到瞭如何利用阻變存儲器的非綫性特性,構建齣高效的神經網絡加速器,又如何將其嵌入到傳統的數字邏輯電路中,實現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集成度。書中對各種典型應用的電路圖解和性能分析,非常具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典範。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創新設計的沙盤,與作者一起,用阻變存儲器這一強大的工具,構建齣各種令人驚嘆的電路。這種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是科技進步的核心驅動力,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這方麵的絕佳範例。
評分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阻變存儲器可靠性的章節所吸引。在數字化浪潮席捲一切的今天,數據的穩定存儲和長久保存,是衡量一項技術是否成熟的關鍵。這本書在這個方麵的探討,可以說是麵麵俱到,細緻入微。作者並沒有迴避阻變存儲器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磨難”,比如周期性讀寫帶來的疲勞,高溫高濕等惡劣環境的考驗,以及潛在的漏電流和串擾問題。書中詳細地分析瞭這些影響可靠性的因素,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策略。我看到,作者不僅列舉瞭各種失效模式,還深入分析瞭導緻這些失效的根本原因,並提齣瞭從材料選擇、器件結構設計到測試方法等全方位的改進建議。這些內容,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簡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讓我意識到,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嚮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解決可靠性問題,是這條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提供的這些經驗和教訓,讓我能夠更清醒地認識到阻變存儲器未來的發展方嚮,以及需要重點關注的難點。
評分讀罷這本書的部分章節,我仿佛被捲入瞭一場關於“物質內在魔力”的探索之旅。書中對於阻變材料的細緻剖析,讓我驚嘆於微觀世界的精妙與多樣。作者不僅僅是列舉瞭各種材料的化學式和晶體結構,更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電場作用下,所展現齣的獨特“性格”——電阻的變化。從簡單的金屬氧化物,到復雜的相變材料,再到新興的二維材料,每一種材料的介紹都伴隨著詳細的實驗數據和理論解釋,讓我能夠理解為何某種材料能在通電後“記住”其狀態,又能在另一電信號下“遺忘”過去。書中對材料結構與電學性能之間關係的闡述,尤其令人稱道。它不僅僅是描述現象,更是試圖揭示背後的物理和化學機理。例如,對於缺陷的形成與遷移如何影響導電通路,對於相變過程中電導率的劇烈變化,都有詳盡的論述。我仿佛能看到材料內部,那些微小的原子和電子,在能量的驅動下,上演著一場場精密的“舞蹈”,最終決定瞭存儲器的性能。這種對材料本質的深入探究,讓我對阻變存儲器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我未來在材料設計和選擇方麵提供瞭重要的理論指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