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染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67-2011) [Code for Installa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染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67-2011) [Code for Installa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印染设备
  • 安装工程
  • 质量验收
  • 国家标准
  • GB 50667-2011
  • 纺织工程
  • 工程规范
  • 技术标准
  • 设备安装
  • 印染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69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0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Installation and Quality Inspec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染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67-2011)》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基本规定,通用单元设备的安装,单元机的安装,电气控制系统,设备试运转,设备安装验收。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根据我国印染行业发展现状,考虑行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印染设备的特点,认真总结多年来国内外印染设备的设计和安装运行经验,广泛征求全国有关纺织、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大专院校专家学者的意见,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

目录

1 总则

2 基本规定
2.1 设备基础
2.2 设备的开箱验收和保管
2.3 地脚螺栓、垫铁与灌浆
2.4 特种设备及工艺管道
2.5 共同部分
2.6 直辖部分

3 通用单元设备的安装
3.1 轧车
3.2 水洗箱
3.3 烘燥类装置
3.4 高给液装置
3.5 蒸箱
3.6 丝光机

4 单元机的安装
4.1 烧毛机
4.2 常温常压卷染机
4.3 高温高压卷染机
4.4 气流染色机
4.5 经轴染色机
4.6 喷射染色机
4.7 焙烘机
4.8 圆网印花机
4.9 平网印花机
……

5 电气控制系统
6 设备试运转
7 设备安装验收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抱歉,我无法提供一本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印染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GB 50667-2011)》内容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原则是基于用户提供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库来生成内容。由于您明确提到了特定的书籍名称和标准号,并且要求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内容,同时又要求简介非常详细,这两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冲突。 如果我写一个关于“印染设备安装与验收”的简介, 那么它必然会涉及或对照GB 50667-2011所规定的内容,从而违反了“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 如果我完全避开印染设备安装和验收的主题, 那么我将无法写出与您提供的书名直接相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如果我编写一本完全不相关的书籍的简介, 虽然技术上可行(例如,一本关于古代文学或现代物理学的书),但这与您提供的书名上下文完全脱节,不能满足“写出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的隐含要求——即简介应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只是不涉及那本特定的标准。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有意义且符合您要求的回答,我需要明确以下信息: 1. 您希望这本“不包含”原书内容的图书,主题是什么? (例如:是关于纺织品设计、印染化学工艺、现代自动化控制系统,还是其他完全不相关的领域?) 2. 您对这个新主题的简介有什么具体要求? 假设您希望我介绍一本关于“现代纺织品印染化学工艺与环保实践”的专著,以下是一个基于该假设的、详细的、力求自然流畅的图书简介示例(请注意,此为示例,内容完全基于假设的主题): 现代纺织品印染化学工艺与环保实践: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优化指南 (约1500字详细内容) 本书概述与定位 在全球纺织业面临日益严峻的环保压力和消费者对高性能、功能性面料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的印染加工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本书《现代纺织品印染化学工艺与环保实践》正是针对这一时代背景应运而生的一部综合性专业著作。它并非侧重于设备的安装、调试或验收规范,而是深入探讨印染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机理、新型助剂应用、能源效率优化以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成实践。 本书旨在为纺织工程师、化学师、工艺设计师以及质量控制管理人员提供一套前沿且实用的技术参考体系,帮助读者超越简单的“流程遵循者”角色,转变为能够主导技术创新和环境友好的工艺优化者。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代印染的竞争核心已不再是单纯的色彩鲜艳度,而是循环经济下的资源利用率和对水、气排放的控制能力。 第一部分:印染化学基础的深度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印染过程中的核心化学原理,为后续的工艺革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摒弃了对基础化学反应的简单罗列,转而探讨界面化学、高分子物理与染料分子结构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 首先,书中详细分析了活性染料、分散染料以及新型数码喷墨染料的分子设计思路及其在纤维上的固色机理。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染料分子前置预测模型”,指导工程师如何在实验前预估不同纤维素、聚酯或聚酰胺纤维与特定染料体系的亲和力及日晒牢度。 其次,我们投入大量篇幅论述了前处理化学的精细化控制。传统的退浆、煮练和漂白过程往往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环节。本书重点介绍了酶法退浆技术的最新进展,对比了过氧化氢冷轧堆漂白与常温氧漂的能耗曲线与白度提升效率。强调了针对高支高密面料的选择性助剂包的使用,以最小化纤维素大分子链的降解损伤,从而保证最终面料的强力指标。 第二部分:前沿印染工艺的创新与应用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全面涵盖了当前国际领先的印染工艺技术,并着重探讨了它们在降低“三废”排放中的关键作用。 在染色技术方面,书中详尽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技术(SCD)的工业化瓶颈突破与最新应用案例。这不仅涉及对高压设备的操作参数控制,更深入分析了CO2作为溶剂对染料迁移速率的影响。对于传统湿法染色,我们重点介绍了低盐/无盐染色体系的构建,通过新型高分子固色剂和多功能改性剂的复合应用,实现盐分排放的显著削减。 在印花工艺方面,本书对数码印花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内容不仅限于喷墨打印的硬件选型,更侧重于墨水配方学(特别是水性与溶剂型墨水的流变学特性)以及后整理过程中的热定型与汽蒸参数优化,以确保数码印花图案的色彩饱和度与渗透深度达到传统丝网印刷的水平。 此外,针对功能性整理领域,我们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在纺织品功能化中的集成应用,如抗菌、抗紫外线和自清洁整理的化学载体选择与固着技术,确保功能性助剂的持久性和生物安全性。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与循环经济下的工厂运营 现代印染企业必须将环保实践融入日常管理。本部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指导企业如何构建一个环境友好且经济高效的运营模式。 书中提供了水资源管理的综合策略。内容包括先进的膜分离技术(如纳滤NF和反渗透RO)在染色废水回用中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如何通过精确的pH值调控和絮凝剂筛选,提高废水处理效率。我们提供了“染色废水COD/BOD削减率的统计模型”,帮助企业建立可量化的减排目标。 在能源管理方面,我们分析了热能回收系统在定型机和烘干设备中的集成方案,并计算了不同回收效率下的投资回报周期(ROI)。对于化学品管理,本书倡导“配方标准化与供应链透明化”,鼓励企业淘汰高风险化学品,并使用第三方权威认证(如ZDHC MRSL)的替代品。 结论:面向未来的印染工程师 本书的终旨在于提供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而非一套僵化的操作手册。我们深信,未来的印染行业竞争将是技术、效率与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印染化学的复杂性,掌握前沿工艺的实施要点,并能够依据最严格的环保标准,设计和运营出符合未来行业趋势的现代化印染车间。它将是印染技术人员迈向高级工艺专家和可持续发展倡导者的必备工具书。 (注:此简介内容完全基于“现代印染化学与环保实践”这一假设主题,不涉及任何关于GB 50667-2011的具体条款或技术规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规范汇集了众多技术细节,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详实和严谨。我作为一名刚接触印染设备安装行业的工程师,最看重的是这类标准能够提供的操作指引。这本书无疑是我的“救命稻草”。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参数和要求,更像是手把手地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搭建起一套完整的印染生产线。例如,在涉及高压蒸汽管道的铺设部分,规范对焊缝的无损检测要求写得极其细致,从探伤的频次到缺陷等级的划分,都给出了明确的界限,这对于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关键设备基础沉降监测”章节的描述,它要求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必须进行为期数月的跟踪观测,并提供了详细的记录表格模板。这体现了制定者对印染设备这种高精度、高负荷运行机械的深刻理解——设备安装的质量,绝不是安装完成的那一刻就定论的,而是要经受住实际生产负荷的考验。对于现场的项目经理来说,这种前瞻性的质量控制流程,远比事后的修补来得更具价值和操作性。

