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 [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 [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編
圖書標籤:
  • 汽車行業標準
  • QC/T 821-2009
  • 發動機冷卻水
  • 潤滑油溫度傳感器
  • 汽車傳感器
  • 汽車技術
  • 標準規範
  • 質量控製
  • 汽車工程
  • 零部件
  • 測試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17734201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681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
外文名稱:Engine Cold-water and Oil Temperature Sensor for Automobile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3-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是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並於2010年4月1日實施。本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齣,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為首次發布。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要求
4 試驗方法
5 檢驗規則
6 標誌、包裝、儲存、保管

前言/序言


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 圖書簡介 本標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詳細規範瞭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標誌、包裝、運輸和儲存等方麵的規定。該標準旨在統一和提高我國汽車用溫度傳感器的質量水平,確保其在汽車發動機係統中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從而保障發動機的正常運行與安全。 核心技術內容概述 本標準的核心在於對汽車發動機冷卻水(防凍液)和潤滑油溫度傳感器的設計、製造、性能驗證及質量控製提供瞭一套全麵的技術框架。它明確界定瞭傳感器應具備的關鍵性能指標,並規定瞭相應的測試流程,以確保産品符閤行業高標準。 一、 適用範圍與術語定義 標準首先明確瞭其適用範圍,主要針對乘用車和商用車上用於監測發動機冷卻水和潤滑油溫度的電阻式溫度傳感器。在引言部分,標準對核心術語進行瞭清晰界定,如“溫度傳感器”、“冷卻水溫度”、“潤滑油溫度”、“靈敏度”、“綫性度”、“耐久性”等,為後續的技術條款奠定瞭準確的理解基礎。 二、 總體技術要求 本標準對溫度傳感器的總體技術要求進行瞭嚴格規定,涵蓋瞭結構、材料、電氣性能和物理性能等多個方麵。 結構與材料: 對傳感器的外殼材質、密封性能、連接器接口等方麵提齣瞭具體要求。特彆強調瞭傳感器在長期高溫、高濕和振動環境下應保持結構完整性,並要求材料必須耐受冷卻液和潤滑油的化學腐蝕。 電氣特性: 這是標準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之一。它詳細規定瞭傳感器在不同溫度點上的電阻值變化規律,即電阻-溫度特性麯綫。例如,對於NTC(負溫度係數)型傳感器,標準會規定在特定溫度(如20℃、80℃、120℃)下電阻值的允許誤差範圍。準確的電阻-溫度對應關係是ECU(發動機控製單元)正確計算和調控發動機工作狀態的基礎。 性能指標: 標準對傳感器的關鍵性能參數設定瞭嚴格的閾值,包括: 精度與綫性度: 規定瞭傳感器在整個工作溫度區間內測量偏差的最大允許值,確保讀數準確性。 響應時間: 衡量傳感器對溫度變化的反應速度,這直接影響發動機控製的實時性。 絕緣電阻與耐壓性: 確保傳感器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工作的安全性與可靠性。 三、 檢驗方法 標準詳細闡述瞭對溫度傳感器進行全麵檢驗的測試流程,這些測試方法必須在實驗室條件下嚴格執行,以驗證産品是否滿足前述技術要求。 電阻測量與標定: 描述瞭如何利用高精度恒溫槽或油浴,在規定的溫度梯度下,精確測量傳感器在不同溫度點上的電阻值,並與標準麯綫進行比對。 環境適應性試驗: 高溫/低溫循環試驗: 模擬極端天氣條件下的工作狀態,測試傳感器在溫度劇烈變化下的性能穩定性。 濕熱老化試驗: 評估傳感器在潮濕環境下的耐久性,特彆是對密封部分的考驗。 振動與衝擊試驗: 模擬車輛行駛過程中的機械應力,確保傳感器不會因振動鬆動或內部元件損壞。 耐久性壽命試驗: 通過長時間連續工作(如模擬數萬公裏的運行裏程),驗證傳感器的疲勞壽命和性能衰減情況。 介質兼容性試驗: 將傳感器浸泡在標準的冷卻液和潤滑油樣品中,觀察其物理外觀變化和電阻值的漂移情況,以驗證材料的耐腐蝕性。 四、 檢驗規則 本章規定瞭産品齣廠檢驗(FQC)、型式檢驗(TQ)和接收檢驗(SQ)的抽樣方案、檢驗批次劃分和判定原則。它建立瞭質量控製的係統流程,確保隻有通過規定檢驗的批次纔能投入市場使用。任何一項關鍵指標不閤格都可能導緻整個批次産品的拒收。 五、 標誌、包裝、運輸和儲存 標準對産品的標識提齣瞭明確要求,包括生産廠名、産品型號、執行標準編號等信息必須清晰、牢固地標注在産品或包裝上。同時,規定瞭適用於保護傳感器免受機械損傷、濕氣侵蝕的包裝材料和方法,以及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應避免的條件(如避免陽光直射、遠離腐蝕性物質等)。 標準的重要性與應用價值 《QC/T 821-2009》作為一項行業性標準,是國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進行溫度傳感器設計、生産和質量控製的法律性技術依據。它的實施,直接推動瞭我國汽車熱管理係統關鍵部件的技術進步,促進瞭零部件的標準化和互換性,為提升整車質量和可靠性提供瞭堅實的技術支撐。該標準的應用,確保瞭從控製單元到實際測量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基於統一、可靠的技術參數進行工作,是現代發動機管理係統不可或缺的基礎規範。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正在研究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演進,尤其是物聯網(IoT)在車輛診斷和遠程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在這方麵,我極其關注那些“輸入信號源”的質量問題。因此,我對《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這份行業標準抱有極高的期望,希望它能涵蓋傳感器信號的數字化和傳輸協議方麵的內容。例如,這些傳感器輸齣的是模擬信號還是已經實現瞭某種程度的數字總綫(如LIN或CAN)集成?如果它們仍是模擬信號,那麼標準中是否對信號綫纜的屏蔽和抗乾擾性有強製要求?更進一步,我希望瞭解標準中對傳感器的自診斷功能是如何界定的——現代傳感器普遍具備開路或短路自我檢測能力,那麼在國標層麵,對這種故障的報告等級和ECU的反應機製是否有明確的界定?對於未來的智能診斷係統而言,這些基礎輸入數據的“乾淨程度”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能在這份2009年的標準中窺見早期工業界對數據完整性保障的努力和思考。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汽車模型製作愛好者,我關注的焦點往往在於“細節的還原度”。雖然我知道行業標準主要關注功能性而非外觀,但我依然好奇,這份關於溫度傳感器的規範中,是否對傳感器的物理接口,比如螺紋規格、O型圈的材料要求,乃至傳感器外殼的防護等級(IP代碼)做齣瞭強製性的規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理規範,恰恰是決定瞭傳感器能否在發動機艙這種極端環境中實現“即插即用”和長期密封的關鍵。如果標準能詳細描述不同安裝方式下的扭矩要求,那對任何需要拆裝或逆嚮工程這些部件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我希望這本書的後附錄中,能包含一些關於傳感器安裝工具的推薦圖示,或者至少是不同製造商常用的接口標準示意圖,這樣就能讓這份技術文件從純粹的法規層麵,延伸到更實用的工程實踐層麵。

評分

這部標準,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技術含量,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汽車工程領域隻有初步瞭解的愛好者來說,光是標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汽車行業標準:汽車用發動機冷卻水及潤滑油溫度傳感器(QC/T 821-2009)》就足以讓人望而卻步。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現代汽車熱管理係統如何運作的入門級解釋,比如,為什麼發動機需要精確地知道水溫和油溫?傳感器本身的工作原理是否可以簡化到讓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的地步?坦白說,我期待的是能讀到一些關於不同類型溫度傳感器(比如熱敏電阻或熱電偶)在實際應用中的優缺點對比,以及它們如何集成到車輛的電子控製單元(ECU)中去影響燃油噴射和點火時機的“故事”。如果這本書能用生動的語言闡述,例如,傳感器失效會對駕駛體驗造成哪些具體的、可感知的負麵影響,那該多好。我猜想,對於專業的汽車維修技師或者零部件製造商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字斟句酌的寶典,但對於我這個純粹齣於好奇的旁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本配套的“讀本”纔能完全消化其中的專業術語和規範要求。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技術條文,而是能揭示齣這些看似微小的部件是如何支撐起整個汽車高效、安全運行的幕後英雄。

評分

作為一個汽車設計領域的初級從業者,我手裏已經積纍瞭不少關於材料科學和機械結構設計的基礎資料,但涉及到具體到行業標準層麵,尤其是在國傢標準體係下的細則,總是感覺缺少一個權威的、可以直接引用的藍圖。我設想,這部 QC/T 821-2009 必然會詳細規定這些溫度傳感器的性能指標——比如它們的工作溫度範圍、測量精度(精度等級)、響應時間,以及最重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測試標準。我非常好奇標準中對不同使用環境(如高低溫循環、振動、電磁兼容性)下的傳感器壽命要求是如何設定的。畢竟,一個在嚴寒地區或沙漠地區使用的傳感器,其性能要求肯定與南方濕熱氣候下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過去幾年內,由於傳感器質量問題引發的行業範圍內的典型故障案例分析,並指齣標準是如何針對這些案例進行修訂和強化的,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規範文件,更是一份實戰經驗的總結。我希望看到的,是標準製定者們如何權衡成本效益與極緻可靠性之間的微妙平衡。

評分

對於任何從事零部件供應鏈管理或質量控製的人士而言,標準的版本號本身就代錶瞭一段曆史。QC/T 821-2009 意味著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曆史節點——移動互聯網和新能源技術尚未完全爆發的前夜所確立的規範。因此,我非常想知道,這份標準在當時是如何應對傳統內燃機領域對精度和響應速度的最新要求的。它與國際上同期(例如SAE或ISO)的類似標準相比,有哪些獨特的側重或差異?這份中國的行業標準,是更傾嚮於對進口技術的吸收和本地化,還是體現瞭本土在某些特定領域(比如高原運行適應性)的獨到見解?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羅列,而是關於這些參數背後的決策邏輯——為什麼是這個公差範圍?這種對“標準製定哲學”的探究,往往比標準條文本身更能揭示一個行業的發展脈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