评分

对于我这种负责印染车间自动化升级的工程师来说,这份规范的价值体现在它对“系统集成”的考量上。现代印染设备不再是孤立的机械单元,它们需要与中央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我注意到规范中专门有一章关于“自动化控制柜的安装与接口调试”的要求。它明确规定了现场布线的方式、信号隔离的要求,以及在系统首次上电时,必须进行分段调试的流程。这对于避免“拉线通电,发现大面积短路或数据冲突”的灾难性开局至关重要。以前我们常常遇到设备供应商和自动化系统供应商互相推诿的情况,因为缺乏统一的验收基准。现在,我可以依据GB 50667-2011中对总线协议兼容性和数据包完整性的检验标准,来组织三方联合调试会议。这种基于国家权威文件的协调机制,极大地简化了复杂集成项目的管理难度,确保了从机械安装到软件集成的各个环节,都能在同一个技术框架下有序推进,最终实现高效、稳定的自动化生产目标。

评分

我更倾向于从设备维护和长期运行可靠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份国家标准。虽然它主要关注的是“安装与验收”,但其背后的逻辑其实是服务于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规范中对于印染高湿环境中特种材料(如耐腐蚀涂层、密封件)的安装预处理要求,简直是神来之笔。它要求在安装密封件之前,必须对接触面进行特定的化学清洗和表面粗糙度测试,这看似繁琐的步骤,却是防止初期泄漏和腐蚀的关键屏障。在很多非标准化的施工现场,这些细节往往被粗暴地跳过,导致设备在投入使用不久后就开始出现渗漏问题,维修起来费时费力。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设备检修通道里忙碌的技术工人的抱怨声被提前化解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安装工的约束,它更像是对设备未来稳定运行的一种提前投资,它教会我们要“一次做对”,而不是寄希望于未来的“修补”。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才是真正体现国家标准水平的地方。

评分

我一直觉得,行业标准往往是技术人员的心血结晶,它凝聚了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而这本《印染设备工程安装与质量验收规范》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其验收环节的量化标准。很多时候,验收流于形式,双方为了赶工期,往往在“勉强合格”的灰色地带达成妥协。然而,这份规范却将许多模糊的概念清晰地界定成了可测量的指标。比如,在对大型定型机滚筒的同轴度检测上,它不仅给出了允许的偏差值,还详细描述了应采用的激光对中设备类型和测量路径。这种精确到工具层面的要求,极大地减少了人为判断的主观性,使得验收过程更加公平、透明。我的一位资深同事提到,自从推广执行这个标准后,他们车间因安装不当导致的设备振动和跑偏问题下降了近四成,这直接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维护成本的降低。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直接体现在了生产车间的“硬通货”指标上,它让“安装到位”从一句口号变成了一份可被量化验证的承诺。

评分

从项目管理和合同履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简直就是一份完美的“风险规避手册”。我主要负责的是设备采购和项目招投标环节,最头疼的就是如何确保承包商能提供符合预期的安装质量。以前,我们只能在合同中引用模糊的“符合国家标准”字样,一旦发生纠纷,界定责任往往陷入僵局。但有了这份具体的规范,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起草技术规格书时,我可以直接引用GB 50667-2011中关于“电气联锁系统的调试与功能验证”的具体条款,要求承包商必须提供详细的联调报告,并明确指出,任何不符合规范的联锁设置都将被视为工程缺陷。这使得我们在合同谈判时有了强硬的筹码,同时也为后续的工程监理提供了清晰的“红线”。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人性化,它将安装过程清晰地划分为土建交接、设备就位、管线连接、系统调试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验收要点。这种逻辑严谨的编排,极大地提高了我们项目团队的执行效率和规范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